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灌溉方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42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灌溉方式
分类号: S275
页数: 2
页码: 255-25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宁河县的水利发展历史,包括在不同时期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宁河县主要依靠水车进行农田灌溉,直到光绪年间才开始引进龙骨水车。在民国时期,宁河县已经有机械提水和电力提水工程,但应用不广泛。1945年后,所有扬水站设施被破坏殆尽。解放后,宁河县开始修复和新建电力扬水站,并大力发展灌溉工程。
关键词: 宁河县 灌溉方式 灌溉

内容

清代以前,县境农田灌溉主要靠水车(戽斗)。清光绪年间《宁河县志》记载:“或柳筲,或水罂”。“用戽斗系以双缏,两人掣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县知事乔邦哲从南方引进“翻车”即龙骨水车,俗名水车。水车转动以龙骨板随转,循环行道板,刮水上岸,一般每槛有桩,车身用板,使龙骨板叶拦板上水。也有“筒车”。清光绪《宁河县志》载:“筒车,流水筒轮也”。板外又作木圈,缚绕轮上,系筒于轮之一周。有竹者,有木者,水激转轮,众筒兜水。按驱动动力的不同,分为牛车、脚蹋车、手摇车和风车4种。牛车,“其车如水转卧轮之制,特去下轮,置诸车旁,岸上用牛拽轮,则翻车随转,比人蹋功将倍之”。脚蹋车,置有横轴,上装蹋轴,靠人力脚蹋驱动。或置有横轴,安装手摇曲柄,即成手摇车。清同治十年(1871年),塘沽生员井煦,由江南盐城县引进风车提水。以“布帆八面,下有铁碗,随风而行,不须骡马”,“费省功倍”。民国时期至新中国建立初期,水车还多有使用。1953年以后发展为畜力铁拉盘水车,1958年以后水车逐渐淘汰。民国时期,宁河县已有机械提水和电力提水工程。时,军粮城(原宁河县辖)已有蒸汽锅炉扬水站,提水灌溉垦种稻田。但发展慢,应用不广泛。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芦台后,为侵华军谷生产,于1942年修建大艇(日称1号),大薄(日称4号)电力扬水站两座。1943年修建大北(日称2号)、张耳沽(日称3号)、大尹(日称6号)、董庄西站(日称7号)等6座扬水站,灌溉面积65.108亩。1945年,日本侵略军战败时,所有扬水站设施破坏殆尽。宁河县解放后,1949年春,由中央农业部农垦管理局于芦台建立芦台电化水利站。是年即修复大艇、张尔沽两座扬水站。1950年相继修复大北、大薄、大尹、董庄西站4座扬水站,同年并兴建董庄东站(现董庄站),并恢复了建设芦台、茶淀、任凤等国营农场电力排灌设施,共开挖渠道闸涵307座,斗门涵洞1227个,建场房16处,安装电机16台,抽水机36台,用日工22.3万个,国家总投资150万元。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乔邦哲
相关人物
张尔沽
相关人物
任凤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