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粮食加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46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粮食加工业
分类号: F426
页数: 3
页码: 302-304
摘要: 本节记述新中国建立前,宁河县粮食加工业设备原始,产量低。新中国建立后,粮食加工业逐渐发展,设备不断更新,产量提高。其中,1980年重建的宁河县粮食局机米厂成为当地重要的粮食加工企业,拥有现代化的设备和生产能力。该厂主要生产面粉、大米、玉米面等产品,同时也生产挂面。随着生产的发展,该厂为国家上缴利润逐年增加。此外,宁河县各乡镇村也均有粮食加工设备。
关键词: 宁河县 工业 粮食加工业

内容

一、新中国建立前粮油加工业。明、清时期,宁河县粮食加工业,均由石磨、石碾等石器加工。农村中麦、高粱、玉米加工,少则用石器捣、小磨推,多则用石碾、石磨加工。由于设备原始,产量很低。民国期间,粮油加工才逐步兴起人工机械和电力机械加工业,芦台镇在清末有几家碾房,加工粮食数量很少,其加工品种,有高粱、玉米,后有稻谷。面粉尚不能生产。民国时期,私人碾房有:同兴厚粮栈的明义碾房,冯记碾房,赵记碾房,邵记碾房。这些碾房主要是代农户加工,产品以秫米为主,白产品总计在5000公斤左右。榨油作坊有会丰西栈油坊等。此间,面粉均自天津、塘沽购进。
  二、新中国建立后粮食加工业。新中国建立初期,仅有几家私人经营的个体磨房。1949年县直机关和供销社分别开办了几家加工厂,至1951年有县公安局办公合机米广,县政府办利民加工厂,县劳改队创办新生机米厂,县政府财政科办大华机米厂。粮食加工任务,主要靠这几个单位完成。私人碾房也承担部分加工任务,多数仍为农村加工。时,各机关加工厂主要产品是文化米。1951年县粮库曾建小米加工厂,1953年又取消了。1952年由部队创办天丰油厂,每天出油500公斤左右,设备只有几台木榨,劳动强度较大。当时群众食油主要靠外调。1954年粮食加工靠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社3个机米厂。1956年几个加工单位合并为公私合营机米厂。时,加工机器设备数量少,并且陈旧,只有几台恒式滚筒机及龙骨机,车间建筑面积仅有880平方米。年生产能力为8000吨,1956年实际产量6000吨。1957年1月1日,公私合营机米厂归属粮食局,厂址在芦台北街。当时设备有大米机4台,秫米机6台、小米机3台。大米班产2万公斤,秫米2万公斤,小米1.5万公斤。1957年从天津地区工业局调入20寸磨粉机2部,班产面粉1万公斤。厂里有固定工42人,临时工多时达40人。1963年油车间与机米厂合并,主要设备有罗旋榨13控,班产油650公斤。品种为:豆油、花生油、棉籽油。1965年建面粉车间,增加20寸磨1部半。至此共有20寸磨粉机3部,班产1.25万公斤面粉。随着粮食商业的发展,粮食加工业也逐步发展。至1976年,除挂面和富强粉从外地调入外,其余粮食基本能满足宁河县的供应。
  1976年地震,厂房及设备大部震毁。后,粮食局投资210万元重新建厂,1977年筹建,1980年正式投产,其厂址在芦汉路西侧二库南边,全名为宁河县粮食局机米厂。厂区面积37558平方米,建筑面积7663平方米,其中工业生产用6596平方米,非生产用1067平方米。建面粉楼四层800平方米,大米车间320平方米,玉面车间220平方米,修配车间240平方米,成品库17000平方米,制油车间240平方米。设备有:面粉机14台,洗麦机1台,刷洗机2台,去石机2台,震动筛2台,筛粉机6分式2台,闭风机6台,风运:沙克龙一套;大米机:30—50广式米机4台,砻谷机2台,震动筛4台,油筛2台;玉米机:20寸磨2台,4分式平筛2台;锅炉:0.5吨1个(卧式);电机120台。动力机械总能力835千瓦,工业设备总值55.8万元,固定资产215万元,共有职工96人,年加工能力7.11万吨,是1959年1.8万吨的3.95倍。日产大米12万公斤,面粉7.5万公斤,玉面班产3万公斤。为解决群众吃挂面难的问题,1983年建成挂面车间400平方米,与之配套的烘干室60平方米。其设备有切面机4台,压面机1台,C—26型,工效250千瓦/时,班产挂面1750公斤,年产挂面22万公斤,基本满足了城镇居民的需要,扭转了挂面从外调入状况。机米厂投产以来,各年份为国家上缴利润情况:1981年上缴利润10.06万元,1982年利润20.8万元,1983年利润8.6万元。,1983年产值394万元,比1976年202万元增加95%。1983年加工面粉9327吨,加工大米1512吨,玉米面638吨,其它220吨,合计11697吨,是1963年6000吨的1.95倍。1984年总产值699.7万元,总产量21315吨,加工总成本29.2万元。1984年利润65.94万元。1985年本着以销定产的原则,进行粮食加工,总产值、产量均比上年减少,全年完成总产量16612吨,总产值545万元,加工总成本34.9万元,利润比1984年增加9.46万元。全年共生产面粉1200万公斤,大米320万公斤,玉米面35万公斤。挂面车间,通过设备改造,于下半年开始生产,到年底共生产8.5万公斤。1985年除保证了全县面粉的供应外,同时还保证汉沽区标准粉的供应。1989年,完成产值554.2万元,创利润651.7万元。
  粮食加工业,除粮食局机米厂外,宁河县各乡镇村均有粮食加工设备。公社化时,由公社和生产队管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1989年,由个人承包,负责粮食加工,担负全县农业粮的加工。
  宁河县榨油业发展缓慢,50年代只有部队办的天南油厂从事榨油。50年代机米厂始有制油车间,其设备只有罗旋榨13控,班产油650公斤。1976年制油车间震毁。1977年重建机米厂,虽有制油车间但一直未投产,食用油全部由天津油脂公司调入。1980年以后,全县各乡陆续出现个体榨油专业户,主要产豆油、花生油、香油、棉籽油。设备只有木榨,产量很小,主要是代料加工。加工能力最强的首数苗庄乡中捷村个体榨油专业户。除为社员代料加工外,1984年以后,主要是为粮食局代料加工,其产品为豆油、香油、花生油。1986年末统计,年生产食用植物油360吨,粮食局接收其产品,用以做为定量食油或议价食油的供应,菜籽油供应则由市油脂公司调入。
  县粮食局所属饲料公司于1983年建成投产。1986年可生产配合及混合饲料69950吨。饲料品种有:膨化和粉状配合饲料、浓缩饲料以及猪、鸡用混合饲料。1989年生产配合饲料25591吨,混合饲料16471吨。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