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道路
本县境内宁河镇西20公里小海北附近,曾于秦始皇时期筑红心堤以防海水,堤面为道路。唐代,唐太宗东征高丽的路线,经县内有造甲城、芦台镇,以及汉沽的营城、前后寨上、蛏头沽等地,均为通道。唐末,889年,刘守光置芦台军于海口镇(芦台镇),其后,赵德钧镇芦台军,在沿海设盐场,所产之盐,远销瀛(河北河间县)莫(河北任丘县北)等地。境内道路交通,随着军事、经济活动又有发展。元至元四年(1267年),在宁河等地屯田、验军,延至明代,并在梁城(宁河镇)设守御千户所。人烟逐渐稠密,官衙不断增设,“商贩所聚,有货倍往时”。时:,主要通衢大道有“天津~潘庄~玉田~山海关”,“芦台~天津”,“梁城(宁河镇)~宝坻”等线。清代,有京师(北京)至盛京(沈阳)官道。途经通县、三河段甲岭而入蓟县境,经白涧、邦均以至别山镇东到玉田,经宁河直至山海关、沈阳,称官马大道。原宁河县西堤头村“通盛桥”,即因该桥“为通州、天津达盛京之要路,故名通盛桥”。官道上还没有专为传递公文的驿站和驿铺。时,宁河镇设1个驿铺,称宁河铺,传递政令,有驿道相通。据清乾隆版《宁河县志》记载:“县东铺至丰润县路110里”,“县南铺至天津县路140里”,“县西铺至宝坻110里”,“县北铺至玉田县路110里”。这些驿路,沿袭至今已为津榆公路,津宁公路,宁宝公路,宁玉公路等1段或全程。
清代,除有关全国性的干道由清朝派设专门机构或直隶省直接管理外,一些地方性道路,为天津步军统领衙门管理。境内,主要道路有:(一)天津~宁河。至县界20公里,至县治(宁河镇)70公里。(二)宝坻~宁河。由宝坻经辛庄、胡各庄、牛蹄何、黄庄、小邓东入宁河县境,经段庄至宁河镇。(三)宝坻~丰台镇。由宝坻经五里铺、大张各庄、林亭口、八门城、大盘龙至丰俞镇。宁河县境内管辖的地方性道路主要有以下几条:①潘庄至江洼口。这是西通天津,东北通玉田、丰润、东北三省的交通要道,古称山海关大路。途经江洼口、大月河、关林庄、东已坨、潘庄等,全长50公里。②芦台镇~潘庄。也是通往天津的交通路线,为今津榆公路前身。该路由芦台镇往西经小赵庄、王御史庄、马从庄、小海北、大海北到潘庄,全长35公里。③芦台镇~北塘。该路由芦台镇经皇姑庄、汉沽庄、寨上庄、营城、茶淀到北塘,全长30公里。④宁河镇~芦台镇。这是“宁芦往来要路”。由宁河镇经西关、孟庄、菜园庄、大艇庄、小赵庄到芦台镇,全长20公里。⑤宁河镇~潘庄镇。始由宁河镇经西关、李花毛、于怀庄、小韩庄、张广庄、于京庄到潘庄镇,全长42公里。⑥宁河镇~江洼口。该路始于宁河镇、经牛口庄、杜辛庄到江洼口,全长10公里。⑦塘沽~军粮城。该路由塘沽,途经新河往西到军粮城,全长24公里。⑧新河~北塘。此路全长10公里。⑨宁河镇~丰润县界。此路由宁河船渡蓟运河东窝渡口,往东经马滑庄、赵学庄到丰润县界,全长10公里。⑩芦台镇~丰润县界。该路始由芦台镇,经张绪庄、艾高岭到丰润县界,全长8公里。?宁河镇~窝洛沽。途经马滑庄、于三庄、王良、板桥、崔成、大麦沽、马辛庄、孙家庄、丰台、裴家庄、赵宫庄等到窝洛沽镇。
清代的筑路技术已有较大进步。县内主要道路,已开始运用“埝道”、“堤道”、“叠道”,用抬高路基和路旁开挖排水沟等有效措施来保护路面,解除雨水拥聚。民国期间,境内道路基本上沿袭清代道路,只增添了由芦台车站经阎庄子、麦穗沽、板桥、大麦沽(时,大麦沽以北为丰润县界)到丰台镇的道路,全长30公里。据民国25年(1936年)资料记载:县内道路,除芦台镇~潘庄镇、芦台镇~丰润县界两路为大车道外,其余道路均可行驶自行车辆。但当时因道路很少修补,低洼坑陷严重,每逢雨季,泥泞难行。民国26年(1937年)至民国29年(1940年)统计:县道64.42公里,国道、省道178公里,总长242.4公里。
1949年开始,曾先后4次,共发动33700名民工,对全县公路和主要桥梁进行修复。1950年至1953年,共修复公路85.5公里,平整路面5.74万平方米,新建和巩固桥梁、涵洞10座,总动土86.1万立方米。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公路交通运输要求越来越高。1955年至1957年全县共修建公路88.5公里,平整路面387555平方米,新建桥梁、涵洞19座,路旁植树97667株。1958年新建津塘公路12.37公里,建桥涵24座。1959年新修芦汉专线(芦台镇~汉沽),长5.318公里,并铺有矿渣碎石路面,这是本县第一条铺有路面的公路。
1960年,国家修建重要国防公路——津榆干线(天津~山海关)。该路穿越县境长53公里。1961年,铺成沙石路面,1965年进行沥青路面处理。路基宽12米,路面初宽6米,后加宽 到9米。这是县境内第一条柏油公路。
70年代以后,全县公路交通建设有了更大发展。1971年修建了芦丰公路(芦台镇丰台镇,后改称芦玉干线,即芦台镇至玉田),县内长29.4715公里,并铺了沥青。1975年又修建了芦江公路(芦台镇至江洼口,后改称宝芦干线,即芦台镇至宝坻),境内长25.466公里,1976年路面铺设了沥青。这两条公路的建成,便利了县西北部分乡镇交通,沟通了宁(宁河)、宝(宝坻)、玉(玉田)等县之间的往来。在修建上述主要干线公路的同时,县级公路也有较快的发展。从1974年至1978年,5年间先后修建县级公路总长105公里。从此,全县22个乡镇全部通了汽车。进入80年代以后,在做好县级以上公路维修保养的同时,逐步开展了乡镇公路建设。从1983年至1985年,共修建乡镇公路164.267公里(全部铺有油面),油面最宽6米,最窄3米,以4米为最多。至1987年,公路总里程合计370.9公里,1989年增至664公里。其中县级公路284.公里,乡村公路380公里。在全县公路总里程中,干线139公里为高级路面,次高级路面626公里。到1989年底,通达公路村庄285个,占全县村庄的99.3%。
第二节 公路养护
新中国建立初期,县内公路,没有铺筑沥青路面,每逢雨季,道路损坏严重。当时公路养护依靠群众抢修。1953年起,沿公路的乡政府,指派专人协同公路管理站,逐步建立起“业路村”或“业路小组”。时,芦丰线共建业路村25个,业路员31个。津榆线建业路小组21个。业路员分段包干养护公路。其主要职责是:执行雨后修停车制度,平整路面,保护树木、桥涵,禁止在路上取土盖房,维护交通秩序等。
60年代以后,津榆干线公路修建。于1961年组建养路工区,下设7个道班,其中:津榆线6个,道工40人,丰台道班1个,道工6人。1971年芦丰公路铺筑油面以后,县级以上主要公路实行建勤代表工养护办法:即,全县主要公路里程77.2公里,按每公里1人计算,共需78人。根据“远修近养”的原则,由沿线社队负责施工,县交通局负责领导。1978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油面公路里程的增加,开始大量雇用养路工,原来的建勤代表工,大多数转为工资制长期临时工,全县所有油面公路全部实行道班养护。1985年统计,全县已有养护道班19个,养路工180名。公路专业养护队伍的不断壮大,促进了好路率的提高。
新中国建立初,公路建设,养护主要靠人工,没有机械设备。1958年,县交通局购置汽油碾1台,后因油面公路大量修建,公路建设养护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1970年至1974年间,县交通局先后购置了沥青洒播机、内燃夯实机、喷粉机、搅拌机、柴油碾等共17台(件)。1974年以后,县乡公路大量修建,为适应需要,于1975年到1978年,先后购置了翻斗车、推土机、汽车等35台(件),并于1975年成立县交通局公路工程队。1979年建局属公路工程机械队。1982年购进大型沥青拌合设备,每天拌料量240吨。1984年底,公路建设养护机械设备已达60多台(件),实现了拌料、运料、摊铺、碾轧等工序的机械化,从而加快了公路建设养护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
第三节 公路客货运输
境内客货运输,清以前多以水路为主。清代以后,陆运才有所发展,乾隆年间四闷车(也称死瓦车)投入运输。后,改制成花轱辘车,供人们短途旅行之用。之后,专供客用的人力车(洋车)、马车(跑马车)也陆续投入运输市场。1940年前后,客运三轮取代了洋车,从事货运的胶轮马车逐渐发展。民国26年(1937年),宁河县曾设4个汽车公司,宁芦长途汽车公司、合记汽车行、洁记公司、津宝(天津~宝坻)路汽车联合会,实行客运。路线为:宁河镇~芦台镇,丰台镇~芦台镇,天津~潘庄镇,潘庄镇~黄庄。当时,因道路坑洼低陷,雨季泥泞难行,行驶时间多为冬春季节。时,全县共有人力车400辆,速度每小时可行5公里,每公里价目约10分。大车1000辆左右,每车载重600公斤,速度每小时平均4公里,每50公斤每5公里运费约4分。货物以席、米、面、杂粮等为多;旅客每人每5公里约2角。骡马车100余辆,每车载重500公斤以上,每小时可行5公里,货物运费每5公里每50公斤约5分。汽车6辆,旅客票价每人每5公里3角。其运行情况见下表。
1950年建芦台镇运输线,隶属河北省天津运输公司。全县个体胶轮大车组建成8个运输服务队,即:芦台队,尹庄羊角队,皂甸队,张绪、育家房队,东丰台队,王御史队,军粮城队和东西塘坨队。1951年组织起来的胶轮大车共240辆。1955年组织参加运输的个体胶轮马车共610辆,载重量768吨(其中专业车363辆,载重465吨;副业车247辆,载重313吨),年完成运输量525573吨,完成周转量2429214吨/公里。1.956年,全县组建6个运输合作社:芦台镇运输社、东丰台运输社、军粮城运输社、东庄坨运输社、大王御史运输社、芦台镇手推车社。当时,专业运输胶轮大车327辆,年均完成运输量528583吨,周转量2646391吨/公里。
60年代,随着油面公路的出现,客货运输有了进一步发展。1965年,全县有第一辆国营客运汽车,并成立芦台镇,、庄客运汽车站。1968年,交通系统有了第一辆国营货运汽车,载重4吨,其他系统有汽车25辆。1970年以后,县乡公路逐渐延长,机动车辆有很大发展。1975年,专业汽车已有13辆,机关企事业货运汽车达40辆。1977年,宁河县专业汽车74辆,并组建交通局汽车运输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机动车辆有了较快的发展。1980年专业汽车发展到79辆,机关企事业货运汽车发展到340辆。1985年虽然专业汽车减少到65辆(包括客车12辆),但其他系统(含个体经营)车辆巨增,2吨以上货运汽车已达627辆,客运汽车5辆,专业马车运输社已经由畜力运输过度到机动车辆运输。1975年有专业马车95辆,1985年马车淘汰,更换为12辆拖车、22辆汽车。
全县拖拉机运输发展也很快。1975年全县有农副业拖拉机160台,至1985年全县乡镇拖拉机、手扶拖车总数达986台,其中55型拖车430台,20型拖车301台,手扶拖车255台。
由于现代运输工具的发展,货物运输量有显著增长。据运输部门统计,1969年专业运输完成货运量295306吨,周转量完成985605吨/公里,组织其他部门运输完成货运量147174吨,周转量完成2565919吨/公里,合计为442480吨,3551324吨/公里。1980年专运完成611243吨,6504436吨/公里;组运完成1407347吨,29624449吨/公里,合计为2018590吨,36128885吨/公里。1985年专运完成163622吨,6094135吨/公里,合计为1044378吨,42866160吨/公里。1989年交通系统营运汽车已达63辆,载重量为321吨位;公路运输总量为180万吨,公路运输周转量为15198万吨/公里。
1989年县汽车站拥有大型客车12辆。汽车站占地5117.56平方米,建筑面积1157.51平方米,职工50人,日高峰客流量达2500人次,年周转量1342万人次。
1989年总计客运线路20条,运营里程1834公里,客运量为64万人次64县交通局下属运输队与运输场为我县主要货运企业,占地39641平方米,建筑面积7182平方米。运输场有135名职工,32辆货运汽车,年吞吐量5万吨。运输队有150名职工,30辆货运汽车,年吞吐量6万吨。除以上2个专业运输企业以外,县直各局、厂矿、乡镇企业及个体运输户也承担县内交通货运,运输工具包括汽车、拖车、马车等。
拖拉机挂斗运输是宁河县农村货物运输的一支重要力量。1985年,全县即有各种型号拖拉机986台,其中55型拖拉机430台,20型拖拉机301台,手扶拖拉机255台。1989年拖拉机总数猛增至2164台,其中大型拖拉机783台,小型拖拉机1301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