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夜泊七里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820
颗粒名称:
夜泊七里海
分类号:
K292.1
页数:
3
页码:
72-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七里海阴云密布的夜晚,周恩来乘船过河到达对岸,感激船家的接待,并向他讲述革命道理。船家珍藏了周恩来留下的纸条,上面写着“革命胜利后找周”。
关键词:
宁河县
七里海
革命
内容
一个风雨交加的深秋之夜。
宁河县七里海阴云密布,芦苇翻波,惊涛击岸。有一叶孤舟停泊在东、西七里海的“官沟”里。
那时,历史刚刚迈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华夏大地笼罩在军阀混战的硝烟中之。在这阴霾弥漫的国土上,中国革命的先驱一代正在用自己的热血浇灌着自由之花。共和国的缔造者们象颗颗火种,点燃革命的燎原大火。
从前的七里海分前海、后海,亦即如今的东海、西海。两海之间有一条沟,名曰“官沟”。在七里海内,又有青龙湾河、罾口河贯通其间。说起七里海,历史上曾称之为宁河八景之一,谓之“七里烟波”。它本是一片沼泽。泽内芦苇密布,且阡陌纵横。前人对此多有咏赋:“群流容纳渺无端,一望淙淙七里宽。远接北河多莽漾,势连东渤更弥漫。苍茫直压淮渔淀,澎湃平吞赤涧滩”。这是诗人笔下的七里海。还有人称它“茫洋巨浸海之滨,似海名传海已真,百道河沽秋水至,烟波七里浩无垠”。可见七里海的气势雄浑,景象非凡。
这天傍晚,沿青龙湾河堤走来一个二十多岁青年学生模样的人。时至深秋,仍只穿一身灰布单衣。一柄桐油雨伞,勉强遮得住上半身,下半身被秋雨淋得全部湿透。他浓眉大眼,鼻直口方,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但也显露出一点倦容。来至“官沟”边,已是夜幕低垂。远望七里海一片烟波,深无边际。一道“官沟”里只有这一条小船作为摆渡。渡船的老者系本县潘庄镇塘坨村人,以摆渡为生。斑白的须发衬托出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一副饱经风霜的模样。
那青年来至河边便急匆匆地跨上渡船,请老者摆渡。船家望望黑沉沉的天,看看身边疲惫的青年,便笑眯眯地请他进入船舱。随后,简易的锅灶里渔火熊熊。顷刻间,一桌喷香扑鼻的贴饽饽熬小鱼便呈现在那年青人面前。年青人饥寒交加,,狼吞虎咽,吃得浑身暖融融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渔火下,看得出他那一脸倦容消失殆尽。
船家说:“小伙子,今晚就住在我这船上吧。你就是过得去这‘官沟’,也过不去前面那道罾口河呀。”于是一老一少双双挤在狭小的船舱里,抵足而眠。言谈话语中,老者知道这青年人是从天津城跑出来避难的学生,他要到七里海边的俵表口村去投奔于方舟的家。聪明的读者至此一定知道,这青年就是当年天津的学生领袖周恩来。于方舟是他的革命战友。据说,周恩来同志那期间曾先后三次到俵表口村于方舟的家,而这次仅是其中之一。
一夜之间,周恩来向老人讲述了诸如打倒军阀列强、解放全人类,建立新中国等不少革命道理。老人听得似懂非懂,但又觉得这青年人说得在理。不知不觉,东方透出晨曦。周恩来乘舟过河登上对岸。古人韩信尚懂得报漂母一饭之恩,更何况共产党人?然而此时的周恩来是个真正的无产者。他除了对船家的满腔感激之情,身边别无长物。于是,他撕下随身带着的小本子中的一页,掏出笔来流利地写上了几个字递给了摆船的老汉。然后跨步前行,消失在晨雾中。
那船家是个大字不识的庄稼人,知道这青年人非比等闲之人,就把纸条揣在了腰间,保存了起来。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一九四七年宁河县的土改进入复查阶段。新政权已经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普通老百姓也都知道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是革命的领袖。渡船老汉此时已是两鬓如霜了。他也听到了这几个从前不曾听到的名字。他记得,当年在他船上夜泊的青年人姓周,于是就小心地找出了珍藏二十多年的那张纸条,请本村的识字人看。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知道了周恩来当年过摆渡的事。据说纸条上写的字是“革命胜利后找周”,只可惜,那张珍贵的纸条再没回到老人手中,没了下落。可谓一大憾事。但这故事却在七里海岸边传颂下来,宁河的人们为此引以自豪。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本书记载了宁河县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有关历史资料,包含了艰难岁月、先烈足迹、革命回忆、史海钩沉、民俗风物、古镇谈古、工商邮政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瑞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