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粮食仓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49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粮食仓储
分类号: F326.1
页数: 4
页码: 350-35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宁河县粮食仓储设施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粮食仓储 粮仓建设 宁河县

内容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对粮食仓储工作十分重视。1949年夏秋之季,大批粮食待入库,粮仓建设迫在眉睫,县粮库和芦台粮食公司,因陋就简,开始利用公房、民屋储粮,当时储粮条件很差。1952年县粮库与粮食公司合并为县粮食管理局,下设2个库:即一库(现粮食局一库地址)、二库(现在芦台农村购销站和食品公司车间);4个中心站:丰台粮站、潘庄粮站、宁河粮站、军粮城粮站。当时二库有仓房114间,皆由民房改建,存粮250万公斤。一库皆露天存放,为囤存、垛存,共存粮2000万公斤。
  丰台粮站也由民房改建,存粮100万公斤。潘庄仓房10间,主要垛存,存粮约150万公斤。宁河粮站由庙宇改建,垛存100万公斤。军粮城站有10间仓房,由原法国兵营改建。1953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入库之粮,逐年增多,原有仓房已不够使用,储粮条件急需改善。1954年一库建苏式仓4座,面积为4092平方米,仓容量920万公斤。1957年县粮食局根据储粮的需要,在全县开始进行粮仓建设。建仓的布局本着建点合理,重点建在产粮区和调粮方便地区。60年代初共建点17个,有仓房301间,仓容1391.5万公斤,货场面积158.4亩,容量7572.5万公斤。
  60年代中期,全县普遍兴建土粮仓。此类仓房,原为黑龙江省明水县粮库职工总结民间建仓经验而创建的一种草泥结构的囤仓,1969年全县开始推广。当时一库就有囤仓近40个,其余各公社粮站多少不了,皆有土囤仓,因操作不便,使用年限较短1985年全县只有苗庄粮站还存9座,但也没有存粮,只作包装器材库。70年代,全县各库、站,着重房式仓和合理仓的建设。为减轻市粮食局储粮压力,1975年市局投资在我县筹建中心粮库,地址在芦汉路西侧,占地37310平方米,计划存粮600万公斤。至1985年二库建设已初具规模,有简易仓1座,砖拱仓3座,通往库内专用铁路正在建设,各种仓房以及与专用线配套工程已动工。由于1976年地震,全县储粮仓房大部损坏。为迅速恢复储粮设施,确保储粮安全,市粮食局于1977年对本县城乡各站仓房和库点,进行彻底重建和扩建,使全县仓储面貌,有了巨大变化。1986年共有2个直属库、19个粮站承担全县的粮食仓储任务。这些库点总占地348344平方米,库总容量9354.5万公斤。共有苏式仓4个,房式仓117个,简易仓42个,砖拱仓3个,土囤仓9个。
  1989年仍为2个直属库,19个粮站承担全县的粮食仓储任务。这些库点总占地357399平方米,库总容量9956.8万公斤,共有苏式仓2个,房式仓106个,砖拱仓21个。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