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粮油销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49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粮油销售
分类号:
F326.11
页数:
6
页码:
340-34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清代及民国时期宁河县粮油销售的情况,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粮油销售的发展。
关键词:
粮油
销售
宁河县
内容
一、清代及民国时期粮油销售。清代,宁河县有较大的粮食商号17家,主营商品是粮食,如红粮、大豆、稻米、釉米、小豆、芝麻等,也兼营其他货物。清代史料记载:“芦台镇为京东粮食聚集之处。”关外西北、河北诸地粮食,聚集于此,然后推销各地。芦台镇以号称“八大海号”(因海、河联运粮食而得名),而不断繁衍达十几家。如;玉丰栈(位于原北街东头路北),庆泰祥(位于玉丰栈西),庆丰恒(位于原北街东头路南,路北为北栈以贮粮),余庆栈(位于原北街路北),庆泰和(位于余庆栈西),信和庆(庆泰和歇业后,重建信和庆),公兴大(信和庆歇业后,重建公兴大,该店后期兼作榨油业务),广泰店(位于原中街东头路南),大德隆(位于原北街偏东路北),桐记(大德隆歇业后改为桐记),会丰栈(桐记歇业后,改建会丰栈),信源茂(简称茂记,位、于原北街中部路南),会升恒(原北街中部路南),会德成(与会升恒毗邻,此店兼营烧锅),万成永(位于原北街西部路北),永成厚(位于北街西部路南),永兴厚(位于永成厚斜对面,兼营英美纸烟)。民国县志记载;清末民初时期,辽东及山东所产粮米,由海舶输出,销往各地,在繁盛时期,日可以万石计”。粮油零售,除有零星小粮店外,还有芦台、宁河、丰台、大月河、潘庄5处集市。集市上粮食等自由交易。延至民国期间,芦台镇北街仍大部被粮栈所占,其中以庆泰祥、庆丰裕、庆丰恒、同兴厚、公兴大、永和庆、汇丰站、信元茂最为有名。这些粮栈的经营量较大,采购范围广。零售粮食,全靠小粮店,只有同兴厚一家粮行,在中街没有零售店,其余零售店如荣发祥、裕发祥、同茂永、同信成,连发合、德裕永、靳德源、德盛,多本小利微,售粮数量很少。只有富祥粮店和同兴厚零售店售量较大,集日可销上百石之多。粮食集市贸易价格波动较大,粮商投机倒把、盘剥顾主、抬价、杀价,从中牟取暴利,致使市场粮食奇缺,百姓深受其害。主要手段有:1.低价收,高价出;大斗进、小斗出。2.掺假掺杂,藉以获利。3.“放青苗”,青黄不接时,粮商即以低价预付粮款给农民,收获后如数归还粮食。4.“囤积居奇”,每当麦熟上场,即压价收麦,待秋后上场后,压价收购秋粮,将麦抬价抛售。待来年麦收时,又抬价抛出秋粮。周而复始,牟取暴利。
民国25年(1936年)统计资料记载,芦台镇经营粮业商号共28家,较大的粮号是庆丰恒、庆泰祥、会丰栈、永德厚、公兴大等,最高资本额为10万元,全年最高交易总值达140万元。丰台镇粮行13家,宁河镇米面业15家,潘庄镇米面业13家。运进粮食为小米,来源于沧县、落垡,每年运进共60余万公斤,销价每石最高11元,最低6.1元。大米来源于天津,每年运进约60余万公斤,销价以民国19年(1930年)为最高,每石15元至17元,民国23年(1934年)为最低,每石13元至14元。玉米,来源于丰台镇、北平及廊房,每年运进约40余万公斤,其销价以民国19年(1930年)为最高,每斗0.7元至0.9元,民国23年(1934年)最低,每斗0.6元至0.7元。面粉来源于天津及塘沽,运进共50余万公斤,销价以民国19年(1930年)为最高,每石2.7元至3.6元;民国23年(1934年)最低,每石2.2元至2.7元。
二、新中国建立后粮油销售。新中国建立后,宁河县粮库和芦台粮食公司,于1949年中相继成立,全面负责粮食商品流通。为稳定人民生活,从外地购进大批粮食,逐步平抑市场,对不法粮商进行严厉的打击,从而有力的控制了粮食市场,确保了军需民食。同时,在全县乡、镇设代购代销点,主要以各村供销社为主,进行代销,农民食油均可到当地供销社购买。1949年全县共销售粮食1461万公斤,销售食用油250担。1950年全县共销售粮食1618万公斤,销售食用油270担。1951年县粮库供应8个单位6100人,600匹马,总计供应粮食497.04万公斤;芦台支公司销售10.243万公斤;全县销售粮食1505.5万公斤,食用油280担。1952年7月,将县粮库与粮食公司合并为宁河县政府粮食局,当年销售粮食1068.825万公斤,主要品种是:玉米、红粮、面粉等。全县销售粮食总计1481万公斤,食油250担。1953年11月23日中央政务院颁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城镇居民和农村缺粮户,实行计划供应。1954年,在芦台北街设宁河县第一个粮食商业供应点,负责居民粮油供应,营业额近6000元,售粮近5万公斤。计划供应办法是:合理供应,由群众自订计划,民主评议,由区、乡人民政府(或居委会)批准,凭购粮证到指定供应点购粮。1955年国务院发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内容是:按劳动差别,年龄大小,及消费水平,规定标准。对工商行业牲畜饲料用粮,制定了供应办法。对熟食制品实行凭票供应。对农村缺粮户按“农村三定”进行供应。粮食局根据粮食供应政策,及时改变了供应办法,即:按人定量,归户统计,凭证供应。为促进粮食商业的发展,1955年粮食局把在县内供销社系统中,从事粮食商业的职工,全部接收为粮食商业的职工。时,全县共有61个售粮点,季销售粮食为1313.574万公斤。宁河县各区普遍建立粮管所或购销站,芦台镇建购销站1个;宁河区建粮管所1个,购销站3个;丰台区建粮管所1个,购销站5个;潘庄区建粮管所1个,购销站7个;南润区建粮管所1个,购销站5个;军粮城区建粮管所1个,购销站4个;皇姑庄建粮管所1个,购销站4个。总计:粮管所6个,购销站29个。1958年军粮城划出,其粮管所和购销站也随之划出。1959年至1961年丰台、苗庄、岳龙3个农村粮油站供应站随区划变更划出,1961年6月,粮油供应站25个。1964年粮食局在全县共设有4个中心站,12个农村购销站,4个城镇供应站。皇姑庄粮管所和购销站撒销。各农村购销站除负责征购外,还要担负本公社范围内商品粮人口的粮油定量供应,以及农村中返销粮和各种奖售粮、饲料粮的供应。芦台城镇粮油供应站,除供应居民定量粮油外,还要对企事业及机关、学校、食堂、饮食服务业、酿造业、糕点业的粮油供应,以及海河工程民工的粮油供应。
1975年为堵塞漏洞,压缩不合理的供应,稳定粮食销量,对全县粮油供应进行了整顿,实行职工定量到人,工种粮食定量补差到班组,每年进行定量核实,一切手续由粮油办公室具体负责。1978年以后,粮食市场由粮食部门统一的局面彻底打破,粮油商品流通采取多渠道粮油市场调节。1979年实行议购议销。1985年共建乡粮站17个,保证各乡粮油供应,在芦台北街重建农村购销站,负责董庄、赵庄两乡的粮油收购和供应,并对原有城镇粮油供应站进行了扩建。1989年芦台镇共有粮油销售网点7处,分布在芦台各居民区,均由芦台粮站统一管理。芦台粮站担负着芦台镇1.3万户,4.8万人口的粮食供应任务,年经营量2047万公斤,销售量915万公斤。
城乡非农业人口的食油供应,自1953年起,实行计划供应,每人每月4两(16两制);机关、部队、团体和工商业用油,编造计划,经审批供应。1955年8月,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宁河县副熟食、食品业(包括招待所、医院、会议等)实行按粮食售量及具体情况,进行计划供应和补助。城镇居民每人每月仍为4市两(10两制,下同)。1981年9月临时规定每人每月加1市两即供应5市两,“国庆”、“春节”额外照顾每人半斤。食油供应品种有豆油、花生油、菜籽油、香油。平价油按人定量供应,议价油随意购买。宁河县对回族及少数民族的食油供应,在正常供应标准下,每月增加1两,开斋节一次增加半斤。
三、农村粮油分配。1953年至1955年,宁河县农村多以互助组形式生产粮食,收获归单家独户,国家在扣除农户口粮、种子粮、应交公粮后,其余部分由国家统购。
1955年至1958年宁河县农村先后组织了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粮食分配统筹安排,原则是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生产队在全年粮食产量核实之后,由生产队制定粮食分配方案,经生产大队复核,送交本公社分配领导小组初定,送县批准后施行。国家统购部分按“及时收购,同时安排,不购过头粮”的原则,完成国家征购基数后,超产部分,国家超购40%,尚有余粮可以议购卖给国家。歉收时,国家在保证农民“三定”口粮前提下适当减购。
集体用粮部分,包括种子粮、饲料粮、储备粮和其它用粮4种:一、种子粮,以留足为原则,以播种作物面积而定。二、饲料粮根据牲畜种类,本着精粗饲料搭配,节约用粮的原则而定。三、储备粮,在完成国家任务,安排好社员用粮和其它用粮后,本着“一定要有储备粮,年年储一点,逐年增多”的原则,丰年多储,歉年少储或不储,以便备荒防灾。生产队储备粮由生产队自己保管,生产大队和公社不许调动。四、其它用粮,生产队解决农田基本建设、水利等需要,丰歉适当提留。
个人粮食分配部分就是社员口粮,按“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采取基本口粮和劳动工分相结合的办法(以三七或二八开)。在定口粮标准时,以“留有余地,增产多吃,减产少吃。余粮队和缺粮队口粮水平,有所差别”为原则而定。对烈军属劳力少,人口多的农户能吃到一般标准口粮。社员的口粮在收获时,一次发到户,由社员自己支配。宁河县社员口粮标准在180~210公斤之间。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河县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粮食大包干,改变了农村粮食分配办法,农民粮食收获后,除完成国家征超购任务外,余粮均由农民自行安排。1985年全县实行粮食合同定购,农民保证完成合同定购计划后,余粮均由农民自行处理。
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宁河县对农村油脂的购销本着“多产多吃,少产少吃”的原则,实行“先留后购,只购不销”的政策,对种植蔬菜和经济作物的农民,发给农村食油供应证,定量供应食油。随着农村初级社、高级社及人民公社的建立,农民食油由生产队每年按人口及劳动工分,一次性分到各户。1971年后对农村油脂实行只购不销。1978年以后农民食油,可用油料去个体油房榨油,各乡粮站对农民也出售议价油。
1986年粮食局完成城乡粮油供应情况:非农业供应粮食1504万公斤,定量人口1201万公斤,食品行业用粮286万公斤,其它21万公斤;农业用粮1956.5万公斤,专项奖售粮1169.5万公斤。食油供应45.335万公斤。
1989年完成城乡粮油供应情况:非农业供应粮食1500万公斤;定量人口1061万公斤;食品行业用粮435万公斤;其它4万公斤。缺粮农业用粮122万公斤,专项奖售粮2763万公斤,食油供应80万公斤。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事件
1981年9月临时规...
相关事件
1955年8月实行按...
相关事件
1978年12月宁河...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