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舞蹈 民间花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69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舞蹈 民间花会
分类号: J792
页数: 3
页码: 592-5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的舞蹈创作和民间花会情况。其中,舞蹈创作方面提到了1974年宁河县农民排演的舞蹈《战地救护》获优秀奖,以及此后本县创作的《养鸡》、《苏武牧羊》、《富之歌》等舞蹈的获奖情况。民间花会方面,介绍了地秧歌、小车会、跑驴、高跷、旱船等民间歌舞的表演形式和特点,并指出近年来民间花会在表演内容上增加了新的故事情节,如猪八戒背媳妇等。此外,还介绍了民间花会所需的乐器和演奏的曲牌。宁河县丰台镇旱船曾于1981年选入天津市民间花会汇演,1988年宁河县董庄乡皇姑庄村民间花会《旱船》也参加了相关演出。
关键词: 宁河县 舞蹈 文学艺术

内容

一、舞蹈创作
  1974年,宁河县农民排演的舞蹈《战地救护》,参加天津市汇演获优秀奖,天津电视台录像并播放。同时,中小学的舞蹈创作和表演也非常活跃。芦台第二小学的歌舞《雷锋精神代代传》,芦台第五小学的《送水》,芦台第一小学的《菜园红灯》,皇姑庄小学的《打猪草》,先后参加市中小学文艺会演并获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天津舞协组织了逢双年舞蹈比赛。本县创作的《养鸡》获第一届比赛的演员二等奖,《苏武牧羊》获第二届比赛的创作三等奖,《富之歌》获第三届比赛的创作、表演、演员各二等奖,《逛山景》获创作奖并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河之秋开幕式的演出。
  二、民间花会
  俗称闹玩意儿,是一种群众性载歌载舞的自我娱乐活动,多在年节或“庙会”期间表演。元朝末年至永乐年间民间花会舞蹈始流行于宁河县,最早的有“地秧歌”,俗称“大秧歌”。特点是组织规模大,表演人员多达百人以上,演出灵活,不受场地限制,舞台、街头、庭院均可表演。另有:小车会、踩高跷、走旱船、跑驴、罗汉、舞中幡、飞钹、拉碌碡、打腰鼓、耍龙灯等十几个品种,演出形式多种多样,生活气息浓郁,富有喜庆色彩。新中国建立以后,民间舞蹈进一步完善,不断发展。1978年以后,恢复并挖掘整理出鹤翎会等新形式。
  宁河县民间花会选介如下:
  (一)地秧歌
  地秧歌在宁河县普遍流行,由古代“村田乐”演变而来。宁河县其它花会多由地秧歌演变而来。此种秧歌分为过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过街秧歌,走街串巷、边扭边走,舞姿简洁明快。场子秧歌则在广场、街头打场演出。先由两个武生打扮的人物,手舞花棒,开路打场,并招引观众。随后有扮作生、旦、丑和身背鱼篓的鱼翁,手持烟袋和蒲扇的“老妈妈”,身着异装的“傻小子”、“傻丫头”等人物前后穿插舞蹈。近来有以近代甚至当代服饰的角色出现,面部简单化装。道具分别为:彩扇、花绢、鸟笼等。表演时,手腕灵活,抖动所持道具,脚步颠颤,结合肩部与腰部和双手的摇摆,随着音乐舞秧歌步。其中还穿插有:渔樵问答、傻小子插诨、客大爷调情、公子扑蝶,盲人摸象及小老妈开嗙等戏剧性表演内容。近年来,经过艺术加工,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故事情节,象猪八戒背媳妇。主要乐器有:大喷呐、笙、管、大鼓、铙等。吹奏曲牌有:《句句双》、《柳青娘》、《满堂红》等嗽叭牌子,表演抒情、优美、火爆、泼辣、热情、欢快,富有诙谐幽默、质朴的生活气息。
  (二)小车会、跑驴
  小车会、跑驴亦为宁河县流行的民间歌舞,二者皆以跑为主。小车多为竹、秫秸制成,车身以彩绸围饰,两侧画有车轮印迹以遮挡演员两腿。上有布蓬,车上演员为女妆,浓装艳抹,拉车者扮为年轻小伙儿,推车者为老翁。有时扮作生、旦、傻小子、老旦等角色的随后。秧歌会中间或穿插有小车舞。演员间推、拉、跑、颠配合默契,姿态潇洒、明快,喜剧性较强,音乐以大唢呐为主的吹奏乐曲,表现出农民乐观、欢快、喜悦心情。跑驴则以扮作‘巧妇’、‘拙夫’角色一路同行进行表演,并构成简单的情节,如跑驴儿时,快、慢、跑、蹶、跳、上坡、下坡、马失前蹄等技巧,形象逼真,表演动作灵巧、活泼。“巧妇”身敷以竹架和布饰的毛驴形状,并以裙饰遮掩双腿,所以称为跑驴。
  (三)高跷
  这一民间歌舞起源很早。《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汉魏六朝百戏中叫“跻伎”,郭璞《山海经》注称为“乔人”,宋代叫“踏桥”。清以来才称“高跷”。高跷分高、中、低三种。高者丈余,低者三尺左右,并有文武跷之分,人物角色有陀头和尚、傻小子、小二哥、渔翁、渔婆等。以后有扮演唐僧、悟空、八戒、沙僧、许仙、青蛇、法海等角色,极富戏剧性。木跷虽高但却健步,轻松、自如、舒展。舞蹈跳跃,翻、转、腾、挪、劈叉等如履平地。此歌舞重视踩跷技艺。主要乐器,文跷以笙、管、笛、箫、二胡、低胡、小镲、云锣、手鼓为主。武跷以小锣、垮鼓、大鼓、镲为主。
  (四)旱船
  跑旱船也是宁河县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太平广记》载,早于唐朝就已流行。《燕京岁时记》载:“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驾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学游湖面采莲者”,而今却又有发展。道具多为木、竹或秫秸扎成船样,四周以布围饰,上绘有鱼跃水面和日出等图案。船有蓬,装饰华丽,美观。一只船内有两个演员分扮白蛇和青蛇,前有假下肢交面置,以示坐姿,另一只为许仙、法海乘上,为站姿,有艄翁两人随船而行,并配有鱼、虾、龟、蟹、蛤蜊等八大帅和其他角色数名,道具造型新颖逼真。演员需功底好,齐舞时,能表演出翻江倒海之气势,跑船时,艄翁划船的舞姿,驾舟演员的轻盈动作,使舟船时而如在海中漂泊起浮不定,时而如离弦之箭飞弛而行。两舟交错,你来我往,充满了情趣。乐器有笙、管、笛、弹拨乐器、云罗小镲、手鼓等。演奏《柳青娘》、《鸳鸯扣》等乐曲。宁河县丰台镇旱船曾于1981年选入天津市民间花会汇演。1988年宁河县董庄乡皇姑庄村民间花会《旱船》,代表天津市参加中央电视台1989年春节联欢晚会演出。
  (五)龙灯会
  龙灯历史悠久,在汉代已有记载(见《春秋繁露》),按传统习惯.“龙”的形象为吉祥的化身。宁河县所流行的“龙形”一般有竹、木、纸等扎成。节数不等,但必单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节内能燃烛。舞时,由一人持彩球戏龙起舞。随着锣鼓及其它打击乐器的伴奏乐声,表演二龙戏球、乌龙摆尾等高难技巧,舞姿潇洒强劲,气势雄伟、壮观并富有变化。夜间燃烛起舞,更具特色。
  (六)狮子舞
  狮子舞又称耍狮子。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时已经在民间流行,此舞有太狮、幼狮之分,太狮为两人合扮的大狮子,幼狮乃一人扮的小狮子。扮武士者,手持彩球,引逗狮子作腾、跳、翻、扑等表演。演出时,分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表现狮子的温顺性格,表演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则以勇猛见长,在以打击乐为主加闷点、花点的伴奏中,狮子翩翩起舞,做表演跌打、跳跃、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这种舞蹈技巧较高,《百本张曲本》曾描写道:“耍狮子,会钻套。拿头的好还得往外瞧,拿尾的哥们猫着腰,遇见了天棚爬抄高,蹿房越脊一丈多高。逢桥时甩尾的忙,他单怕戏水那一招”。故有“太狮过海须戏水,少狮逼树须上高,均为最困难最精彩之技术”的说法。伴奏乐器多以打击奏器为主,常以花点,闷点以烘托气氛。
  (七)罗汉会
  为宁河县芦台镇流行较久的民间花会,又是一项民间体育活动。罗汉,民间称作是僧人中修行得道者。罗汉会,则集中众多罗汉(陀)叠起来,表演多种花样。所以又称叠罗汉,扮演罗汉的人,必须体魄键壮。明清时,因芦台漕运业发达,而出现“脚行”组织。装卸工人则成为罗汉会的主要演员。而后,代代相沿,叠罗汉可高七八层。样式有:单挑、单象、粘糖人、三座门、大花篮、寒鸦凫水等。有的叠罗起立体象时,还可作360度转体回环的罗汉动作。“罗汉尖”由小男童扮演,做手摇拂尘、童子拜观音等姿式。伴奏乐器:文场有一管三笙,以笙为主;武场有一大鼓、双钹、双铙,以鼓为主。
  (八)鹤翎会
  为宁河县潘庄镇一带流行较大的民间花会,又称鹤翎灯会。表演者多以鹤形扮装,且有双翅缚于双臂,身背鹤灯,脚踩高跷而表演。这一花会融花灯、高跷、秧歌于一身,绕有趣味,颇为流行。1989年宁河县潘庄镇的“鹤翎会”应邀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河之秋广场艺术的专场演出。
  (九)少林会
  这一花会,由民间武术演变而成。清及民国时期,宁河县民间武术颇为盛行。民国13年(1924年)在芦台镇曾建有武术馆,所练多为形意和少林派。后,常有习武之人,以武术表演参加民间花会表演,一直延续到80年代。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