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概述
第一节 驿铺和民局清代乾隆时期,宁河县已设有专为传递公文的驿铺。乾隆版《宁河县志》记载“铺递:县东铺至丰润县治一百一十里。额设铺司一名。县南铺至天津县治。额设铺司二名。县西铺至宝坻县治一百一十里。额设铺司六名。县北铺至玉田县治一百一十里。额设铺司一名。”时,县城宁河镇设驿铺,额设铺司共10名。驿铺属兵部管辖,只递送官府的公文。一般信件,则由民局传递。民局在本镇或其他较大的镇均有,全是经营一般的邮政业务。民局的邮费,称为邮资。不象官局那样贴用邮票,并按照惯例,不由发信人开支,而向受信人索取。县内邮资为铜币1~2枚,到天津县、唐山等地通常约为5枚铜币,其他省份邮资为10枚。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月1日,邮政业务统一归总税务司掌管。
第二节 邮政办事处、邮局和电信局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芦台镇(闸口)设邮政办事处,主要经办日本邮件。时,山海关至芦台镇之间,利用火车每日传递1次。芦台镇至北塘之间,利用马车每日传递1次。北塘至天津之间,利用火车每半日传递1次。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闸口邮政办事处关闭。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月21日,芦台镇建“代办邮政分局铺户”,时仅1人。同年,东丰台建邮政代办所。在1908年时,邮件已经能够发至兰庄、岑上、马头营、宣庄、宋家营、大新庄、曾家湾、柏各庄、大压河、新开口及乐亭等地。1909年英国侵略军在县内芦台镇、塘沽设第三、第四野战邮局。时,总局称为“邮箱办事处基地”,夏季设在塘沽税关后面邮局房舍内,冬季则迁至英国兵营。同年,在潘庄建邮政代办所。
民国21年(1932年),县境内邮局及邮寄代办所共12处,其中,二等邮局2个:(1)芦台镇邮局。主要业务为,国内代收货价及保险之包裹(以500元为限);汇兑,以2500元为限;轮轨通运;联邮包裹及联邮保险包裹。(2)塘沽邮局。除上述邮政业务外,还增有国际代收货价之包裹、国际汇兑、快件邮递、保险信函、存信簿储金、定期储金以及代收货价之挂号邮件。三等邮局4个:(1)宁河镇邮局;(2)北塘邮局;(3)军粮城邮局;(4)汉沽邮局。邮寄代办所6处:(1)茶淀。(2)新河(东)。(3)埋珠庄。(4)青坨镇。(5)潘家庄。(6)赤碱滩。民国27年(1938年)时,县境内邮局及邮政代办所共16处,其中邮局共5处:(1)芦台镇邮局。(2)宁河镇邮局(城内南街)。(3)塘沽邮局(及塘沽新丰街邮局)共2处。(4)汉沽邮局。邮政支局1处,东大沽盐场街邮政支局。三等邮局2处:(1)北塘邮局、(2)军粮城邮局。邮政代办所8处:(1)潘庄镇、(2)新河镇、(3)大白河、(4)孟旧窝、(5)板桥、(6)江洼口、(7)南埋珠、(8)蛏头沽。
县境内电信始于清光绪5年(1879年)。时,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天津总督衙门为起点,经天津东机局及紫竹林招商局,至县境内北塘兵营以及大沽之间,试设电信线,这是中国电信的开端。民国21年(1932年),宁河县始设河北省长途电话局,被国民党军队切断。民国22年(1933年)1月恢复,称芦台电报电话局。时,机器设备有交换机一架(500元),电话机两架(每架约值60元),均为河北省政府所发。县城宁河镇可与芦台、潘庄、塘沽、塞上等处直通电话。1934年,长途电话可由天津,经塘沽、芦台、直通至山海关。民国27年(1938年)县境内长途电话线共8条。即:(1)宁芦长途线。自宁河镇经西关、杨拔庄、高坨、大艇至芦台镇,长16.178公里。由电电公司经营。(2)宁艾警备线。自宁河镇经西关、胡家庄、大从庄至艾林庄,长14.4公里,由县公署经营。(3)芦汉警备线。由芦台镇至汉沽镇长10.36公里,由电电公司经营。(4)芦潘长途线。自芦台镇,大、小海北庄至潘庄镇,长29.2公里,由电话公司经营。(5)潘西警备线。自潘庄,经东堤头至西堤头,长17.38公里,为地方线。(6)西赤警备线,自西堤头至赤碱滩,长8.64公里,由县公署经营。(7)新塘长途线。自新河至塘沽,长4.614公里,由电电公司经营。(8)塘塘长途线。自塘沽至北塘,长14.4公里,由电电公司经营,以上各线均能完整通话,并能由芦台镇转接可与邻县通话。 芦台镇电报电话局,后改称为华北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后又改称电电株式会社(电电公司),设200门电话交换机,25门长途台,分别通汉沽、唐山、塘沽、北塘。民国33年(1944年)架通芦台镇至宁河镇内、潘庄单线线路,宁河镇内设25门交换机,潘庄设一台磁石电话机。民国34年(1945年)8月,日寇投降,潘庄、宁河镇为中共游击区,芦台镇是国民党占领区,潘庄线路被除,电话终断。
第三节 邮政局和邮电局
新中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从宁河城内迁入芦台镇,芦台镇邮政局、电报电话局遂改为宁河县邮政局、电信局。原宁河镇、东丰台、军粮城邮政局改为邮政营业处,潘庄、埋珠、东棘坨、黄庄、孟旧窝、板桥、中心庄设邮政代办所。1952年架通由宁河城内中转的潘庄、东丰台单线电话,在区公所各设一部磁石电话机。1953年邮政、电信业务合并,改称宁河县邮电局。又在1954年新建茶淀、清河农场、芦台农场邮政营业处。在1958年始建任凤庄邮电支局,潘庄、东丰台、宁河城内、清河农场、茶淀、芦台农场邮政营业处改为邮电支局,任凤、潘庄、东丰台各增设50门电话交换机,宁河城内设100门交换机。
1959年,宁河县划入天津市汉沽区,芦台改设邮电支局,并将宝坻县属林停口、大中庄邮电支局、黄庄、八面城邮电所划归汉沽区,东丰台划入玉田县,军粮城划入天津市东郊区。1962年,汉沽区改为汉沽市,划归唐山市管辖。1963年,汉沽区仍归天津市,宁河县邮电局在芦台镇重建。东丰台仍回宁河县,由廊房地区邮电局领导,属河北省邮电管理局。
根据国务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关于地方基层实行邮政、电信分设的指示,于1969年12月,将原县邮电局分为宁河县邮政局(属地方行政领导)和宁河县电信局(归县武装部领导)。1973年遵照国务院指示,又将邮政局、电信局合并为邮电局,随宁河县划归天津市,由市邮电管理局和宁河县双重领导。
1976年地震后,于芦台镇光明路建邮政楼1502.76平方米,电信楼1447.6平方米,总计2950.36平方米,加上幼儿园、修配用房、伙房、车库、锅炉房等平房建筑共为4000平方米。
第二章 邮路
民国期间(1933年至1945年),有邮路4条,起初是5日班,后逐步改为隔日班。交通工具主要靠步行,后投递人员(那时叫邮差)有条件的可自购自行车,公家每月给补两元磨损费。投递路线是:(1)芦台局途经宁河城内邮政局、埋珠代办所、东丰台邮政局、石旧窝代办所,全程42.5公里,往返90公里。(2)芦台局途经大神堂、涧河至黑沿子代办所,全程33公里,往返66公里。(3)芦台局经东棘坨至黄庄代办所,全程35公里,往返70公里。(4)潘庄线由天津途经大毕庄、范家庄、赤碱滩至潘庄,均是邮政代办所,全程37公里,往返74公里。时,宁河县邮政、电信和工作人员均属天津管辖。
1946年至1949年,除天津至潘庄邮路因解放战争终断以外,其它3条邮路仍坚持投递.一直至全国解放。原芦台镇至东丰台线增加了孟旧窝代办所和板桥代办所,班次是3线3个人,由工作人员自备自行车,每月给两元补助费。寄往农村的平信,当地有邮政机构和代办机构的,可直投到户。当地没有邮政代办机构的,各邮政机构将信件集中放筐箩里摆在门前任人翻找。1951年后,县境内乡村投递逐年加强,由从县局出发只投邮政机构,扩展到各个自然村,加速了邮件的运转和投递。乡邮人员由3人发展到9人,做到村村通邮路,班次均为隔日班,星期日休息。1958年以后,根据交通地理情形和支局村庄的分布情况,采取分散投递办法,乡邮和支线发展到22条。跑行里程925公里,平均一条邮路长42公里,工作时间一般为8小时。支线(即县局到支局)为逐日班,乡线均为隔日班,星期日休息。全县292个村庄,包括最小最偏僻的村庄,每周至少有2至3次局编邮递员进村投递报纸和信件。1966年10月,将原来18条乡邮路线的隔日班,全部改为逐日班,星期日停一天。乡邮投递人员,由9人增加到19人,加支线共计22人。1976年底,县境内共有邮路25条,总计里程1021公里。1989年,邮路发展到28条,总计里程1233.8公里,机动车支线3条,往返全程236公里。乡邮人员32人,市投员9人,半营半投4人,全部实现逐日班。用户天天可见报,见邮件,90%以上的村庄能看到当日《天津日报》。
第三章 电路
民国21年(1932年)以前,芦台即办理话传电报业务。民国23年(1934年),在电报电路基础上架设双铜线芦台镇至北塘、塘洁线路,去天津的长途电话塘沽接转。民国27年(1938年),芦台架通至宁河城内电话电路(设25门小交换机)、潘庄至黄庄单线警备线、潘庄至西堤头等线路。解放战争年代,除宁河城内保留设备外,其余线路全部破坏,直至全国解放。
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从县城芦台镇架通四区潘庄、三区东丰台、五区南涧沽单线电话,区公所各设一部磁石电话单机。宁河城内保持小交换机,负责接传潘庄和东丰台电话、恢复六区军粮城长途电路,军粮城有50门交换机1台。1958年至1959年,芦台镇至任凤庄、高井架通双铁线电路,原来的区制全部改为人民公社制,原单线电话全部改架双铁线电话电路,并有60%的自然村架设通往人民公社机关所在地的质量低差的电话电路。
1963年至1966年,先后从县局架通比较标准的双铁线电路,分别由任凤、潘庄、宁河镇、东丰台4个支局国营交换台接转东棘坨、造甲城、俵口、北淮淀、南涧沽、大北涧沽、小赵庄、董庄乡、廉庄、板桥、赵本庄、大辛庄社营交换点的电话,由这些社营交换点再通达近90%的自然村电话。
1985年,全县22个乡,全部陆续架通水泥杆和部分质量较好的木质杆路,每个乡均设有交换机,全县村庄均架设了基本合格的铁质电话线路,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农村打电话、电报不出村。
第四章 电信设备
民国21年(1932年),有交换机1架,电话机2架。在1942年至1948年间,芦台镇有电话交换机200门,长话台1台。电路,芦台镇至汉沽、唐山、塘沽、北塘各1条。1957年至1962年,芦台镇内电话交换机发展至4台400门,长途台1台,直达天津电路2条澈唐山1条,北塘1条,胥各庄1条。农村交换点10处,至任凤庄直达电路2条;潘庄、宁河镇各1路,东丰台由宁河镇接转1路。
1963年至1975年,100门交换机6台,长途3台。1979年,电话改建纵横自动电话设备,1989年以前,宁河县与天律及处省市长建电话,全靠六条地埋式高频电缆(从汉沽——芦台镇正阳区接头),其容量仅为20路。1989年,县城建微波站,长途电话质量显著提高。1988年,县长途电话还只有132条,1989年底增至350条。芦台镇微波站的作用是:(1)通汉沽长途电话30路;(2)经汉沽转塘沽长途电话30路;(3)经汉沽转天津或经天津转唐山260路;(4)通潘庄农村电话240路;(5)通丰台农村电话120路;(6)实现移动通信30路。另外,潘庄镇、丰台镇也建有微波站,经芦台与市电话联网(潘庄240路,丰台120路)。北淮淀微波站,属邮电部电机传播专线。1989年12月20日,宁河县与天津市电话联网。但农村电话大部分要通过所在乡的电话总机转按芦台。各乡政府院内均有1台交换机(50——100门,以100门居多),可直拨芦台镇。任凤乡及其它镇所在地由国营邮电支局的交换机转接,通话比较方便。
第五章 邮电业务
第一节 业务量
邮电业务量包含:邮政业务、报刊发行业务、电信业务等工作成果和发展的综合反映。1956年邮电业务总量为148388元,1966年245191元。10年间,每年平均递增6.5%。1966年至1976年则是6%。1976年至1985年,9年间每年以15%的高速度向前发展。尤其以1979年以后较为显著,详见下表。
说明:(1)市话户数及通话张数,不包括分机或交换机以下的容量。
(2)1988年开始有7种报刊由文化部门发行,本表不包括。
1989年邮电业务总量达189.2万元,通讯业务总量为143.5万元,农村投递路线为1180公里/单程,邮路总长度为149公里/单程。
第二节 邮电交通工具
清、民国时期,城镇及乡村主要投递依靠步行、肩挑人背,远途则用马、马车,或利用水路。当有铁路通车时,则以火车递送邮件。
新中国建立初期,邮递人员无公车,为省时省力,减轻体力劳动,工作人员允许自备自行车,公家给一点自行车磨损补助费。1956年公用自行车7辆,包括机线用车。芦台镇内投递仍靠步行。1966年自行车发展到36辆,主要用于投递工作,少量用于维护线路。1976年自行车41辆,三轮摩托车2辆,美式旧吉普1辆,天津吉普1辆,双轮摩托车4辆。1986年自行车63辆,摩托车5辆,三轮摩托9辆,汽车4部。这些车辆主要用于邮电通信转趟,运输物料,有两部汽车为行政用车。
第三节 主要支局、所概况
1989年年末统计,全县邮电局、所共有9处。其主要支局、所情况如下:
一、宁河镇支局。1907年建邮政代办所,1925年改建邮政局。1958年办理邮电业务称邮电支局。主要经办保价、包裹、汇票、电报、长话、农话业务。服务村庄71个,人口39312人。设国营电话交换机200门,转接乡办交换台4个,乡邮线路4条,市投1条。局房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有职工13人,1985年业务收入31800元。
二、东丰台支局。1903年建邮政代办所,1925年改建邮政局。办理保价、正票、包裹、电报、长话农话业务。服务村庄33个,人口26437人,投递路线4条(包括岳龙邮电所),市投线1条。设国营电话交换机100门,转接乡办电话交换点5处。局房建筑面积400平方乘,职工12人,1985年业务收入38800元。
三、潘庄支局。1909年建邮政代办所;1955年建邮电所,只办理邮政业务。1959年,扩建为邮电支局,办理保价、包裹、汇票、电报、长话、农话业务。服务村庄33个,人口41274人。设国营交换机200门,转接乡办电话交换点3处,潘庄农场1处。局房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投递路线4条,有职工12人,1985年业务收入为40100元。
四、任凤支局。1958年建局,办理保价、包裹、汇票、电报、长话、农话业务。服务村庄10个,服务人口28097人。设国营电话交换机100门,转接乡办交换点3处,乡邮投递路线3条。局房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有职工9人。1985年邮电业务收入23600元。
五、汉沽农场支局。1967年6月建邮电所。1970年改建邮电支局,办理保价、包裹、汇票、电报业务。服务人口39676人,乡邮线2条,市投1条。局房建筑面积175平方米,现有职工6人,1985年邮电业务收入18100元。
六、芦台农场支局。建于1954年10月,办理保价、包裹、汇票、电报业务。服务人口40277人,有乡邮线4条(包括东棘坨邮电所),市投线1条。局房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职工8人。1985年邮电业务收入14600元。
七、海北邮电所。建于1971年10月,初建是邮电支局,1985年改邮电所,服务人口49433人,办理保价、包裹、汇票业务(函件、报刊发行,凡邮政机构必办业务)。有职工2人,乡邮线1条,半营半投1人,局房建筑面积150平方米。1985年业务收入8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