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基子房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842
颗粒名称: 土基子房概述
分类号: TU361
页数: 6
页码: 144-1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基子房建筑方式包括挖基子、砸地基、盖房子等步骤,其中盖房子需要挂红、上檩等仪式。基子房结构坚固耐久,但盖房过程繁琐,需要团队合作和好泥、拉筋等细节处理。
关键词: 宁河县 基子房 概述

内容

在宁河县这片土地上,勤劳智慧的宁河人民曾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地造出格局合理,坚固耐久的土木结构建筑-基子房。这在宁河人民住房的不断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我县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这里主要介绍宁河地区基子房的结构,建筑方式以及与此有关的习俗。
  盖基子房必须得用基子,基子是在茅草地上,或是大秋稻子收割以后,在留有稻茬的稻地里,用碌碡着实地轧上几遍,然后用特制的平铲铣挖出来的立方体型坚硬土块。(相当于现在盖砖木结构房所使用的砖)
  基子一般长6.5寸,宽4寸,高5寸,挖基子的平铲铣,正面类似翻炒栗子的平板铣,宽度和高度正与基子的宽高相等,并排两铣挖下去正好是基子的长度。
  春天挖的基子比秋天的好,这个季节我们宁河地区气温较高,干燥少雨,正好晾晒基子。基子干得快就结实。春天挖的基子叫春基子。秋天挖的基子要经过冬春的一冻一还,不如春基子坚固好使。不过,秋天挖基子盖春房,省得春忙时间紧张。
  开挖基子之前首先要选好基子场,基子场要离沟边、道边近,为了好泼水和便于运输。“房子一间,基子三千”,要是盖三间房的话,打出损耗,得一万基子。
  三间房的基子,得挖三天,开挖的头两天就得泼水,待水渗下去,晾得地皮佯湿不干时,拉上碌碡去轧,最少得轧三遍,当然轧的遍数越多越瓷实。天刚放亮就去开挖,一般是2人一组,一个人磴铣,一个人搬基子,人多了反而窝工。开头第一铣的基子都不要,因为第一铣的基子,一般都不太整齐,再往下就整齐好挖了,登两铣一撬一个立方体型的基子就成了。另一个人上来把它搬到旁边的空地上晾好了,晾基子也有个说法,不是平码直晾,最低的一排如是20块,往上第二排就是19块,再往上18块,以此类推。摆晾时,每个基子间要留有空当,以便通风,码成三角垛子晾着,等干透了就可以盖房子。
  盖房子之前要先砸地基,房地基垫好以后就该砸夯了,夯具很简单,把碌碡立起来,绑上四根木杠就行了,木杠是抄手起夯的,砸夯就用碌碡的立面。
  木杠跟碌碡必须绑结实,一个碌碡二至三百斤,用两根两米多长,碗口粗的木杠横着夹在碌碡的两侧,从上三分之一的地方绑。为增大摩擦力,木杠跟碌碡挨着的地方垫上一只旧鞋底,再在离碌碡一尺左右的地方,两边用粗绳把两根木杠拢起来,拢成绳套儿,然后再用两根胳膊粗的棍子分别插进两个绳套中间,向内绞几扣,这就要看拴绳的技术了,要叫上劲,还得正好让两根绞棍在碌碡的上方交叉一把两根交叉的绞棍绑在一块儿就行了。砸夯得十多个人,人多为了抄手方便,在夹杠两端与夹杠呈“井”字形。再绑上两根木杠,这样夯就绑好了。
  砸夯得喊号,叫“打夯”号,宁河一带夯号有好几种,夯号调子多,词儿更丰富,吉祥话儿也可以编成词,百家姓,名贤集等古书上的词句都可以当词,取笑打哈哈更是常有的事儿。如:一人喊号众人帮腔。一人:“老几位,咱们砸夯啊”,众人:“喂呀喔地外呀”,小心着手和脚呀,喂呀喔地外呀;不要那个马蹄夯啊;一夯接着一夯啊;打到那个东头啊;咱就回来啊;两条杠子啊;好有一比啊;比做两条龙啊;摇头又摆尾啊;快快往前行啊。
  盖基子房砸地基不用挖槽子,直接往下墩,一夯下去,刚垫起的土就能砸下去半尺。砸垒墙的地方叫“砸墙口”,墙口得砸得宽些,还得多砸几遍,直到颠起夯来砸不下去为止。整个儿地基最少也得拍两遍。(拍,方言,是砸的意思)
  砸完夯还得找水平线,方法很简单,在房地基中间放一个盆,里面盛满水,水上平放一个方形木框,利用浮在水里跟水面平行的木框上面的木板,看一下平不平。
  找完水平,下好线,分好间量,就能垒房了。土基子房讲究对称,以中间的一间(外屋)为中轴,两边的间数相等,一般为三间连房,也有连五间的,每间房子的横向一般九尺到一丈一,进深即屋子纵向深度,一般一丈三到一丈五,上房外屋的门口和里屋的窗户都朝南。
  再说垒房。垒土基子房虽不象盖砖房那么规矩,但也要挂线,搭脚手架,脚手架一般用十来个圆儿的木杠插入地下,埋结实,上面铺上跷板就成了。基子与基子之间的粘合除靠事先和好的泥外,还要用苇子“拉筋”,所谓“拉筋”就是每隔三两层在基子墙表面上平铺一层细苇子。这样起到拉筋作用。
  按窗户门儿的地方,垒墙时留出口儿就行了,到按框的时候,哪儿需要去点儿,拿斧子砍砍就行,哪儿洼点儿也不要紧,抹泥的时候,拿泥找齐就行了。因此人们说:“齐不齐一把泥。”
  土基子房基本上是尖顶,有出水的脊。房脊的高度在二尺半到三尺之间。这是指山尖与墙高出来的尺寸,每间房一般为五根檩,脊上的一根叫中檩,离墙近的两根叫边檩,中檩和边檩之间的两根叫二檩,房檩以松木为好。
  上檩也叫上梁,是盖基子房最隆重又热闹的事儿,这里也有很多讲究。
  首先是“挂红”,这是上檩之前的一种仪式。挂红就是把亲戚朋友送来的红布,被面等高高的挂起来。谁盖房挂的红多,就说明主家越有人缘。挂法是在外屋的地基上高高竖起一竹杆,竹杆的稍头绑上横杆,横杆底下朝外绑上个竹筛,竹筛用八尺红布裹起来,筛底缝上面小镜子。亲戚朋友送的“红”都要挂出。正如喜歌中所说:“筛子有眼儿镜儿明,亲朋好友来挂红”。上完中檩后,“红”就撤下来了。
  上檩也有顺序,先上边檩,再上二檩,最后上中檩,这叫做步步登高、外屋的中檩最后上,上这根中檩是整个檩过程也是整个上盖房过程最隆重、最喜庆、最热闹的时刻。这根檩在上之前,要先贴上阴阳八卦,就是用一张红纸中间画上阴阳鱼,在阴阳鱼的周围依次写上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这张红纸要贴在檩的中间,上完檩以后要朝下,阴鱼的头朝西,乾卦要朝西北方向,贴完后用一块红布把这张红纸裹上,裹红布的时候要顺着檩的一边里头裹一双红筷子,红布用两根红头绳儿系在檩上,红布中央还要钉一个穗头,就是拿一根线绳,串上几个铜钱,再缀上红布条而成的,阴阳八卦的两边还要贴上对联,上联在东为:“上梁逢吉日”,下联在西为“正遇紫微星”。
  最喜庆的时候就是上这根中檩了,檩在外屋摆好位置,拴好绳,先不往上拽,这时候念喜歌的端着斗,开始从前檐登脚手上房了。斗里装的一般是麸子、高梁、糖、钱、小馒头,麸子是取“福”的谐音,高梁有上梁步步高的意思。这时候念喜歌的就开始扯开喉咙大声唱:脚登云梯步步高,我上新房走一遭,四下观来四面瞧,新房盖得真叫好,四个金砖驮玉柱,四个玉柱架金梁,这木是好木,这梁是好梁,生在何处,长在何方,生在云贵州,长在卧龙岗,根札东洋大海,稍遮住空中太阳。喜歌唱完后放上一卦鞭炮,念喜歌的把斗里的东西向四周抛撒,这时候孩子们抢钱、抢糖吃,最后斗里还剩一个红包,那是主家给念喜歌的赏钱。
  上完檩该上“把子”了。把子也叫“梭子”是用苇子或秫秸扎成的。“把子”的直径一般为4—5寸,长1丈6。
  扎“把子”是个技术活,好把式扎出的“把子”粗细均匀、光滑,看不出接头,而且续的苇子都呈“人”字形,铺到房上苇毛腰扣一点不露。
  上“把子”时,五个壮小伙子各拿一把钢叉,挑起一丈多长的苇把,中间高两头低,巍峨蜿蜒,如同在耍长龙会,每到这时,围观者又是一片叫好声。
  上完“把子”便要上“压把泥”了,压把泥半干的时候,还要铺上埝草踩,为的是让顶子更严实不漏雨。
  上了盖儿,才一半,泥房非常重要。泥房就是往墙上、盖,上抹泥,基子房结实不结实,延年不延年,泥是关键。盖完房泥几层,以后每年春天都得泥一遍。泥房的土要碱土,埝草也要铡得细。泥和好以后,还要闷一天一夜,把草闷软,这样的泥抹上后才经得住雨冲。新垒的基子房有个最起码的要求:里二外三房顶四,这是指泥的遍数,泥最后一遍外墙时,还要在上三分之一处平镶上高粮瓤子或断好了的7—8寸的苇子,为的是雨天淋水快,保护前后檐和房山。
  基子房的外屋主要是用来做饭,里屋是居室,外屋和里屋有腰山上的门相通,外屋南墙正中有朝外的门,门两侧屋里的墙角处是锅台。锅台跟里屋的炕相通,炕一般是用土坯盘制成的。
  基子房的特点是:房墙厚,保温性能特别好,冬暖夏凉。
  “文革”以后,特别是到了七十年代,宁河地区曾出现过修房热,人们给基子房“穿鞋戴帽”,后来又出现了“里生外熟”,就是里边用基子,外边用砖。这样造价比原来高了,但确实比原先美观结实多了。到了八十年代以后,就全部是沙灰水泥砖房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基子房已被人们所淘汰,但它在我们宁河农村建筑史上,却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本书记载了宁河县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有关历史资料,包含了艰难岁月、先烈足迹、革命回忆、史海钩沉、民俗风物、古镇谈古、工商邮政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建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