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与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45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发展与分布
分类号: F427.21
页数: 5
页码: 290-294
摘要: 本节记述宁河县乡、镇工业的基础为农村手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其性质均为集体所有制,隶属于所在乡、镇,1986年受县乡镇企业局指导性管理。
关键词: 宁河县 乡镇工业 工业发展

内容

宁河县乡、镇工业的基础为农村手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其性质均为集体所有制,隶属于所在乡、镇,1986年受县乡镇企业局指导性管理。
  1953年,“五一集体农庄”董庄村建起一座集体所有制的米面加工厂。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期,部分高级社积极创办工业企业,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自此全县乡镇工业开始发展,1955年为3家企业,产值7.959万元。1956年乡镇工业发展到12家,产值134.8万元。1958年公社化运动中,按人民公社“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性质,以合作社工业和部分手工业合作组织为基础,建成15家社办厂,生产项目主要以铸造、农机具改革制作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多为手工操作。1959年至1960年,乡镇工业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当时41家企业,产值达431.2万元。1965年,企业生产已由单一加工修配以及手工纺织的原始状态发展到五金、电镀、建筑、服装、机械制造、冶金等多种行业并存,乡、镇、村、队相结合的多品种、多层次的生产布局。
  1970年,根据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提出的建立“县、社、队三级农机修造网”和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支援农业的方针,全县各公社陆续建起农机修造厂,乡镇工业进一步发展。1977年,全县已有乡镇工业309家,职工17087人,固定资产值1211.16万元,产值3928.8万元,比1971年增长16.5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河县对282家乡镇工业进行调整,其中110个耗能高、品质差、污染严重、长期亏损的企业,采取“关、停、并、转”措施,其余企业开始实行以“联产计酬”为主体的管理方法。县内乡镇工业有较大发展是从1984年开始的。原因是1978年地震使宁河县经济蒙受重大损失,其后震灾恢复建设,特别是居民住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使乡镇工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1984年乡镇工业在承接城市工业扩散的同时,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营厂家及城市大型企业开展横向联合,确定协作关系,扩大对外贸易,拓宽经营门路,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到1986年底,乡镇工业已发展到578个,其中百万元以上产值的骨干企业42个,拥有机械、化工、皮鞋、纺织、造纸、建材、服装、外贸产品加工等10多种行业。其中岳龙水泥、廉庄乡皮鞋、芦台线材厂裸铜线、软胶线等5种产品达到国颁、部颁标准,并赢得国内外用户的赞誉。生产设备1732台套,在24215名职工中,熟练工、技术工占30%,聘请教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185人。
  1987年至1989年乡镇工业又有较大的发展。三年中,县、乡累计投资1亿多元。固定资产已达1.3亿元,从业人员3.7万人。3年累计完成产值13.8亿元,年递增率为41.5%,利税总额1.1亿元,上缴税金5000多万元。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1986年的42个增加到103个,其中产值为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企业共12家,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4家,产值超过亿元的1家。1989年统计,全县乡镇工业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6年的51%,提高到1989年的65.2%。全县已有26种产品被评为部优、市优和市局优,并开发生产新产品360种。有105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从1979年开始,外向型乡镇工业有很大发展。1988年全县乡镇工业中,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已有51个,从业人员1.1万人,实现出口产值5000万元,创外汇1000多万元。出口产品有服装、皮鞋、旅游箱包、水煮猪鬃、柳编织品、苇帘、地毯、脚踏气泵、钉耙、纸浆刀、合金线、食油、酱菜等9个大类,计100余种产品。在外向型乡镇工业中,北胡箱包厂、出口农具一厂等5家已成为天津市外贸出口定点和基地企业。潘庄镇服装厂等4家领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品检验局颁发的“出口产品生产许可证”。产品中,有箱包、服装等30种产品获免检荣誉。天津芦台永兴企业集团、出口农具一厂、二厂等8家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重合同、守信誉”单位。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