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乡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54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乡村建设
分类号:
F299.272.1
页数:
3
页码:
431-4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房屋建设、饮水建设、道路建设、照明设施建设的情况。
关键词:
乡村
建设
宁河县
内容
一、房屋建设
(一)住宅。宁河县早期农村住宅以茅草房居多。明末,开始大量翻盖土坯房,清初砖瓦房在农村问世。到新中国建立前,据统计全县农村有住宅约12万间,其中茅草房约占20%,土坯房约占75%,砖瓦房只占5%左右,且多为富户人家所有。房屋结构简单,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住房简陋,人均面积为9平方米左右。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住宅修复和建设,从1954年至1960年期间,每年完成居民住宅平均2242平方米。到1976年,全县农村住宅近26万间,其中土坯房约占75%,砖瓦房约占25%,人均住宅面积13平方米左右。
1976年7月28日地震灾害波及到全县村庄,震损农村住宅约21万间,约占全县房屋总数的80%。震后在县委、县政府和国家支持并资助下,到1985年底被震损的农村住宅恢复达16万多间,占震毁房屋的76%;全县农村住宅总数达21.5万间,其中土坯房占35%;砖混房占65%,人均住宅面积11.4平方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后,又建农村住宅160751间,其中建土坯房占16%,砖混房占84%,有的村庄建起了住宅楼。人均住房面积达15平方米。1989年,全县农村实有房屋249375间,其中砖木结构194806间。1989年内计有3012户建房9723间,均为砖木结构住房。
(二)公共建筑。新中国建立前,乡村公共建筑廖廖无几,大多数都设在大集镇和县城里,旧乡村的办公场所均很狭窄,每个办公场所只有几间房,学堂颇少,只有大乡大村的几处小学(私塾),有钱人家将子女送到县城去上学。无医疗和文化娱乐设施,零星日用品需到集镇购买。新中国建立后,公共建筑有了很大发展,到1985年全县公共建筑总建筑面积达114.07万平米,砖混结构的房屋比率已达到100%。到1989年全县公共建筑总建筑面积达212万平方米,砖混结构房屋比率100%,全县18个乡政府的建房面积都在500平方米以上。274个村委会都建近10间的办公室,其中独立村还建起了办公楼。全县乡村拥有设备完整的221所小学,26所中学,1所高中,6所农业职业中学。全县18个乡均设有卫生院,农村设有卫生室。全县18个乡设有文化站,有230个村庄设有文化室,独立、大陈、北珠3个村还建起了影剧院。全县乡村商业网点遍布,18个乡30个大村庄设有供销社,226个村设有供销店、代销店等商业设施。
(三)生产建筑。新中国建立前,乡村几乎没有生产建筑设施,手工业的作坊多为简陋土坯房。农业没有排灌设施,容易出现旱涝灾害。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县乡村逐渐建起排灌站(点)和农机修配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村商品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水利设施进一步加强,新建起了一批排灌站、点,到1989年有排灌站、点253个,生产配套机井2096个,其中生活用井456个,闸涵20座。乡村企业,迅速发展,厂房遍布全县乡村,到1985年全县乡村有生产建筑90多万平方米,砖混结构的比率在98%以上。到1989年,全县乡村有生产建筑214多万平方米,砖混结构比率达100%。
(四)福利设施。新中国建立前乡村无福利设施。人们理发,靠走村串巷谋生的剃头郎,洗澡多在庄旁的河道、坑塘。无托儿所和养老院等设施,只有城里有养济院。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建起一部分福利设施,1976年全县有近10个乡村有理发室,建筑面积不足350平方米。只有两三处敬老院,建筑面积不足150平方米。1976年地震,这些福利设施也分别遭到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村福利设施建设方有一个大的发展。到1985年全县乡村有福利设施367处,建筑面积51340平方米。其中;乡村理发室51处,建筑面积2040:平方米;乡村托儿所120处,建筑面积11280平方米,乡村敬老院21处,建筑面积37500平方米;乡村建浴池27处,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乡村建饭馆118处,建筑面积9440平方米。1989年全县乡村有福利设施509处,建筑面积96940平方米。其中:乡村理发室60处,建筑面积2950平方米;乡村托儿所160处,建筑面积18680平方米;乡村敬老院25处,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乡村浴池34处,建筑面积1860平方米;乡村饭馆230处,建筑面积22450平方米。
二、饮水设施建设
清及民国时期,全县农村饮水,仅有几眼砖砌井,深约5丈有余,时称“洋井”,多数为富户人家所有。新中国建立初期,岳龙乡西港村有1眼砖井,现已灭迹。当时,有20%的村庄饮用河水(潮白河、蓟运河水),如孙庄村、么头村、南埋珠村、板桥村、苗庄村、江洼口村、前田村、南涧村、北淮淀村、乐善庄村等村庄;有近80%的村庄饮用坑塘、沟壕之水,水质极差,如任凤乡、造甲城乡、俵口乡、大贾乡、东已坨乡、赵本乡、岳龙乡等大部分村庄和潘庄镇、南涧乡、大北乡、板桥乡、苗庄乡、大辛乡、廉庄乡等一部分村庄。饮用水靠手提肩挑,过去有“苦早庄子"说法,即取之于此。
新中国建立后,农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饮用水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从50年代开始,全县农村相继用人工打成浅水井(50至150米深)。到60年代末,全县农村饮用水井有近百眼,近50%的村庄饮上了井水。步入70年代,农村开始打机井(200米至300米深),浅水井逐渐被淘汰。到1985年全县农村有饮用水机井300余眼。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逐年增加,1983年自来水进入农家,到1985年底全县有229个村庄实现了自来水入户,用上自来水的农户50767户,占全县农户的87.4%。潘庄镇、造甲乡、大贾乡3个饮水含氟量高的乡(镇)还安装了除氟装置。到1989年,全县有287个村庄实现了自来水入户,用上自来水的农户87679,户,占全县农户的100%。
三、道路建设(见第十六卷交通卷)
四、照明设施建设
新中国建立前,宁河县乡村照明多以烟高光弱的油灯为主,使用汽灯或点用蜡烛的很少。夜晚乡村街道无路灯。新中国建立后,照明设施建设发展迅速,1958年始全县乡村陆继通电,1976年照明设施基本普及。1976年地震,全县乡村电设施和线路遭到破坏,停电近半个月,后修复。到1958年县274个乡村,近5.5万户农家用电照明,通电比率10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村照明设施更加完善,各村街道均安上了路灯。1989年全县287个乡村,户户用电照明,乡村街道均安上路灯。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