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广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70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广播
分类号: G229.27
页数: 3
页码: 606-6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广播事业发展历程:新中国建立前,仅有县委机关设立收音室和收音站;1957年,建立宁河人民广播站,购置广播设备;1965年,重建县广播站,实现村村通广播;1976年唐山地震破坏广播站,但工作人员迅速抢修;1985年迁址新建广播电视楼;1989年有线广播和调频广播同时播出,覆盖22个乡镇。
关键词: 宁河县 广播 广播站

内容

一、宁河人民广播站
  新中国建立前,宁河县无广播设施。1949年3月,中共宁河县委建收音室,购置4管直流收音机1台,有专职收音员1名,主要接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的纪录新闻,并复写若干份,送交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参阅。为了扩大收听范围,1951年,天津地委要求各县建立收音网。宁河县在芦台镇建立5个收音站,组织干部群众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的新闻节目。同年,县委收音室购置10W扩音机1台,并在县委机关门前安装一只10W高音喇叭,定时播转中央和省市电台的节目。随着电讯事业发展和收音机的普及,收音室于1953年停办。
  宁河人民广播站始建于1957年年底,站址设在原县委机关后院。主要设备有:唐山广播器材厂组装的500W扩音机1台,上海9y—250×2500W扩音机1台,钟声810录音机2台。时,广播通至各公社,广播讯号输出与电话通用一线。1958年10月,宁河、汉沽合并,两处广播站合二为一,站址迁至汉沽市委院内。1961年7月,宁河、汉沽分置后,广播站分开,复称宁河人民广播站。1963年,宁河县广播站停办。
  1965年2月,天津地委召开了恢复各县人民广播站的会议。会后重建县广播站,站址设在原中街工人俱乐部院内,并于同年5月1日正式播出节目。当时广播通至各公社机关。1966年10月,广播站迁至原县政府招待所,1966年实现村村通广播。时,广播讯号输出仍和电话混用一线,打电话时不能开广播,开广播时不能打电话。由1967年至1968年9月,县广播站利用调频载波传递广播讯号,初步解决了广播、电话混用一线矛盾。1968年10月,广播站架设县城至各公社的广播专线,共68杆公里。至此,广播站建立了自己的讯号输出系统,结束了广播电话混用一线的历史。
  从1969年起,县广播站开始朝正规化方向发展。站内机构设置有办公室、编播组和机线组,设备也较完全。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波及宁河,县广播站房屋设备全部震毁。震后,全体工作人员抢修设备,维护线路,6小时恢复芦台镇广播,5天中恢复全县广播。县广播站当时成为县委、县革委传达指示、发布政令的唯一通讯工具,被评为出席全国抗震救灾先进集体。震后,在国家的资助下,广播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76年底,主要设备有DY295—2型扩音机4台,L602型录音机4台。1978年至1979年6月,重新架设了县至各公社的标准广播专线,共178.5杆公里。在1979年末,国家投资30万元,协助各公社架设至各村的广播线路。这项工作到1980年基本结束。1982年,县广播站迁址到新华道24号,新建广播电视楼,建筑面积1026平方米。1985年1月,建县广播电视局。
  广播节目,除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和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农村节目”外,宁河人民广播站的自办节目,根据党在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而安排设置。1959年至1963年,在自办节目中主要摘播报刊文章,有时由县委宣传部供稿。1965年恢复广播站时,开办“本县生活”节目。1966年底至1967年底,“文化大革命”期间,“本县生活”停办。时,主要播送报稿和《红旗》杂志文章。1968年初,恢复“本县生活”节目。1982年改为“宁河新闻”,并陆续增设“农业科技”、“为听众服务”、“学习节目”、“新闻与文摘”等专题。1984年,为把节目办得具有指导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县广播站对自办节目进行全面调整。调整后的节目是:(1)宁河新闻。每天早晚两次播出,每次10分钟,安排1800字左右。每晚发稿,次日重播。主要内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县委、县政府重要政令、指示和通知,报道县内新人新事,反映群众呼声。(2)农业科技。每周播出4次,每次10分钟。主要内容:介绍农业动态、传播农、林、渔、牧各业实用技术,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管理知识。(3)理论之窗。每周播出4次,每次10分钟。主要任务是:辅导干部群众学习时事政治,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4)“广播杂志”。每周播出4次,每次10分钟。主要内容:介绍名人轶事、风土人情、成功之路、文艺作品和文艺讲演等,是一个趣味性较强的节目。(5)“生活之音”。每周播出4次,每次10分钟。主要任务是:向人们宣传新的道德伦理观念,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指导人们科学安排生活。(6)“信息与展望”。每周播出4次,每次10分钟,主要内容:传播致富信息,介绍市场动态。除此以外,还设有“乡镇联播”、“周末文艺”、“民兵生活”、“广告服务”等常设节目。有时还安排各种临时性节目,如“法制宣传专题”、“正党风专题”等。
  1989年,宁河县有线广播和调频广播同时播出,从县城直通各乡、村。全县22个乡镇均设有广播站和专职编辑人员,负责本乡镇范围内的广播工作。其中乡广播放大室21个,村广播放大室292个。拥有广播喇叭1552只(其中1200只为高音喇叭),调频发射机1部(50瓦),广播专用双线杆路1421.84杆公里。县广播台每天分早、中、晚三次定时向全县播送节目。1989年平均每天达3小时19分,自办节目占2/3。有时转播会议实况。
  二、乡镇广播站
  1958年,由于县广播站输出功率小,不能满足听众要求,于是分别在宁河镇、丰台镇、潘庄镇、任凤公社4个乡镇建立放大站,并为这4个公社各配一台GY250×2W扩音机,1963年,县广播站停办,4个公社的放大站也随之撤销。1965年冬,各公社建立广播站,设兼职广播员1名。并给宁河、丰台、潘庄、任凤4个公社配备500W扩音机各1台,其余15个公社各配1台150W扩音机。1968年,县广站为公社招用专职广播员,并明确:公社广播站直属公社党委领导,业务上由县广播站指导。其主要任务是:转播上级台站的节目,向县站提供稿件。
  1971年,南涧公社广播站第一个架设了公社至各村的广播专线,在此之后的10年间,各公社先后架设广播专线,至1982年基本实现了村村广播专线化。1976年地震后,天津广播电视局为各公社装备Dy275×2型扩音机1台,L601型录音机1台,增加了公社广播站的放大能力。
  乡镇广播站是从1968年开始,设有自办节目,主要有“本社生活”和“文艺节目”,不定期播出。1976年以后,多数乡镇广播站都开设了自办节目。1983年达到各乡镇都有自办节目。除了“本乡镇新闻”外,还开设了专题节目,如“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等。
  三、通讯员队伍
  1957年至1963年,主要是县委宣传部向广播站提供稿件。直到1967年,广播站还没有自己的通讯员队伍。除了自来稿外,主要由公社及县直机关的秘书和县委报道组提供稿件。1968年,县广播站为各公社招用了在职广播员,他们便成了县广播站的骨干通讯员。在此之后,通讯员队伍逐年壮大,到1970年全县在册通讯员达100多名,其中骨干通讯员50余名。
  为提高通讯员队伍的素质,县广播站从1970年开始对通讯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1983年以后,新招用广播员时,采取文化考试办法。本站新闻稿件,多次在天津市好稿评选时获奖。如:《大嫂还账》、《庙穷和尚富的现象值得注意》、《夫妻拆店》,分别在1984年和1986年市好稿件评选中获得一等奖。这些作品,均出自通讯员之手。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