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成人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73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成人教育
分类号: G527.21
页数: 5
页码: 634-6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职工教育、农民教育、广播函授电视大学教育、卫生教育的情况。
关键词: 宁河县 教育 成人

内容

第一节 职工教育
  宁河县职工教育始于新中国建立初期。1950年全县有7个区和县政府机关8个单位,办起了职工干部业校。初中班5个,高小班2个,初小班1人,巩固班1个,初、高级复式班7个,共计16个班,学员1014名,教员14名。时,校舍简陋,缺少桌凳,学员学习条件艰苦。1951年职工业余学校4处(芦台、军粮城、茶淀、芦台农场),学员228人,占职工总数的50%。教员52名(专职7名,小先生36名,兼职9名)。1953年县办职工业余学校1处,学员568名。1955年根据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在整顿的基础上,积极领导,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职工业余文化教育有新的发展。全县2007名职工,参加学习的1644名,占81.9%。时,职工学校设芦台、军粮城、芦台农场3处。1957年职工业余学校有学员80名,其中高小班28名,初小班27名,扫盲班25名。
  1978年8月,文教局成立工农教育科。负责工农业余教育管理事项。
  1980年,县工业局、交通局、科委、武装部等单位,开办数学、外语等专业班,学员有724名。1981年,复建立县职工学校,1982年有教职工10名,招收学员338名。县社、粮食局、工业局、水利局在宣传科中,配备了专职教育干部。1982年县召开工农教育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年内立案批准建粮食局职工学校、科技干部进修学校、供销社职工学校、县职工学校,共4所学校,有12个班,学员608名,专职教职工34人。全县参加文化技术(包括业务)补课的职工达到5750人,其中参加各类文化学习的学员2745人,技术学习的3005人。县科委开办外语和数学专业班,有89名学员考试合格,领到结业证书。粮食职工学校脱产文化补习班,经考试45名学员结业。
  1985年宁河县共有7所职工学校,教育部门办1所,其他部门办6所,共有在校学员1047名,毕业学员686名。芦台棉纺厂于1983年建校,到1985年已发展有6个教室设施,使用面积406平方米,配有330套桌凳,教职工6名,在校生652名,当年毕业105人。
  1986年职工教育以岗位业务培训为中心。县棉纺厂已培训20名中级技术员。县职工中学有7个中专班,设6个专业,共177人。县银行举办农村信贷中专班,招收学员20人。粮食局培训560名初级技术水平人员。供销社培训商业企业管理人员70名。
  第二节 农民教育
  民国时期,宁河县曾倡办业余教育,时称“民校”,群众习惯称“冬三月”,入学对象主要是失学的贫家子弟。“闲时办,忙时散”,每年冬季晚上集中学习,请乡村有文化的“先生”教农村常用字和珠算。此项工作由县“民众教育馆”操办。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在县民主政府教育科的领导下,解放区各村都以青年民校和夜校识字班等形式开展冬学运动。
  新中国建立初,人民生活安定,饱尝旧社会没文化之苦的翻身农民,迫切要求学习文化,1949年宁河县发动扫盲运动。1950年3月全国第一次工农教育会议制定了“开展识字运动,逐步减少文盲”的基本方针。县成立扫除文盲运动委员会,冬季在全县普遍开展速成识字法运动。1951年全县农村共有民校258处,冬学72处,共330处,参加民校及冬学的人数达27076人,占应入学总数的44%,民校教师共有670多名,其中兼职教师80%。1953年县成立扫盲办公室,各区村成立“扫盲协会”,认真贯彻“整顿巩固,稳步前进”的方针。1954年全县7个区有常年民校82所,速成识字班125个,识字小组18个,学员2993人,农民夜校高小班6个,学员182人。1959年县政府文教科本着先易后难,由简到繁这一原则,编写《初级扫盲识字课本》(可识600多字),要求学员半年时间学完,并达到“四会”(读、写、讲、用)。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巩固,达到掌握1500字的扫盲标准,并学会简单珠算和笔算,会写简单应用文。根据“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假”的原则,全年保证学习300小时以上。扫盲年限,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情况规定为1至2年。1958年县建红专大学17所(16个乡镇各一处,县级干部职工红专大学一处)设分校324处(每社或每村一处,干部职工分校两处),534个科系,学员达62500人。办这批学校违背了教学规律,均系有名无实。1960年前后,由于国家经济暂时困难,各类业余学校先后停办。1962年,根据在农村半年制中学和各小学办好附设业余班的精神,宁河公社宁河镇小学等校开设业余初中班。
  1966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开始,虽然也安排了业余教育,但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把老三篇当做座右铭来学”,业余教育变为政治夜校。
  1974年天津市召开业余教育工作会议,宁河县岳道口大队介绍办农民夜校的经验。1975年,本县在柳庄子大队召开扫盲工作会议。1978年县文教局设业教科。1979年县成立了工农教育委员会,农民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当年5月18日,召开县1979年度教育系统表彰大会,会上表彰农民教育先进单位27个,优秀教师优秀工作者72名。据当年12月份统计:全县20个公社290个大队中,有222个大队办起194个扫盲班,学员达9535名;办起业小、业中、农技班25个,有961人参加学习。
  1980年全县有240个村实现基本无盲村,大辛、宁河、廉庄、俵口、芦台、大贾、东棘坨等达到基本无盲乡,年底全县20个乡169个村办起业校,共组织8779人参加学习,其中扫盲班3827人,业余小学2557人,业余中学1736人,参加技术学习的659人。1982年5月,组织一次全县性的文化普查和无盲村镇验收,有18个乡实现基本无盲乡。
  1983年,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多种经营的发展,农民教育由以学文化为主转向学习各种科学技术。全县各种科学技术学习班共239个,学员11393人。其中乡农校也由原来的苗庄1所发展到5所,学员有183人。同年,芦台镇有私人办的裁剪班。1984年苗庄乡出现私人办学,自制教学设备,边学边教,向农民传授技术,其事迹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受到日本朋友赞赏。
  1985年12月,全县有229个单位办业余农校,开办小学、初中班23个,在校学员513人,参加短训班学员有9808人。1986年12月统计,全县有212个单位办业余农校,开办文化班3个,在校生82人;技术班215个,在校生6889人;参加短训的6973人。1986年苗庄乡粮食一项均单产386公斤,比办学前1981年粮食单产增加242.1公斤,人均收入1986年590元,比1981年的86元增加6.86倍,其中主要原因是农业科学技术学习的普及发挥了作用。
  1984年苗庄乡建专用校舍6间,1985年又调拨房9间,征地35亩。1986年乡县又拨专款为农校重建房16间,扩大了教室和实验室。其它岳龙、董庄、宁河、板桥、芦台、赵庄等乡镇都筹资办了农校。1979年至1988年全县扫盲11647人,1989年至1990年7月扫盲1936人。
  第三节 广播函授电视大学教育
  天津广播函授大学宁河县工作站,于1978年12月建立。年内招收“科技英语翻译专业”学员3人。1979年招收“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员157名,单科生61人。1980年招收“机械专业”学员4人,单科生100人。时,有广播函授大学中文班4个,电视大学班4个。
  1982年改称广播电视大学宁河工作站,设站长1人,工作人员2人,兼职辅导教师最多达6人。是年“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69人,“科技英语专业”毕业3人,单科生结业27人。并招收“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员113人,科技英语专业学员43人,单科生15人。1983年“机械专业”毕业3人,单科结业47人。1984年招收“党政干部基础专修科”学员21人。1985年“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64人,“科技英语专业”毕业24人,“电子专业”毕业2人。1986年招收3个专业,土建3人,财会3人,企业管理3人。
  广播电视大学的学习形式,主要以分散收听电台广播,收看电视,自学为主,每两周上站辅导一次,由辅导教师面授。至1989年开办的专业有科技英语翻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机械专业、科技英语专业、党政干部基础专修科、电子专业、土建专业、企业管理共8种。通过跟踪调查发现,有17名电大毕业生充实到县委、县政府各科室工作。“科技英语专业”1名学员设计了“盒式搁置预应力单板网架结构”。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目前在中小学工作,有的已担任领导干部,为宁河县培养了专门人才。
  第四节 卫生教育
  1974年9月,建宁河县医院卫生学校,隶属于县医院。同年在宁河县范围内招收“医士班”学员40名,学校有专职教师3人,并有医院委派的兼职教师。1976年,专职教师达到12人,在校学生91人,教学设备相应增加。1977年1月19日,经天津市批准将宁河县医院卫生学校改名为宁河县卫生学校,属卫生局直属单位。
  1981年,根据市卫生局指示,将宁河县卫生学校改名为宁河县卫生干部管理进修学校,校内设办公室、基础教研室、临床教研室,教职员工20人。到1985年,县卫生干部管理进修学校为全县培训中等技术专业人员514名。1989年,该校教职员工增至22人,其中中医师1人,西医师8人,其他技术人员6人,管理人员5人。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