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827
颗粒名称: 史海钩沉
分类号: K292.1
页数: 12
页码: 100-111
摘要: 本章记述了高庚恩小传、王照与胡适、王照向清庭自首的前后、常遇春的后代及宁河境内古生物的分布与发掘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宁河县 历史概况 古生物分布

内容

高庚恩小传
  刘宝迎
  宁河县自从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建县之后,文风蒸蔚,人才辈出,仅芦台镇就先后出过三位翰林。其中文才出众,声望最高的要数高庚恩。
  高庚恩在光绪二年,也就是一八二六年以进士身份入翰林院。起初为庶吉士,不久又授编修、侍读、侍讲等职。皇帝赐他资政大夫,官职为太常寺少卿,弘德殿行走。期间,曾任四川学政使,陕西汉中道台。
  光绪二十五年,慈禧太后册立总理大臣载漪的儿子溥㑺为大阿哥。因为慈禧太后非常欣赏高庚恩的学识,所以把他召回宫中做溥㑺的老师。没想到时间不长,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溥㑺的父亲载漪因唆使义和团围攻使馆,被各国公使指责为罪魁祸首,结果载漪被充军新疆,溥㑺被废,当老师的高庚恩也只好解职回乡。回到乡里,他在芦台镇药王庙园子,买下半亩园田养菊种菜,还盖了几间茅屋当做书斋,并为书斋取了个名字叫“破四万卷之庐”,过起了“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心远地偏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高庚恩做官清廉自守,很讲求洁身公正的文人节操。当年芦台镇另一位翰林刘沛然出任安徽太守,高庚恩为他送行,酒后吟诗道:“子之去兮一马羸,子之来兮五马黄。肥马何荣羸何辱,愿载清风归故乡。”译成白话文就是:“先生您离家的时候啊仅有一匹瘦马相伴,先生您回来的时候啊已是肥壮的五匹马为您拉车了。可是肥壮的马能有多少荣耀,羸弱的马又有什么耻辱啊,我只祝愿您满载着高风亮节回到故乡!”
  高庚恩的文章诗赋格调清雅,造诣精深,当时在北方很有影响。他和芦台一位姓蔡的巡检有莫逆之交,他回乡以后,与蔡巡检相邻而居,过往甚密。蔡巡检因病先他而逝,高庚恩甚是悲伤,可他只送上一副挽联,再也没有其他祭礼了。然而,礼轻义重,联文令人读之落泪。他写道:“君由幕而官,由官而隐,隐处常无买酒钱,请看杜老篱边,斜日每教扶醉去;我以客为主,以主为邻,邻墙共汲浇花水,那料阮公宅畔,东风忽卷哭声来!”
  高庚恩虽说在故乡淡泊辞世了,然而在故宫、颐和园里,至今仍保留着他的许多墨迹。他的书法深沉凝重,端庄有力。现代著名书法家李仲耘先生评价说:高庚恩人正字高,人品和书法相映生辉!
  王照与胡适
  刘钟〓
  乡先贤王小航先生照,尝以字行。我曾庋藏有《小航文存》一部,可惜在十年动乱中“上缴”,查无下落!
  近读朱德裳先生《三十年闻见录》①,屡述胡适(字适之)与先生订交经过甚详。兹摘录之,以飨读者,并为宁河县文史资料献一芹。
  王小航先生照,向清廷自首后,入刑部狱。经过三个月,遇赦获释。未再入仕。晚年寓居德胜门内马家大院所筑水东草堂。患病甚久。1933年6月1日逝世。寿七十有五。
  近世学者中,先生倾服胡适之先生。适之亦极敬之。尝谓余述订交经过缘起。翌年(民国二十年),撰《小航文存序》复详述其事。序云:“去年九月,我来到北平,借住在大羊宜宾胡同任叔永家中。十月八日有一白头老人来访。我在寓。他留下一大包文字,并写了一张短条子给我。我看了他的字条,才知道他是三十年前的革新志士,官话字母的创始人王小航先生照。我久想见见这位老先生,想不到他先来看我了。第二天,我把他留下的文稿都读完了;才又知道这位七十二岁的老新党,在思想上还是我的一个新同志。他在杂志上见着我和梁漱溟先生辩论的文字,对我表示同情;所以特来看我。我得到他的赞许,真是受宠若惊的了。第三天,我到水东草堂去看王先生,畅谈了一次。我记得他很沉痛地说:‘可叹!’我回来想想:下面没有普及教育;上面没有高等教育,明白的人,难道从半空掉来?然而平心说来,中国明白的人,并非完全没有。只因他们都太聪明了,所以他们不肯出头来作傻子,说老实话。这个国家吃亏就在缺少一些说老实话的大傻子。他在《贤者之责》一篇的末段,有这八个字:‘朋友朋友,说真的吧!’我去年十月读了这八字,精神受到很大的感动,这八个字可以代表王先生四十年来的精神。也可以代表王先生这四卷文存的精神。”适之先生与余谈及先生时,并致慨于先生晚景之艰②,谓国家与社会,不应漠视。今先生逝矣。适之闻之,定亦悢良③然。
  王照向清庭自首的前后
  刘钟〓
  王照其人其事,近年见于报章杂志者颇多。然而他从日本回国,向清庭自首却鲜为人知。
  1904年阴历正月,戊戌党人沈荩(谭嗣同友人)被卖友求荣的另一戊戌党人吴式钊告密,被捕入狱,后遭杀害。王照和沈荩相熟,庚子年在天津就很相得。王照来京后,沈荩也来京住在木厂胡同刘铁云家。沈荩被捕前三日,还去“官话字母义塾”看王照。而那个猪狗不如的吴式钊,也寄居刘铁云家,和沈荩同住西偏小院;王照每次去看沈荩,因他同是戊戌后革职的,从不避他,不防他会做卖友求荣的事。吴式钊出卖沈荩的代价,是要求“复其翰林原官”但是结果“仅得主事”,很不满足。因此王照觉得自己极可能成为他的第二个出卖对象。这时王照的友人中有劝王照去自首的。说“自首例减一等,可以免死”。同时又有一个“高阳某甲”,把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乱改后翻印;王照向他抗议,他欺王照是个不能出面的政治犯,置之不理。王照十分伤心,“始悟人之对我横逆,实因我为藏匿之罪犯也”;于是“决然具呈赴提督衙门投案,请代奏领罪”。这是王照自述自首入狱的原因。
  至于他入狱和出狱之前后经过,他自己也曾有详细的叙述:
  “……提督那桐亲接呈文,将余藏诸衙门之西小院花厅两日夜,令郎中承璋招待。酒肴、茶烟、棋具、书册,甚为周备。时西太后驻颐和园,那桐先赴海淀,密谋于庆亲王(奕劻),言倘罪有不测,则不如及早放之逃去,倘王爷能保罪不至死,那桐才敢具折出奏。庆王曰:此时上头万不敢再做刻薄之事,我敢担保,万一上头有不测之怒,我们一起叩头央求,也没有求不下来的。你只管办去吧。那桐回京,始缮折再向颐和园奏明,而余遂陷入牢狱三阅月。庆王终向西太后痛陈舆论向背,影响甚大,于是除康有为,梁启超,孙文外皆赦,并开复原衔之特诏。余出狱后,有接近庆王之陶大均、良弼等告余庆王之厚意,力劝余往见致谢。余坚辞曰:我从此作我的一品老百姓,誓不再见朝中人也。”
  王照晚年卜居北京方家园。1933年病逝。此老毕生研制官话字母并设馆授徒,推而广之,实为后来汉语拼音主要滥觞者之一,其功不可没也。
  常遇春的后代
  刘志芹
  宁河县境内,蓟运河从南往北,流至西关村,河道突然扭转向东。流经宁河镇南,倒流村、东窝,又转而向西。至宁河镇北,经张辛庄、田庄坨、崔成庄、倚岸、埋珠又转而向西。几经曲折,河道呈M形。
  解放初期,尚无现代化的公路和发达的交通工具。陆路运输颇为困难,数量较大的货物,全赖水路航运。在这段航线中,从宁河至埋珠,直线行走不足十华里。如在河道中迂回环绕竟有数十里之遥,真有咫尺天涯之感。有鉴于此,县政府责成水利局拟定一项三湾取直计划。即由西关村至张辛庄,再由北岳旗庄至埋珠,必须开挖两条新的河道。
  在西关村至张辛庄路线中,有一处名为四股道子的地段。此处原是宁河县衙出红差的地点即杀人的刑场。其地丛葬密集,举目凄凉,荒草没胫,荆棘牵衣,阴森恐怖,令人畏惧。在施工迁葬过程中,发现常家墓地的规模最大,茔内碑碣林立,周围石柱参差。祖坟前,明堂内设有石桌等祭祀用的陈设。1951年迁葬时发现,其祖坟是一座虚冢,只有一块朱漆牌位,上书:常遇春之神主。以下墓基情况不一,有石棺石椁的,有木棺木椁的,再下则多是有棺而无椁了。依照惯例,虚祖以下当属他的嫡系儿辈,即第二代。
  从这些等级差别来判断,前者当属明代常家鼎盛时期的墓葬,后者则可见其日渐衰落的景象。历来改朝换代都有平坟的措施,唯有满清无此命令,因此明朝墓葬得以保存。宁河县志无此记载,可见当时并不为人知,通过这一发现,才知此地有常遇春的后代。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怀远(今属安徽)人。勇武绝伦,元末投身于朱元璋军中。
  元至正二十六年从徐达讨伐张士诚。二十七年与徐达率师北伐灭元。他冲锋陷阵,屡立战功。明洪武二年攻克开平(今内蒙古石别苏木)还师时,病死于军中,追封为开平王。
  因为朱元璋滥诛功臣,常遇春的后人无意仕宦而远离京城,流落乡村。据说有三个支派:一支在现唐山市果园区常各庄,是其长门;一支在宁河县城内(今之宁河镇);一支在宝坻县。当年这三处的常氏家族,曾各持有族谱,互相尚有联系。每年寒食节间,互摆寒食,举行家族集会。这三地凡属常姓都是一家,相互攀谈犹能排出所属辈份。传到迁墓之际,约为十七至十八代之间。
  常遇春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官高爵显。他的后人们当然也受着皇家的恩荫。明朝鼎革以后,自然要深怀亡国之痛,不肯屈膝降清。兼之畏惧清廷迫害,才隐姓埋名于僻野荒村,不肯暴露他们在明朝的身份。宁河县志无此记载其原因恐怕就在于此。这个遗迹是偶然发现的,因为所知甚少,只能述其概略,希望有了解更多的人,提供有关资料,俾使它成为完整。
  宁河境内古生物的分布与发掘
  刘志芹
  在宁河县历年水利工程施工中,从地下发掘出许多古生物的残骸,这些史前遗物,都呈半化石状态。经天津自然博物馆专家鉴定,确定了它们的类属,并断定其年代为新石器时期,距今约八千至一万年。
  出土以贝类为多,其中有青蛤、毛蚶、螺蛳、文蛤、牡蛎等浅海生物。这些贝类,有的是挖掘出来,有的则是很早以前就暴露在地面,几乎全县都有分布。
  牡蛎,又名叫“蚝”。是一种生活在浅海的软体动物。壳形不规则,左壳较大较凹,用以附着它物。右壳较小,掩复如盖。肉味鲜美,壳可煅烧成灰,古夹砂陶器制作,就是把它混入泥中。
  据县志记载,北塘一带有“蚝山”当指牡蛎壳的堆积,因为数量较多,所以称之为山,现在已不可见。
  据目击者说,在大尹庄村北河道中,约5米下,曾发现有牡蛎层层堆积,厚度约有数米,因为是在河底,难于勘察,只能作为存疑。
  据传说,在张家庄对面的老河底有蛤塘,其蛤呈直插状态,打鱼人不敢在此下网,倘有误下网的必定遭到破坏。因此渔人经过此地都要迂回躲避,估计这蛤塘也指的是牡蛎堆积。
  在俵表口村东南处,距地表约3米深,发现牡蛎堆积。厚约2-3米,呈堤状,实物体长约40厘米,宽15厘米。如此巨型的蛎壳,实属罕见。村民们把它加工粉碎,制成贝壳粉,作为动物饵料的添加剂售卖。几年来开发面积,广阔约10余亩,长度300-500米。在该村北部也有堆积,已开发约700余米,这项收入颇为可观。裴庄(现为河北省汉沽农场所属)附近,我县近邻丰南县的刘大官庄等处,也发现了大量堆积。它们作为原料,用火车外运,多少年来,已经不计其数了。
  这种堆积形状,考古学家称之为“贝壳堤”。但这堤是怎样形成的呢?至今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是人工堆积,可是在地层中找不到人的踪迹。也有人说是海浪冲击而成,堆积状态又非自然所能形成,好象两者都不大可能。我认为,牡蛎有一片具有附着作用的壳,在有岩石的海滩,它可以附着在岩石上。这里的环境没有可以附着的物体,它只能附着在死亡了的同类的尸体之上,在上面生活、繁殖、死亡。一代代,一层层,堆积起来,类似珊瑚礁的形成。当海水逐渐变浅,它们还能在低洼地带生存,直到海水完全干涸为止。那时尚无人烟,不受任何侵害,自然生长,自然死亡,才能得以如许之大。当然,这只是据理推断,也不能肯定。
  其它,如杨花庄、双庄、孟庄子、赵本庄、邢坨等地也有零星发现,但都是一些幼体,呈散落状态。
  根据牡蛎的堆积,可以想象,那时候我们这里的地理环境当是近海海域。
  1973年,在苗庄乡小茄庄附近,发现鳁鲸骨骼,有脊椎骨2块及部分碎片,并有肋骨数根。椎体比较完整,呈扁圆形,直径29.5厘米,厚18厘米。
  又在任凤乡大八亩坨发现,破碎的鲸上颚骨1块,长约3米。
  1976年在乐善庄发现鲸鱼下颚骨1块,长约2.5米。第一颈椎寰椎骨1对,关节骨1块。体长约12米,属中型品类。
  又在裴庄发现鲸鱼椎骨部分,虽已破坏,估计其体长约20米,是比较大型的个体。
  鲸类是一种水栖的胎生哺乳动物,外形似鱼,头大眼小,前肢呈鳍状,后肢退化。鼻孔开于头顶,用肺呼吸,在水面吸气后即潜入水中,大小随品种而异。
  这类生活在深水的海洋生物,在浅海发现它的遗骸是很奇怪的,估计是死亡后的尸体被海浪冲到岸边,也只能做这样的解释。不过,鲸类常有一种不知原因的自动窜上浅滩,类同自杀的举动当然也不排除这一情况。
  1973年在板桥乡张子铺发现海豚骨骼1具,实物比较完整,有头,并附牙齿3个,脊椎、肋骨、鳍骨(即四肢)具备,体长约2米。
  海豚外形似鱼,躯体呈流线形,有一个长而尖的喙,常在水中发出鸣叫,就是传说中的“美人鱼”。这类生物,常在近海游弋,发现并不奇怪。
  麋鹿角,在境内各地分布很广,如大龙湾、大北涧沽、赵学庄、东棘坨、田庄坨、小海北、张广庄、大从庄、双庄等地都有发现,实物也呈半化石状态。
  麋鹿是陆地动物,此处当是成陆以后才有的。据《说文解字》载:“麋--泽兽也。”这就是说它是生活在沼泽地带的。
  我县地区在海岸线推移后,当有一个沼泽阶段,那时的水,可能是咸淡兼而有之的中性水,麋鹿可以饮用。海水退后的陆地上,逐渐滋生芦苇,可供麋鹿食用,这样的环境具备了它生存的条件。
  麋鹿,又名“四不象”,头似马,身似驴,蹄似牛,角似鹿,全身灰褐色。因为它栖居于平原,又无伤人的能力,据文献记载,至商、周时代,麋鹿已经很普遍的成为人类捕捉的猎物。如《诗经·小雅》中有:“居河之麋”。《楚辞·九歌》中也有:“麋何食兮庭中”之句。因为它体大肉多,容易猎获,人们当大量捕杀,以致后来濒临绝种,恐怕就是这个原因。
  从以上所发现的古生物遗骸来看,我县的地理环境为退海之地,当属无疑。我们现在居住的土地上,从前是一片汪洋大海,直到汉代才有人定居下来,正所谓沧海桑田是也。为此,对于了解我县海岸线的推移,成陆的过程,以及今天建设当中有关地质方面的考查和研究,当有参考的价值。

附注

①作者朱德裳(1874-1936)字师晦,湖南湘潭人。1903年以县试第一名被选为留日官费生。当时清廷本拟以倡导新政为名,派遣留学生培养为它效忠的奴才,谁知事与愿违,后来大部分留学生都成了清廷的叛逆者。作者在日加入同盟会。与黄兴、蔡锷过从正密。 ②王照晚年,生活困难,甚至饔飧不继。当时有一位芦台〓〓宝山,与先生曾是旧邻。白宝山行伍出身。逐升为江苏海(今连云港)镇守使。他去京公干,派人以晚辈名义赠他(指王照)银洋两千元。王照拒收并回信: 宝山:你的钱,我不要。老邻叟照。可见王照贫而狷介的风骨! (见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③悢良:liang悲也。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本书记载了宁河县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有关历史资料,包含了艰难岁月、先烈足迹、革命回忆、史海钩沉、民俗风物、古镇谈古、工商邮政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