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古生物遗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70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古生物遗存
分类号:
Q91
页数:
2
页码:
598-5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境内发现多处早期动物骨骼出土地点和古海贝壳堆积,其中以长牡蛎和海豚骨骼遗骸最为丰富。长牡蛎又称蠔,多生活于浅海与河口地带,本县发现牡蛎堆积,一般距地表4至6米,以县南部为多,中部次之。海豚骨骼遗骸位于地表深4.7米处,黑色细沙层中发现。此外,本县还出土了大量战国到西汉文化层上的海生贝壳和淡水蚌螺的自然堆积物。这些发现对于研究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宁河县
文物古迹
古生物
内容
本县境内共发现15处早期动物骨骼出土地点和23处古海贝壳堆积。
一、长牡蛎,俗称千层蛤,又称蠔。大者一尺多,互相粘结成块,坚硬如石,故称牡蛎礁。这种动物多生活于浅海与河口地带。本县发现牡蛎堆积,一般距地表4至6米,以县南部为多,中部次之。其中以蠔口、北淮淀、东已坨、姜庄子、裴庄等地最丰富,面积可达数百平方米。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14测定,北淮淀长牡蛎,年代为2443±85年。说明,该地区曾是2000多年前战国时代的河口所在,清县志载有“蠔山”、“蛤山”说。
二、姜庄子牡蛎土样。松、蒿、香蒲占50%以上,此土样位于亚热带气候的河口一代。
三、板桥乡张子铺村海豚骨骼遗骸。于距地表深4.7米处,黑灰色细沙层中发现。经鉴定,为亚化石。
四、鳁鲸骨遗骸。宁河县集中出土两处,一为县境东部蓟运河下游沿线,最北处为大辛庄(距海40公里)。另一处为本县与天津之间的狭长洼地。鳁鲸体形巨大,仅本县乐善庄出土一具,全长12米,下颚骨长达2.5米,据碳14测定,海生动物遗骸年代,多在距今五至六千年之间。
五、贝壳堤。群众称作“岑子”、“坨”或“堼”(音亨),由各种海生介壳动物的残骸组成。其中最多的是蛤和蚶,还有蛏、螺、蜗牛、扇贝等。这些“岑”、“坨”、“堼”一般高出平地1至2米,长数百米至十余公里,宽20多米至百余米。各岗“堤”走向多与现代海岸走向大体相同,若断若续。是海岸线移动和宁河平原陆地向海伸展的标记。本县境内贝壳堤较为明显的有4道。第一道,在大龙湾、史庄、姜庄、东己坨、后大安、高景庄、田庄坨、张子铺一线,大约形成于距今四千年以前。第二道,从北郊东堤头(原属宁河县),经赵温庄、造甲城、西塘坨、大海北、桐城、俵口、岭头、马安子、苗枣、小茄庄至丰南县大关庄一线,大约形成于距今三千年至四千年之间。第三道,由永定新河起,经南淮淀、北淮淀、小八亩坨、南涧沽、董庄、芦台、闫庄、裴庄一线,大约形成于距今两千年前。第四道,由塘沽、北塘、汉沽至本县东南一线,大约形成于距今七百年左右时间。4道贝壳堤的走向,均由东北向西南延伸。
另,县境内还有“岭地”6道。高出地面1至7米,并成堤状,亦为贝壳堆积遗迹。这6道为:东大岭,由潘庄至岭头一线,全长27公里左右,是县内较高并较长的“岭地”;北大岭,由潘庄至小海北一线,全长10公里;拉口岭,由西塘坨,经赵温庄,向西南延伸,长20公里;南大岭,由淮淀至赤土,在境内长20公里;东道岭,由后辛庄至小海北,是北大岭的分岭,长4公里;西道岭,由后辛庄经西董庄,向北延伸到东董庄,长5公里。
六、糜鹿(亦称四不象)遗骸。糜鹿,又称泽兽,生长在沼泽、洼淀、河海交接地带,以芦苇、香蒲和其它耐盐性植物为食。糜鹿角在本县境内,除北端以外中南部均有发现。如板桥乡赵学庄、大北乡忠兴沽、潘庄镇大龙湾、东己坨乡东己坨、板桥乡板桥村等,其石化经鉴定为亚化石。
七、宁河县洛里坨。田庄坨等战国到西汉文化层上,覆盖有海生贝壳的自然堆积(洛里坨)或淡水蚌螺的自然堆积(田庄坨),时间约为公元前47年前后。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