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粮食仓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49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粮食仓储
分类号:
F326.1
页数:
1
页码:
35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至民国期间,宁河县的常平仓、社仓、义仓等官方粮仓的发展情况和变迁历程,以及民间粮仓的设置和运作情况。文章详细描述了各种粮仓的建筑规格和存储能力,并讨论了不同时期粮仓的作用和贡献。
关键词:
常平仓
社仓
宁河县
内容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时,县城(今宁河镇)有常平仓、社仓,专供储粮用,县内有义仓4处,,为公用储粮。常平仓共4区,均在县署大门内西边,额定贮谷3000石。天字地字厂一区有6间,雍正十二年(1743年)知县沈浚建。元字黄字厂一区在大门西共8间,宇字厂在堂之东区4间,宙字厂共7间,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钟象山建,光绪年间俱废。常平仓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贮谷984石4斗5合,贮米5373石4斗3升4合1勺,节年民欠米6027石3斗1升4合5勺。光绪五年(1879年)存米311石9斗3升3合3勺;存高粮262石5斗。常平仓共有仓房25间。社仓共有3处,庆字厂,丰字厂,盈字厂共10间,均道光年间建立,田盈、庆二厂损坏,只丰字厂完好,存谷27石8斗3合5勺。义仓共4处,由知县屠祖贲奉旨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始建,道光七年(1827年)知县唐宗泰奉旨重修。光绪五年(1879年)存米355石8升6合6勺;存高粮15石6斗9升1合6勺。4处义仓为:一处在西关,瓦仓房3间。二处在西双庄,瓦房3间。三处在芦台,有仓房3间。四处在军粮城,有瓦房3间。4处共有仓房12间,统161庄。4处皆有木牌房,高3米,宽2.67米以示义仓房之所在。综上所述,清时曾建常平仓、社仓、义仓共47间,其仓房规格每间宽4米,长4米,高3米。
民国期间,仓房很少。民国初期尚无官办仓房,在芦台镇只有粮行设有粮仓,皆由民房改建。庆泰祥、庆丰、汇丰站、公兴大、庆丰恒、永和庆、同兴厚、信源义,这几家粮号,在夏、秋粮收获季节,皆存万石粮食之多。庆泰祥粮行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在芦台镇北街,有仓75间,全年储粮500万公斤。主要储存红粮、玉米、少量面粉、小米,该行属于货栈,每年为客户存粮约400万公斤左右,长期储粮很少,遇有行情上涨,及时出手。其余粮行,基本相同。这些粮行,除仓存粮外,大部粮食以囤垛存。
宁河县国民党政府为强征亩捐,于1946年2月设立田粮科,下设田赋办事处,在芦台设集中仓库,在塘沽设收纳库。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