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古代漕运及航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55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代漕运及航道
分类号:
U694
页数:
3
页码:
447-4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地区在东汉建安七年(202年)之前,黄河由今宁河地域入海达数百年之久。这导致宁河平原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并成为商时河海运输的主要通道。在汉王朝时期为发展盐业和对外用兵的需要,挖渠开河、设寨,其中包括泉州渠和新河渠等。
关键词:
宁河县
运输
水路运输
内容
东汉建安七年(202年)前,商周黄河由今宁河地域入海达数百年之久。宁河平原不仅留下了可观的沉积物(即覆盖在全新世海积层上的黄土层。宁河县南部达1至2米,中部田庄坨地区减薄为0.5米),使土壤变得肥沃,黄河(古禹河)也是商时河海运输的主要通道。芦台镇,古称海口镇(《读史方舆纪要》)。芦台镇附近的董庄、大尹一带,曾发掘出战国时期古木船,内有陶罐、燕刀币和秦半两、战国兵器等古遗存。汉王朝为发展宁河沿海地区盐业生产和对外用兵的需要,在沿海一带“挖渠开河,运粮设寨”。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后,曹操为消灭割据势力乌桓,先后开凿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渠。其中,泉州渠北汇鲍丘水(即今蓟运河),南接潞河(即今海河);新河渠则从今宁河镇、宝坻县附近的盐关口,经过右北平(即今丰润、唐山一带)到濡水(即今滦河)。时,宁河地区呈现出水运便利,接卸漕船,堆码粮草,一派繁忙景象。清代《宁河县志》曾有前人记述:“桓桓曹孟德,蹋顿将组征。二渠肇开凿,汛海米香粳。南以溯滹沱,军粮犹留名。其北达泉州,储此给厥兵”。当时,鲍丘水、泃河以及泉州渠、新河渠为漕运主要航道。
唐代(618—907年),“神龙三年,沧州刺史姜师度于蓟州之北,涨水为沟,以备奚、契舟之寇”“又以旧渠傍海穿漕,号平虏渠,以避海难运粮者”(《旧唐书,食货志》)。为漕运唐代蓟州驻防的粮饷,为避海上风险,在宁河与军粮城(原属宁河县)之间,向东北方向开凿了一条与海岸大体平行的运河,沟通了海河与蓟运河的航道,亦名平虏渠。这样南方漕船,经军粮城,过平虏渠,入鲍丘水(蓟运河),源源北上,直抵蓟州。清代县志记载:“输挽南来达帝州,舳舻相接满汀洲”。“陵园佳气绵千祀,粒米皆关壑哲谋”。据考,唐代海河联运中,芦台镇、宁河镇、军粮城等,犹如连接海河水系、渤海沿岸与蓟运河航道的纽带,成为转运军粮,输送兵员的中转站。唐代初年,芦台镇是海口镇,后唐太宗东征高丽,于此驻兵,芦台镇又称将台。唐末,于此建芦台军,重兵驻守。幽燕地区的范阳节度使,同时兼管海运漕船。芦台镇临近渤海,又处于蓟运河口与平虏渠的交汇处,构成了停靠船舶的理想码头。《宁河县志·芦台军》曾记载:“天宝政紊乱,安史擅渔阳。鼙鼓震陆道,濒海隔汪洋。”“至德三载后,定更增海防。芦台设军镇,斯应为滥觞”。宁河镇,时称备粮屯,后称梁城所。当时已筑城屯储军粮。
金代,为保证漕运,令运河两岸府、州、县官吏兼营漕运。时,粮船有官雇民载或民赁官船。宁河县境内许多民间船户被征役漕运,每30只分编为“纲”,纲内每船设户称“纲户”。贞佑二年(1214年)粮道断绝,漕粮转运,随之衰落。
“元时海运,自辽东三岔河分三道:一由天津经白河至通州;一由‘娘娘宫’经粮运河(蓟运·河)至蓟州;一由芦台镇经黑洋河、蚕沙口、清河至滦州。”时,粮运河(蓟运河)贯穿本县全境,为重要漕运航道,芦台镇则是元朝河海联运水路要津。
明代初年,在宁河平原地区的海、河漕运航船,基本沿袭了元代航线,自直沽入渤海,经蓟运河,过芦台镇,可输北方军需。明天顺三年(1459年),凿通了天津海口新开沽河与水套沽河之间的10里陆地,形成了天津直沽口到北塘河口长20公里的运渠,取名新河。后新河运渠淤浅,明嘉靖元年(1522年)复修浚。
清初,漕运仍行河运。时,北运河淤塞。顺治初年,令设小驳船(称红驳船)600只,从天津转运至通州。驳船由沿河各县分管。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因原新河淤塞,在新河故道北,出工143人,重新开挖2920丈。至康熙五十年(1711年),本境漕运粮船已达360余艘。这些驳船在空闲季节,如有商货、盐斤,均准揽载。清政府准许漕船运载商货,每船载重一、二千石的漕船,“所装额米不超过六百石,此外悉供运厂水手广载私货”。雍正七年(1729年)免税限量每船100石,嘉庆五年(1800年)增至150石。漕船成为商品交流的一支重要运输力量。清代宁河与关东地区的经济联系,是通过贩运米豆进行的。乾隆四年(1739年),因直隶粮价昂贵,清政府命宁河、天津两县,雇海船(称“卫船”、“宁船”)赴牛庄、锦州等地代运米豆入京,受雇船共有700只上下。这些粮米“不独运至津门,即河间、保定、正定,南至闸口,东至山东登莱等地,亦俱贩。”芦台镇,已成为关东与直隶货物交流的重要码头和转输地。时,上下行船只,须先经芦台,而后分转他地。“是以该地不啻蓟运河之总枢也”,称“芦台镇旧为津东粮食最大集镇”,“蓟运河至此曲湾,水面宽宏,航行无阻,初北塘海船均可直达此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漕运日益衰落。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唐山——胥各庄——芦台”铁路通车后,水路漕运被火车所代替。清政府并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实行漕粮折价改征银钞(即“改支折色”)制,漕运逐渐废止。
清代县志记载主要航道有:(1)蓟运河。“源出迁安县三台营”,“流入县境之江洼口,经县治北,分流环绕,仍合于县治南。又东南屈曲凡十数折,抵北塘口入流,计长三百三十里。前明以来,为蓟运要路。乾隆三十年,改支折色,奉文停止”。“按:此河一名潮河,以其为海潮所往来也”,“商贾舟揖之便,莫不赖之”,“岂仅资当年漕运耶?”(2)新河。“在县南一百二十五里。”“先是,漕运由直沽出东海,由东海折入北塘口,上达蓟州,屡被风波漂溺,故开此河,以避其险。”“嘉靖元年(1521年),复浚治之,名曰漕渠”。“康熙三十四年,以陵糈转运不便,远涉海口,故重开新河一道于故道,北长二千一百八丈。”“雍正十年后,境属宁河”,“乾隆三十年,户部复准陵糈粟米,改支折色,毋庸转运,其岁修工程,即于是年奉文停止,由是此河渐淤”。“按:前明开此,以避海患,漕运便之”。然三年两浚,大为民舍。(3)青龙湾引河。雍正八年(1730年)开挖。在县西北35公里,由宝坻东淀庄流入县境,经潘庄流入后海,注入七里海。东南抵宁车沽,会西引河合流,入蓟运河归海,计长22.5公里。(4)筐儿港引河。乾隆十一年(1746年)开挖。在县西45公里,由天津塌河淀到堤头津宁分界的石桥,流入本县境。经赵温庄、造甲城至五家台流入七里海。又往东,经过曾口达南涧沽入蓟运河,计长25公里。(5)淮渔淀东西引河。西引河开挖时间约为雍正三年至雍正五年之间,东引河开挖时间约为雍正八年至雍正九年之间。西引河由七里海南岸,淮渔淀西起始,到宁车沽,汇合东引河流入蓟运河,共长25公里,河之东西,即青龙湾引河下游,名叫东引河。西引河形稍弯曲,入海盘旋迂回。东引河经七里海及宁车沽,下趋北塘,水流直而又快。(6)七里海引河。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浚,日久淤塞。(7)罾口河。道光四、五两年(1824年、1825年)挑挖。(8)南河。在宁河镇南,“环东北直趋芦台,至北塘入海”。同治八年(1869年)挑挖。(9)金钟河。同治十二年(1978年)重浚。自欢坨庄至蓟运河计40公里。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曹操
相关人物
汪洋
相关人物
金钟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