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796
颗粒名称: 卷末
页数: 7
页码: 801-807

内容

一、旧志述略
  (一)县志
  《宁河县志》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创编,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刻印成书。全书六册,一函。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知县关廷牧上任后,察“宁邑新设,县志阙如”。“公商诸邑绅,设局纂修”。任后第二年纂辑志书“采访示”,亲自总理,教谕魏泰、训导牛可大协修,并请原任江南仪征县知县徐以观总纂。全志共分16卷,立纲10门,标目65个。卷首:序文、目录、职衔、采访告示、凡例、图形;卷二:星野、沿革、疆域、山川、里保(附村庄)、市集、胜景;卷三:城池、县治、学宫、坛庙、书院、仓储、库廨、养济院、留养局、演武场、铺递、塾房、河渠、堤堰;卷四:桥渡、祠墓、坊表、文庙、坛遗、庙祠;卷五:户口、田赋、场灶、课引(附商引);卷六:县令、师儒、佐二、场员、武备;卷七:科甲、乡举、贡荐(附职员)、征辟、武科、封荫、乡饮;卷八:名宦、乡贤、仕迹、文学;卷九:卓行、蓍英、流寓;卷十:贞节(附烈女);卷十一:宸翰、奏议;卷十二:撰述;卷十三:记载;卷十四:题咏;卷十五:风俗、岁时、方音、物产、营田、蚕桑;卷十六:古迹、庙观、〓祥、记闻。
  《重修宁河县志》清光绪四年(1878年)开始编纂,光绪六年(1880年)刻印成书。全书十二册,二函。光绪丁丑年(1877年)县知事丁符九到任,“时值续修《畿辅通志》”。丁符九“甫下车,邑人士即以志(乾隆刻本)乘进,佥谓七、八年来,屡欲修辑,辄以经费阻”。第二年,“爰集众绅,捐资设局”,由刘鲁岑、于荫先、李仲霞等共同执笔撰写。“率由旧章,阅三年而告竣”。该志,“兹纲目一仍其旧”。“其间斟酌损益,恐未能尽善。爰于各段篇末,谨留纸尾,以便接续”。所以续志仍16卷,立纲10门,标目65个。在职官、仕迹、题咏等项中,内容多有增续,体例无变化。除仍保留原乾隆刻本序、跋、凡例等内容外,另增丁符九序、跋。重修《宁河县志》时,由丁符九知县、李庚云(前知县)、汪家勋(前知县)总修,董光鉴教谕,田士龙训导协修,延请湖北知县谈松林、广西上恩州知州马联芳、景山补用知县王国振总纂。
  《宁河县志稿》,撰稿无考。民国20年(1931年)成稿,共四册,现存一册。为卷四:气候、人口、物产(含谷之属、蔬属、瓜属、果属、药属、花属、草属、木属、鸟属、盐属、虫属共11目)、实业(含工业、商业、渔业、牧业计4目);卷五:行政(含组织、财政、治安、自治计4目)。
  (二)乡土志
  《宁河乡土志》清周登镍纂修。成书年代失考。估约成书于清代末年,系手抄本,共三册。存天津市图书馆。章、课依次如下。第一章:历史。本境历代沿革,共五课。第二章:政迹。第一课“兴利”至第六课。第七课“去害”至第十一课,第十二课“听讼”至第十四课。第三章:兵事。第一课“本境及他境叛党”至第五课,第六课“本境战地”至第七课,第八课“险要”,第九课“屯驻”。第四章:“耆旧”。第一节“事业”,第一课“孝”至第五课,第六课“友”至第七课,第八课“睦”至第九课,第十课“烟”至十一课,第十二课“任”至第十三课,第十四课“?”至十九课。第二节“学问”,第三节“名宦祠”,第四节“乡贤”。第五章:人类。第六章:户口。第七章:氏族。第一课“王”,第二课“崔”,第三课“刘”,第四课“邵”,第五课“张”,第六课“苗”,第七课“戴”,第八课“杜”,第九课“廉”,第十课“陈”,第十一课“高”。第八章:宗教。第九章:实业。第一课“士”,第二课“农”,第三课“工”,第四课“商”。
  动物学。第一章:毛属。第一课“牛”,第二课“马”,三课“驴”,第四课“骡”,第五课“羊”,第六课“猪”,第七课“狗”,第八课“猫”,第九课“鼠”,第十课“黄鼠狼”。第二章:羽属。第一课“鸡”,第二课“鸭”,第三课“铁雀”,第四课“雁”,第五课“燕”,第六课“乌鸦”,第七课“凫”(野鸭)。第三章:鳞属。第一课“鲤”,第二课“鲽”(比目鱼),第三课“勒鱼”(快鱼),第四课“燕鱼”,第五课“羊鱼”,第六课“八带鱼”,第七课“海蛇”(海哲),第八课“银鱼”,第九课“水鲜鱼”,第十课“黄花鱼”,第十一课“梭鱼”,第十二课“虾”。
  动物制造学。第一章:皮。第二章:毛。第三章:雕翎。
  植物学。第一章:木属。第二章:果属。第三章:谷属。第四章:枲属。第五章:蔬属。
  第六章:花属。第七章:草属。
  植物制造学。第一章:席。第二章:靛。第三章:碱。第四章:布。
  商务学。第一章:盐。第二章:卤、硝。第三章:芦苇、席、苇叶。第四章:鱼、虾、蟹。
  地理学。第一章:疆域。第二章:里保。
  教育:第一章:学堂。
  (三)图说
  《宁河图说》原名《宁邑总图说》,清抄绘本,四册一函,成书年月失考(估约清光绪末年)。原稿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附:《宁邑总图说》,总说与图稿
  二、本志编修记略
  (一)准备工作。1985年9月,按天津市委、市政府部署“编史修志”计划,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宁河县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1985年10月,于县政府机关成立宁河县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10月下旬,召开编委会主任碰头会,并委托县志办公室起草《宁河县志编修方案(草案)》和《宁河县志篇目设计(草案)》。时,县编委会《关于征集文史资料的通知》,印发各乡、镇、村以及县直各基层单位。1986年1月3日,县志编委会召开第一次全委会。讨论并通过了《宁河县志编修方案》和《宁河县志篇目设计》,并议定聘请编委会顾问,以及召开全县地方志编修工作会议。各乡、镇均设大会分会场。副县长、编委会主任窦俊华作《积极行动起来,齐心协力搞好我县史志编修工作》报告,天津市地方史志编委会总编室副主任孔昭慈出席会议并讲了话。会后,县内各乡、镇、局共62个单位相继建立修志领导小组和修志机构,承担各专业志、部门志的编修工作。县水利局、卫生局、交通局、芦台镇等单位,除完成县志中有关条目内容以外,同时确定编修《宁河县交通运输史》等书。1986年4月15日,召开第一次顾问会议。时,县委、县政府两次联合行文全县,阐述修志意义以及工作布置和保证措施等项。
  (二)搜集资料。1986年4月开始,县志办公室和各单位编写组,分赴本县档案馆、图书馆、统计科、县党史办和公安局、法院、水利局、交通局、城乡建委、供销县社、民政局、芦台一中、二中等单位档案室、图书馆以及文物管理部门,搜集历史文献、历史档案、旧方志、古籍、书报、杂志等文字资料;走访知情人,记录口碑资料。嗣后,又先后赴北京档案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通县档案馆、唐山市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市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辽宁档案馆等部门。计查阅报纸、杂志、古籍21册。各种档案3000余卷,复制各种资料320万字,填写资料卡2400余张,共960余万字,复制照片、图片300余幅,搜集口碑资料11万字。首次发现清光绪末年《宁河图说》、《宁河乡土志》、民国《宁河县志》(原四册,残存一册手抄本),以及清和民国时期历史资料。并对各专业志的篇目进行研究和调整。
  在搜集资料工作之前,县志办公室举办了两次编写人员培训班。内容为:修志基础知识,本县历史情况介绍,并对各专业志的篇目进行研究和调整。
  (三)试写工作。1986年10月至1987年10月,县志办公室根据各专业的内容多少,资料搜集情况和纂稿难易程度,分三批进行集中试写。每次集中时期为2至3个月。试写期间,从系统整理资料开始,县志办公室就其内容及表述方法进行分类指导。并提供和交流各项资料,重点地深挖并考证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试写,试写稿一次完成,即发由各部门、单位,进行评议,并广泛征求意见,再作修改。修改稿经部门领导审定后县地方史志编委会和市地方史志编委会总编室并联合召开了志稿评审会,作为部门志或专业志的初稿,报县志办公室。
  (四)总纂工作。在各部门或专业志形成初稿的基础上,于1987年10月,开始总纂县志。总纂工作由县志办公室承担。分两步进行:首先由各责任编辑,分块编辑和总纂,既要完成综合内容的纂写工作,又要完成所承担的专业志(或部门志)增削修订工作;其后,由本志主笔总纂。其中:总纂各专业志(或部门志),又返回各单位编写组审核、修改。至1988年10月,县志初稿基本形成。所以县志初稿,是由原200万字原始稿,浓缩而成80万字初稿。其间,经过四次修改,三次成型。
  (五)评审修改工作。县志初稿分四册印刷而成书,广泛征求意见。县志办公室邀请县委、县政府的同志,以及各有关部门熟悉情况的同志,和部分离、退休干部,逐编进行审核,广泛听取意见。并邀请县志编修委员会顾问,中国地方志专家,天津市地方史志编委会总编室领导、部分专家、编辑及兄弟志办的同人参加,召开评议。会后,分编进行修改、补充。
  (六)审定验收工作。志稿一审,经由县委、县政府领导组成宁河县志审订小组,将一审意见汇总修改后,报送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及办公室终审验收,并再次锤炼精修。
  (七)在编修《宁河县志》同时,进行旧志整理工作。从1986年3月开始至1987年3月,完成清光绪版《宁河县志》译注稿。经天津市地方史志编委会总编室,天津市出版局批准,出版《宁河县志译注》一书,共74万字。
  三、本志参考资料要目
  《长芦盐法志》。清嘉庆十年(1805年)刻本,二十四册,二函、二十卷。附编十卷。清黄掌纶等纂。
  《宁河县志》。清乾隆四十四年刻本,清光绪六年刻本,民国二十年刻本。
  《畿辅通志》(光绪)。清光绪十年(1884年)刻本,二百四十册。清李鸿章等修,黄彭年等纂。
  《直隶省各县地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96幅(二函),直隶警务处绘图局监制。
  《宁河县邵孝子彰行录》。刘宗诚述。民国12年(1923年)天津新懋印刷局承印。一册。
  《日下旧闻考》。宁河县条。
  《长安客话》。《清史稿》。《明史》。《元史》。
  《七十二沽说》。张厚璋剪辑、手抄。民国30年(1941年)编印,一册。
  《河北通志稿》(民国)。卢启贤等纂,铅印本,十六册(一函)二十四卷,有舆图。
  《畿辅河道水利丛书》。清吴邦庆辑,道光刻本,共六册(一函)。
  《直隶河渠志》。清陈仪著,道光四年(1824年)刻本,一册。
  《北宁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民国26年(1937年)铅印本,共6册,北宁铁路经济调查队编。
  《畿辅义仓图》。清方观承撰。乾隆十八年(1753年)刻本,六册(一函),内有宁河县义仓图。
  《冀东综览》、《宁河县》(日文)。民国25年(1936年)铅印。
  《河北省渔业志》《宁河县渔业志》。民国23年(1934年)铅印(有照片)。
  《冀东地区25个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日文)。民国26年(1937年)铅印,其中有《宁河县胡庄情况报告》。
  《冀东地区自动车交通及道路实态调查表》(日文)。民国27年(1938年)铅印,其中有《宁河》。
  《津门考古》。1982年出版,一册。天津市文物管理处编著。
  《海河流域历代自然灾害史料》。1985年出版,全一册,河北省旱涝预报课题组编。
  《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1983年出版,全一册。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
  《天津市宁河县土地利用现状详查报告》。1983年,宁河县农业区划办公室编印。
  《天津市宁河县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资料汇编》。1983年,宁河县区划办公室编印。
  《天津市宁河县第三次人口普查报告书》。1982年宁河县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编印。
  《宁河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49年—1989年宁河县人民政府统计科编。
  《天津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
  《天津近代史》。南开大学来新夏主编。
  《北京史》。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组。
  《河北近代大事记》。
  《廊坊地区大事记》(建国后部分)。
  《唐山市大事记》(建国后部分)。
  《冀东革命斗争大事记》。
  《宝坻县革命史》。宝坻县党史办公室编写。
  《玉田县革命史》。玉田县党史办公室编写。
  《宁河县革命史》。宁河县党史办公室编写。
  《天津公路史略》。天津市公路交通史编委会主编。
  《天津历史大事记》。天津历史研究所编。
  《天津概况》。《北京历史纪年》。
  《丰润县志》(清)。
  《天津历史资料》。《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宁河县档案馆、唐山市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南京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
  等馆馆藏档案资料。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