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驻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67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驻军
分类号: E289.21
页数: 2
页码: 573-574
摘要: 本节主要描述了芦台地区的历史军事情况。包括八国联军侵华、军阀部队、国民党正规军、外国侵略军和朝鲜警备队等。其中,八国联军在光绪年间占领了芦台地区,并在此建立了军事据点;军阀部队和国民党正规军也在芦台地区进驻过;外国侵略军在民国时期也在芦台地区活动过,包括美军和意大利军队;朝鲜警备队则是在日伪时期由日军组织的由朝鲜人组成的常备武装力量,在农场内执行警备任务。
关键词: 宁河县 军事 驻军

内容

一、八国联军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9月20日,八国联军占领北塘炮台;28日,联军攻占芦台、闸口、汉沽等地,并在西塘坨、俵口一带驻扎,侵入县城宁河镇。10月,俄军马步400多人,带行炮6尊占潘庄,并以此为大本营攻打宝坻、黄庄。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4月,联军头目瓦德西命令英军300人留驻芦台,开设守备队。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守备队”裁至279人。
  民国元年(1912年),德国借口滦州新军起义,向芦台一带派驻德军94名。
  二、军阀部队
  民国11年(1922年)4月14日,奉军15000人屯驻宁河境内。民国13年(1924年)9月,张作霖亲抵军粮城,并设前沿指挥所。17日发布攻击令,通电全国向吴佩孚宣战。是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民国15年(1926年)3月,奉系军舰驶达北塘,骑兵1个营驻扎丰台镇。
  民国15年(1926年)4月,直鲁联军和张宗昌、褚玉璞军进驻丰台镇,并有逃亡白俄跟随。“驻兵于学校,学生废学”。
  三、国民党正规军
  民国20年(1931年)6月,国民党第29军何柱国部进驻宁河。其中丰台镇驻扎1个营。至民国22年(1933年)5月撤出。
  民国22年(1933年)8月,石友三部近千人驻扎板桥老家庄一带实施整编。
  民国34年(1945年)10月24日,国民党94军两个营驻守芦台。民国35年(1946年)9月以后,先后进驻宁河、丰台两镇及板桥等地。
  民国35年(1946年)10月,国民党62军第452团进驻宁河镇。同时,94军驻守芦台镇的兵力增至两个团。另外,国民党92军数百人活动于大八亩坨一带。
  民国36年(1947年)7月,国民党第92军进驻宁河县境。驻扎在芦台地区,另一个团驻扎于潮庄。
  四、民国时期外国侵略军
  民国15年(1926年)8月,日、美、英、意等国增加侵华兵力。美军管区芦台至滦州(今滦县)驻军1400人;意大利军队驻宁河县境内,兵力380人,管区为芦台镇至大沽铁路沿线。
  民国24年(1935年)3月,侵华日军沿北宁铁路西进,在芦台至塘沽一带进行巷战、野战为主课目的军事演习。民国27年(1938年)10月,日军攻占宁河镇,并设“守备队”驻防。民国28年(1939年)春,日军在芦台镇设立守备队、宪兵队,兵力达3800人。至民国34年(1945年)8月14日后撤出。在此期间,丰台、宁河、潘庄等镇及造甲城、马从、江洼口、板桥、艾林、大八亩坨等地均建有守备队、警备队。
  民国34年(1945年)9月30日,美国海军陆战队抢占芦台镇并驻扎,于民国36年(1947年)2月撤出。
  五、朝鲜警备队
  民国28年(1939年)初,侵华日军在宁河境内建“蓟运河电化水利组合”农场,强掠朝鲜农民4000人来农场植稻。“朝鲜警备队”即由朝鲜籍人组成的场内常备武装力量,实行连、排、班建制,由日军辖制。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在境内双庄接受改编时兵力为2个连。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作霖
相关人物
吴佩孚
相关人物
张宗昌
相关人物
石友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