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旧志序跋及文献选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79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旧志序跋及文献选录
分类号: K292.1
页数: 9
页码: 791-799
摘要: 本章介绍宁河县旧志序跋及文献选录的情况,主要包括乾隆四十四年《宁河县志》序、乾隆四十四年《宁河县志》跋、重修宁河县志序、宁河县主要城镇历代文献记载选录、《宝坻县记》等。
关键词: 宁河县 杂志 旧志序跋

内容

乾隆四十四年《宁河县志》序
  《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今之州邑,昔之邦国也。邑之有志,古矣。宁河,东辅邑,为天子甸服。雍正九年,分自宝坻,以宝坻之志为志。然邑即分,则志不得复合。今宝坻已别为志而宁河阙如也,因循散佚,渐且文残献缺,守士之谓何?是岂朝廷建邑之意哉?且自分建以来,阅今几五十年,愈久将愈湮,则志之作不容少缓。牧承乏于前五年矣,劳心抚字,尤惧不克称职,无以仰副圣天子轸念元元之至意。讵敢以简陋之才,妄希信今垂后;备一隅之记载,而以导扬至治者,登风俗之书乎?诚知其难也,昔人有言:作史之难,莫过于志。盖稽古据今,其因革损益,兼综条贯统上下数千百年,无一不厘然如指诸掌。邑志是焉。地虽小而山川封域,赋役,版籍,与夫户口之登耗,民俗之盛衰,政治之得失,其上下数千百年者犹是也。邑虽新,而典章条教,社稷人民,疆域之所由分,沿革之所有自,与夫设官分职,兴利除弊,厚人心兴教化者之所为,本其因革损益、兼综而条贯者犹是也。一有不实,则传信益以滋疑;而事词不称,则混淆舛漏,散而无纪。或失则略,或失则繁,均所不免焉。呜呼难矣!然以为难而诿之,将孰以为易而承之?则宁之志,又谁为始之哉?此牧所以慨然自任而不敢辞者也。
  宁邑盖汉渔阳郡也,为泉州,为雍奴,至唐天宝,而更名武清,至辽而置香河,至金大定而复分宝坻。称名屡易,封域常沿。而梁城为大藩,芦台为雄镇,丁明季而离居荡析。追怀古昔,感慨系之。今其地皆隶于宁,按之宝志,犹未得其详焉。则志之作,又恶容缓哉?
  我国家承平百三十余年矣。河渠水利,经列圣之所经营,以成乐土;又幸近附畿甸,涵濡沐浴,被化犹亲,食旧德服先畴。乐其乐而利其利者,雍然三代之休风也。牧幸得以公务余闲,进邑之文献,搜罗而咨访焉。退而与徐君舍亭辈,博稽而详订之,则是志之成,虽一隅之纪载乎而实圣世太平风俗之书也。遂忘其简陋而不自知其才之不逮也,后之踵而增焉,其亦可谅予之意也夫。
  赐同进士出身,文林郎,知顺天府东路厅,宁河县事,加三级,记录七次,南海关廷牧序。
  乾隆四十四年《宁河县志》跋
  古今郡邑沿革之殊,其不能无所分合者,势也。然有分土而无分民者,固矣。未有既分邑而无分志,其可也夫。肇域之始,版图失志,则经界易牵。典制无书,则案牍莫据。胥吏得以作奸,豪健因之逞伪,流弊丛生,讼端滋起。后来守土之吏,行能虽高,才猷纵练,其将何所凭,以资其事之圭臬哉?此周礼土训诵训之名职其掌,小史外史之统会其书,较之柱下所藏尤亟亟也。本朝开国以来,百有余年,重熙累洽,厚泽深仁,涵濡汪〓,生齿口众,政治愈繁。世宗宪皇帝,虑天下兼地之县,务剧而难理也。雍正九年,特命各省督抚,酌地所宜,因民之便,于广轮之邑,各为析置。而宁河向受制于宝坻,其地滨海,井里殷赈,户口藩滋,土衍而道远。遂割宝邑之东偏,梁城、芦台等村镇,以为宁河县,而隶于顺天府之东路,等以宝坻并为京东望县。乃自立邑迄今,后先来宰者,固不乏卓政循声,而号强干者,惟精九最。素悃愊者,或乏三长,即一、二考献征文之士,每以掌薄书,有志未逮,是以垂五十年,而一邑之志缺焉。乾隆乙未,粤东关西园先生,以名进士来莅兹土。严以律己,勤以集事。下车伊始,百废具举,五年之间,陶育休养,士服其训,民安其业,风教益美。顾慨然于邑志之未备也,亟请于大宪,捐俸纂辑,博采旧闻,搜讨阙轶,远咨知名之士,近询故老之传。立门凡十,分目六十五,州次部居,目张纲举,不五月而书成。以以观曾与校勘之役,命志其后,余维志乘之书,纂修与创造,其难易迥殊。纂修不过损益前文,补缀近事。创造则一言一事之纪载,皆后日所取则焉。非择精语详,囊括众善,未易云美备也。今先生以良吏之治,秉良史之才,体例既极,精严叙述,更为雅洁。序论之美,酷似司马、欧阳,真可远迹金华,近跻灵寿,为斯邑志乘权舆,以导河海之源者矣。我皇上加意畿赤,近取前史官朱锡鬯日下旧闻,特授儒臣,重加增删证定,以备三辅掌故。我知此志既成,其将登之太史,上诸兰台,储于四库,有以备圣天子乙夜之览也夫!
  乾隆四十四年六月,若西学弟徐以观跋
  重修宁河县志序
  古者采风问俗,太师陈诗而观之,太史秉笔而记之。盖天下之事载乎史,而一邑之事记于志。夫志所以补史之不及,即备异日作史之征也,志不綦重哉!宁邑自国朝雍正九年分宝坻地始立县。密迩邦畿,神京左卫,渐仁摩义,被化尤深。故杜文端兰台鹗荐,为开国之元勋;王刚节定海鹰扬,作中流之砥柱。名臣良将,彪炳丹书。他如刘给谏直节立朝,廉农部清操校士,杜高州楼建瓣香,振斯文于岭表,廉令尹忠孚丹桂,植大节于新安:人杰地灵,后先辉映。斯固邑乘之光,即润色国家之鸿业也。乾隆已亥,南海关令,以名进士来宰是邑。本良史之才,创宁邑之志,征文考献,纲举目张,勒为成书。煌煌巨典,阅今百余年,未尝一修。虽规模具在,而荒略不少,倘及今不治,日复一日,并此荒略者,亦散俟之,佥谓非守土者之咎乎?光绪丁丑,余承乏斯土,时值续修《畿辅通志》。甫下车,邑人士即以志乘进,佥谓七八年来,屡欲修辑,辄以经费阻。余即从而鼓励之,言此甚善举也,经费奚虑焉。因忆昔司峡江教谕时,值修峡江志,亦艰于费,余乃督率在学诸生,劝捐兴事,未几编成。今圣天子嘉惠斯民,司民牧者,宜如兢兢业业,兴废举坠,期无负乎报称之心。况宁俗质朴近古,急功好义,尤胜他邑。爰集众绅,捐资设局,邑教廉刘鲁岑、于荫先、李仲霞等;多才博学,相与杀青。余于听政之暇,披阅遗篇,搜求事实,参观互订,率由旧章,阅三年而告竣。夫职方定邑,首地理也;建置分条,次沿革也;祀典宜修,崇虔报也;赋役是纪,轸民依也;表职官、稽选举、官师著而贤士升焉;列人物、述艺文、忠教劝而苻彩彰焉;风俗并登而观采备焉;杂识并附而祥异序焉。写古貌今,犁然各当,后之阅是志者,将薰德而善良。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亩,工用高曾之规矩,商循族世之所鬻,粲乎隐之,各得其所,则此志不诚大有造耶?抑余更有说焉.是役也,因循十余年,采访屡更,令亦数易。今乃综百年之轶事,刻期编毕,成功故速,遗漏不免。唯愿后之宰兹邑者,盱衡往古,显微阐幽,尝纂辑毋令阙文,上轩面附良史,俾与圣世金匮石宝之藏,并垂不朽,是则余之厚望也夫!
  光绪六年,岁次庚辰仲春月,花翎运同衔在任,即补直隶州知州,知顺天府东路厅宁河县事,加三级,江右德化丁符九序。
  宁河县主要城镇历代文献记载选录
  芦台镇
  《长安客话》
  “汉属泉州,地产鱼盐芦苇。唐末刘仁恭帅燕,因置芦台军以海口镇。后唐庄宋破燕,收芦台军,遂因芦台卤地置盐仓。
  “芦台,地近海口,煎沙成盐,白如玉屑。庄诗:芦台极目际平沙,利博谁怜害亦赊?土面刮来淋玉液,鏊头沸尽结银花,十年预借偿甫负,尺地堪耕属势家,安得调羹和此味?免教流殍到天涯。”
  《读史方舆纪要》
  “县(宝坻)南百六十里有将台,五代时,燕刘守光所置,亦名芦台。今(清康熙三十年)有芦台巡司”。
  “芦台城。在县(宝坻)东卫河西岸。九域志云:在沧州西北九十里,瀛州东百六十里。唐置芦台军。其城周三里,后废为冯桥镇。乾宁中,复置芦台军,亦曰乾宁军。光化三年,幽州帅刘仁恭,以沧为汴将葛从周所围,将兵赴救,营于乾宁军。从周留别将守沧州寨,自将精兵战于老鸦堤,大破之。五代,梁开平二年,刘守文以其弟守光纂逆,举沧德兵讨之,军于芦台,为守光所败。乾化三年,晋将周德威攻燕,拔其芦台军。后唐,同光以后,以契丹屡入寇,芦台、瓦桥皆增设重兵,命将戍守。夫成二年,芦台戍军乱,寻击平之,石晋初,没于契丹。周显德六年,亲征契丹,命大帅韩通将前军,自沧州治水道入契丹境,栅于乾宁军南。通奏坏防,开游口三十六,遂通瀛、莫。既而,周主至乾宁。契丹宁州刺史王淇举城降,宋白曰,军城东临御河,接沧幽二州之境。周世宗由此复关南。自是常为戍守重地。”
  《新五代史》
  “明宗(后唐李嗣源)自魏(魏州)反兵向南,知温(房知温,后唐澶州刺史,曾戍防芦台军)首驰赴之,天成元年(926年)拜泰宁军节度使。明年(927年)为北面招守史,屯于芦台。……明宗入立,在礼(赵在礼,后唐效节指挥使)镇天雄军。以魏军素骄,常惧祸,不惶居,阴遣人诉于明宗,求解去。明宗乃以皇子从荣代在礼,而遣魏效节九指挥北戍芦台。军发之日,不给兵甲,惟以长竿系旗帜以表队伍,军士颇自疑惑。明年,明宗遣乌震代知温戍,而知温意尤不乐。芦台戍军,夹水东西为两寨,震初至,与知温令东寨,方博,效节军乱,噪于门外。知温即乘马而去,乱军击杀震,执辔留知温,知温站曰:骑兵皆在西寨,今独步军,恐无能为也。知温即跃马登舟渡河入西寨,以骑军尽杀乱者”。
  《长芦盐法志》(清嘉庆十年刻本)
  “长芦场,在宝坻县芦台镇。为天津分司所属。距分司一百四十里。南界大海,北边宝坻县境。东至斗沽,接越支场界。西跨夹河之侧。相传南唐以前,戍军于此,以备海氛。有盐姥庙。其神示人以煮成盐之法,居人作瑞盐歌,滩场荡沿海滨。场员公署在芦台镇。旧别有公廨,为公司所驻扎。今废。”
  附图:巡检习署、署场、盐母庙。
  《日下旧闻考》
  “芦台军,在县(宝坻)东南一百六十里。后唐同光中刘守光所置,俗名将台。”(《名胜志》)
  “后梁乾化三年三月朔,晋周德威拔燕芦台军。”(《通鉴》)。
  “赵德钧祠在芦台巡检司。德钧镇芦台军,榷盐院其所置也。”(《名胜志》)。
  “张斛《芦台峭亭》诗:高秋客未还,何处望乡关?乔木苍烟外,孤亭落照间。雨晴山觉近,潮满水如闲,目断峒阳路,归云不可攀。”(《中州集》)
  “高承埏《芦台圣母庙神位辞》:我击鼓兮潭如。神之来兮七十二沽。我性牢兮既荐。神之去兮九十九淀。煮水兮海。纷万灶兮青烟。鱼龙安宅兮风雾毋作。诏我民兮极祀有恪。”(《稽古堂集》)
  《芦台图说》
  “县南三十里,曰芦台。北面临河,系水陆通衢,海粮、食盐汇集之所。为宁邑首镇。商贾辐辏,庐井繁多。宵小匪徒易于藏溷,巡缉最关紧要。经制府奏建镇标,添设文武多员,筹划极为周密。自庚申岁,英夷肆逆,由北塘登岸后,各大宪讲求海防,移通永镇驻北塘,古北军门驻芦台。练勇防营,星罗棋布。其繁要更倍畴昔矣。庄西有潮水小河一道,往南至永兴、南崔庄。遂散漫而无河身。又,西有渠一道,桥一座,名二道桥,过此,即为黄沽庄。其南曰靳家庄、永兴庄、南崔等庄。芦台之南,如赵家园、国家庄、齐家园、佟家园、史家园、扬花庄、杨窑上等庄,俱统于芦台之内。再南为南陈庄。其对岸曰大扬庄、小扬庄、小崔庄、小赵庄、北田庄。镇内公廨二十二。通判署一、巡检署一、总镇署一、都司署一、守备署一、千总署四、把总署四。经制、外委署八。庙宇十一。关帝庙、文昌庙(书院附此)、白衣庵、观音寺、龙王庙、天齐庙、宝塔寺、盐母庙、三官庙、真武庙、药王庙。义仓一、留养局一、墩台一、河渠二、桥梁十六、渡口一。”
  附:《芦台镇图》
  《宝坻县记》
  “唐末,刘仁恭帅燕为其子守光所囚,据其地僭称燕,因置芦台军于海口镇,以备沧州。后唐庄宗命其大将周德威破军于平岗,复收芦台军。同光中以赵德钧镇其地。十余年间,兴利除害,人共赖之。遂因芦台卤地置盐场,又舟行运盐,东去京国一百八十里。相其地高阜平阔,因置榷盐院谓之新仓,以贮盐。复开渠运漕盐于瀛,莫间,上下资其利,遂致饶衍,瞻于一方。”
  《宋史·地理》
  清州,下,本乾宁军。幽州芦台军之地,晋陷契丹。
  《资治通鉴》
  “刘守文举沧、德兵攻幽州,刘守光求救于晋,晋王遣兵五千助之。丁亥,守文兵至芦台军(原注:芦台军,宋为乾宁军地。《九城志》:乾宁军在沧州西北九十里)。为守光所败;又战玉田,亦败,守文乃还。”
  《天津文史丛刊》
  “芦台,今芦台镇,现宁河县驻地,历史悠久,古有‘千年雄镇古芦台’之称,别名‘将台’和‘海口镇’。后唐置芦台军,是五代战乱的古战场。”
  宁河镇(梁城)
  《读史方舆纪要》
  “梁城,县(宝坻)东南有梁庄。志云:唐末刘仁恭所筑。刘守光为燕王,曾屯兵于此,即今梁城所也。”
  “梁城守御千户所,在宝坻县东南一百四十里,建文二年,燕王于故梁城置。”
  《日下旧闻考》
  “梁城,在县东南境。五代刘仁恭筑。其子守光为燕王时据之。”(《名胜志》)。
  “梁城,即今梁城所,在县东一百四十里。明置梁城守御千户所”(《宝坻县旧志》)。
  《宁河图说》
  “县城(宁河镇)图说:四面临河,无城,限于地势故也。西门至西关庄,系通衢大道。旧修叠道。建石桥,以通往来。唐前,县植柳环绕,俗目之曰‘柳城’。并于西门外叠道两旁,亦树植之,绿荫成幄,俨然画境。入夏,土人多憩息于此,亦名胜也。”
  “镇内,公廨六,县署一,典史署一(县署大门内,仪门之西)、教谕署一(学宫西)、训导署一(学宫西)、把总署一(南大街)、书院一(文昌阁后)。祠庙:学宫(南门外临河)、关帝庙(十字大街)、文昌庙(东门外)、社稷坛(北门外临河)、风云雷雨山(西门外)、五道将军庙(西门外)、城隍庙(北大街)、火神庙(县署西)、马王庙(县署西)、龙王庙(南门外)、刘猛将军庙(西门外)、魁星阁(东门外)、土地祠(县署大门内之东)、五道将军庙(东门外)、娘娘庙(东门外)、真武庙(北门外河)、三官庙(东门外)、朝阳寺(北门外临河)、观音庵(北大街)、王刚节公祠(南门外,道光二十三年建)”。“常平仓(县署内,今存二)、义仓一、留养局一。河渠七、桥梁八、渡口三”。“教军场:县西门外,叠道北曰‘教军场’。其南则,先农坛,养济院在焉。叠道至此,由此西南抵西关庄。”
  附《宁河镇图》、《教军场图》
  《梁城怀古》(前人,佚名)
  “巍势全无迹尚存,当前曾说备粮屯。桥边旧路余残碣,楼下荒基剩断垣。五代江山忙过眼,一城烟水剧销魂。兴亡莫问前朝事,帘卷斜阳独倚门。”
  《储粮城》(前人,佚名)
  “今者宁河县,古之储粮城。储粮自何代,魏武记分明。恒恒曹孟德,塌顿将组征。二渠启开凿,汛海来青粳。南以溯滹沱,军粮犹留名。南北达泉州,储此给厥兵。数面水环绕,天假高阚闳,神龙姜师度,循此旧轨程。”
  《天津文史丛刊》
  “梁城,即今宁河镇,南距芦台十五里。城北遗迹无存。据《梁城怀古》署名前人的题咏看:‘楼下荒基剩断垣’,说明清代以前,城墙遗址可辨。”
  “梁城,亦称军粮城,备粮屯或储城,与今军粮城属于异地同名(注:今军粮城,古称聚粮城)。近代和当代有些人认为《畿辅通志》称梁,亦曰军粮城,是把现军粮城与梁城混淆为一,这是考证不详的错误,梁城的前身是军粮城,约始于东汉末年。方志记述与地方传说,基本是一致的。‘军粮犹留名’,指梁城亦名军粮城的来历。”
  潘庄
  《宁河图说》
  “县西七十里曰潘庄,一大聚落。相传为潘美故里,村有古冢,土人呼为潘美墓。然于史书无所考也。此庄系往京东一带大道,为县属重要之区,巡辑、稽查,极应加意。北界宝坻,西界天津。东有石桥一座,其河由北而南,归于后海,即青龙湾之引河。”
  “庄内庙宇六,河渠一。”
  附:潘庄图
  丰台镇(东丰台镇)
  《宁河图说》
  “县北十八里曰丰台庄。为丰(润)、玉(田)、宝(坻)、宁(河)四县接壤之区。宁邑所辖者至南门外木桥而止。”
  附:丰台庄图
  《北宁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1936年)
  “东丰台镇,位于丰润县境西南边界,还乡河之东岸。西临宝坻,并接玉田,为三县货物之集散处。镇内商号百余家.工业以年画业、芦席业为盛,每年运销外埠,数量甚多。农业以高粱为大宗。”“本镇为还乡河下流最大的码头。附近输出入之货物,在昔大都以此为汇集之地。自唐山、胥各庄交通发达,此镇稍见衰落,然仍颇可观。输出货物以年画、高粱、苇席为大宗,输入者为各种工艺制造品,并自此转销各地。‘九·一八’后,关外之年画、苇席销路减少,市面较前益形不振矣。该处,距津路程一百五十里。会间往来货物,大都由船或大车运送,走铁路者甚少。惟东去货物,率多由大车或船运至芦台、胥各庄站,然后改由铁路运往。”“运出办法:在开河时期,均由还乡河运往芦台、胥各庄、天津三处。再行转运至昌黎、唐山、秦皇岛及关外各地。封河时期,则用大车运往芦台、胥各庄,经北宁铁路运出。其中,运往关外之芦席,均系由水道运津,海输运往营口,行销各地。”
  “年画业,丰台特有之产品。所画多系门神、财神、灶王等神像。业此者,集于东丰台镇,共二十余家,工人达三百余人。所用纸张均日本制造,如油光纸、红纸等。在天津购买,由津装船运丰,计每年运进原料纸量,民国二十二年度达三千余件。民国二十三年仅六至七百件(十六领为一件)。各家开工时期约在三、四月间,至八、九月卖货。产量达三千余包。每包重二百余斤。制造程序:先以纸张铺覆木制模型上,以色刷之,然后描画,最后女工添眉眼,再经补裁整理即可。本县所制年画多销于关外。本县年画业在民国以前颇为发达.全镇业此者五十余家,民国以来,民智渐开,迷信破除。‘九·一八’后,东省销路日渐减少。且日伪在山海关征收重税,限制入境。并在东省设石布局印制,故此业趋于衰落,现仅存二十余家。”
  “芦席业,本县丰台镇附近十余村,居民多利用当地所产芦苇编成席。业此者数百户,织成后,即于旧历逢五、十两日,运丰台镇集市售卖。外来商人即来此收买。买后,存店内,再作运出。其镇内,常年收买之席栈有二家。以万泰店为大,自已运销各地。主要销场在东省。每年运出量占全销量百分之六十。其余分销关内天津、昌黎、滦县、秦皇岛等处。事变后,因伪国关税奇重,银钞行市不定,国币与伪币相差甚远,且有田庄、芦台产席竞争,故运至关外数量大减,仅占全销量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则分销关内各地。”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丁明季
相关人物
徐君舍
相关人物
于大宪
相关人物
张纲
相关人物
欧阳真
相关人物
陈诗
相关人物
于志夫
相关人物
尹忠
相关人物
刘鲁岑
相关人物
于荫先
相关人物
李仲霞
相关人物
刘仁恭
相关人物
宋破燕
相关人物
刘守光
相关人物
葛从周
相关人物
梁开平
相关人物
刘守文
相关人物
周德威
相关人物
周显德
相关人物
韩通
相关人物
王淇
相关人物
宋白
相关人物
周世宗
相关人物
李嗣源
相关人物
于明宗
相关人物
温意尤
相关人物
温令东
相关人物
方博
相关人物
赵德钧
相关人物
张斛
相关人物
高秋
相关人物
高承埏
相关人物
饶衍瞻
相关人物
刘猛
相关人物
潘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