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部门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45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部门工业
分类号: F426
页数: 4
页码: 301-304
摘要: 本章记述宁河县的粮食加工业在新中国建立后逐渐发展,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初期只有几家私人经营的个体磨房,后来出现了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社等形式的加工厂。1957年公私合营机米厂归属粮食局,设备逐渐增加,产量逐步提高。1963年油车间与机米厂合并,增加罗旋榨设备。1965年建面粉车间,增加20寸磨粉机。随着粮食商业的发展,粮食加工业也逐步发展,并逐渐扩大规模。1976年地震后,粮食局投资重建新厂,1980年正式投产。
关键词: 宁河县 工业 部门工业

内容

新中国建立后,宁河县各部门办工业始于1949年,1980年后发展较快。1986年统计,全县共有8个局级部门下属32个工业企业。主要为食品制造业(7家),其次为农机修造业、建材制造业、化学工业,其中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7个丁从业人员1868人,固定资产原值1907.6万元,实现产值3722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利润539.1万元。
  第一节 商办工业
  商办工业是农副产品加工的一支重要力量。1949年,供销社接收芦台酱油厂,1952年相继建立制油厂和轧花厂,是年商办工业主要产品有皮棉及棉籽、豆油、机制米、面粉、酱油、面酱、酱菜、干色等。1956年又建肥料厂、帆线加工厂。1958年,供销社响应“大办工业”的号召,投资90余万元,建厂46个,后纷纷下马。60年代,商办工业一度衰落,仅存芦台、丰台、宁河三镇糕点加工部。1977年县食品厂成立,生产糕点、冷食、调料三大类产品15种。该厂前身即原芦台酱油厂及后来的食品公司芦台糕点加工部。从1984年以后,商办工业迅速发展,至1985年底,累计投资达298.7万元,建厂16家,产品有糕点、调料、冷食、饮料、副食品、煤制品、服装、鞋、皮棉及棉籽、食油、塑料制品、橡胶制品、饲料、柳编工艺品、涂料、包装用品、印刷品、色纸等18个大类,182个品种。食品厂的食醋自1983年起,连续三年被评为天津市供销社产品第一名,获银杯奖。远征皮鞋厂的皮鞋、益康食品厂的多味瓜子、罐头饮料厂的可口可乐、汽水和罐头,被推荐参加了1985年全国供销合作社加工产品展览会。1985年商办工业利润已占供销社全部利润的11%。
  1989年商办工业厂家发展到31家,产值提高到3456.4万元。主要产品有面粉、精制米、糕点、调料、冷食、饮料、食油、小食品、煤制品、服装、皮鞋、饲料、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包装用品、印刷品、色纸等20大类200多个品种。其中由丰台供销社染纸厂生产当地特产大红纸远销 东南亚一带。较大厂家是食品厂、冷冻厂、土产榨油厂等。
  第二节 粮食加工业
  一、新中国建立前粮油加工业。明、清时期,宁河县粮食加工业,均由石磨、石碾等石器加工。农村中麦、高粱、玉米加工,少则用石器捣、小磨推,多则用石碾、石磨加工。由于设备原始,产量很低。民国期间,粮油加工才逐步兴起人工机械和电力机械加工业,芦台镇在清末有几家碾房,加工粮食数量很少,其加工品种,有高粱、玉米,后有稻谷。面粉尚不能生产。民国时期,私人碾房有:同兴厚粮栈的明义碾房,冯记碾房,赵记碾房,邵记碾房。这些碾房主要是代农户加工,产品以秫米为主,白产品总计在5000公斤左右。榨油作坊有会丰西栈油坊等。此间,面粉均自天津、塘沽购进。
  二、新中国建立后粮食加工业。新中国建立初期,仅有几家私人经营的个体磨房。1949年县直机关和供销社分别开办了几家加工厂,至1951年有县公安局办公合机米广,县政府办利民加工厂,县劳改队创办新生机米厂,县政府财政科办大华机米厂。粮食加工任务,主要靠这几个单位完成。私人碾房也承担部分加工任务,多数仍为农村加工。时,各机关加工厂主要产品是文化米。1951年县粮库曾建小米加工厂,1953年又取消了。1952年由部队创办天丰油厂,每天出油500公斤左右,设备只有几台木榨,劳动强度较大。当时群众食油主要靠外调。1954年粮食加工靠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社3个机米厂。1956年几个加工单位合并为公私合营机米厂。时,加工机器设备数量少,并且陈旧,只有几台恒式滚筒机及龙骨机,车间建筑面积仅有880平方米。年生产能力为8000吨,1956年实际产量6000吨。1957年1月1日,公私合营机米厂归属粮食局,厂址在芦台北街。当时设备有大米机4台,秫米机6台、小米机3台。大米班产2万公斤,秫米2万公斤,小米1.5万公斤。1957年从天津地区工业局调入20寸磨粉机2部,班产面粉1万公斤。厂里有固定工42人,临时工多时达40人。1963年油车间与机米厂合并,主要设备有罗旋榨13控,班产油650公斤。品种为:豆油、花生油、棉籽油。1965年建面粉车间,增加20寸磨1部半。至此共有20寸磨粉机3部,班产1.25万公斤面粉。随着粮食商业的发展,粮食加工业也逐步发展。至1976年,除挂面和富强粉从外地调入外,其余粮食基本能满足宁河县的供应。
  1976年地震,厂房及设备大部震毁。后,粮食局投资210万元重新建厂,1977年筹建,1980年正式投产,其厂址在芦汉路西侧二库南边,全名为宁河县粮食局机米厂。厂区面积37558平方米,建筑面积7663平方米,其中工业生产用6596平方米,非生产用1067平方米。建面粉楼四层800平方米,大米车间320平方米,玉面车间220平方米,修配车间240平方米,成品库17000平方米,制油车间240平方米。设备有:面粉机14台,洗麦机1台,刷洗机2台,去石机2台,震动筛2台,筛粉机6分式2台,闭风机6台,风运:沙克龙一套;大米机:30—50广式米机4台,砻谷机2台,震动筛4台,油筛2台;玉米机:20寸磨2台,4分式平筛2台;锅炉:0.5吨1个(卧式);电机120台。动力机械总能力835千瓦,工业设备总值55.8万元,固定资产215万元,共有职工96人,年加工能力7.11万吨,是1959年1.8万吨的3.95倍。日产大米12万公斤,面粉7.5万公斤,玉面班产3万公斤。为解决群众吃挂面难的问题,1983年建成挂面车间400平方米,与之配套的烘干室60平方米。其设备有切面机4台,压面机1台,C—26型,工效250千瓦/时,班产挂面1750公斤,年产挂面22万公斤,基本满足了城镇居民的需要,扭转了挂面从外调入状况。机米厂投产以来,各年份为国家上缴利润情况:1981年上缴利润10.06万元,1982年利润20.8万元,1983年利润8.6万元。,1983年产值394万元,比1976年202万元增加95%。1983年加工面粉9327吨,加工大米1512吨,玉米面638吨,其它220吨,合计11697吨,是1963年6000吨的1.95倍。1984年总产值699.7万元,总产量21315吨,加工总成本29.2万元。1984年利润65.94万元。1985年本着以销定产的原则,进行粮食加工,总产值、产量均比上年减少,全年完成总产量16612吨,总产值545万元,加工总成本34.9万元,利润比1984年增加9.46万元。全年共生产面粉1200万公斤,大米320万公斤,玉米面35万公斤。挂面车间,通过设备改造,于下半年开始生产,到年底共生产8.5万公斤。1985年除保证了全县面粉的供应外,同时还保证汉沽区标准粉的供应。1989年,完成产值554.2万元,创利润651.7万元。
  粮食加工业,除粮食局机米厂外,宁河县各乡镇村均有粮食加工设备。公社化时,由公社和生产队管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1989年,由个人承包,负责粮食加工,担负全县农业粮的加工。
  宁河县榨油业发展缓慢,50年代只有部队办的天南油厂从事榨油。50年代机米厂始有制油车间,其设备只有罗旋榨13控,班产油650公斤。1976年制油车间震毁。1977年重建机米厂,虽有制油车间但一直未投产,食用油全部由天津油脂公司调入。1980年以后,全县各乡陆续出现个体榨油专业户,主要产豆油、花生油、香油、棉籽油。设备只有木榨,产量很小,主要是代料加工。加工能力最强的首数苗庄乡中捷村个体榨油专业户。除为社员代料加工外,1984年以后,主要是为粮食局代料加工,其产品为豆油、香油、花生油。1986年末统计,年生产食用植物油360吨,粮食局接收其产品,用以做为定量食油或议价食油的供应,菜籽油供应则由市油脂公司调入。
  县粮食局所属饲料公司于1983年建成投产。1986年可生产配合及混合饲料69950吨。饲料品种有:膨化和粉状配合饲料、浓缩饲料以及猪、鸡用混合饲料。1989年生产配合饲料25591吨,混合饲料16471吨。
  第三节 其他部门工业
  一、外贸冷冻厂。县外贸局所属肉禽、水产品加工厂,系全民所有制企业,1974年建成投产。1986年末统计,占地2.2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62.7万元,拥有职工136人。1985年总产值为352万元,1986年总产值达到929万元(均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加工产品有:对虾、鲅鱼、海螺、、干贝、赤贝、鸡肉、兔肉等.其中以对虾为主要加工产品,产品销往日本、美国、加拿大以及香港、台湾地区。1986年实现利润262.2万元.到1989年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356.7万元,完成产值1480.3万元,实现利润86.7万元。
  二、建材综合厂。为县城乡建设系统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所属建筑材料制造厂,系集体所有制企业,产品以水泥构件为主,1975年12月建成投产,占地4.1万平方米,厂房19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4万元。1986年末职工110人。年(以1985年计)生产房屋建筑用水泥预制构件2084立方米。1985年产值52.8万元,1986年达到92万元,1986年末实现利润3.7万元。1988年产值49.1万元,利润0.3万元。
  三、农机修造厂。为县农机系统农机服务总公司所属全民所有制企业。1961年建厂,初以修理拖拉机为主,1973年开始生产拖拉机配件,如锻气刹车装置,1986年末有职工262人。企业占地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9199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30.1万元,有钻、磨、刨、车床等设备120台。年生产锻气刹车装置260万个。1986年实现产值130万元,利润1.1万元。1988年产值为330万元,利润27.1万元。
  四、制桶厂。该厂前身系县拖拉机站。1984年转产降失剂(开采石油用添加剂),改为化工厂。系全民所有制企业,为县农机管理局下属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09万元。1986年末有职工100人,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50平方米,1986年实现产值53万元,利润5.5万元。1988年改为制桶厂,1988年实现产值171.9万元,利润20.1万元。年产包装桶3万个。
  五、运输厂。该厂于1974年9月建厂,系县交通局所属集体企业。1986年末有职工320人,固定资产原值300万元,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13平方米,有各种机械设备75台套,主要产品为输送机,年产8000米,实现产值250万元,利润20万元。
  六、津宁联合卫生巾厂。系交通局所属集体企业,主要设备是由日本引进的妇女用卫生巾生产线。年均生产4万箱卫生巾。1986年末有职工31人,固定资产原值580万元,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1986年产值12万元,利润16.2万元。1989年生产卫生巾22199箱,完成产值205.1万元,实现利润25万元。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