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成果的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71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成果的推广
分类号: G327.21
页数: 2
页码: 617-61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我县农业科技工作中农业技术成果推广的重要性和进展情况。通过推广优良品种、水稻育秧技术、化学除草技术、地膜复盖技术等先进科技成果,推动了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不断丰富、改进和提高,由推广单项技术向推广综合技术发展。文章还简要介绍了宁河县地震测报工作的历史和发展情况。
关键词: 宁河县 科技 推广

内容

开展农业技术成果推广,是全县农业科技工作重点。新中国建立以来,先后推广了改土治碱、施肥、灌溉、优良品种、合理密植、植物保护、农业机械、栽培、养殖、耕作制度、开发新产品等诸方面的先进科技成果,推动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农业经济大幅度发展。
  采用推广优良品种成效显著,先后实行了农、牧、渔业品种的优种化,并建立起各自的粮种繁育体系和粮种繁育基地。
  水稻育秧技术、化学除草技术、地膜复盖技术,推广快,收效大。水稻育秧技术经历了水床、陆床、薄膜、旱育、地膜等几个过程,每一项新技术推广,都较之原有技术具有新的特色和优越性。
  近年来,随着农业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内容、方法不断丰富、改进和提高。1982年至1984年,在全县发动了以科学种田,提高产量的高产技术竞赛活动,推动鼓励广大农民采用新技术。1982年,全县参加高产竞赛的有161个单位和个人,竞赛田达551亩,有8个单位和个人达到上级标准,获得一等奖5个,二等奖3个。1983年全县参加高产竞赛活动的有265个单位和个人,竞赛的面积为602.4亩,有20个单位和个人达天津市标准。其中,一等奖6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0个,通过高产竞赛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1984年始,农业技术成果推广由推广单项技术向推广规范化、模式化、系统化等综合技术发展,跨进一个新阶段。
  附:地震测报
  宁河县地震测报工作始于1969年。1969年河北水文地质队分别在本县丰台、岳龙、赵本、大辛、宁河、东棘坨、潘庄、芦台农场场部等8处打了地震观测井,县农林局设专人负责取水样上报天津市。1972年,首先在丰台中学校办工厂设立地震观测站,并开始了地震观测工作。
  1975年成立了由4人组成的县地震办公室,负责指导、综合全县群测、群报的地震监视工作。从此,地震测报纳入正轨。同时,建立地震测报骨干点和群测点。截止到1975年底,全县共建骨干点5个,分别建在芦台一中、潘庄中学、小薄中学、丰台中学、东棘坨,业余群测点19个,业余观测哨75个,全县业余地震观测人员达450余人,各观测点先后发展了土地电、地应力、水氡、植物电、水化学、地倾斜、地磁、地温等十几种监测手段。骨干点还分别打了地震观测井。
  地震观测网点建立后,进行了有效的观测。1976年4月6日和22日,内蒙、大城县分别发生了MS6.3级和MS6.4级地震,震前宁河县群测哨点的各种土仪器有异常变化,预测可能有地震发生。这两次地震后,宁河县各社队的群测哨点的各种土仪器异常,不但没有解除,而且继续发展,特别是进入7月份后,多数仪器均有较大程度的异常出现。芦台农场测报点的水氡连续出现低值,东棘坨公社测报点的地应力读数大幅度上升,丰台公社、潘庄公社等社的群测点及潘庄中学的观测点的土仪器也都发现较大的异常。对此,全县业余地震工作人员于7月22日晚进行了紧急会商。会议认为7月23日至25日,宁河县西北部可能发生4级左右的地震,并对此次会商意见,于当天向市地震局作了综合分析的临震预测意见。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丰南、芦台一带发生了MS7.8级强烈地震,震中位置在纬度39度24分,经度118度12分,震源深度为22华里,震中区烈度为11烈度,宁河县约为9烈度,局部地区10烈度。
  1984年5月22日地震办公室并入县科委。1985年各观测井装配了Sw-40型水自动记录仪。1986年,“三土仪器”作废。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