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路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55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水路运输
分类号: U694
页数: 6
页码: 447-452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漕运及航道的历史,重点讲述了宁河地区的航道发展。宁河地区在东汉时期已有黄河入海,留下了可观的沉积物,使土壤变得肥沃。同时,芦台镇曾是海口镇,在唐代涨水为沟,傍海穿漕,沟通了海河与蓟运河的航道,成为南方漕船向北运输的重要通道。此外,文中还介绍了唐代在宁河地区开凿的平虏渠和军粮城的作用,以及金代和元代的漕运情况。明代初年,在宁河平原地区的海、河漕运航船基本沿袭了元代航线,自直沽入渤海,经蓟运河,过芦台镇,可输北方军需。清代顺治初年,令设小驳船(称红驳船)600只,从天津转运至通州。
关键词: 宁河县 运输 水路运输

内容

第一节 古代漕运及航道
  东汉建安七年(202年)前,商周黄河由今宁河地域入海达数百年之久。宁河平原不仅留下了可观的沉积物(即覆盖在全新世海积层上的黄土层。宁河县南部达1至2米,中部田庄坨地区减薄为0.5米),使土壤变得肥沃,黄河(古禹河)也是商时河海运输的主要通道。芦台镇,古称海口镇(《读史方舆纪要》)。芦台镇附近的董庄、大尹一带,曾发掘出战国时期古木船,内有陶罐、燕刀币和秦半两、战国兵器等古遗存。汉王朝为发展宁河沿海地区盐业生产和对外用兵的需要,在沿海一带“挖渠开河,运粮设寨”。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后,曹操为消灭割据势力乌桓,先后开凿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渠。其中,泉州渠北汇鲍丘水(即今蓟运河),南接潞河(即今海河);新河渠则从今宁河镇、宝坻县附近的盐关口,经过右北平(即今丰润、唐山一带)到濡水(即今滦河)。时,宁河地区呈现出水运便利,接卸漕船,堆码粮草,一派繁忙景象。清代《宁河县志》曾有前人记述:“桓桓曹孟德,蹋顿将组征。二渠肇开凿,汛海米香粳。南以溯滹沱,军粮犹留名。其北达泉州,储此给厥兵”。当时,鲍丘水、泃河以及泉州渠、新河渠为漕运主要航道。
  唐代(618—907年),“神龙三年,沧州刺史姜师度于蓟州之北,涨水为沟,以备奚、契舟之寇”“又以旧渠傍海穿漕,号平虏渠,以避海难运粮者”(《旧唐书,食货志》)。为漕运唐代蓟州驻防的粮饷,为避海上风险,在宁河与军粮城(原属宁河县)之间,向东北方向开凿了一条与海岸大体平行的运河,沟通了海河与蓟运河的航道,亦名平虏渠。这样南方漕船,经军粮城,过平虏渠,入鲍丘水(蓟运河),源源北上,直抵蓟州。清代县志记载:“输挽南来达帝州,舳舻相接满汀洲”。“陵园佳气绵千祀,粒米皆关壑哲谋”。据考,唐代海河联运中,芦台镇、宁河镇、军粮城等,犹如连接海河水系、渤海沿岸与蓟运河航道的纽带,成为转运军粮,输送兵员的中转站。唐代初年,芦台镇是海口镇,后唐太宗东征高丽,于此驻兵,芦台镇又称将台。唐末,于此建芦台军,重兵驻守。幽燕地区的范阳节度使,同时兼管海运漕船。芦台镇临近渤海,又处于蓟运河口与平虏渠的交汇处,构成了停靠船舶的理想码头。《宁河县志·芦台军》曾记载:“天宝政紊乱,安史擅渔阳。鼙鼓震陆道,濒海隔汪洋。”“至德三载后,定更增海防。芦台设军镇,斯应为滥觞”。宁河镇,时称备粮屯,后称梁城所。当时已筑城屯储军粮。
  金代,为保证漕运,令运河两岸府、州、县官吏兼营漕运。时,粮船有官雇民载或民赁官船。宁河县境内许多民间船户被征役漕运,每30只分编为“纲”,纲内每船设户称“纲户”。贞佑二年(1214年)粮道断绝,漕粮转运,随之衰落。
  “元时海运,自辽东三岔河分三道:一由天津经白河至通州;一由‘娘娘宫’经粮运河(蓟运·河)至蓟州;一由芦台镇经黑洋河、蚕沙口、清河至滦州。”时,粮运河(蓟运河)贯穿本县全境,为重要漕运航道,芦台镇则是元朝河海联运水路要津。
  明代初年,在宁河平原地区的海、河漕运航船,基本沿袭了元代航线,自直沽入渤海,经蓟运河,过芦台镇,可输北方军需。明天顺三年(1459年),凿通了天津海口新开沽河与水套沽河之间的10里陆地,形成了天津直沽口到北塘河口长20公里的运渠,取名新河。后新河运渠淤浅,明嘉靖元年(1522年)复修浚。
  清初,漕运仍行河运。时,北运河淤塞。顺治初年,令设小驳船(称红驳船)600只,从天津转运至通州。驳船由沿河各县分管。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因原新河淤塞,在新河故道北,出工143人,重新开挖2920丈。至康熙五十年(1711年),本境漕运粮船已达360余艘。这些驳船在空闲季节,如有商货、盐斤,均准揽载。清政府准许漕船运载商货,每船载重一、二千石的漕船,“所装额米不超过六百石,此外悉供运厂水手广载私货”。雍正七年(1729年)免税限量每船100石,嘉庆五年(1800年)增至150石。漕船成为商品交流的一支重要运输力量。清代宁河与关东地区的经济联系,是通过贩运米豆进行的。乾隆四年(1739年),因直隶粮价昂贵,清政府命宁河、天津两县,雇海船(称“卫船”、“宁船”)赴牛庄、锦州等地代运米豆入京,受雇船共有700只上下。这些粮米“不独运至津门,即河间、保定、正定,南至闸口,东至山东登莱等地,亦俱贩。”芦台镇,已成为关东与直隶货物交流的重要码头和转输地。时,上下行船只,须先经芦台,而后分转他地。“是以该地不啻蓟运河之总枢也”,称“芦台镇旧为津东粮食最大集镇”,“蓟运河至此曲湾,水面宽宏,航行无阻,初北塘海船均可直达此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漕运日益衰落。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唐山——胥各庄——芦台”铁路通车后,水路漕运被火车所代替。清政府并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实行漕粮折价改征银钞(即“改支折色”)制,漕运逐渐废止。
  清代县志记载主要航道有:(1)蓟运河。“源出迁安县三台营”,“流入县境之江洼口,经县治北,分流环绕,仍合于县治南。又东南屈曲凡十数折,抵北塘口入流,计长三百三十里。前明以来,为蓟运要路。乾隆三十年,改支折色,奉文停止”。“按:此河一名潮河,以其为海潮所往来也”,“商贾舟揖之便,莫不赖之”,“岂仅资当年漕运耶?”(2)新河。“在县南一百二十五里。”“先是,漕运由直沽出东海,由东海折入北塘口,上达蓟州,屡被风波漂溺,故开此河,以避其险。”“嘉靖元年(1521年),复浚治之,名曰漕渠”。“康熙三十四年,以陵糈转运不便,远涉海口,故重开新河一道于故道,北长二千一百八丈。”“雍正十年后,境属宁河”,“乾隆三十年,户部复准陵糈粟米,改支折色,毋庸转运,其岁修工程,即于是年奉文停止,由是此河渐淤”。“按:前明开此,以避海患,漕运便之”。然三年两浚,大为民舍。(3)青龙湾引河。雍正八年(1730年)开挖。在县西北35公里,由宝坻东淀庄流入县境,经潘庄流入后海,注入七里海。东南抵宁车沽,会西引河合流,入蓟运河归海,计长22.5公里。(4)筐儿港引河。乾隆十一年(1746年)开挖。在县西45公里,由天津塌河淀到堤头津宁分界的石桥,流入本县境。经赵温庄、造甲城至五家台流入七里海。又往东,经过曾口达南涧沽入蓟运河,计长25公里。(5)淮渔淀东西引河。西引河开挖时间约为雍正三年至雍正五年之间,东引河开挖时间约为雍正八年至雍正九年之间。西引河由七里海南岸,淮渔淀西起始,到宁车沽,汇合东引河流入蓟运河,共长25公里,河之东西,即青龙湾引河下游,名叫东引河。西引河形稍弯曲,入海盘旋迂回。东引河经七里海及宁车沽,下趋北塘,水流直而又快。(6)七里海引河。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浚,日久淤塞。(7)罾口河。道光四、五两年(1824年、1825年)挑挖。(8)南河。在宁河镇南,“环东北直趋芦台,至北塘入海”。同治八年(1869年)挑挖。(9)金钟河。同治十二年(1978年)重浚。自欢坨庄至蓟运河计40公里。
  第二节 民国时期航运
  民国时期,本县水路交通,以蓟运河为主。自芦台镇至宁河及埋珠庄等处,均有小火轮行驶。水盛时,小火轮可转金钟河直达天津。汽船除运客外,兼运货,运费最低为5分,最高为1元。时,各航线均以芦台镇为起点,“溯蓟运河而上,可至宁河镇及东丰台镇。再上溯转入还乡河,可达窝洛沽、鸦洪桥二镇。复由蓟运河转入清龙湾河;可抵潘庄镇”。“东沿芦台镇煤运河可至胥各庄”。“下行可由北塘转金钟河直达天津”。时,多为民营船舶运输。船舶较多的是俵口、宁车沽、西堤头等村,仅俵口村船舶就约有300对左右,村中90%左右庄户置船或雇于船家。民国20年至25年(1931年至1936年)间,天丰轮船公司(天津)和宜兴振兴内河公司(塘沽)等,利用汽船,分别在芦台至南埋珠庄之间,塘沽至天津之间开辟水运航线,承揽客货业务。民间木船承揽的运输各类更为广泛。包括1.贸易运输;即运输参加集市贸易的客货物;2.杂货运输,即运输各种生活和生产资料用品;3.土特产运输,即运输芦苇、原盐等土特产品;4.粮食运输,即受雇于芦台“八大海号”,运输粮食。 民国时期,水路运出主要货物为:(1)鱼。分河鱼和海鱼两种。鱼产外运主要航道是蓟运河及开滦煤运河。由蓟运河运往天津,年约30万公斤,由开滦煤运河去胥各庄,或转往唐山,年约20万公斤。“由河道运津之鱼,每50公斤船费不过9分。运胥者不过5分”。“经营此货交易之主要商行为魁记、万昌、大昌三家”。其收取酬金额数,计每50公斤3元。“鱼商所付杂费除车船,人力各项脚费及行佣外,尚有篓钱,计每个合洋4分半(此种篓可装25公斤),绳钱每篓合洋半分”。(2)虾。分河港虾和海虾两种。“由蓟运河去津者,及由开滦煤矿去胥各庄,约10余万公斤”。此项杂费、人力脚费与鱼同。(3)蟹。此货品主要产于蓟运河。“由蓟运河至天津、塘沽者,年约15万公斤,运费每100公斤8分至9分。由煤河运往胥各庄者年约10万公斤,运费每100公斤约5分”。(4)菜。此系小量货物。产于赵家园、齐家园及药王庙园。包装用筐、袋。井滦煤运河,每年运胥各庄、唐山数量约10万公斤,运费合每100公斤5分。(5)红粮。包装用麻袋。每年由开滦煤运河运往胥各庄、唐山等地,至少在1000万公斤以上。船脚每25公斤约5分上下。经营此货交易商行,为芦台镇庆丰恒、庆泰祥、公兴大、会丰栈及永增德数家。自民国23年(1934年)起“因关外粮不能内运,滦东各县红粮欠收,以及各地烧锅需粮甚急关系,渐趋旺盛。(6)芦席。主要产地为芦台四乡,大小薄庄,大小尹庄、大小扬庄,米厂等处。由蓟运河去塘沽转入海道去关外,每年数量约五、六百万公斤。由开滦煤运河至胥各庄,年约四、五十万公斤。两河帆船运费,每片约在1分上下。经营此货交易之商行,为庆丰恒、庆春祥及公兴大数家。民国21年(1932年)以后,因铁路对此类货物采取打尺办法,芦席随多舍铁路而就海道及河道。(7)土布。此系小量货物。每年,由蓟运河去津;及由开滦煤运河去胥各庄的土布,有10万多公斤。
  民国时期水路运进主要货物有:(1)煤。来源为开滦煤矿。年运进量为400万公斤。1一3月和9-12月各旺月为平均50方公斤。余各淡月,每月平均运进10余万公斤。此项货物由开滦煤运河运至芦台。(2)小麦。来源为沧具、落堡,每年运进60万公斤,由蓟运河运至芦台。(3)大米。来源于天津,每年约运进60万公斤,由蓟运河至芦台。(4)玉米。来源于丰台镇、北京及廊坊,每年运进约10余万公斤,由蓟运河运至芦台。(5)水果。来源于昌黎及天津,经蓟运河运进13万公斤。每年经开滦煤运河由昌黎运进约17万多公斤(6)面粉。来源于天津及塘沽。每年共运进50多万公斤,由蓟迪河至芦台镇。(7)纸烟。来源于天津及唐山,每年运至芦台镇约4万多公斤,分别由蓟运河和开滦煤运河运进。
  民国时期主要航道有:(1)蓟运河。该河来自宝坻县。至本县北江洼口流入,曲折南行,经宁河镇、芦台镇、汉沽茶淀等镇至北塘口入海。计在本县境内长165公里,河身宽度普遍83.3米,深10米。北塘附近最宽处约400米,最深处约50米。通航时期,每年3,月至10月,计八九 个月之久“蓟运河水势舒缓,航行甚便。自河口至芦台镇水势与沽河(海河)略同。往年航海大驳船及载重较少之轮船,均可直抵芦台。”“芦台以上,直至嘴头,载重八、九十号之驳船运行无阻。往年自芦台起,开行小火轮至各处。近来(民国21年以后)只余芦台至东丰台一路尚能继续通行。”“该河颇便航行,舟揖往来,络绎不绝。”“北埋珠至海口不过40公里,而水程竟达100公里之多,水流过缓,宣泄维艰”,“曲折甚多,船行至此,颇费时日。”(2)开滦煤运河原系开滦矿物局为便利煤运而开掘。东起胥各庄(河头),西至芦台镇,接于蓟运河,长约40公里。该河西端终点蓟运河连接处设闸,节制水量。船只出入,均需候潮,颇费时日,普通行程约需一日。时,船出入此河者,均需在芦台镇闸口登记•予以登记证,交纳闸口捐,其捐数以1万公斤计,重船1元2角,空船2角。(2)青龙湾引河。该河在县境西北,由宝坛县来,经潘庄流入。入七里海,东南抵宁车沽汇西引河,流入蓟运河,流经本县境内22.5公里。(4)筐儿港河。由天津县塌河淀流入本县,经赵温庄、造甲城、王家台、七里海,东过曾口,至南涧沽,入蓟运河,计长25公里。(5)金钟河。自于家堡附近流入县境,经胡家庄、傅家堡等村至北塘注入蓟运河,流经本县计长40公里(以上均以民国时期县境区划计)(6)还乡河。原出唐山地区迁西县辛集镇附近。还乡河古名巨梁、涅水,也称环香河,经九丈窝、丰台镇至江洼口入蓟运河。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航运
  1949年,县人民政府为发展民间航运事业,在汉沽建航政办事处,后移至芦台镇,负责管理水运行政工作。时,贯彻“三统”政策(统一管理、统一高度、统一运价),引导航民积极参与运输。1951年组织起来的船只有350余只,载重5250余吨。1953年,管理机构改称“芦台航运办事处”。1954年,船民自愿组织起北淮淀互助组、俵口互助组,共有船舶64只,载重1284吨,船工224人,完成国家计划197538.1吨.17488216吨/公里。1955年底,全县航运业实现公私合营,1956年8月22日转为3个运输合作社,共计船舶176只,载重3718.5吨,船工631人。这一年共完成国家计划276415.9吨,19674103吨/公里。1958年7月,3个运输合作社合并为1个大社,河北省人委交通厅拨给拖轮4艘(270马力),木船10只(载重610吨)。从此,初步实现了拖带化运输。1959年,完成货运量3877884.9吨,周转量15857999吨/公里。
  1960年6月,航运社由社营转为国营。有木船166只,3700吨船皮,从业人员534名。1963年5月1日,又由全民转为集体。60年代以后,因公路铁路运输逐渐发达,1961年津榆公路干线建成通车,1964年蓟县铁路正式通车,各河系又经常出现河水干浅情况,因此本县和外地大批货物运输改水运为路运,或改水运为铁路运输水运货物出现清淡局面。对此,航运部门只得广开货源门路,从1964年以后,多次派船去天津运煤、运土,去大清河盐场和南堡盐场驳盐。1969年货源有所增加,全年除担负蓟县、宝坻、玉田、宁河四县支农物资运输外,还抢运了4个县的战备物资约1万余吨。
  从50年代到60年代,水路运输在抢险救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8年蓟、宝、玉、宁4县均发生水灾,航运部门大力组织船舶抢救宝坻县灾胞5000余人,抢救蓟县灾胞6500余人,牲畜1000余头,运输防汛物料8000余吨,运土200余次。1963年静海县发生水灾,航运社派船安全运送安置在本县的静海灾民3090人,1964年完成支灾物资21240吨,1669232吨/公里。
  70年代以后,水运货源仍不稳定。1970年因根治海河建闸用料,业务量增多,运输生产较好,全年完成货运量269196吨,周转量6206002吨/公里;财务收入594766元,分别比1969年增高31.9%、48.5%和14.4%。1972年至1975年因河水平浅季节较长,影响运输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除正常水位时期外,长期派船去谢家坟驳盐。由于货源不足,船舶数量逐年下降,到1975年仅存木船39只(1995吨)、轮船4艘(495马力)。
  1976年地震中,公路桥梁遭到破坏,交通中断。航运社承担震后蓟运河摆渡和应急运输,先后运送1000多名医务人员和几万名抢救大军及大批药品,并抢运救灾物资(粮食,草袋等)864吨。为迅速恢复震后交通,1977年以来,航运部门先后派出10余对轮木船,配合协助国家桥工队建筑蓟运河芦台镇大桥。 震后为重建家园,基建物料运量增大,为了增加运力,1976年航运工人自制了轮船1艘,从此轮船增至5艘,765马力,木船增至42对;2252吨。1977年全年完成货运量97163吨,周转量6695536吨/公里;财务收入339600元。1978年完成货运量148268吨,周转量77744634吨/公里,财务收入710549元。1977年,随着基建战线的逐渐缩短,河道干浅不畅,特别是公路运输日益发达,水运货源逐渐贫乏,全年内河营运期仅1个多月。1980年以后,陆运全部取代了水运,所有船只停止运输。1989年仅存木船1对(69吨),拖轮3艘(375马力)。
  第四节 航道
  现全县共有骨干河道4条,支流河道10条,航道总里程达279.63公里。骨干河道与支流河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水路可与天津、塘沽、汉沽、丰润、丰南、唐山、玉田、蓟县、宝坻等地连接。
  一、骨干河道:(一)蓟运河。发源于承德地区兴隆县罗文峪,流经兴隆、平谷、三河、遵化、蓟县、宝坻、宁河等地,全长320公里。入县境后,由江洼口至闫庄长约40公里,闫庄以下至汉沽界长14.8公里。流经汉沽后,于北塘附近注入永定新河,导入渤海。(二)潮白河。位于蓟运河以西,流域面积19560平方公里。入县境后,由张老仁庄至清河农场入海,全河长458公里,县境内长30.公里。(三)还乡河分洪道。源于唐山地区迁西县辛集镇附近,流域面积1230平方公里,县境内长31.5公里。(四)永定新河。始于屈家店,止于北塘;注入渤海,县境内长22公里。
  二、支流河道:(一)小新河(丰润县界—末甸)长7.57公里;(二)西关引河(张老仁—西关)长26.2公里;(三)曾口河(俵口——船沽)长17.5公里;(四)青污渠,(排污河—青龙湾)长.12.6公里;(五)津唐运河(齐家埠———大王台)长、26.公里;(六)还乡河故道(丰润闸——窑头)长7.3公里;(七)青龙湾故道(县界——东塘坨)长8公里;(八)卫星河(孟庄闸——东台闸)长24.3公里;(九)小新河故道(崔成——末甸)长4.9公里;(十)杨虎子河(曾口河——清河农场)长7.公里。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曹操
相关人物
汪洋
相关人物
金钟河
相关人物
罗文峪
相关人物
闫庄
相关人物
崔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