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卫生经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75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卫生经费
分类号: R197.1
页数: 3
页码: 659-66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宁河县卫生经费在不同时期的增长情况以及经费来源和分配方式的变化。从1949年到1985年,卫生经费大幅增加,加快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在1985年以前,卫生经费由上级拨款,根据各单位人员总数和病床数进行分配。全额单位包括各机关、卫校等,差额单位包括各医院的卫生院,自负盈亏单位主要是一些卫生院。经费使用的管理方式也逐渐从行政管理转向经济管理,通过改革激励医务人员提高经济效益。卫生经费的增加和改革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卫生经费 增长 宁河县

内容

第一节 卫生经费
  1949年,国拨卫生经费4万元,到60年代增加到11万元以上,70年代每年拨款增加到20万元以上,80年代年拨款已达100万元以上。1985年底与新中国建立初期相比,卫生经费拨款已增加了40倍。由于卫生经费的增加,加速了卫生事业发展,人员、设备不断增加,技术水平日益提高。
  第二节 经费来源及分配
  1985年以前,宁河县卫生经费由上级拨款。按宁河县卫生人员总数和病床数以年度拨款。全县分配拨款情况是:差额单位、全额单位和自负盈亏单位三种情况分配。全额单位包括:局、机关、卫校、防疫站、妇幼、结核、药检、托儿所、救护、血站的人员工资、公物费、补助工资、福利费、业务费等费用。差额单位包括医院的各卫生院,只拨给医务人员的工资,其余费用均由本单位的业务收入中支出,县医院、中医医院按床位拨款,大致为每个床位1200元至1300元左右。自负盈亏单位,1984年为4个单位,是:淮淀、大北、董庄、南涧卫生院。1985年为6个单位,是:董庄、南涧、苗庄、廉庄、岳龙、大辛卫生院,不发给全员工资,采取定向补助的办法,即:只拨给离退休人员和防保组人员的工资。其它人员的工资和费用均由本院业务收入中解决。自负盈亏各单位,每年可提取收支节余的60%做为奖励基金和福利基金,其它各单位每年提取收支节余的4%作为奖励基金和福利基金。
  第三节 经费与业务收支管理
  宁河县50年代,建立公共医疗机构。时,资金周转困难,业务收入不高,卫生事业发展缓慢。60年代初,实行“三权”(人权、财权、管理权)下放,自负盈亏,“三金”(奖励金、公益金、福利金)提取的办法,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业务收入也有所增加。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自负盈亏的“三金”提取的办法受到批判,奖金自动取消,自此卫生事业经济管理工作放松。由于没有定额、没有指标、没有规范、以行政管理取代经济管理,卫生事业处于经费少、吃不饱、发展慢、越办越穷的困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卫生工作在抓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努力抓好经济效益。1980年以来,开始改革搞活,上下挂钩,伸腿办医等各项活动,在各医疗单位相继开展。既提高了服务质量、医疗技术,又搞活了经济。经费使用由每年按人员平均给各医疗单位拨款,改为按工作效益情况拨款。各医疗单位也制定了奖惩规定,按每人工作完成情况,决定奖金分成比例,拉大奖金分配档次。部分卫生院开始实行经济上的自负盈亏,加强了规范化、指标化管理,业务收入逐年增加。1976年卫生系统全年总业务收入73.5万元,1985年全年业务总收入达318万多元,10年之间增长了3.3倍。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