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化学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45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化学工业
分类号:
F426.7
页数:
3
页码:
284-286
摘要:
本节记述宁河县的制盐业和化学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展历程,经历了多次变迁和发展。其中化肥厂的发展较为稳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盈利能力也不断增强。
关键词:
宁河县
工业经济
化学工业
内容
宁河县制盐业始于汉。据《魏书·食货志》载:“自迁邺后,建安十八年,曹操为魏王,迁邺定都,于沧、瀛、幽、青四州之境,傍海煮盐……。幽州置灶一百八十……”。东汉时期,芦台、汉沽地区即是产盐灶地,隶属幽州。唐末已较兴盛。后唐于同光三年(925年)始建芦台场。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在芦台设立盐使司专为管理芦台场的盐业生产,特派驻大使,以理其事。芦台盐区范围与今汉沽盐场范围大体相同。清道光八年(1828年)档案记载:“芦台场,座落县内原额灶户103户,灶丁305丁,……现历年滋生灶丁,计男妇大小共2778口。灶地369顷96亩3分4厘、……滩地24顷34亩1分9厘3忽”。芦台场是长芦盐区最大的盐场,明初长芦盐区达到24场。至民国16年(1927年)已缩减为芦台、丰财两个场。民国时期制盐业已成为现代工业生产规模。宁河县盐业由长芦盐、汉沽盐、塘沽盐和新河盐四处而成。总面积计315片,共147058亩。自民国10年至民国25年(1921年至1936年)年平均产量为2.25亿公斤。民国20年(1931年)县志记载:本境制盐及其他化工业主要厂家有:久大精盐厂(塘沽),于民国3年(1914年)成立,主要产品有精盐以及牙膏粉、碳酸镁等;永利碱厂(塘沽),始建于民国6年(1917年),主要产品为粗盐、石灰、纯碱等;渤海化学工业工厂(汉沽),始建于民国15年(1926年),主要产品为干苏达、盐酸、碳酸硫化碱等;另有合汜公司(寨上),始建于民国21年(1932年),主要产品为硫化碱等。新中国建立后,塘沽、汉沽分别划出,本县较大的化工企业也随之划出。
1952年底,芦台镇建立私营和平造胰厂。1953年5月,芦台镇又建私营工农化工厂。后,先后倒闭。1963年原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金星电料社,改建生产磷肥,建“磷肥社”。1964年,“宁河县橡胶组”成立,1973年成为县办集体企业。1965年始,宁河县第一、第二化肥厂和化工厂先后建立。1981年磷肥厂转为董庄乡办。至1989年,宁河县化学工业企业共有3个,即县化肥厂、县化工厂和县橡胶厂,职工总数617人。主要产品有碳氨、合成氨、无机建筑涂料和各种橡胶制品,当年总产值为596.8万元,固定资产净值总计717.7万元。
一、化肥厂。县化肥厂是第一化肥厂和第二化肥厂合并的全民所有制企业,1989年末有职工423名,企业占地面积66240平方米,建筑面积15875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962.7万元,生产能力年产6760吨合成氨,厂址在芦汉路61号。发展情况:县第一化肥厂,始建于1968年5月,1969年10月1日筹建工作结束,1970年1月正式投产,当时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合成氨4500吨。1972年交由县接管,根据实际情况,生产能力改定为年产合成氨3000吨。1974年天津市投资300万元,对原设备和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改造,生产能力提高到5000吨,当年完成合成氨3115吨,碳酸氢氨11235吨,比1973年增长76.4%。
宁河县第二化肥厂建于1976年初,设计年产能力为10000吨。设备为双导流,在筹建安装中,由于7月28日的强烈地震,使新建厂房和新安装的设备遭到了严重的损坏,1977年11月始投入生产。1980年宁河县将一、二化肥厂合并,确定原二化为厂址,并利用二化厂房设备新等有利条件,迅速恢复了化肥生产。1982年,县对化肥厂采取了3年免税政策,明确亏损不补,盈利不缴。推行联产计酬经营责任制,以及按劳分配原则,制定和实行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1982年生产合成氨6091吨,碳氨23380吨,完成产值351.3万元,实现盈利32.7万元。
化肥厂总计生产了16年(包括一、二化)。由1976年到1981年共亏损500余万元。由1982年至1985年连续盈利总计166.4万元。1982年至1984年年平均产合成氨6000吨以上,已超过原设计的年产能力。1986年产合成氨2082吨,碳铵8176吨,合成氨和碳铵质量已达到国家部颁标准,并保持相对稳定。1989年生产合成氨6760吨,碳铵29128吨,完成产值437万元,实现利润45.2万元。
二、化工厂。厂址在芦汉路51号,占地面积2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88平方米,现有职工84人,固定资产原值83.3万元,净值55.6万元,属全民所有制单位。1970年8月由交通局所属集体企业运输社筹建,投资20万元,产品定向为烧碱,设计规模年产3000吨。时,国家投资62万元,1973年工程结束,当时没有投入生产。1975年,化工厂交由县工业局管理,当年5月利用原设备开始生产碳酸钾,当年生产184吨,完成产值81.8万元,实现利润16.3万元,后生产形势连年发展。1980年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价格下调,企业亏损,被迫停产。1984年县经委决定化工厂改产塑料编织袋,为县化肥包装配套当年扭亏为盈。1985年化工厂改产无机建筑涂料,当年完成产值3.55万元,实现利润0.6万元。筹建厂时,产品定向为烧碱,未投产。1986年生产涂料252吨,白乳胶77吨。1989年生产涂料629吨,白乳胶253吨,完成产值102万元。
三、橡胶厂。厂址在芦汉路,1989年末占地面积5362平方米,建筑面积8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5.6万元,净值19.8万元,现有职工61名,为集体所有制企业。该厂前身是1964年建立的宁河县橡胶组,该组属合作社性质,由几人组成,地址在芦台镇中街四村。初建时集资3000元,没有机械设备,仅靠手工业生产,项目有修鞋、烫带和塑料加工,属服务性企业。1973年该厂已具备生产小型橡胶制品的能力,资金达到1.6万元,升级为县工业局所属集体所有制企业。1974年该厂迁移到芦台镇中街六村,占地面积1520平方米,定名为“橡胶厂”,购置专用设备5台,完成产值11万元,实现利润3万元。1976年职工人数增到71人,设备发展到20台,产品由原来生产胶带等小型橡胶制品,发展到生产胶囊等较大型胶制品。1976年地震使该厂固定资产损失3万元。1977—1979年3年中,共实现利润13.8万元。1979年,橡胶厂迁到芦台震新路东首,职工增到99人,占地面积扩大到1000平方米。1980年橡胶厂主要产品为加工小型胶制品,生产输送机带、胶囊等大型胶制品和胶鞋底等。1986年生产胶制品23363件,三角带11.26万米,胶鞋底11.9万双。1989年生产胶制品15245件,三角带26.6万米,输送带4707米。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