白宝山的三、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898
颗粒名称: 白宝山的三、四事
分类号: K292.14
页数: 3
页码: 117-1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白宝山是来自天津宁河县芦台镇的军人,经历了从拾粪工人到满清军官的晋升。他在海洲(连云港)任职期间搜刮民财,并在当地置产。他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对待老乡和亲友,同时也以豪华的排场为母亲的丧葬仪式提供了大量资金。他注重社会地位的象征,并让来吊唁的人享用丰盛晚宴。
关键词: 白宝山 天津 连云港

内容

白宝山系直隶顺天府宁河县芦台镇(现天津市宁河县)人。自幼拾粪,目不识丁。在满清末年投在张勋部下当兵,以奋勇逐步升迁,满清没有覆亡前已荐升到管带军职。进入民国后,在军伐混战中,由于攻打南京有功,被任命为海洲(连云港)镇守史,兼海防司令,并为五个师的总指挥。掌握了江苏省淮海地区军政财赋大权。后因痔疮动手术,无效而死。
  一、目不识丁闹笑话
  白任海洲镇守使后,和其有关系的一些亲友去海洲找他,都能得到一官半职。当时海洲有谚语:“会说芦台话,就把洋刀挎。”只要一听是芦台口音,过摆渡都不要钱。其舅父杨茂庭也去找他要官,但不识字,白打算给其舅父在军法处挂一虛衔,亲笔写了一纸派令,可是因刚学认字,把“派”字写成“抓”字,写得是:“抓”杨茂庭到军法处。军法处长见此令后,知杨茂庭是白舅父,不敢去抓,由公安局暂时寄押。过了几天白想起其舅父不知到军法处干的怎样,亲自前往看望,军法处长说:“现已寄押到公安局了”。白说:“我是派他到军法处工作的,为何抓他。”处长拿出派令,白才知是写错了字。无奈给舅父几百元钱,劝其回家。
  二、搜刮民财在当地置产
  一般官吏搜刮民财,不在当地置产。而白宝山搜刮民财后,就在海洲盖了一条马路的房子,此路名为宝山路,又买了一个茶山,名为“白宝山”。
  三、无有官架子、不忘老乡亲
  白出任在外,每次乘火车回家,由车站到芦台街里,都是步行。接他的当地官吏,也只得跟着走。一次进街时,一个拾粪者遇着他说:“那不是白秃子吗?”他仍然笑哈哈地答话。这种没有官架子的作风,老乡们非常赞赏。
  四、给母亲出大殡、讲排场空前绝后
  白用在海洲搜刮来的钱财,为他母亲出殡时大讲排场。出殡时从火车站到北街他家都搭了牌坊;整个北街都搭了过街棚。北街的民房几乎全部借用,准备住来吊唁的客人。他给每家发了一条白毛毯,凡是吊唁者和拿纸钱的人,都发给一件白布孝褂,不管认识与否一律可入席吃饭。扎的纸人纸马都用真绸子、呢子做衣裳,葬后全部用火焚化。并从蒙古、江南请来和尚、老道、喇嘛、尼姑、道姑等唪经,为其母超度亡灵。他家的茔地,在芦台东任庄子附近,距他家约六七华里;出殡那天,最前头的“铭旌”已到坟地,可是死者的棺木尚未“出堂”,迤逦数华里不断。在芦台这一地区来说,可谓空前绝后。据说他计划用十万银元,结果用了八万银元,可谓浪费已极!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本文介绍了宁河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概况,包括宁河旧八景、宁河新八景、田庄坨古遗址、芦台稻史话、水运、渔业生产合作社、开滦矿和芦台闸口缘起、火车站史话、烟囱的故事、古建筑和庙宇、芦台一中、板桥小学建校始末、天尊阁与丰台小学、丰台木板年画考察记、丰台花会、芦汉会、宁河故教育家杜书田先生传略、津门知名画家李昆璞、王照的二三事、聂士成和苗如兰的一桩私案、白宝山的兰、四事、阎海的发家术、齐燮元的生平事略以及税收工作和武装斗争与税收的配合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存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