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镇压改造反动势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64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镇压改造反动势力
分类号: D55
页数: 3
页码: 556-55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宁河县镇压改造反动势力,包括了镇压反革命、取缔反动会道门、消防队等。
关键词: 宁河县 政治事件 世界

内容

一、镇压反革命
  宁河解放前夕,宁河县一些反动党团骨干、特务、恶霸、反动会道门头子相互勾结,组织武装暴动,抢劫民财,暗杀革命干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隐藏在本县的反革命残余分子张贴标语,制造谣言进行反革命破坏活动。根据1950年10月10日政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和1951年2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惩治反革命条例》,中共宁河县委发出坚决镇压反革命的指示,并成立镇压反革命办公室,公安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全县镇压反革命运动全面展开。
  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后,开展广泛的宣传,发动群众揭发反革命线索,配合公安机关搜捕。1951年3月3日,县委组织县、区干部、驻军、民兵配合公安机关逮捕213名反革命分子。3月10日至20日,分别在芦台、宁河、丰台、潘庄、军粮城等镇,公开处决田德寅等53名重大反革命罪犯,同时对有立功赎罪表现的做了宽大处理。到1953年,全县共处决反革命分子129名,判处有期无期和死刑缓期执行的274名,管制396名。
  1955年,开展了第二次镇反运动。在军粮城,从来历不名人员中查获9名反革命杀人犯;在芦台破获一个制造反革命谣言集团案,到年底共逮捕反革命犯64名。经过镇压反革命,有效地保护了人民利益,巩固了人民政权。
  二、取缔反动会道门
  民国时期,宁河县有一贯道、九宫道等21种会道门。他们利用封建迷信,造谣惑众,奸污妇女,扰乱社会治安。根据1949年1月4日华北人民政府颁发取缔反动会道门的布告和天津地委社会部(公安处)的指示,1950年1月20日,县公安局召开区公安员、派出所所长会议,布置取缔反动会道门工作。会后,各区委、公安员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道徒纷纷醒悟,砸了家供的佛龛、香碗,找村干部登记并声明退道,至当年2月25日,有6354名道徒声明退道,有214名中小道首声名退徒。2月26日,46名道首被集中到芦台镇进行教育。全县反动会道门全部被取缔,其中取缔130个村88个一贯道的公共坛、家庭坛,取缔92个村的九宫道、大佛教组织,缴获一批红樱枪、大刀等武器及莲花公德证等迷信物品。逮捕5名罪大恶极的道首,另有23名道首被管制。1950年夏,将查获的反动会道门的物品及内幕,绘成漫画在芦台、丰台、潘庄、军粮城公开展览,受教育群众达数十万人。
  附:会道门简介
  ①九宫道:九宫道属反动会道门。1935年传入宁河县,组织了所谓“八卦先天道”,后改组为“普济佛教会”、“未来和平总教会宁河分会”、“弥勒总会宁河分会”。1945年全国总道首李懋武将“弥勒会”改称为“九宫道”,并将全国各地的“九宫道”划分为九大支干,宁河为一大支干。
  1945年,本县“九宫道”为最盛时期,有大小道首106人(都已封佛位),道徒3350人,分布在全县6个区73个村庄。道首张永臣等人,一方面宣扬“死后能升天不受罪,活着能躲灾避难”等邪说,欺骗道徒,诈取钱财;另一方面,伙同多次来本县的日军特务正兼菊太(九宫道顾问),探取有关政治、经济及中国共产党地下党活动情报,进行反共宣传。日寇投降后,宁河“九宫道”,又接受了唐山市国防部(国民党机关)改组,成立了“国防部大刀队”,在国民党的指使下,进行反革命武装活动,与人民为敌。
  ②一贯道。一贯道属反动会道门。1939年由天津北大街“同兴佛堂”传入宁河县,在芦台镇九村刘汉书家里设“谦议坛”,有男女道徒30多人,“点传师”、“三才”(天、地、人)由天津“同兴佛堂”派遣。1940年,刘汉书受命为“点传师”,并培养了一批“三才”,男女道徒增加400多人。点传师等道首常以点道为名,向道徒索取“功德费”、“供果费”等钱财。日本侵华期间,对人民群众施以诱惑,进行迷信和特务活动,麻痹人民群众的抗日思想,破坏抗日斗争。
  ③圣贤道。圣贤道,又称“黑天道”、“秘密还乡道”,是一种利用迷信欺骗群众的反动会道门。1930年传入宁河县,开始在中心沽中西村(现已归属天津市东郊区)活动,后流传到孟家〓、勾桥沽、新立村、桥沽(现已归天津市汉沽区)、南胡庄、东移民、芦台镇等8个村镇,道首14人,道徒57人,最大道首称“总当家”或“道根”,下设明眼、长师、号师、法师、大师、秋师、丁师、贤师等级别,与“道根”关系最密切的是“明眼”,这些道首在道徒面前统称“当家的”。
  圣贤道通常道务有“迎四时”(卯时、午时、酉时、子时),每天此时,都要反复念诵“真言”;上“四季供”(平安供、增福供、拔止供、升供)以及“升供问事”等集会。他们所进行的这些迷信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迷惑道徒,骗取钱财。
  ④天地门。天地门是在清朝初年,由山东省武定府商河县人董如林传出,共分八派:正北传、正南传、正西传、正东传、东南传、东北传、西南传、西北传。民国初年,传入宁河县,宁河县天地门属正北传。宁河“天地门”内分“不磕不碰门”、“碰头门”、“悬头门”,平日供奉“天、地、君、亲、师”。进行的迷信活动有,响法器念真言:如“南斗通北斗、真武摇头走”、“天消地消、百病暗消”等,还常用“讨圣茶”、“求仙水”、“降妖除邪、斩鬼除精”等邪念邪说,惑乱人心,欺骗群众,致使芦台镇五分之二的人家信奉此道,受害甚重。
  ⑤其它会道门。安青帮:宁河县“安青帮”又叫“家里远”,清雍正四年(1927年)创始。芦台镇的“安青帮”分为:“兴五六帮”、“嘉兴卫帮”、“嘉海卫帮”、“行三帮”、“兴五四帮”等帮派。其帮旨为“救困解危,遇难相助”,并定有十八帮规,如:“不奸淫邪道,不欺师灭祖,不提闸放水,不口出不逊……”。
  万国道德会。万国道德会总会在北京,宁河分会是于1933年由王凤仪、隆道和尚创办的,最盛时是在1935年至1936年,后不久自行消止。
  同善惜字社:该社总社设在北京。宁河分社于1926年在芦台成立,社址在芦台镇十二村。该社信仰“无极天尊佛”,宗旨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人德”。素常初一、十五烧香,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五月五、九月十五为社友烧香念经日。盛时有社友40多人。
  第五节 消防
  宁河解放前,芦台镇、丰台镇、潘庄镇、宁河镇和一些较大的村庄,都有传统民间水会组织。消防工具主要有压扛式水机和水桶、抓钩等。发生火灾以敲小铜锣为报警信号。
  新中国建立后,按照“全民办消防”的方针,在工厂、机关和农村广泛建立义务消防组织。各大节日、麦收、秋收实行季节性防火安全大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对苇田、粮库、油库等危险大的,制定制度,采取措施进行重点防范。1980年,县公安局设立防火科。1984年1月,建立公安局消防中队,有3部消防车,50名消防民警,两个战斗班,昼夜值勤。至此,宁河县有了专业消防队伍。同时,建立了群防管理机构宁河县安全委员会,有委员14人,各乡镇也都建立了安全委员会,有委员92人。1989年,县直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有专职消防队1个,16人,义务消防队101个,兼职消防干部157名,消防队员共计2251人;各乡镇企业有义务消防队333个,兼职消防干部639名,义务消防队员8803名。由于机构健全,坚持“以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加强消防队伍建设和业务训练,严格消防监督管理,防止或减少了火灾的发生。
  附:重大火灾简录
  1935年,芦台镇高记食品杂货店不慎由伙房引起火灾,烧毁店铺12间及全部食品。
  1982年2月23日,宁河县董庄乡大尹塑料厂工作间,由于炉壁温度过高引燃存放在炉子周围的纸箱而发生大火,烧毁厂房10间,各种缝纫机及其它设备45台,损失折款12.42万余元。
  1983年12月2日,宁河县俵口乡七里海苇田因吸烟引起火灾,烧毁苇田7000余亩,造成经济损失78万元。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田德寅
相关人物
张永臣
相关人物
刘汉书
相关人物
董如林
相关人物
王凤仪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