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邮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57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邮路
分类号: F632.721
页数: 1
页码: 473
摘要: 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民国期间到新中国建立后的邮政和电信发展情况,包括邮路的数量和分布、交通工具、投递路线和班次、邮政机构和代办所的设置、邮递员队伍建设、邮路逐日班和隔日班的设置等。其中,1951年后,县境内乡村投递逐年加强,由从县局出发只投邮政机构,扩展到各个自然村,加速了邮件的运转和投递。1989年,邮路发展到28条,总计里程1233.8公里,机动车支线3条,往返全程236公里。
关键词: 宁河县 邮电 邮路

内容

民国期间(1933年至1945年),有邮路4条,起初是5日班,后逐步改为隔日班。交通工具主要靠步行,后投递人员(那时叫邮差)有条件的可自购自行车,公家每月给补两元磨损费。投递路线是:(1)芦台局途经宁河城内邮政局、埋珠代办所、东丰台邮政局、石旧窝代办所,全程42.5公里,往返90公里。(2)芦台局途经大神堂、涧河至黑沿子代办所,全程33公里,往返66公里。(3)芦台局经东棘坨至黄庄代办所,全程35公里,往返70公里。(4)潘庄线由天津途经大毕庄、范家庄、赤碱滩至潘庄,均是邮政代办所,全程37公里,往返74公里。时,宁河县邮政、电信和工作人员均属天津管辖。
  1946年至1949年,除天津至潘庄邮路因解放战争终断以外,其它3条邮路仍坚持投递.一直至全国解放。原芦台镇至东丰台线增加了孟旧窝代办所和板桥代办所,班次是3线3个人,由工作人员自备自行车,每月给两元补助费。寄往农村的平信,当地有邮政机构和代办机构的,可直投到户。当地没有邮政代办机构的,各邮政机构将信件集中放筐箩里摆在门前任人翻找。1951年后,县境内乡村投递逐年加强,由从县局出发只投邮政机构,扩展到各个自然村,加速了邮件的运转和投递。乡邮人员由3人发展到9人,做到村村通邮路,班次均为隔日班,星期日休息。1958年以后,根据交通地理情形和支局村庄的分布情况,采取分散投递办法,乡邮和支线发展到22条。跑行里程925公里,平均一条邮路长42公里,工作时间一般为8小时。支线(即县局到支局)为逐日班,乡线均为隔日班,星期日休息。全县292个村庄,包括最小最偏僻的村庄,每周至少有2至3次局编邮递员进村投递报纸和信件。1966年10月,将原来18条乡邮路线的隔日班,全部改为逐日班,星期日停一天。乡邮投递人员,由9人增加到19人,加支线共计22人。1976年底,县境内共有邮路25条,总计里程1021公里。1989年,邮路发展到28条,总计里程1233.8公里,机动车支线3条,往返全程236公里。乡邮人员32人,市投员9人,半营半投4人,全部实现逐日班。用户天天可见报,见邮件,90%以上的村庄能看到当日《天津日报》。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