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十五卷 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708
颗粒名称:
第二十五卷 科技
分类号:
G322.721
页数:
8
页码:
611-6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科技的历史概述、队伍、经费、成果及应用情况。
关键词:
科技
宁河县
内容
第一章 历史概述
第一节 清及民国时期科技事业
最早记述宁河县科技活动的,是明末清初流行的《劝农书》(宝坻县令袁了凡著)。书中设天时、地利、田制、播种、耕治、灌溉、粪壤、占验等项目。如记述沿海地区(今宁河县境)农民潮汛灌溉、改土浇碱种稻情形:“挑沟筑岸,树立桩橛,抵潮汛也。”“其田形中央高,两旁下约可十余丈即为小沟,有数丈即为中沟,依次如展以注水潦,谓之甜水沟。日甜水,取能刷碱火。初种水稻,斥卤尽,乃种稻。”
清雍正四年(1926年),怡贤亲王写《京东水利疏》,对县境内水利工程技术及营田技术等均有记述。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首修《宁河县志》中,对县内天文、地利、中医医药、水利、酿酒,以及水稻栽培技术、养蚕技术等均有文字记载。如:围田法、涂田法、沙田法、水栅法、水闸法、水塘蓄水法、翻车(水车制作技术)法、养蚕法、种桑法等。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县设工艺局,研讨近代工艺技术,发展实业。随之在芦台镇、宁河镇各建一所“官立工艺学堂”。
民国时期,宁河县农业、手工业技术知识和生产工艺、工具的研究又有所发展,如引进粮食、棉花、蔬菜的新品种,柴油机、煤油机和电力的应用,用拖轮、汽车作交通工具等项。民国初年,宁河县建农务总会,负责条陈应修水利、土特物产、畜牧、水产渔业、蚕桑等事项,以及创制农具、改良农产、兴办农事试验场等工作。民国10年(1921年),县设劝业所,有所长、劝业员等人,负责农务、农艺,工艺等事项。当年直隶省植棉试验场在宁河县孟家庄设第四植棉试验场,并引进美国棉花品种与国产棉作对比试验。同年,在芦台镇东园子种桑2万余株,成活万余株,送丝样呈省公署,获直隶省长公署嘉奖。民国18年(1929年)11月,在宁河镇东关建县农事试验场,占地25亩。第二年又在西关建农事试验场,占地56亩。当年4月,县建治蝗会,专门研究治理蝗虫。民国21年(1932年),宁河县获直隶省农业厅农产品奖的产品有玉米、稻米、乌豆、红高梁、大青豆、南瓜共6种。民国23年(1934年),宁河县建种子繁殖场,试种从美国引进的棉花、谷子、小麦、玉米。民国25年(1936年)宁河县境内开始出现电力灌溉和农业机械,称:“蓟运河电化水利组合。”民国26年(1937年)宁河县首次使用飞机航测土地,当时航测县境总面积为2298平方公里。民国时期因兵连祸结,灾荒频频,科技事业没有真正地利用和发展。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科技事业
1957年,宁河县建水稻技术委员会,开展对水稻种植技术的试验研究及成果推广工作。
1958年始建县科学工作委员会和县科学技术协会,致力于科普宣传,并逐步开展农、林、牧、副、渔及农业机械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1962年县科协机构被精简,1964年8月6日又恢复建立。1965年7月25日建县农业科学技术领导小组,并在部分基层社、队建科学委员会。1966年初,董庄、潘庄等公社分别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科学种田。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县科学技术机构撤销,专业科研工作被迫停止。1970年在宁河县境内原抗大式的河北农业大学,改建为县中等专业学校。1974年在县计划委员会内设科技组。1975年又先后建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农具研究所。1977年12月正式恢复建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设办公室、科技组以及地震办公室等科室,有专职工作人员13名。1984年,宁河县承接联合国渔牧开发项目,开始重点对县内渔业、牧业的开发进行科学研究工作。1986年科委机构扩大,设有办公室、科技管理科、科技干部管理科、科普科、地震科等5个科室和两个直属事业单位,科技与人才开发中心和科技进修学校。1989年县、乡、村已初步建成科技网络,其中,有11个乡镇设科技助理,部分村设科技副村长。村级科技组已有77个,科技示范户780户,各种专业研究会193个。县农业局、林业局、畜牧水产局、农机局均设有本专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局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林业局为林果技术服务站。农业科技专业技术干部已有305人,分布在事业单位225人,占74%,有各种技术职务的220人。县内各乡、镇、场均设农科站,有农民技术员68人。1987年至1989年,先后进行了七里海综合利用、水稻高产技术等37个新技术攻关项目的试验研究,并推广应用水稻隔膜育秧、模式化栽培等50多项技术成果。
1989年县内主要科研机构有:农具研究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果树研究所。1989年底,宁河县已成立民办科研机构4个,即:造甲差别化涤纶技术研究所,津李信息服务所、大北轻工技术研究所,换新水产技术研究所。
第二章 科技队伍和经费
第一节 科技队伍
新中国建立后,宁河县科技人员逐年增加,队伍不断壮大。其主要来源:一是由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二是外地调入;三是宁河县自行培养。
1980年,宁河县开始科技干部的业务考核、职称评定和晋升工作。根据国务院批转的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国务院科干局《关于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的请示报告》和《关于执行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若干问题的说明》,宁河县成立了科技干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各系统相继成立科技干部职称评定小组。1980年下半年,全县开展了对科技干部技术职称的套改、复查、确定和晋升工作。至1983年9月,先后评定中级职称(工程师、农艺师、主治医师等)60名,助理级职称282名,技术员729名。1989年评定高级职称57名,中级职称1068名,初级职称5449名,共计6574名。评定职称的科技人员分布如下表
第二节 科技经费
宁河县的科技经费主要来自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拨款和地方财政拨款,即科学研究、中间试验、新产品试制三项费用。为支持科技事业发展,1982年县决定以地方财力的5—10%作为科技经费,市科委每年拨给2—2.5万元。1985年,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发展,市政府决定,改革经费切块办法,建立科技发展基金。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按财力比例确定科技经费办法,到1986年底,科技发展基金已有20万元。自1978年至1986年,仅县科委使用的“科技三项费用”达40万元。1987年至1989年,用于“科技三项费用”达12万元。
第三章 科研成果及应用
第一节 科研成果
农业试验、研究,是宁河县科学技术研究的重点。从宁河资源优势和特点出发,围绕粮食、副食品和外贸出口等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通过试验、研究和攻关,不断为本县的资源开发和新兴产业的建立探索途径。1978年以来,县级以上的农业试验研究,近百项取得了较好成果。
一、京津奶业开发。千亩草圃研究项目,系国家攻关项目,属黄淮海改造的一部分。通过试验研究,从100多个牧草品种中筛选出适合华北地区种植的牧草品种,并作出科学评价,使千亩盐碱荒地成为高产草场。此项目试验成果受到全国牧草专家的好评,对宁河县牧草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奶山羊生产模式研究和粮草轮作研究。这是农牧结合科技研究项目,为开发本县北部大洼地区土地资源、发展食草畜类,展现出广阔前景。
三、培育作物新品种。农艺师陈绍源经过长年的坚持,培育出适合本县种植的田菁、红麻、棉花新品种。田菁育种始于60年代初期,经过多年的系统选育,终于培育出发芽率高,草、籽产量高,生长期短的品种。棉花新品种78-A-2的特点是:顶上能力强,苗期稳长健壮,植株高短适中,结铃性较强,吐絮畅,产量高。1984年9月27日,天津市科委组织鉴定认为,可以大面积推广。1985年,全县推广种植5000亩,并获得了丰收。
四、冬小麦深耠沟、浅复土、冬培土栽培法。这是农艺师李笃乡主持完成的,1985年1月通过技术鉴定。此项技术不仅能有效地解决本县冬小麦越冬死苗问题,而且还有抑制春季无效分蘖,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旱能力的作用。
五、浅翻深松犁的研制。这是农艺、农机有效结合的一项技术成果。宁河县土壤粘重,耕作层薄,是增产的限制因素。1982年开始,由县农机具研究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承担攻关任务,探索打破犁底层,加厚耕层的机具与农业结合的途径,采取悬挂四铧犁加设深松铲技术,取得良好效果。耕作层加深84%,并不破坏原有表土,碎土效果好,增产显著,试区小麦比对照田增产2.9%。
六、支持工业企业研制开发新钢化玻璃产品,采用新工艺。
七、研制65BR—150、65BR—110型单级单吸热水离心泵。由宁河县化肥厂技术工人庄长富等研制成功。此泵可代替3.5级GC型多级泵,使用寿命长,维修保养方便,用于中小型化肥厂。1978年9月12日由天津市科委组织鉴定,认为符合各种技术指标和性能要求,获得市级科技成果二等奖。
八、汽车、拖拉机挂车断气刹车系统。由宁河县农机修造厂研制成功。该产品用于CA15型解放牌汽车,牵引4吨挂车和铁牛——55型拖拉机牵引10吨挂车。1984年9月,由天津市农机试验鉴定推广站组织鉴定。断气刹车系统是一种先进的制动装置,自动刹车可靠,动作迅速,配套合理,制动性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制动检验规范》的要求。已由宁河县农机修造厂批量生产。
九、河蟹增养殖技术。宁河县任凤乡大坨村,自1986年开始采用大水面蟹、鱼、苇相结合的养殖方式,充分利用生物对生态环境的需要,发挥水域潜力。在封闭式大水面养河蟹中,采用沟渠防涵、扎萡捕捞、放苗前经暂养等技术,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这一科研成果获得1988年天津市科技星火二等奖。
十、汽车用风挡玻璃技术。该项目由宁河县宁河镇玻璃厂于1986年至1988年研制成功。该厂生产的“薄型钢化、区域钢化”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生产工艺稳定,成熟。该厂在国内首次生产的4毫米薄型钢化玻璃的外观质量、厚度、透光度、抗冲击性和碎片标准,均达到汽车用安全玻璃国家GB-9656-88的要求。该项成果,1988年获得天津市科技星火二等奖。
十一、水稻缺锌缩苗与锌肥应用技术。该项目立于1986年,由宁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成功。1986年、1987年该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试验表明,施锌较不施锌增产率达28.79~178%,亩产增73.6~300公斤。1986年施用锌肥3800亩,占水稻缺锌缩苗面积的38%,按亩增收稻谷各100公斤计算,纯增值21.4万元。1987年施用锌肥面积推广到20823亩,占发生面积26800亩的77.7%,按亩增收稻谷各126.01公斤计算,纯增值170.48元〈已减去锌肥成本〉。两年累计增收稻谷为300.4万公斤,纯增值191.88万元。施锌同时提高了草、米质量,且无污染,创造了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该项目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二、北部大洼地区水稻中、低产变高产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这是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由县科委研究成功。1989年,县科委选大辛乡1.4万亩,赵本乡1.4万亩,东棘坨乡1.4万亩,宁河镇0.8万亩,共5万亩水稻进行试验,采取筛选扩广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不同区域进行密度、基本苗、氮磷、锌肥多因子试验,隔膜育秧机插秧,植保服务,推广配套高产栽培技术。5万亩水稻平均亩产由1988年的38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其中2.5万亩达到500公斤,平均亩产增长18.4%。该项目获得天津市星火之星奖。
第二节 成果的推广
开展农业技术成果推广,是全县农业科技工作重点。新中国建立以来,先后推广了改土治碱、施肥、灌溉、优良品种、合理密植、植物保护、农业机械、栽培、养殖、耕作制度、开发新产品等诸方面的先进科技成果,推动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农业经济大幅度发展。
采用推广优良品种成效显著,先后实行了农、牧、渔业品种的优种化,并建立起各自的粮种繁育体系和粮种繁育基地。
水稻育秧技术、化学除草技术、地膜复盖技术,推广快,收效大。水稻育秧技术经历了水床、陆床、薄膜、旱育、地膜等几个过程,每一项新技术推广,都较之原有技术具有新的特色和优越性。
近年来,随着农业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内容、方法不断丰富、改进和提高。1982年至1984年,在全县发动了以科学种田,提高产量的高产技术竞赛活动,推动鼓励广大农民采用新技术。1982年,全县参加高产竞赛的有161个单位和个人,竞赛田达551亩,有8个单位和个人达到上级标准,获得一等奖5个,二等奖3个。1983年全县参加高产竞赛活动的有265个单位和个人,竞赛的面积为602.4亩,有20个单位和个人达天津市标准。其中,一等奖6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0个,通过高产竞赛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1984年始,农业技术成果推广由推广单项技术向推广规范化、模式化、系统化等综合技术发展,跨进一个新阶段。
附:地震测报
宁河县地震测报工作始于1969年。1969年河北水文地质队分别在本县丰台、岳龙、赵本、大辛、宁河、东棘坨、潘庄、芦台农场场部等8处打了地震观测井,县农林局设专人负责取水样上报天津市。1972年,首先在丰台中学校办工厂设立地震观测站,并开始了地震观测工作。
1975年成立了由4人组成的县地震办公室,负责指导、综合全县群测、群报的地震监视工作。从此,地震测报纳入正轨。同时,建立地震测报骨干点和群测点。截止到1975年底,全县共建骨干点5个,分别建在芦台一中、潘庄中学、小薄中学、丰台中学、东棘坨,业余群测点19个,业余观测哨75个,全县业余地震观测人员达450余人,各观测点先后发展了土地电、地应力、水氡、植物电、水化学、地倾斜、地磁、地温等十几种监测手段。骨干点还分别打了地震观测井。
地震观测网点建立后,进行了有效的观测。1976年4月6日和22日,内蒙、大城县分别发生了MS6.3级和MS6.4级地震,震前宁河县群测哨点的各种土仪器有异常变化,预测可能有地震发生。这两次地震后,宁河县各社队的群测哨点的各种土仪器异常,不但没有解除,而且继续发展,特别是进入7月份后,多数仪器均有较大程度的异常出现。芦台农场测报点的水氡连续出现低值,东棘坨公社测报点的地应力读数大幅度上升,丰台公社、潘庄公社等社的群测点及潘庄中学的观测点的土仪器也都发现较大的异常。对此,全县业余地震工作人员于7月22日晚进行了紧急会商。会议认为7月23日至25日,宁河县西北部可能发生4级左右的地震,并对此次会商意见,于当天向市地震局作了综合分析的临震预测意见。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丰南、芦台一带发生了MS7.8级强烈地震,震中位置在纬度39度24分,经度118度12分,震源深度为22华里,震中区烈度为11烈度,宁河县约为9烈度,局部地区10烈度。
1984年5月22日地震办公室并入县科委。1985年各观测井装配了Sw-40型水自动记录仪。1986年,“三土仪器”作废。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