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宁河境内古生物的分布与发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832
颗粒名称:
宁河境内古生物的分布与发掘
分类号:
Q911.722.1
页数:
4
页码:
108-1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历年水利工程施工中发掘出古生物遗骸,包括贝类、牡蛎、鲸类、海豚和麋鹿角等。这些遗骸表明该地从前是汪洋大海,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才成为陆地。
关键词:
宁河县
古生物
分布发掘
内容
在宁河县历年水利工程施工中,从地下发掘出许多古生物的残骸,这些史前遗物,都呈半化石状态。经天津自然博物馆专家鉴定,确定了它们的类属,并断定其年代为新石器时期,距今约八千至一万年。
出土以贝类为多,其中有青蛤、毛蚶、螺蛳、文蛤、牡蛎等浅海生物。这些贝类,有的是挖掘出来,有的则是很早以前就暴露在地面,几乎全县都有分布。
牡蛎,又名叫“蚝”。是一种生活在浅海的软体动物。壳形不规则,左壳较大较凹,用以附着它物。右壳较小,掩复如盖。肉味鲜美,壳可煅烧成灰,古夹砂陶器制作,就是把它混入泥中。
据县志记载,北塘一带有“蚝山”当指牡蛎壳的堆积,因为数量较多,所以称之为山,现在已不可见。
据目击者说,在大尹庄村北河道中,约5米下,曾发现有牡蛎层层堆积,厚度约有数米,因为是在河底,难于勘察,只能作为存疑。
据传说,在张家庄对面的老河底有蛤塘,其蛤呈直插状态,打鱼人不敢在此下网,倘有误下网的必定遭到破坏。因此渔人经过此地都要迂回躲避,估计这蛤塘也指的是牡蛎堆积。
在俵表口村东南处,距地表约3米深,发现牡蛎堆积。厚约2-3米,呈堤状,实物体长约40厘米,宽15厘米。如此巨型的蛎壳,实属罕见。村民们把它加工粉碎,制成贝壳粉,作为动物饵料的添加剂售卖。几年来开发面积,广阔约10余亩,长度300-500米。在该村北部也有堆积,已开发约700余米,这项收入颇为可观。裴庄(现为河北省汉沽农场所属)附近,我县近邻丰南县的刘大官庄等处,也发现了大量堆积。它们作为原料,用火车外运,多少年来,已经不计其数了。
这种堆积形状,考古学家称之为“贝壳堤”。但这堤是怎样形成的呢?至今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是人工堆积,可是在地层中找不到人的踪迹。也有人说是海浪冲击而成,堆积状态又非自然所能形成,好象两者都不大可能。我认为,牡蛎有一片具有附着作用的壳,在有岩石的海滩,它可以附着在岩石上。这里的环境没有可以附着的物体,它只能附着在死亡了的同类的尸体之上,在上面生活、繁殖、死亡。一代代,一层层,堆积起来,类似珊瑚礁的形成。当海水逐渐变浅,它们还能在低洼地带生存,直到海水完全干涸为止。那时尚无人烟,不受任何侵害,自然生长,自然死亡,才能得以如许之大。当然,这只是据理推断,也不能肯定。
其它,如杨花庄、双庄、孟庄子、赵本庄、邢坨等地也有零星发现,但都是一些幼体,呈散落状态。
根据牡蛎的堆积,可以想象,那时候我们这里的地理环境当是近海海域。
1973年,在苗庄乡小茄庄附近,发现鳁鲸骨骼,有脊椎骨2块及部分碎片,并有肋骨数根。椎体比较完整,呈扁圆形,直径29.5厘米,厚18厘米。
又在任凤乡大八亩坨发现,破碎的鲸上颚骨1块,长约3米。
1976年在乐善庄发现鲸鱼下颚骨1块,长约2.5米。第一颈椎寰椎骨1对,关节骨1块。体长约12米,属中型品类。
又在裴庄发现鲸鱼椎骨部分,虽已破坏,估计其体长约20米,是比较大型的个体。
鲸类是一种水栖的胎生哺乳动物,外形似鱼,头大眼小,前肢呈鳍状,后肢退化。鼻孔开于头顶,用肺呼吸,在水面吸气后即潜入水中,大小随品种而异。
这类生活在深水的海洋生物,在浅海发现它的遗骸是很奇怪的,估计是死亡后的尸体被海浪冲到岸边,也只能做这样的解释。不过,鲸类常有一种不知原因的自动窜上浅滩,类同自杀的举动当然也不排除这一情况。
1973年在板桥乡张子铺发现海豚骨骼1具,实物比较完整,有头,并附牙齿3个,脊椎、肋骨、鳍骨(即四肢)具备,体长约2米。
海豚外形似鱼,躯体呈流线形,有一个长而尖的喙,常在水中发出鸣叫,就是传说中的“美人鱼”。这类生物,常在近海游弋,发现并不奇怪。
麋鹿角,在境内各地分布很广,如大龙湾、大北涧沽、赵学庄、东棘坨、田庄坨、小海北、张广庄、大从庄、双庄等地都有发现,实物也呈半化石状态。
麋鹿是陆地动物,此处当是成陆以后才有的。据《说文解字》载:“麋--泽兽也。”这就是说它是生活在沼泽地带的。
我县地区在海岸线推移后,当有一个沼泽阶段,那时的水,可能是咸淡兼而有之的中性水,麋鹿可以饮用。海水退后的陆地上,逐渐滋生芦苇,可供麋鹿食用,这样的环境具备了它生存的条件。
麋鹿,又名“四不象”,头似马,身似驴,蹄似牛,角似鹿,全身灰褐色。因为它栖居于平原,又无伤人的能力,据文献记载,至商、周时代,麋鹿已经很普遍的成为人类捕捉的猎物。如《诗经·小雅》中有:“居河之麋”。《楚辞·九歌》中也有:“麋何食兮庭中”之句。因为它体大肉多,容易猎获,人们当大量捕杀,以致后来濒临绝种,恐怕就是这个原因。
从以上所发现的古生物遗骸来看,我县的地理环境为退海之地,当属无疑。我们现在居住的土地上,从前是一片汪洋大海,直到汉代才有人定居下来,正所谓沧海桑田是也。为此,对于了解我县海岸线的推移,成陆的过程,以及今天建设当中有关地质方面的考查和研究,当有参考的价值。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本书记载了宁河县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有关历史资料,包含了艰难岁月、先烈足迹、革命回忆、史海钩沉、民俗风物、古镇谈古、工商邮政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志芹
责任者
相关事件
1973年在苗庄乡小...
相关事件
1976年在乐善庄发...
相关事件
1973年在板桥乡张...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宁河县牡蛎介绍
相关专题
宁河县鲸介绍
相关专题
宁河县海豚介绍
相关专题
宁河县麋鹿角分布情况
相关专题
宁河县麋鹿介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