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的后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831
颗粒名称: 常遇春的后代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106-1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境内蓟运河呈M形,解放初期依赖水路航运。县政府责成水利局拟定三湾取直计划,在西关村至张辛庄路线中发现常家墓地,是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的后人。他们流落乡村,隐姓埋名,宁河县志无记载。
关键词: 宁河县 常遇春 后代

内容

宁河县境内,蓟运河从南往北,流至西关村,河道突然扭转向东。流经宁河镇南,倒流村、东窝,又转而向西。至宁河镇北,经张辛庄、田庄坨、崔成庄、倚岸、埋珠又转而向西。几经曲折,河道呈M形。
  解放初期,尚无现代化的公路和发达的交通工具。陆路运输颇为困难,数量较大的货物,全赖水路航运。在这段航线中,从宁河至埋珠,直线行走不足十华里。如在河道中迂回环绕竟有数十里之遥,真有咫尺天涯之感。有鉴于此,县政府责成水利局拟定一项三湾取直计划。即由西关村至张辛庄,再由北岳旗庄至埋珠,必须开挖两条新的河道。
  在西关村至张辛庄路线中,有一处名为四股道子的地段。此处原是宁河县衙出红差的地点即杀人的刑场。其地丛葬密集,举目凄凉,荒草没胫,荆棘牵衣,阴森恐怖,令人畏惧。在施工迁葬过程中,发现常家墓地的规模最大,茔内碑碣林立,周围石柱参差。祖坟前,明堂内设有石桌等祭祀用的陈设。1951年迁葬时发现,其祖坟是一座虚冢,只有一块朱漆牌位,上书:常遇春之神主。以下墓基情况不一,有石棺石椁的,有木棺木椁的,再下则多是有棺而无椁了。依照惯例,虚祖以下当属他的嫡系儿辈,即第二代。
  从这些等级差别来判断,前者当属明代常家鼎盛时期的墓葬,后者则可见其日渐衰落的景象。历来改朝换代都有平坟的措施,唯有满清无此命令,因此明朝墓葬得以保存。宁河县志无此记载,可见当时并不为人知,通过这一发现,才知此地有常遇春的后代。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怀远(今属安徽)人。勇武绝伦,元末投身于朱元璋军中。
  元至正二十六年从徐达讨伐张士诚。二十七年与徐达率师北伐灭元。他冲锋陷阵,屡立战功。明洪武二年攻克开平(今内蒙古石别苏木)还师时,病死于军中,追封为开平王。
  因为朱元璋滥诛功臣,常遇春的后人无意仕宦而远离京城,流落乡村。据说有三个支派:一支在现唐山市果园区常各庄,是其长门;一支在宁河县城内(今之宁河镇);一支在宝坻县。当年这三处的常氏家族,曾各持有族谱,互相尚有联系。每年寒食节间,互摆寒食,举行家族集会。这三地凡属常姓都是一家,相互攀谈犹能排出所属辈份。传到迁墓之际,约为十七至十八代之间。
  常遇春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官高爵显。他的后人们当然也受着皇家的恩荫。明朝鼎革以后,自然要深怀亡国之痛,不肯屈膝降清。兼之畏惧清廷迫害,才隐姓埋名于僻野荒村,不肯暴露他们在明朝的身份。宁河县志无此记载其原因恐怕就在于此。这个遗迹是偶然发现的,因为所知甚少,只能述其概略,希望有了解更多的人,提供有关资料,俾使它成为完整。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本书记载了宁河县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有关历史资料,包含了艰难岁月、先烈足迹、革命回忆、史海钩沉、民俗风物、古镇谈古、工商邮政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志芹
责任者
常遇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