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调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49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调运
分类号:
F326.1
页数:
2
页码:
354-35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宁河县在粮食调运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关键词:
粮食
调运
宁河县
内容
宁河县粮食调运,清代以前至清代,皆以漕运为主(海运和河运联运)。1886年芦台镇始通火车,关内外之粮可由火车直接运走。民国期间,粮食调运以水路、铁路运输为主。芦台为蓟运河水路和京沈铁路交汇处,水路由蓟运河上溯,可到宝坻,蓟县等地,下溯可到北塘口入海,由海运粮食可运往沿海各省。当时,芦台粮食业发展甚快,粮食调运十分频繁。芦台“八大号”之粮购进与销出,大部通过水运完成。民国22年(1933年)记载:时粮食运输工具为“汽船、汽车、火车、骡马车、人力车、大车、帆船等。运出粮食,主要为红粮。“红粮来自芦台四乡及新军屯镇等处,包装概用麻袋,每运到本站(芦台)数量约七万余石,共约六千余吨。旺运季节自1月至5月,平均每月运出数量约1160吨,淡运季节自6月至12月,每月平均运出数量约150余吨。运销地点为雷庄、滦县、安山、昌黎、北戴河等处。其中滦县、昌黎、北戴河三处,均年约千余吨,余地均约数百吨。水运路线亦为开煤河,数量至少在万吨以上。自民国23年(1934年)起,因关外粮不能内运,滦东各县红粮歉收,以及各地烧锅需粮甚急关系,渐趋旺盛。运进粮食,主要小米、玉米、大米、面粉。小米来源为仓县及落垡,仓县每年运来五千余石,折合五百余吨。落垡运来一千余石,折合一百余吨”。“大米来源为天津,每年运进数量约六、七千石,合六百余吨”。“玉米来源为丰台镇、北平及廊坊。由丰台镇及廊坊运来者,各约百余吨;由北平运来者约三百余吨”,“面粉来源为天津及塘沽,两处运入本站数量,均约五百余吨”,运进粮食“亦多由蓟运河船运出芦”。因河道运费低廉,较铁路运进粮食数量较多。
新中国建立后,粮食调运工作由县粮食局负责。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局专设“储运科”,并在芦台车站设立驻站机构,按调拨计划负责县内外的粮油调运工作。宁河县粮食调运主要是天津市及外省间和地区间、县间的调拨,进出口粮食通过塘沽港,东北各省及南方调入之粮则通过火车站。宁河县在调运工作中,始终贯彻“先中央,后地方”,“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和“好粮外调”的统一调运原则。按照粮食流向,合理安排下达计划,开展合理运输,合理摆布存粮。坚持“四就一直拨”(即就加工厂、就车站、就仓库、就码头,直拨站库),防止迂回运输,减少周转环节,节约人力、运力和费用。粮食调运运力,在50年代,县内调拨靠近河岸粮站,以漕运为主,旱路以大车为主。调往外省市之粮,以火车运输为主。60年代至70年代,粮食调运的运力,县内主要由宁河县交通局和运输社负责,粮食系统并无运输能力。1975年粮食局成立汽车队,至
1985年有10部汽车。县内调拨其运输全部由局车队负责,1989年已有汽车.28辆。
新中国建立后,宁河县历年粮食调出调入情况,列表于后。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