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68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时期
分类号:
G127.21
页数:
5
页码:
586-5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地区的一些文化团体和机构,包括艺新剧社、宁河县评剧团、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县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等。这些团体和机构在当地的文化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丰富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宁河县
新中国建立后时期
社会文化
内容
一、艺新剧社。1950年始建于芦台镇,系宁河县评剧团前身。时,剧社主要演员来自唐山,并有各地闲散艺人入班。演职员共50余名,为自负盈亏体制,上演剧目主要有《刘巧儿》、《小女婿》、《小二黑结婚》等现代戏。
二、宁河县评剧团,1959年经县人民委员会批准,原艺新剧社改建为宁河县评剧团,演职员由50多人发展到70人左右。由原按份分成,改为工资制。经常到河北、东北等地区巡回演出。演出主要剧目有:《花木兰》、《茶瓶计》、《画皮》、《半把剪刀》、《南海长城》等。至1961年,宁河县与汉沽合并,该团改称“汉沽评剧团”,1962年又恢复原名称。1965年,该团演出达兴盛时期,主要剧目有:《六国封相》、《杨乃武与小白菜》、《宝莲灯》、《八女颂》等。先后主要演员有花灵霞、王曼令、筱俊亭、花淑香、李筱舫、杨玉霞、石瑞楼、王德明等。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县评剧团中止演出解散,剧团内数万元财产被毁,演员被迫改行。1977年,恢复剧团建制,部分老艺人回团,演职员55人。时,巡回演出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
三、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于1969年“文化大革命”中成立,以取代原县评剧团,演职员来自于县直各单位或农村社队中的文艺骨干。该队从演出小型节目,发展到演出所谓京剧样板戏,并能演出大型话剧《艳阳天》,自编剧目《龙湾之春》。1977年,中止演出,改建县评剧团。
四、县文化馆。1949年春,设县人民文化馆,馆址在原芦台镇中街四村关帝庙、娘娘庙旧址。时,工作人员4人。1956年被河北省文化厅评为甲级馆,省先进单位。1959年宁河汉沽合并,宁河县文化馆编制撤销并入汉沽文化馆。1963年重设县文化馆,移至芦台中街44号县工人俱乐部院内,工作人员6人。1966年以后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文化馆工作人员全部下放,仅留一人值班。至1973年,下放人员陆续返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馆工作全面恢复开展,工作人员增至20人,设群众辅导组、美术摄影组、图书组、行政组。曾荣获全国群众文化先进单位称号。1984年初,文化馆由芦台中街搬到新区文化路新楼。楼房面积115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3630平方米。设有游艺厅、排练厅、录相放映厅、台球室、舞厅。业务上有群艺组、创作组、美术组、基层组、文物摄影组、阵地组、办公室、资料室。
五、图书馆、室。1950年,芦台二中设图书室。1951年县文化馆设图书组,即县图书馆的前身。至1957年,全县已发展到20多个图书室。“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大批藏书被毁。1976年地震,又使部分图书被毁,图书借阅工作几乎陷于瘫痪。
1976年秋,图书工作开始恢复,搭建200多平方米的半永久房屋,清理藏书1万多册。1978年9月,经天津市文化局批准,成立宁河县图书馆,编制6人,藏书3万册。1982年,国家拨款13万元建成面积672平方米的图书借阅楼,于1984年4月1日交付使用。可供成人阅览50个座席,科技阅览25个座席,并定期开设少儿专场阅览。
馆内设置:阅览室、外借处、采编组、辅导组、行政办公室、科技资料咨询组。工作人员增至14人,经费34万元,其中购书费1.2万元。共藏书7万余册,其中线装书600册,期刊196种,发放图书借阅证3400多个,其中少儿借阅证1400个。
1985年,图书馆被县政府评为“文明单位”,在市级创文明服务竞赛中获先进集体称号,出席市表彰大会。1985年底,全县工厂、企事业单位建图书室35个,教育单位19个,街道、乡、村271个,并建2个家庭图书室,共藏书22万余册,专兼职管理人员330人,初步形成图书事业网络。
六、新华书店。新中国建立后,新华书店由丰台迁入芦台镇内,地址在芦台中街二村路北。时,以经销中小学课本和业余教育课本为主,兼售图书、杂志。日销量90余册,年销售总额2万元。当时书店名为:新华书店河北省分店宁河支店。
1952年在汉沽中街路东设宁河支店汉沽图书分销处,1953年撤销。1955年在清河农场设宁河支店清河书刊售货亭。1958年,丰台、潘庄、宁河镇、任凤均建书店,1961年撤销。宁河汉沽合并时期,撤销宁河支店改为芦台门市部,1961年5月恢复原建制。
1952年至1959年期间,销售额年均6万元,1960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职工深入边远农村,搞流动供应,日销书刊300册,年销售总额11万元。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新华书店以发行毛泽东选集、著作、语录、诗词、语录歌曲、活页文选、毛主席像为主,此项销售额41万元。
1976年地震后,于1978年12月,在芦台商业街东侧修建新华书店,新址于1980年6月竣工开始营业,职工增至28人。1984年为解决农村买书难问题,在丰台、潘庄、宁河三镇建立乡办书店。1985年发行各类书刊140万册,总销售额为61万元。1989年发行各类书刊144.96万册,总销售额为1282.1万元,利润为113.77万元。
七、电影队、芦台影院。1951年9月,由私人合股,在芦台北街租赁7间民宅,面积为145,5平方米,组建了本县第一座电影院,称“芦台电影院”。容纳观众400余人,有法国进口35毫米电影机1套。首映片为《马路天使》,同时加映新闻片《开国大典》,时,每周五、六、日放映3场,以后周四增加1场,1953年以后每晚1场,星期日加早场。
1954年4月,天津专区下放电影放映队,本县成立第一支电影放映队。配有全套16毫米放映设备和发电设备,在全县范围内流动放映。1956年县成立第二个电影队。同年,私营芦台电影院改为公私合营。1957年底,芦台电影院迁至芦台北街三村艺新剧社新址,座席640个,放映的影片有《小白旗风波》、《八千里路云和月》等。1958年,县属两个电影队下放任凤、宁河两公社。时芦台、潘庄、丰台自筹资金,购买全套电影放映设备,成立了3个社办电影队。
1961年下半年,建宁河县电影管理站,站址在电影院。1962年迁往芦台中街四村,编制3人,同年,专区下放的两个电影队收归县管,职员18人。至1963年底,全县共有电影队5个,当时放映的主要片有《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杨门女将》等。年放映场次2718场次,观众193万人次。
1966年6月至1976年,电影放映工作曾一度停止。后,钢琴伴唱《红灯记》搬上银幕,随之又有新闻公报、8个样板戏电影片等,映出片目单调。
1969年,电影管理站迁址到芦台北街3村。同年建东棘坨电影队。后,成立8.75毫米电影放映队,至1975年农村电影队发展到47个,放映员增加到75个。
1978年,电影管理站迁到光明路新址,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1979年,电影管理站改为宁河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编制18人。
1982年前后,是宁河县电影放映事业繁荣时期,日放映7场次。1989年,宁河县电影院4个,电影机2套,乡村放影队108个,电影机128套,放映人员214人。
1970年,芦台电影院由旧址搬到县人民礼堂,座位由640个增加到960个。1978年以后放映场次由1968年的128场次增加到1979年的1500场次,观众也由11.52万人次增加到184.6万人次。时,上座率较高的影片有《三笑》、《保密局的枪声》、《卷席筒》、《佐罗》等。
八、百花影院。1975年县投资70万元,建县影剧院,主体尚未完成,1976年地震被毁。1983年,对该建筑进行修复,由市电影公司投资20万元,县投资14万元,县电影公司自筹3万元,但因资金不足,修复工程中途辍止。至1984年,二次修复开始,银行贷款6万元,自筹资金5万元,于当年12月竣工。命名百花电影院,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两层看台,1363个座位,前后总投资120万元。于1985年初首映立体电影片《欢欢笑笑》。
九、影剧场、院。县人民礼堂始建于1955年,业务上以接待全国各地各种演出团体演出为主,1970年开始放映电影。初时编制2人,后编制6人,拥有座位988个。于1976年地震中震毁,改为防震临时建筑,依然为电影、戏剧演出和会议的综合场所。
芦台影剧院建成于1982年底,工程历时3年半,占地面积3625平方米,座位1599个,剧场设施为全国甲级剧场水平,共投资272万元。1983年初,县人民礼堂拆除合并到芦台影剧院,编制增至13人,后增至24人。自50年代起,先后接待了全国各地京、评、梆、昆、曲艺、杂技、话剧、皮影戏、舞蹈、轻音乐等多种艺术演出团体。著名京剧演员杨荣环、张世麟、小麟童、厉慧良、丁至云、林玉梅、张学敏,著名评剧演员筱俊亭、韩少云、李德明、王曼玲、花艳芳、李福安、李秀云、马淑华、周连生,及著名歌唱家于淑珍、远征等先后在此演出。1989年放映电影1177场,观众达30万人次。
十、工人俱乐部。创办于50年代初期,原址建在芦台镇天齐庙内。时有小剧场和其他活动室,如图书阅览室、棋室和文艺室等,并开始组织职工文化学习和文体活动。后,县文化馆归并于工人俱乐部内,工人俱乐部活动一度中止。1980年重建工人俱乐部,主要建筑为影剧场(座位800个)、活动室等,建筑面积1916平方米,占地面积13320平方米。
十一、乡、镇文化站。新中国建立初期,宁河县农村设有小型俱乐部、图书组、幻灯组、业余剧团等农村文化团体47个。1980年初,各乡镇建起文化馆,为农村的群众生活开辟了阵地,1989年乡镇文化站共22个,乡村以下建有文化室123个。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