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综合服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47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综合服务
分类号: F727.21
页数: 2
页码: 331-332
摘要: 本章记述宁河县商业系统在支援生产救灾、支援农副业生产、支援乡镇企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饮食、服务和其他服务方面也有不俗表现,如开展农商联营等。
关键词: 宁河县 商业 综合服务

内容

第一节 饮食、服务
  1957年,国营、合作饭店各1处,职工20人。1962年成立饮食服务公司。经营饭店、旅店、浴池、照像、洗染、修表、刻字等业,有网点15个,职工178人。1981年4月,饮食服务公司与芦台饭店分建。1985年,饮食、服务计有饭店、旅店、浴池、照像、理发、委托、修表刻字、租赁等业,有网点25个,职工259人。1983年至1985年,芦台饭店连续三年被评为天津市供销社十大饭店第一名,获“文明杯”并出席1985年商业部、全国合作总社在武汉召开的饮食服务业经验交流会。1986年,全县饮食、服务业共有78家,从业人员433人。其中正餐馆20个,早点部6个,小吃店5个,旅馆14家,理发店5家,服装加工3家,自行车、电器修理部7家,其它(浴室、照像等)16家。
  1989年全县饮食、服务业共668家,从业人员1487人。其中正餐馆293家,早点部4个,旅馆36家,理发店63个,摄影照像店16个,浴池2个。
  第二节 其他服务
  一、支援生产救灾。50年代,县内旱、涝、灾害频仍。除少数年份外,每年受灾面积均达数十万亩。1949年至1956年,宁河县商业系统共组织79855名灾民从事织席、打箔、纺线、治鱼等副业生产,向灾区供应苇子、麻绳、土线、鱼网、血料等12种生产原料,总值1098万元;以不赔不赚的经营原则,收购推销灾区副业产品13种,总值1752万元,灾民获利约计332万元。1966年夏,县内部分地区发生严重雹灾,生产资料公司为扶植灾后抢种,两天内下放化肥500吨。1976年7月28日发生地震,县城三天后恢复了900余种生活必需商品供应,震后一个月之内,土产公司供应排涝抢险用草袋20余万条,搭临建用苇席(万片;生产资料公司供应救灾化肥3000吨,大牲畜950头;食品公司供应菜籽共6000公斤,调运仔猪8000头;县社系统搭起临建网点99个,供应生活物资247万元。震后至年底,组织44万名灾民投入50多个项目的副业生产,灾民收入443万元。
  二、支援农副业生产。50年代前期,在支援救灾生产中,宁河县商业系统代农民聘请技师300余人次,辅导农民织席打箔,使编织业成为宁河县扎根副业。1958年,帮助农民推广农药使用技术和双轮双铧犁等新式农具。1957年至1961年,为支持农业生产,对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实行赊销垫付117万元。60年代,供销社配备专职副业组织员15名,在全县选定19个副业示范村。1975年,在全县推广“圆形简易孵化室”,建孵化室14个、种蛋基地村32个,全年孵化鸡雏25.8万只,比1974年增长7倍。1976年,在全县推广小麦喷磷和施用除草剂技术。1984年,建立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站22个,为农民培训技术人员1075人次,帮助农民推广地膜植棉技术,编写并发放《种植、养殖、编织、加工致富信息手册》1200份,向养鸡专业户、场提供优种鸡雏34万只。苇草制品经营总值786万元。
  三、支援乡镇企业。1978年以后,县内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宁河县商业多方参预服务。1984年至1985年,共为乡镇企业提供生产原料和办公劳保用品总值189万元,推销产品总值68万元。
  四、开展农商联营。与农民开展联营自1982年始,计有种植、养殖、编织等项目,形式多为供、产、销“一条龙”式。1984年后,发展到加工和技术承包。是年与供销社联营的农户44户,签联营合同300份,联营集资90万元,农民从联营取得的收益达40余万元。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