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政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62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政府
分类号:
D625
页数:
13
页码:
521-5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清代县衙署、民国县政权及代议机构、抗日民主政府、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县以下政权设置的情况。
关键词:
宁河县
政府
机构
内容
第一节 清代县衙署
清代,县政权机构称县署(衙),设在宁河镇。由县令(知县,正七品)掌理全县政令。宁河县自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置,至宣统三年(1911年),历任知县可考者,共100任(以下历任职官考自清《宁河县志》和清代《职官录》)。
县令下设:典吏,掌管察监狱囚及县署事务,历31任;巡检,掌管缉盗,盘诘奸宄,历36任;通判,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始设于芦台,全称为天津粮捕水利通判,以捕缉暴乱、奸邪、维护治安及河道水利、漕运等政务,历13任;教谕、训导,掌管文庙祭祀,县学管理及课业,教谕历22任,训导历30任;芦台场大使,管理盐商及灶户并掌管盐课,历25任。
城防守卫:明代,设守御千户所,管理梁城所(宁河镇)守御千户事,共14任;百户,共9任。清初,设把总,驻守县城;海口千总,驻北塘;南海滩外委,驻新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设芦台总镇1员,中营游击1员,守备1员,都司1员,左哨千总1员,右哨千总1员,右营左哨千总1员,右营右哨前总1员,芦台汛千总1员,北塘营游击1员,北塘守备1员,北塘汛千总1员,分别驻守芦台、北塘等海口要地,以防外患。
本县县署下设六房三班衙役。六房:吏房,掌管官制、官规、缮写公文等;户房:专管户籍、财务、地亩、田赋、契税、杂税、盐务等;礼房:主管祭祀、典礼、科举、考试及礼俗等事务;兵房:掌管武试、缉捕、兵役、邮传、递解等;刑房:掌管狱讼、人命、殴杀及法律公文等;工房,掌管河道、水利、土地丈量、县城建筑实施,以及土地房产纠纷等。后又增设:仓房,主管县立的常平仓和义仓,及征粮、存储、发放事宜:库房掌管银钞等。三班:快班,掌管缉盗、维护治安;皂班,为站班、传票、带案、行刑、拷打等事;壮班,为县令出巡时的仪仗,如背牌、打旗、提锣、执板等事,每班设5-10人。
第二节 民国县政权及代议机构
一、县公署、县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改知县为知事。
民国初年,县署下设两科:一科掌管钱粮杂款等财务事项,一科负责处理日常公文。各科设科长1人,另外设警察所所长1人,掌管户籍、治安等事宜;设劝学所,所长1人,掌管教育、礼俗等事宜。县署还设承审员1人,协助知事审理民事、刑事案件,管狱员1人,监管囚犯。
民国17年(1928年)改县署为县政府,改知事为县长。其内部机构也相应做了调整。民国21年(1932年),县政府设秘书1人,协助县长处理日常事务。承审员1人,协助县长评判民事、刑事和诉讼等事项。司法警长1人,法警8人,负责办理催征、送达、侦缉、调查等事项。设总务科,科长1人,科员3人,协助县长佐理县政一切事项。另设公安局,掌户籍、警卫、消防、防疫、卫生、救灾及保护森林、渔猎等事项。财务局,掌征税、募捐、管理公产及其它地方财政等事项。建设局,掌土地、农矿、森林、水利、道路、桥梁、工程、劳工、公营业及其它公共事业等事项。官产局,掌全县官产事宜,兼验各项旗产、官产、地照等事宜。各局均设局长1人。
民国初年,宁河县署隶属直隶省政府(后改称河北省政府)所辖,1935年后隶属“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民国初期的宁河县县长(知事)是:民国4年(1915年)王鸿年,浙江绍兴县人;王章旗,民国9年(1920年)至民国10年(1921年)在任,四川华阳县人;彭梅岩(任期不详);陈云溥,民国17年(1928年)9月11日委任,10月3日到任;郝杏林,民国18年(1929年)8月23日委任,9月3日到任;郭身润,民国19年(1930年)9月12日委任,9月23日到任;李树范,民国20年(1931年)4月24日委任,5月6日到任;孙迪,民国21年(1932年)2月4日委任,辞职未到任;袁世斌,民国21年(1932年)2月12日委任,2月24日到任;陈赞虞,民国22年(1933年)10月27日委任,11月11日到任;窦简之,民国23年(1934年)冬至民国24年(1935年)夏在任;朱颐,民国24年(1935年)至民国25年(1936年)秋在任;何厚惊,民国25年(1936年)秋至民国26年(1937年)春在任。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伪宁河县公署成立,驻宁河镇,1938年6月23日迁至芦台,该公署隶属日伪河北省政府津海道公署。县公署设知事(相当于县长)1人,日本顾问1人,全县民事、刑事以及财、教、建等方面大权由日本顾问1人掌管。日伪宁河县公署受日本侵略军控制。在公署中,知事、科、股长均由日军顾问安置人选。时,署内设总务科、财务科、学务科、承审处。1938年改总务科为秘书室(14人),财务科改为财政科,学务科改为教育科(9人),并增设建设科(9人)、民政科(11人)。
1941年日伪宁河县公署内部机构为:县公署下设:秘书室(26人)、财政科(21人)、建设科(9人)、教育科(9人)、承审科(5人)、警察所(28人)、警备队(30人)。秘书室设:秘书股(1人)、机要股(10人)、总务股(4人)、宣传股(5人)、民治股(6人)、行政股(5人);财政科设:省款股(5人)、征收股(6人)、县款股(6人);建设科设:实业股(3人)、技术股(3人);教育科设:学校股(3人)、社教股(2人);承审处设:监狱署(2人);警察所下设5个分所;警备队下设3个中队。
1942年,日伪宁河县公署改称宁河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内部机构除情报室改为宣传科外,其他均无变化。这一时期担任日伪县公署(政府)知事(县长)的有何厚惊、姚椿、朱宝仁、郑祥茂、刘福和、吕光田、王德辉、李士杰、李振镛等9任。先后担任日伪县公署(政府)日军顾问的有:小岛、平木春雄、镰山田、山内二郎、矢口等5任。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结束了日伪宁河县公署(政府)的罪恶统治。
1945年8月,国民党宁河县政府恢复建立,县长更迭,其他人员基本上留任。机构有:秘书科、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改承审处为司法处,直属河北省高等法院天津分院领导,县长兼任检察官。1946年增设田粮科,征田捐。1947年增设社会科,掌握社会活动动态;增设军事科,指挥全县反动地主武装活动。时,并设情报室。1948年12月12日宁河县解放,国民党宁河县政府被推翻。
这一时期历任县长:刘愉仁、程本端、刘京星、王绍鹏(1947年2月至1947年4月)、余倜(1947年5月至1948年6月)、刘维濂(1948年6月至1948年12月12日)。1947年宁河县政府内部机构下设:秘书室、税捐稽征处、缮校室、庶务室、会计室、收发室、田粮科(分为:田赋办事处、塘沽收纳仓库、集米仓库)、军事科、教育科、建设科、社会科、财政科、民政科。
二、代议机构
1946年8月,经过国民党宁河县执行委员会和宁河县政府共同磋商,把临时参议员名额分配到各行业,分别进行选举,选出一批地方绅士约18人,为临时参议员。8月15日在芦台召开第一届第一次全体参议员会议,至此宁河县临时参议会成立。会议推选唐紫园、李宝兴为正副参议长,赵广城等5人为驻会参议员,处理日常事务。
国民党宁河县临时参议会,是宁河县四个决策机构—党、政、团、参之一,名义上是“民意”机构,实质是官僚、地主、豪绅意志的代表。参议会主要任务是审查县政府的各种军政决议案,为国民党统治出谋划策。临时参议会,隶属河北省民政厅,在北京设有办事处,并有一名特派员负责沟通消息,联络反革命力量。1948年12月12日,宁河县解放,宁河县临时参议会宣告结束。
第三节 抗日民主政府
194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东抗日力量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并不断开辟新区,扩大抗日根据地,1941年10月,建立丰(润)玉(田)宁(河)联合县政府。1942年7月开始开辟宁河县境内蓟运河西部地区,1943年7月建立武(清)宝(坻)宁(河)联合县办事处。
一、丰玉宁联合县政府和丰(润)玉(田)遵(化)宁(河)联合县政府
1941年10月,成立丰玉宁联合县政府,设县长1人。其内部机构设民教科和财政科。丰玉宁联合县政府下辖10个区,其中涉及现宁河县蓟运河以东有3个区,区政府设区长1人。
1943年2月丰(润)玉(田)遵(化)、丰玉宁两个联合县合并,成立丰玉遵宁联合县政府,设县长1人,另设民教和财政两科。
1943年8月,丰玉宁联合县从丰玉遵宁联合县分出,恢复丰玉宁联合县政府,设县长1人,另设民教、财粮、公安3个科。
二、武宝宁联合办事处(县政府)
1943年7月,成立武宝宁联合办事处,设主任1人,秘书1人。后,内部机构设财粮、民教、民政、教育、实业等科。武宝宁联合办事处下辖3个区,后增至4个区。1944年9月,又划分为8个区,涉及现宁河县蓟运河以西部分地区。区级政权设区长1人,助理1人,后设财粮、民政、教育、公安、实业等助理。1945年10月,武宝宁联合办事处改称武宝宁联合县政府。
附:解放战争时期宁河县政府
1946年1月,丰玉宁联合县和武宝宁联合县撤销,恢复单一县制,成立宁河县政府。设县长1人,秘书多人,其内部机构设财政、实业、生产、工商、民政、教育、司法、交通、建设等科;另设粮食局、公安局、军邮局、税务局、银行营业所。县政府下辖8个区,后增至10个区,区级政权设区长1人。
第四节 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
一、机构设置
1948年12月14日,宁河全境解放,至1949年9月,宁河县政府迁至芦台镇。后,县政府曾几度易名,所辖办事机构亦迭有更改。
1949年10月称宁河县人民政府。所属办事机构有:秘书室、财政科、交通科、农业科、教育科、工商科、民政科、税务局、公安局、银行。
1952年12月,宁河县人民政府称宁河县人民政府委员会。所属办事机构有:秘书室、人事科、教育科、财政科、农业科、民政科、卫生科、交通科、工商科、税务局、粮食局、邮电局、公安局、银行、保险公司、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1955年1月,宁河县人民政府委员会改称宁河县人民委员会。是年12月,所属办事机构更名调整如下:办公室、财贸办公室、生产办公室、人事监察科、劳动科、教育科、财政科、卫生科、民政科、交通科、工商科、文化科、水利科、邮电局、农林局、粮食局、公安局、税务局、供销合作社联合社、银行、手工业联合社、计划委员会、保险公司。
1959年1月,宁河县并入汉沽区,宁河县人民委员会撤销。1961年1月,恢复宁河县建制,复建宁河县人民委员会。所属办事机构有:办公室、生产办公室、人事监察科、劳动科、卫生科、民政科、文教局、财政局、运输局、商业局、水利局、公安局、税务局、粮食局、工业局、畜水局、农机局、邮电局、银行、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物价委员会、财贸委员会、计划委员会。
1962年8月,机构精简,裁并部分科局。裁并后,人民委员会所属办事机构为:办公室、财政科、民政科、人事监察科、文卫局、运输局、商业局、农水局、公安局、粮食局、工业局、物资局、邮电局、经济计划委员会、供销合作社联合社、银行。
1966年5月,宁河县人民委员会受“文化大革命”运动冲击,工作陷入瘫痪。1967年3月成立“宁河县无产阶级革命大联合筹备委员会”。8月,“筹委会”撤销,建立“宁河县革命委员会筹备领导小组”。1968年3月20日,组建“宁河县革命委员会”。是年12月,其办事机构调整为:办公室、政治部、生产科、军管组、计统组、民安组、计划生育办公室、文教局、财政局、运输局、商业局、水电局、粮食局、工业局、农业局、物资局、邮电局、法院、检察院、银行。
1977年,宁河县革命委员会所属办事机构调整为:办公室、工交办公室、农业办公室、财贸办公室、文卫办公室、安置办公室、战备办公室、机井办公室、工副业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文教局、财政局、卫生局、民政局、交通局、商业局、水利局、公安局、粮食局、工业局、农林局、水产局、供电局、农机局、物资局、城建局、邮电局、海河工程指挥部、银行、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计划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法院。
1980年4月,宁河县革命委员会改称宁河县人民政府。其办事机构调整为:办公室、人事科、文化科、工交办公室、农业办公室、财贸办公室、人防办公室、文卫办公室、打井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社队企业局、教育局、劳动局、财政局、卫生局、民政局、交通局、商业局、水利局、工商局、公安局、税务局、粮食局、工业局、农林局、畜牧局、水产局、供电局、农机局、物资局、外贸
局、城建局、邮电局、中国农业银行宁河支行、中国建设银行宁河支行、海河工程指挥部、计划生育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环境保护办公室、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1989年底,宁河县人民政府所属办事机构调整为: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人事室、人民防空办公室、经济协作办公室、统计局、劳动局、教育局、财政局、乡镇企业局、卫生局、交通局、商业局、文化局、水利局、物价局、工商局、公安局、司法局、监察局、税务局、粮食局、农业局、林业局、畜牧水产局、供电局、农机局、物资局、外贸局、邮电局、广播电视局、环保局、计量局、审计局、保险公司、中国农业银行宁河支行、中国建设银行宁河支行、中国工商银行宁河支行、中国银行宁河支行、渔牧开发总站、城乡建设委员会、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二、县政府历任领导人
清代的地方管理,因袭明制,即保甲制。乡村按里保管辖,划为7里。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县增为8里,所增为仁义里,无村庄统辖,而作征粮赋的总目。时,计8里27保250个村庄,37280户。其组织是:10户为1牌,10牌为1甲,10甲为1保。分设牌头、保头。里甲组织专设役赋,保甲制度专司监督人民有无越轨行为。里有里长,负责粮差催交。各村还选有乡约,负责乡规民约、公德、公益、迎送支应等事项。
民国初年,承袭了清代的里保制。1928年改用区里制,全县分为5区,12里。1930年改为区乡镇建置,全县分为5区146乡。区设区公所,各区由县长委任区长1人,办理本区事务。各乡在本乡中心设乡公所,委派乡长1人,副乡长1至2人。乡以下按闾、邻管辖。闾设闾长,邻设邻长。时,第一区公所在县城宁河镇,共36乡108村。第二区公所在芦台,共30乡56村。第三区公所在潘庄,共31乡45村。第四区公所在新河,共27乡52村。第五区公所在汉沽,共22乡56村。自民国20年(1931年)7月始,推行乡镇自治。至民国24年(1935年)9月,改革自治组织,实行保甲制度,用保甲制代替闾邻制。保甲编制以户为单位,户设户长,10户为甲,设甲长。10甲为保,设保长。每一自然村镇编保在2个以上者,为总保,设总保长1人。50村镇以上,百村镇以下之保为联保,设联保主任1人。联保主任办公处,设助理员1—2人,巡官1人,警长数名。联保主任“兼承县政府推行政令,监督指挥保甲人员办理保甲事务。”时,区制仍存。
日军侵占宁河后,以村或联村为单位,在全县设立了300多个小乡,另设芦台等7个镇。1941年9月1日,又按警察分所的警辖区,将全县划分为6个区,但并未建区级政权机构,又将300多个小乡和镇合并为39个乡镇,伪县公署除对各乡镇直接领导外,并通过各警察分所进行领导。
各大乡镇设乡(镇)长1人,副乡(镇)长数人,监察委员2人,事务员多人分管总务、财务、保甲、合作等事务。
1948年12月12日,宁河县全境解放。时,宁河县人民政府下辖10个区人民政府。后经多次区划变更,1955年辖6个区和1个镇人民政府。1957年,宁河县撤区并乡,全县划为10个乡1个镇。各区、乡(镇)人民政府设立区、乡(镇)长1人,副区、乡(镇)长2至3人,财粮助理、教育助理、公安员各1人和武装部。区、乡(镇)以下为行政村,各行政村由村民大会选举产生村委会及村长。
1958年,全县建立了5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各公社设社长1人,副社长2人。下设办公室、外贸部(室)、组宣部、农业部、水利部、公安部、武装部、文教部、青年部、妇联等。人民公社以下为管理区,管理区以下设大队和生产队。1961年6月,缩小原公社的行政区划,并撤去管理区一级组织,全县划为20个公社。1968年4月,成立公社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公社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设主任和委员,组成人员由县革命委员会任命,办事机构设办公室、政工组、生产指挥组和治安保卫组。
1980年5月,各公社经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分别成立公社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水利组、文教组、民政组、公安员、农业助理、财政助理、司法助理。1983年6月,改变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人民政府,由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乡长、副乡长。乡以下为行政村。各村建立村民委员会,设主任(副村长)和委员。1989年,全县共有18个乡、4个镇、287个村。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