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卷 社会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596
颗粒名称: 第十九卷 社会团体
分类号: C912.2
页数: 10
页码: 503-5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社会团体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包括职工团体、妇女团体、青年团体、工商团体、科学技术团体等。
关键词: 宁河县 社会团体

内容

第一章 职工团体
  第一节 机构
  1948年12月,宁河县解放,开始筹建工会,设立宁河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于1951年9月宁河县总工会正式成立。当年建立基层组织44个,会员发展到3232人,占全县职工总数的50%。1954年1月改称宁河县工会联合会。是年有基层工会64个,会员5007人。1958年,基层工会68个,会员7092人,占职工总数的75%。1959年9月,宁汉合并,宁河县工会联合会与汉沽区总工会合并为天津市总工会汉沽区办事处,会址设在汉沽。1961年6月宁汉分家,恢复为宁河县总工会,有基层工会94个,会员6744人,占职工总数的82%。1966年至1973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工会组织被迫瘫痪。1973年6月,宁河县开始恢复各级工会组织,当年恢复基层工会69个,有会员5682人,到1986年基层工会发展到202个,有会员22103人,占职工总数的88%,1989年基层工会发展到209个,有会员20546人,占职工总数的84%。
  第二节 历届工会代表大会
  首次代表大会。于1951年9月召开,出席代表56人,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委员24名,主席戴国恩。
  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52年10月召开,出席代表63人,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委员21名,主席于瑞卿。
  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55年3月召开,出席代表100人,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委员19名,常委5人,主席于瑞卿。
  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57年7月2日至5日召开,出席代表70人,选出执行委员会委员19名,常委5人,主席于瑞卿。
  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62年1月26日至28日召开,出席代表111人,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委员21名,主席杜忠。
  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63年7月11日至13日召开,出席代表94人,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委员21名,主席杜忠。
  第七次代表大会。于1964年7月召开,出席代表105人,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委员19名,主席杜忠。
  第八次代表大会。于1980年8月6日至8日召开,出席代表196名,选出执行委员会委员17名,主席牛焕新。
  第九次代表大会。于1986年7月8日至10日召开,出席代表209人,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委员21名,主席李仲三。
  第三节 主要活动
  1951年,县总工会成立后,立即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工会组织利用多种形式对全县职工进行宣传教育。全县有183个工会小组,2960名职工订立了爱国公约,全县职工在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中,共捐款9000多万元。
  组织职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竟赛。1951年,开展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内容的劳动竞赛。1956年开展争当先进生产者的劳动竞赛,涌现出出席全国的劳动模范3人,出席省的劳动模范4人。1962年开展以支援农业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涌现出先进集体单位66个,先进生产者976人。70年代开展“工业学大庆”生产竞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增产节约竞赛和技术练兵比武活动,提高了职工的技术水平。在竞赛中涌现出不少先进人物。1979年至1986年,出席市的劳动模范30人(次)。
  企业的民主管理。新中国建立初,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管理委员会,工人参加管理企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企业单位普遍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的任务是: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监督行政领导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基层工会是职代会的日常工作机构。到1986年7月,已有96.7%的企业建立职代会制度,有108个单位建立了“职工之家”,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积极开展业余文体活动,兴办各种福利事业。1957年,各系统和基层单位兴办文化补习学校,参加学习的职工达4500人。1962年,据34个单位统计,有1222人参加文化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展了振兴中华读书演讲和知识竞赛活动,提高了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到1989年全县成立各类读书小组222个,参加读书活动的职工有1472人。为活跃职工的文化生活,县工人俱乐部于1984年落成并使用。许多单位还建立了图书室、电视室、阅览室以及球场等娱乐活动场所。工会还为解除职工后顾之忧,积极改善职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到1989年底,全县共有托幼园所66个,职工食堂89个,浴池51个,建起互助基金85个,互助金额10万余元。
  第二章 妇女团体
  第一节 机构
  1941年,中共丰玉宁联合县委员会秘密组织成立丰玉宁联合妇女抗日救国会,活动于岳龙、板桥等蓟运河以东地区。是年底各地区也先后建妇救会组织,并配备专职干部。1943年7月,在中共武宝宁联合县工作委员会活动的蓟运河以西地区,也普遍建立起妇救会组织。
  抗日战争胜利后,妇救会一度改为妇女部。1946年1月恢复原宁河县建置,妇女抗日救国会也改为宁河县民主妇女联合会。1958年改为宁河县妇女联合会。1959年1月宁汉合并,宁河县妇联撤销,又于1961年6月宁汉分设后重建。1962年,有基层妇女代表会271个。“文化大革命”时期,宁河县妇联于1966年底被“砸烂”。1968年4月以后妇联工作由县革委会政治部群工组负责。1973年5月宁河县第四届妇女代表大会召开,恢复妇联组织。1979年基层妇代会发展到315个。到1989年底,县妇联管辖22个基层妇联(18个乡、4个镇)、324个基层妇代会。
  第二节 历届妇女代表大会
  宁河县妇女联合会共召开七次全县妇女代表大会。第一次于1949年2月召开,会议选举刘凤屏为第一届妇联主任。第二次于1951年2月召开,会议选举刘凤屏为第二届妇联主任。第三次于1954年召开,会议选举杨泽林为第三届妇联主任。第四次于1973年5月召开,出席代表457名,会议选举郭德文为第四届妇联主任。第五次于1980年5月召开,出席代表250名,会议选举齐宝华为第五届妇联主任。第六次于1983年10月召开,出席代表350名,会议选举齐宝华为第六届妇联主任。第七次于1986年10月召开,出席代表400名,会议选举齐宝华为第七届妇联主任。代表大会的议程:(1)总结过去的工作;(2)部属今后任务;(3)选举产生新一届县妇联领导机构。
  第三节 主要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宁河县妇女抗日救国会提出了“解放妇女、反对封建、学习文化”的号召,组织广大群众参加抗日活动,送信、带路、站岗、放哨。还积极参加生产,如纺线、织布,做军鞋军袜支援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妇救会组织广大妇女在拥军支前活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三区妇救会动员44个村200名青壮年妇女组成47副担架,担任后方运送伤员的任务。一区江洼口村把全村18岁的妇女,编成19个组,分别承担缝衣、洗衣、慰问伤病员、短途抬担架等工作。1948年12月17日,转到该村50多名伤病员需要护理,村妇救会主任李树华一人护理两名伤员。她们对伤病员照顾的无微不至。李树华在支前工作中成绩显著,被选为冀东代表参加了东北妇女代表大会,受到蔡畅等领导同志接见并合影留念。据统计,宁河县妇女群众在支前活动中共做军鞋5000双,护理伤员上万人。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妇女走向社会,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产。1950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妇女劳力35588人,占农村劳力总数的45%;1955年有11137名妇女从事织网、打草袋等各种副业生产,另有242名妇女从事工业生产。为提高文化,解放思想,妇联组织广大妇女群众参加民校学习。1955年,在民校学习的女学员有3725名,占学员总数的34%。
  1950年,国家颁布了新《婚姻法》,县妇联及司法部门立即组织宣传,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取缔买卖婚姻。广大妇女受到教育,解放了思想。1952年,全县因受公婆虐待或感情不合而离婚的203对,因受父母包办,男女一方或双方提出解除婚约的65对。
  各级妇女组织协同有关部门,积极兴办幼教事业。1979年兴办托儿所12个,育红班36个,有保育员102人。1986年发展到县直委局托幼园所共35所,家庭托幼园厅14个,共收托儿童1400名,入托率70%。各乡、镇有学前班154个,入班人数4480人,从而使广大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并使孩子们得到早期教育。1985年妇联还组织了争当“合格家长”活动,全县共评出合格家长100名。
  1981年,妇联组织了以“和睦相处,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争做“五好家庭”活动。到1985年底,全县共评出出席各级的五好家庭11550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5%。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广大妇女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1986年,全县从事商品生产的妇女达3100人,以妇女为主体的专业户1680个,联合体106个。广大妇女已成为发展商品经济的主要力量。是年,全县有女教师1712名,占教师总数的46.7%;女科技人员74名,其中工程师10人。在党政企事业单位担任领导工作的妇女干部,县级1人,局级10人,科级130人。1983年至1989年中,各条战线涌现一大批先进人物,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6名,市“三八”红旗手212名,“三八”先进集体7个,有38人被评为县级改革能人。
  第三章 青年团体
  第一节 机构
  抗日战争时期,境内就有爱国青年组织活动。1940年,丰玉宁联合县青年报国会成立,活动于蓟运河以东地区。1943年3月,武宝宁联合县青年救国会成立,活动于蓟运河以西地区。1946年1月,联合县建置撤销,恢复原宁河县建置,遂成立宁河县青年联合会。
  1948年12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开始在宁河县建立并迅速发展。1948年底至1949年初,首先在县委、县政府机关发展5名团员,建立团支部,称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之后,在芦台中学、五区等单位,建立4个团支部,发展70余名团员,县委指定一名干部负责团的工作。1952年11月,召开宁河县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首届代表大会,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宁河县委员会。1952年全县7个区都建立团委,30个单位建立团支部,230个村建立团支部,团员发展到5千多人。
  1957年,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宁河县共青团组织在党组织的关怀下,经过自身努力,不断发展壮大。到1965年,团县委下辖23个基层团委、7个团总支、588个团支部,团员发展到9495名,占青年总数的21%。“文化大革命”中,共青团工作被迫停止。
  1972年12月,召开了第7次团代表大会,共青团组织陆续恢复工作。1986年底,全县有基层团委27个,团总支19个,团支部660个,团员发展到12245人,占青年总数的13.6%。1989年底,全县有基层团委28个,团总支20个,团支部578个,团员9819人,占青年总数的13%。
  第二节 历届共青团代表大会
  宁河县先后召开过九次团代表大会(其中召开过两次第七次代表大会)。第一次:1952年11月召开,代表200多人,会议选举李庭珍为第一届团委书记;第二次:1955年9月召开,代表120多人,会议选举王向田为第二届团委书记;第三次:1957年7月15日至19日召开,代表200多人,会议选举王向田为第三届团委书记;第四次:1958年2月5日召开,代表200多人,会议选举孙跃谦为第四届团委书记;第五次,1962年1月17日至20日召开,代表255人,会议选举孙跃谦为第五届团委书记;第六次:1963年3月21日至27日召开,代表251人,会议选举孙跃谦为第六届团委书记;第七次:1964年1月召开,代表301人,会议选举樊士力为第七届团委书记;第七次:1972年12月25日至29日召开,代表517人,会议选举吴景汉为第七届团委书记;第八次:1980年7月22日至24日召开,代表250人,会议选举王福芬为第八届团委书记;第九次:1984年8月8日至10日召开,代表300人,会议选举吕福玲为第九届团委书记。历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1)总结过去团的工作;(2)部署今后工作任务;(3)动员共青团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先锋模范作用;(4)选举团县委领导机构。
  第三节 主要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救国会紧密配合区县的各项工作,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开展了征粮征款,掩护抗日干部,坚壁清野,保护物资,站岗放哨,送信带路,发动青年参加八路军和各种抗日组织等活动,成为抗日斗争的一支骨干力量。抗日胜利后,青年联合会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参加反奸除霸、土地改革、支援前线等运动,发动青壮年参军参战,保卫家乡,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青年团组织团结广大青年积极投入到生产建设及各项运动之中。1956年,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有432名团员,245名青年,当选为农社的社长、副社长和生产队长,成为合作化运动的骨干力量。是年,有3381名青年参加以南涧沽区为主体的万亩垦荒活动,开荒1.799万亩,当年产粮493.725万公斤。为组织广大青年学习文化,掌握科学技术;组织协同有关部门建立起夜校、技校。1956年,有业余技校31个,技术研究组124个,参加学习的青年4480人,是年底,扫除文盲3000余名。
  1982年,在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全县青少年纷纷走上街头,学雷锋小组3557个,青年帮工小组880个,开展各项活动8833次,清扫道路953条,清除垃圾8234车,植树313142棵,造青年苗圃29个,青年林149块,修建花坛、草地547个。
  1986年,共青团组织协同有关部门举办种植、养殖多种经营和企业管理、业余技术知识等各种类型培训班864期,培训19900多人,占应受训青年的58%,受训青年基本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
  1977年至1989年,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青年,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市级新长征突击手39名,县级红旗手、突击手、文明青年、四好青年、十大标兵、优秀团干部、勤劳致富生活美好青年、致富状元、优秀团员共1475名。青年农民马国富创造天津地区棉花亩产140公斤的最高记录,被选为出席全国的学科学用科学标兵。
  第四章 工商团体
  商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于芦台镇建商会。民国27年(1938年)宁河镇建商会,并附设4个产业工会,3个职业工会。继后,丰台、潘庄相继设商会组织。
  宁河县工商业联合会(工商联)。为宁河县各类工商业者联合组成的群众团体,成立于1951年12月。工商联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其领导机构为执行委员会。会员大会闭会期间,由常务委员会主持日常工作。
  1951年12月,召开全县工商业者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刘景旭任主任委员。之后,又召开过四届代表大会。1957年4月召开了第五届代表大会,出席代表95人,会议选举了第五届执行委员会,刘景旭任主任委员。
  工商联成立后,帮助有关部门在完成税收、统计报表、动员购买公债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积极对工商业者进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宣传贯彻公私合营和合作化的各项方针政策,帮助其提高觉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经营思想和作风,自觉地服从社会主义改造。并负责向政府反映私营工商业者的合理建议和要求,保证了全县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行。1956年1月,仅用18天,全县90%以上的私营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商业联合会撤销。
  宁河县工商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987年6月16日至20日在芦台镇举行。至此,终断20多年的工商联组织,重新恢复活动。出席会议的代表90人,110名新会员列席会议。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工商联的工作报告,通过了大会决议,会议选举产生宁河县工商业联合会第六届执行委员会,选举王慎之为主任委员。
  第五章 科学技术团体
  第一节 历史概述
  宁河县科学技术协会于1958年始建,1962年被精简,1964年8月恢复。有委员11人,设主席1人,副主席2人。科学技术协会是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各种科学技术团体的联合组织。县科协成立后深入开展科普宣传、科技教育、经验技术交流、科技咨询服务等工作。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科协停止活动。
  1978年10月,在芦台镇召开了宁河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宣布宁河县科协正式恢复。协会由25人组成,牛占东为主任,下设畜牧、兽医、水利、农机、机电、医学6个专业组。其办事机构与宁河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为一套机构。1985年4月,在芦台镇又召开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科协主席李泰昌及其他组成人员。
  县科协自1978年重建后,先后建立畜牧、兽医、水利、建筑、工业、农林、水产、医学等7个自然学会和气象学组、绵纺厂科协、科技辅导协会,同时还在22个乡镇建立了科协组织。到1986年底县科协共有群众科技团体32个,会员2471人;另有种植、养殖、工业企业类专业技术研究会131个,会员536人。
  第二节 主要活动
  科普宣传。根据农村的不同季节及农时,充分利用科教电影、科技录像、有线广播、黑板报、橱窗、印发各种科普资料和小册子等形式,进行种植、养殖等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推广新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据不完全统计,仅1978年至1984年共放映科教电影2000余场,通过有线广播向全县各乡、村广播各类科技稿件270多篇次,印发各种科技小册子1万多册,推广各类农业技术几十项。
  科技培训。县科协根据实用实效原则,组织各学会、协会和广大科技人员举办技术培训班。仅1984年和1986年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440多期。培训内容有:农业栽培技术、养殖技术、植保技术、医护、财会、畜禽疫病防治、乡镇企业管理等,培训各类领导干部及技术人员46200人。到1989年底,全县各乡镇村办农校、夜校192所,培训了一大批农业科技人员,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和乡镇企业的管理与技术水平。
  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县科协通过举办科技月、小发明、小制作、科技作品展览和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竞赛活动,在中小学校中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培养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好思想。1989年,有9所中、小学校被评为科学活动先进单位,41名教师被评为市级优秀科技辅导员,217件科技作品和竞赛项目获奖。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