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药材生产与收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75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中药材生产与收购
分类号: R285.5
页数: 1
页码: 653-658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宁河县人工种植中药材的发展历程以及主要的中药材品种,包括其起步、增加品种和产量的情况。同时,还介绍了中药材收购的情况,从私营中药铺到国家计划的发展变化,以及收购品种和数量的增加。
关键词: 药材生产 人工种植 宁河县

内容

一、中药材生产。宁河县人工种植中药材共有34种,主要品种有:红花、板兰、枸杞、白芷、牛夕、黄芪、川穹、草决明、白术、菊花、牛蒡子、瓜蒌、花粉、葱末、元参、丹参、白芍、金银花、夜交藤、大青叶、怀故子、薄荷、荆芥(芥穗)、金灯、苏叶、苏梗、生地、桔梗。生地、桔梗为重点生产品种。
  人工种植中药材始于1958年,在小李乡孙庄子村首次试种,种植面积20亩,初获成功。60年代增加了沙参、枸杞、牛夕、红花4个品种,产量较低。
  70年代,试种品种增加,种植范围扩大。到1979年,全县已有5个乡、15个村开始人工培植中药材。产地主要分布在芦台、汉沽农场一代和本县西部、北部地区。80年代,中药材生产开始向东转移,岳龙乡的15个村队和小李乡、后棘坨部分村队成为中药材生产基地。尤以岳龙乡的小闫村和后棘坨乡的后棘坨村发展速度最快。1983年,这两个村种植中药材1700亩,其中生地1500亩,平均亩产为1000公斤,年产鲜生地150万公斤。
  二、中药材收购。新中国建立前,中药材收购只限于部分私营中药铺收购零星小品种,以补供应不足。
  新中国建立后,中药材收购纳入国家计划。县药材公司于1958年建立了中药材收购组。并委托县供销社17个基层社代收代购。新中国建立初期,中药材收购的品种主要是野生中药材,而随着中药材生产的发展,收购的重点由野生转为人工种植。1958年,年收购中药材4000公斤。1964年,全县收购中药材二十多个品种,2207公斤。1973年,收购品种增到30多个,收购量为102621公斤。
  80年代,县药材公司增设中药材生产收购股,有7名专职收购人员。1982年,收购中药材增到50多个品种,216256公斤。1983年,达到681588公斤。其中人工种植中药材680770公斤。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