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水利电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420
颗粒名称: 第九卷 水利电力
分类号: TV7
页数: 20
页码: 249-268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对河道治理的概述,包括历代河道治理的措施和成效。其中,东汉时期利用原有河道和洼淀、沼泽,开辟了3条相联的运河;唐代修建了平虏渠和泉州渠,并开凿了新河运渠;明代修复了北塘至新河间的运渠——直沽河;清代坚持灌溉、防洪服从漕运利益,修建了一系列运河和堤坝,但未能解决漕运、灌溉和防洪之间的矛盾。新中国建立后,经过30余年的治理,基本解决了防洪除涝问题,开挖了多条河道,包括潮白河、导流河、小蜈蚣河、东引河、丰宁河、西关引河、卫星河、津唐运河、潮白河新河、北京排污河等。
关键词: 宁河县 水利电力 利用

内容

第一章 河道治理
  第一节 历代河道治理概述
  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对支持封建割据的乌桓贵族采取车事仃动。为便于运输,先后利用原有的河道和洼淀、沼泽,开辟了3条相联的运河。先后开凿平虏渠(相当青县至静海一段的南运河)、泉州渠(北汇鲍丘水即今蓟运河,南接潞河即今海河),又开凿新河运渠,即从盐关口(今宁河、宝坻附近),经过右北平(今河北丰润、唐山一带)到濡水(今滦河)。这样,新河、泉州等渠与鲍丘水(蓟运河)等水道沟通构成了内河运输网。对当时经济、军事和宁河城镇的形成,都起到了一定作用。清代史籍记载明代人所写《储粮城》一诗:“桓桓曹孟德,蹋顿将徂征。二渠肇开凿,汛海来香粳。南以溯滹沱,军粮犹留名。其北达泉州,储此给厥兵。”对此作了记述。时,宁河镇成为鲍丘水(蓟运河)航道的纽带和转运军输的“储粮屯”。
  唐代,据《旧唐书·食货志》载:“神龙三年,沧州刺史姜师度于蓟州之北,涨水为沟,以备奚、契丹之寇,又以旧渠傍海穿槽,号平虏渠,以避海难运粮者”。唐代蓟州(今蓟县一带)驻兵所需部分粮饷来自南方江淮地区。为避海上风险,由宁河与军粮城之间向东北方向开凿了一条与海岸大体平行的运河,沟通海河与蓟运河的航道,亦名平虏渠。这样,南方漕船经军粮城(唐代海口,原属宁河),过平虏渠,入鲍丘水(蓟运河)源源北上。清代县志记载前人所写:“输挽南来达帝州,舳舻相接满汀洲”(《粮艘风帆》)。漕运的繁盛,自唐代一直延续至清代,对宁河经济的盛衰起着重要作用。 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又沿着唐代平虏渠旧道修复北塘至新河间运渠——直沽河。后渐淤塞,“嘉靖元年,复浚治之,名曰漕渠,后有淤塞”。
  清代水利治理,坚持灌溉、防洪服从漕运利益。天旱无水,朝廷下令停止灌溉农田。乾隆二年(1737年)六月,皇帝旨令:“每年五月始,要尽堵渠口,以接济漕运……凡灌溉用水,要稽查严禁”。而汛期水涨时,为防决堤而梗阻漕运,又放水淹田,以致“堤下民田立成巨浸”。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以“陵糈转运不便,远涉海口,故重开新河一道于故道,全长2108丈”。后“三年雨浚,大为民害”。康熙三十六年、三十八年(1697年、1699年),北运河两次在筐儿港决口。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开挖筐儿港咸河。康熙五十年(1711年)又开挖河西务引河。后,不断淤塞,致使下游一带不断漫决。雍正四年(1726年)清“怡贤亲王,查历至此”,五年(1727年)委员开挖宁车沽河,起自淮渔淀,达于北塘口,长四十里,拓浚深通。雍正八年(1730年)“开青龙湾引河,注之七里海,仍展挖宁车沽河,导七里海水泄之北塘。”道光四年、五年(1824年、1825年)又挑浚曾口河。同治八年(1869年)重浚南河,同治二十年(1881年)重浚金钟河。光绪七年(1881年)开凿煤河,并于蓟运河汇流处修建阎庄闸口(即船闸)。但清代治水方针仍以“保漕”为主,因此不能解决漕运、灌溉和防洪之间的重重矛盾。加上宁河本属“九河下梢”之区,历代存在着上大下小、尾闸不畅的问题。当雨量集中,洪水下泄时,灾害频仍。民国时期,于民国7年(1918年)建顺直水利委员会后,国民党政府曾提出过《顺直河道治本报告书》,为保证海河水系通航,曾实施过塌河淀放淤工程、龙凤节制工程和苏庄闸挽青八运工程。民国18年(1929年)时,华北水利委员会拟“整理箭杆河、蓟运河计划大纲”,以解决箭杆河、潮白河、蓟运河的水害问题。但因“无巨款可筹”,行期又长达5至10年,计划未能完全实施。1937年以后,日本侵略军侵入宁河地区,为建军谷基地,曾先后修建电力扬水站6座,即大艇、小薄、大北涧沽、张尔沽、大尹和董庄西,并在军粮城、茶淀、任凤、任千户发展蒸气机灌溉。1945年以后,由于战争的破坏及国民党政府管理不善,所有水利设施均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
  1945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宁河县解放新区人民政府,在淮淀开挖了15公里长的西引河。同年,还开始蓟运河南埋珠、北岳庄村的裁湾取直工程(19.45年3月竣工),裁直弯道,疏通尾闸,以加快洪水下泄能力。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河道治理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30余年河道修浚和治理,已基本解决了防洪除涝问题。主要河道治理工程纪实如下:
  一、开挖河道。1950年,由河北省支持开挖潮白河、导流河、小蜈蚣河,并疏浚东引河。1954年由蓟滦河务局主持,增辟西魏甸至崔成庄小新河。1956年,为排泄丰润县沥水,由丰润县主持出工,开挖丰宁河。1957年,由宁河县主持开挖西关引河。次年开挖了卫星河(东棘坨乡至高井庄长6000米)。1960年至1963年,由河北省主持开挖津唐运河。1970年,开挖永定新河。1971年至1973年,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主持,开挖潮白河新河、北京排污河及还乡河分洪道,宁河县主持开挖了清污渠。1974年宁河县主持继续开挖卫星河。
  二、蓟运河治理工程。1959年12月,由河北省主持开挖小薄庄至大尹庄津唐运河工程,于1960年4月竣工。1972年,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主持蓟运河阎庄闸以下的复堤工程。1973年10月,由天津市根治海河指挥部主持蓟运河复堤工程,至11月5日竣工。由蓟县、武清、静海、宁河4县承复,共出工2.5万人,完成土方325万立方米。1976年2月宁河县主持蓟运河北岳庄至南埋珠小河及小新河清淤工程,5月竣工,共出工5100人,完成土方50万立方米。1978年宁河县主持蓟运河震毁河堤的修复工程,长32公里,共出工7000人,完成土方74.9万立方米。1979年,宁河县继续主持蓟运河震毁河堤的复堤工程,复堤长17.5公里,出工3000人,完成土方44万立方米。1973年至1985年间,还先后对蓟运河阎庄以上小河氍险堤段18处实施护砌,共砌石1.8立方米,做土方近2.85万立方米。
  三、还乡河治理工程。1951年由宁河县春季施工委员会和建设科主持还乡河、蓟运河、金钟河复堤工程,长63.5公里,完成土方74.3万立方米。1952年由县春工委员会并建设科主持还乡河复堤工程,完成土方83960立方米。1973年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主持北起九丈窝南至阎庄闸开挖31.5公里还乡新河洪道1条。1980年8月,由县水利局河务科主持丰台西村防浪墙工程,8月14日竣工,护砌长度1147米,完成砌体845.7立方米。1981年,由县水利局河务科主持还乡河丰台西村护岸工程,护砌长度400米,完成土方836立方米,砌石366立方米。1983年,由县水利局河务科主持还乡河丰台溢洪埝复堤工程,完成土方1.7万立方米。1984年由水利局河务科主持还乡故道复堤工程,长5800米,完成土方2.96万立方米。
  四、潮白河治理工程。潮白河原为北运河上源,由潮河、白河两个支流组成,于密云县城南汇流,称潮白河。1921年潮白河在顺义县李家镇决口,夺流箭杆河故道入蓟运河以后,经常造成水患。1935年修建苏庄闸,部分洪水分入北运河。1939年苏庄闸被冲毁,洪水仍向东南窜入蓟运河,使蓟运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经常处于潮白河洪水威胁之下。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于1950年增辟潮白新河,开挖导流河,并疏浚了东引河。从此少量洪水分入北运河,绝大部分均由潮白新河下泄至八台港,分洪于黄庄洼与李自沽滞洪,其中少量洪水由导流河下行七里海再经东引河于北塘入海。潮白新河开挖工程,为水利部华北工程局主办,由河北省实施,1949年冬测量,1950年春动工,5月初基本完成潮白新河主体工程。本工程上由香河县焦康庄箭杆河右岸起,下至宝坻县黑狼口。1962年,宁河县主持开挖潮箭引河(开挖长度4076公尺)、导流河(辛寨至黑狼口)清淤工程(3200公尺),以及邢各庄搭坝工程,共完成土方22.9万立方米。由林亭、大中、丰台、宁河4工委出工。为解决京、津排水和下游输水问题,1963年4月,由宁河县主持实施导流河东堤复堤工程(从宝坻黑狼口起至西关河以北长40公里)。宁河、宝坻二县同时出工,宁河出工4500人,共完成土方86万立方米。由于潮白河尾闾不畅乃致洪水多涨成灾,因此又于1971年10月根治海河中继续开挖潮白新河。本工程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主持,翌年6月竣工。由唐山、天津、保定、石家庄4个地区民工开挖,开挖河长156公里,完成土方4000万立方米,筑堤土方2822万立方米,从此潮白河流域基本根除了水患。
  五、小新河治理工程。新河原名为防洪河,亦称丰宁边界河,群众惯称小新河。于1939年由丰润县出工开挖。因1954年为排丰润县洪沥水,由蓟滦河务局主持,宁河、丰润二县出工,于西魏甸村西南至崔成庄村北,开挖小新河一道,汇流蓟运河。1965年3月5日,由丰润、宁河二县出工实施小新河清淤工程,3月25日竣工,治理长度1099米,共清淤土方12.9万立方米。1974年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主持实施小新河疏竣工程,宁河、丰润共同出工,是年2月25日竣工。治理长度7573米(其中宁河实施4300米),完成土方104万立方米(其中宁河实施62万立方米)。1975年由宁河县水利局主持实施小新河复堤工程,治理长度5261米,完成土方5.7万立方米。1976年,由县水利局施工指挥部主持实施蓟运河、小新河清淤工程。小新河清淤全长5公里(东起还乡新河,西接蓟运河封闭氍),两河共出工5100人,清淤土方50万立方米。
  六、西关引河治理工程。1962年由县农村水利局主持实施西关引河清淤工程,计划土方39万立方米,实完成0.6万立方米(因张老坝决口停工),出工3500人。1968年由县主持实施西关引河及蓟运河复堤工程。出工1000人,完成土方28万立方米。1970年,由县海河指挥部实施西关引河清淤工程,冬春会战,完成土方85万立方米。
  七、青龙湾引河治理工程。1972年由县海河指挥部并水利局主持实施青龙湾引河清淤工程。是年3月动工,春秋两季共出工1.2万人,清淤长度7500米,完成土方65.53万立方米。
  八、蓟运河抗咸与拦河堤工程。蓟运河兴建防潮闸前为潮汐河道。潮汐规律:昼夜涨潮两次,每潮时间平均为12小时,即:“涨五、落六、平一”。高潮水位一般在2.6-2.8米,低潮一般在0.5—1.0米左右,高低潮升落差平均为1.7米左右。新中国建立后至1966年,枯水期,蓟运河至九王庄来量一般在7—12秒立方米。在无海水倒灌的情况下,蓟运河水含盐量为万分之一二。据记载,自1952年起至建防潮闸前,几乎咸水连年泛滥。1952年以后枯水期,海水上浸,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危害。1957年为拦咸蓄甜,确保农业生产,经河北省水利厅批准,在蓟运河马勺沽拦河搭坝。同年12月底开工,至12月21日合拢就绪。以后,于1958年、1960年、1961年、1962年又连续在马勺沽搭坝4次。搭坝以后,1957年至1958年春,蓟运河蓄水3200万立方米。4至6月密云等给水3494万立方米,6月黄庄洼补充给水1500万立方米,共栏蓄8194万立方米。在1958年特大干旱情况下,仍能灌溉56万亩,种稻17万亩。1961年搭坝后,密云、于桥水库供水2100万立方米,使灌溉面积达到73万亩,种植水稻21.5万亩,粮食产量达到0.85亿公斤。1960年搭坝失败,淡咸混合,使河水含盐量较高。至7月8日咸水下降致水稻受灾,粮食产量下跌到0.65亿公斤。1962年搭坝亦失败,海水上浸北15余公里,本年度县计划种稻25万亩,仅完成11.3万亩(大部分为晚稻),汉沽计划2万亩,因水咸仅完成0.04万亩。在1963年搭坝河内基流3000立方米,密云输水1.1亿立方米,本年种稻达18.4万亩。1964年搭坝,密云输水1.0亿立方米,河基流约3000万立方米,计蓄1.3亿立方米。1965年搭坝,先后共蓄2.64亿立方米。1966年搭坝,先后共蓄0.6亿立方米(其中密云输水0.3亿立方米)。
  九、蓟运河防潮闸1966年工程。1966年经河北省天津地区批准,9月24日成立天津地区蓟运河防潮闸指挥部。参加施工的宁河、宝坻、汉沽、清河,分设施工指挥部(4地区总出工1.3万人),于10月12日开工,宁河总出工4500人。宁河县主要承担基槽开挖、引河开挖和拦河坝工程。全部工程于1968年汛前竣工生效。此闸位于天津市汉沽区金溪河左岸铁路东北方,共9孔闸门,净孔宽8米,原设计流量1100秒立方米,后经河北省研究改为700—800秒立方米。1976年7月28日,该闸遭到强烈地震破坏,机架桥全部坍塌,西4、5孔闸门均被机架桥砸毁,致使海水倒灌。在8月12日至16日抗震救灾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力协助,将两孔闸门堵闭,后渐淤积废弃。
  十、蓟运河防潮闸1972年工程。1972年还乡河行洪道扩建,从而加重了蓟运河行洪负担。为加大宣泄洪水入海能力和防咸蓄淡,于1973年,蓟运河新防潮闸兴建动工,翌年竣工。该闸位于北塘金溪河对岸蓟运河口,由天津市水利局设计处设计,市政工程局施工,设计流量1500秒立方米,共14孔闸门,净孔宽8米,工程总投资900万元,建后由天津市水利局河闸总所管理。该闸的修建,为沿河地区的蓄淡拦咸,防洪排沥均发挥了巨大作用。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防潮闸,机架桥T形梁移位,部分掉入河底,机架桥柱震裂,房屋震毁,经市水利局批示,由宁河县复修,县海河工程指挥部于当年秋进场40余人,施工半年,于1977年春全部修复完好,是年汛期到来,泄洪顺利,确保蓟运河两岸未发生水灾。但由此使回游鱼贝类客观上受到影响。
  十一、潮白新河防潮闸工程。潮白新河原为潮汐河道,沿河两岸地面高程均在高潮位以下,潮水上涨则两岸滩地被淹,土地碱化。加之清河农场及于家岭村附近搭坝防咸蓄淡多年,致使坝下游河道淤积严重。为满足泄洪、排沥,挡咸蓄淡,以利排灌之目的,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1970年5月编制出《海河北系北运、潮白、蓟运河流域综合规划》(初稿)。规划中指出:潮白新河下口兴建防潮闸一座,经水电部与天津市协商将永定新河改为潮汐河道,并同意在潮白新河下口建防潮闸,闸位紧挨永定新河北大堤。该工程于1970年11月开工,翌年11月完工。该闸共20孔,中孔16孔,边孔4孔,每孔净宽8米。设计流量3000秒立方米,计划投资430万元,劳力85万工日,实际投资546万元,实用劳力123.5万工日。主要工程量:计划用砼15000立方米,实用16546立方米,干、浆砌石15328立方米,开挖土方385400立方米,回填土方5300立方米。工竣后由天津市水利局河闸总所管理。
  第二章 农田灌溉
  第一节 历史概述
  一、清及民国时期。县志记载:元朝秦定时期(1324—1328年)虞集曾倡议:“筑堤捍水为田,以纡民力”,以军垦经营海滨水田,以减南粮北运。到元至正年,按中书承相脱脱意见“乃立分司于江南,召募能种水田及修筑围埝之人,各一千名为农师,岁乃大埝”。明,县知事袁了凡印《劝农书》共八卷,其中有田制、耕治、灌溉等项。并教民种田,营造水田。《畿辅安澜志》载:明臣袁黄(即袁了凡)宝坻县令,开疏沽道引潮水,用车戽灌田于壶芦窝等村教民种稻,刊书一卷,详言插莳之法,潮流灌溉滨海泄卤,渐成膏腴。清雍正四年(1726年),怡贤亲王王兄祥主张营田水利规模最大,曾将直隶诸河分为四局,“设局营田”。自雍正五年至七年(1727—1729年),委专员倡导,濒海泻卤,渐成高腴。但到后来,向所营田,率变蔬圃。沛霖所积,浸为污地。《畿辅安澜志》“宁河县营田篇”载:“东窝庄、南窝庄、岳旗(现北岳庄)、江潢口(即今江洼口)、林家庄、张家庄、齐家沽等及本城营田,引蓟运河潮水灌田。蓟运河洼广流深,潮汐最盛,沽道颇多,民间引戽以灌畦蔬。县治附近,沿河数村俱成稻田,而芦台一带民利渔盐,禾多为旱田。近县营田有二十七庄,清雍正共营治稻田三十三顷四十五亩,农民自营田四十九顷八十亩五分三厘,清雍正七年本城及芦台等处农民自营稻田计二十顷三十九亩七分四厘。上皆京营田局倡导”。(注:清雍正五年设:京东、京西、京南、天津营田四局,隶属于水利营田府)。民国时期,1929年4月26日华北水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讨论,拟在宁河县崔兴沽筹设模范试验场。于1931年购置崔兴沽于姓土地,计0.488万亩。1933年3月施工,同年6月告竣。首先进行灌溉洗碱试验,经两年取得了丰富成果。对洗碱改良土壤最佳,效果为连续种稻三年后,土壤即可适应各种农作物。1937年“七七事变”,崔兴沽灌溉试验场毁于日军战火之中。后,田地遂荒废,现仅存一桥一闸。崔兴沽模范试验场为改良我国北方滨海盐地试验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也是我国北方最早的一次正规的农田灌溉科学试验。1938年日寇占领芦台。为供军需日伪于芦台建立“军谷公司”,为强化军用米谷生产,相继建立“米谷统制会”。1939年日军在本县设高丽区(现芦台农场)、茶淀、任凤农场,又在汉沽修建变电所。1942年兴建大艇、大薄庄扬水场,成立“水利组合”。1943年兴建大北、南涧、大尹、董庄西扬水场。至1945年先后发展电力灌溉面积近10万亩。灌水:分用干、支、斗渠、毛渠。排水:分总排干、斗排两级。1945年日本投降后,所有水利工程除军粮城破坏较轻外,其它扬水场仅存基础四壁,田间涵桥也破坏殆尽。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时期。 新中国建立时,宁河县所存较大型灌溉工程,仅为蓟运河沿岸电力扬水灌区六处。另有茶淀、高丽区和任凤庄机械扬水灌溉区各1处。而民营灌溉工程,因民力微薄,只有蓟运河沿村引潮水施车戽营稻田1部。另外,还有电力扬水营稻面积4.4万亩,民营稻面积3.9万亩。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灌溉工程建设。1949年,中央农业部渤海区农垦管理局在芦台筹设“芦台电化水利站”,并对残存扬水站进行恢复建设。至1950年春,大艇、大薄、大尹、大北、南涧、董庄(原董庄西站)6座扬水站及灌区工程全部修复就绪。同年中央农业部和蓟运河灌溉工程处主持兴建董庄扬水站,计恢复和发展灌溉面积6.51万亩。开挖渠道101723米,做土方65万立方米,修建田间闸涵桥307座,修建斗门涵管1227个,建厂房7处,安装机泵26台套,用工22.3万个,国家投资150万元。1955年,全县电力灌溉面积扩大到8.5万亩(含军粮城),连同民营非电力灌溉播种水稻16.5万亩。1956年,全县水稻生产发展到21万亩。1957年,由县低洼易涝改造办公室主持兴建电力扬水站5座,大型机械(锅驮机)扬水站7座,修建灌区闸涵桥144座,修农渠斗门1415个,开挖干支渠2837条。是年,全县水稻生产发展到24万亩。1958年,“共产主义大协作,全民办水利”,日出工4万人,兴建大型扬水站灌区两处(苗庄、皂甸),修建排水闸269座,修干支渠262条,修桥涵84座,修支渠斗门338个,国家投资86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24万元,共扩大灌溉面积3万余亩。1960年,在经济较为困难情况下,由县主持兴建丰台、杨富、李自沽3座电力扬水站,干支渠工程基本配套。是年全县拥有电力扬水站25座(含军粮城、芦台农场)。1960年,宁河县电力灌溉管理处拥有职工干部近百人,并具有比较完善的灌溉管理办法,当时宁河县电力灌溉管理处所辖灌区为河北省四大灌区之一。60年代之后,国办站、队办站点建设并举勃发。截止1981年,全县一二级河道共兴建电力扬水站159座,总流量为4509秒立方米,装机容量达3844.94千瓦。全县有机井2078眼,机电配套井2064眼,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57万亩。农田灌溉事业的发展,为宁河县农业增产提供了可靠保证。
  第二节 灌溉方式
  清代以前,县境农田灌溉主要靠水车(戽斗)。清光绪年间《宁河县志》记载:“或柳筲,或水罂”。“用戽斗系以双缏,两人掣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县知事乔邦哲从南方引进“翻车”即龙骨水车,俗名水车。水车转动以龙骨板随转,循环行道板,刮水上岸,一般每槛有桩,车身用板,使龙骨板叶拦板上水。也有“筒车”。清光绪《宁河县志》载:“筒车,流水筒轮也”。板外又作木圈,缚绕轮上,系筒于轮之一周。有竹者,有木者,水激转轮,众筒兜水。按驱动动力的不同,分为牛车、脚蹋车、手摇车和风车4种。牛车,“其车如水转卧轮之制,特去下轮,置诸车旁,岸上用牛拽轮,则翻车随转,比人蹋功将倍之”。脚蹋车,置有横轴,上装蹋轴,靠人力脚蹋驱动。或置有横轴,安装手摇曲柄,即成手摇车。清同治十年(1871年),塘沽生员井煦,由江南盐城县引进风车提水。以“布帆八面,下有铁碗,随风而行,不须骡马”,“费省功倍”。民国时期至新中国建立初期,水车还多有使用。1953年以后发展为畜力铁拉盘水车,1958年以后水车逐渐淘汰。民国时期,宁河县已有机械提水和电力提水工程。时,军粮城(原宁河县辖)已有蒸汽锅炉扬水站,提水灌溉垦种稻田。但发展慢,应用不广泛。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芦台后,为侵华军谷生产,于1942年修建大艇(日称1号),大薄(日称4号)电力扬水站两座。1943年修建大北(日称2号)、张耳沽(日称3号)、大尹(日称6号)、董庄西站(日称7号)等6座扬水站,灌溉面积65.108亩。1945年,日本侵略军战败时,所有扬水站设施破坏殆尽。宁河县解放后,1949年春,由中央农业部农垦管理局于芦台建立芦台电化水利站。是年即修复大艇、张尔沽两座扬水站。1950年相继修复大北、大薄、大尹、董庄西站4座扬水站,同年并兴建董庄东站(现董庄站),并恢复了建设芦台、茶淀、任凤等国营农场电力排灌设施,共开挖渠道闸涵307座,斗门涵洞1227个,建场房16处,安装电机16台,抽水机36台,用日工22.3万个,国家总投资150万元。
  第三节 机电排灌
  一、电力排灌站。10秒立方米以上大型排灌站分述如下:
  (一)董庄扬水站。董庄扬水站为国办站,位于蓟运河左岸董庄村东。1950年,由中央农业部蓟运河灌溉管理处主持修建,时称:“芦台八号扬水站”。同年6月9日建成,由芦台电化水利站管理。装机容量5台机组750马力,900毫米卧式泵5台。总流量10秒立方米,水泵扬程3.5米,底板高程0.5米(大沽),配电变压器1000千伏安,控制面积2.9万亩。干渠长度52公里,支渠78条,长度113.4公里,进水闸24座,节制闸10座,生产桥22座,涵洞406个,该站为宁河县建国后第一座大型扬水站。1976年部分工程震毁,后修复。国家拨付震毁款1.7万元。1977年改建,并增装900毫米卧式轴流泵1台,投资80.88万元,改建后装机容量为6台机组,总功率990千瓦,900毫米卧式轴流泵6台,总出水量12秒立方米,1982年配电变压器改装1600千伏安,排灌效益3.4万亩。
  (二)皂甸扬水站。皂甸扬水站为国办站,位于蓟运河左岸芦台镇建新村西。为有益于本地区洼改,发展稻田,于1957年冬季筹建动工。1958年5月1日建成,并于当年投入生产。该工程由县水利局主持施工,其枢纽工程由唐山建筑工程局承建,机电安装,由原河北省芦台电力灌溉处承装,灌区内工程由受益单位出工兴建。装机容量,5台机组,总功率为625千瓦,900毫米卧式轴流泵5台。总出水量10秒立方米,水泵扬程3.5米,底板高程为—0.2米(大沽高程),配电变压器2700千伏安,灌区内工程干渠3条,长26.8公里,支渠33条,91.7公里,节制闸两座,进水闸19座,生产桥3座,总投资62.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2.3万元,群众投资19.87万元,控制面积8万亩,受益单位有汉沽农场、东尹、芦台镇。建站后,交由河北省芦台电力灌溉处管理。该站60年代中期水稻种植发展近2万亩。70年代由于区划变更,汉沽农场自建裴庄排灌站1座,汉沽区杨家泊乡于皂甸站北自建扬水站1座,从此皂甸扬水站弃用。
  (三)苗庄扬水站。苗庄扬水站,位于蓟运河左岸苗庄村北,为改造苗庄东北部洼地发展稻田,1957年冬由县水利局主持筹建动工。枢纽工程由唐山工程局承建,机电安装由芦台电力排灌管理站承装,灌区土木工程由受益村出工兴建。装机容量,原设计8台机组,实装7台,电机合计功率为875千瓦,900毫米卧式轴流泵7台,总出水量为14秒立方米,水泵扬程3.5米,配电变压器3台1500千伏安。干渠6条,长65.3公里,支渠43条,长190.9公里,进水闸27座,节制闸1座,生产桥4座。效益面积,排3.6万亩,灌1.9万亩。总投资金额127.4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2.9万元,群众投资54.53万元。苗庄扬水站原建为单灌站,后于1966年配套为排灌两用站,后又拆调出两台机组,现实有机组5台套,1976年部分震毁。国家拨付修复款5万元。该站原系国营站,1971年下放为乡管。
  (四)杨富扬水站。杨富扬水站为国办国营站,位于西关引河南岸胡庄、杨富村之间。1960年春,由县水利局主持修建,汛前竣工当年生效。建后交由宁河县电力灌溉处管理。装机容量,3台机组,总功率为487.2千瓦。900毫米卧式轴流泵3台,总出水量为6秒立方米,扬程3.5米,底板高程为0点(大沽),配电变压器1000千伏安,灌区内灌排干渠6条,全长5701米,节制闸25座,涵洞5座,生产桥20座,斗门63个。总投资59.5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3.14万元。效益面积,排2.4万亩,灌1.5万亩。1964年最高实灌面积达3.5万亩,其中稻田1.08万亩,旱田2.44万亩。建后为赵本、廉庄、宁河等乡受益单位的农业增产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五)丰台排灌站。丰台排灌站,位于还乡河故道孙庄村东。本工程由县水利局和原丰台工委共同筹建,1959年冬开工,于1960年汛前竣工生效。装机容量,5台机组,总功率为690千瓦,水泵为900毫米,卧式轴流泵5台,总出水量为10秒立方米,扬程为3.5米,底板高程为0点,配电变压器两台,1310千伏安,效益面积,排1.5万亩,灌1.2万亩,工程总投资为136.4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5.86万元,群众自投资70.55万元。建后交宁河县电力灌溉管理处管理,1968年下放原丰台公社管理。1976年震毁部分工程,国家拨付修复款3万元。该站60年代、70年代为本地区排灌水,尤以排水发挥效益大。
  (六)江洼口排灌站。江洼口排灌站为国办站,位于蓟运河右岸江洼口村北约千米处。为解决本地区除涝,灌溉兼蓄水源,于1975年春,由县水利局主持施工,同年汛前竣工。装机容量,5台机组,总功率为825千瓦(单台165千瓦)。900毫米立式轴流泵5台,总出水量为10秒立方米,水泵扬程为4米,底板高程-1.5米(大沽),配电变压器1000千伏安。效益,排3.5万亩,灌溉2.46万亩,总投资为75万元。建后由宁河县排灌站管理。1976年强烈地震,震毁厂房楼板及进水闸反拱底板一部,翌年4月19日修复,用2920工日,投资近1.7万元。江洼口排灌站为本县第一座立式泵站,厂房结构型式亦较新颖。建后为县内抗旱调蓄水发挥了较大作用。
  (七)潮东扬水站。潮东扬水站,位居于潮白新河左岸,卫星河西首端南侧。1976年春躲军甸低水闸失利。尔后,为解决潮东、蓟西一大片排沥、兼调、输水,县拟建潮东扬水站。该站始筹建于1976年6月,7月28日因地震停办。1977年由宁河县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承建,边设计,边施工,于翌年汛前建成,并于当年排涝生效,国家投资175万元。装机容量,165千瓦电机10台,总功率为1650千瓦,900毫米立式轴流泵10台,总流量为20秒立方米,配电变压器为2400千伏安,排水效益约20万亩。建后交宁河县排灌站管理。该站多年来为潮东区排蓄水,为全县调输水作用颇大。
  (八)乐善扬水站。乐善扬水站,位于潮白新河左岸乐善庄村南。为提高除涝标准,实现稳产高产,确保市委提出的1978年过“长江”的要求,经县水利局勘测设计报批并主持施工,1977年9月8日动工,1978年6月1日竣工,当年投入生产。装机容量,5台机组,总功率为825千瓦,水泵为900毫米轴流泵5台,扬程4米,总出水量10秒立方米,底板高程为-2.7米(大沽),配电变压器1000千伏安,效益面积,排4.48万亩,灌2.72万亩,并建地下排闸,地上排闸,灌水档水闸等设施,总用工148135工日,总投资75万元(国拨)。该站采用分离式主副厂房并列及自流、机排立体交叉结构型式,结构合理,外观新颖。建后由于劳动部门劳动指标所限,故交由受益乡水利站管理。
  (九)东海北站。东海北站,又称宁河县七里海水库第二扬水站,系七里海水库配套工程。站址位于东海水库西北角。它与南站均为水库扬水站,兼排沥调输水。本工程由县水利局主持勘测设计施工,水利局修配厂承担机电装试,县电力局承负高压线路架设并配电压器安装。于1978年10月1日动工,至1979年10月1日竣工。本工程分为两期施工,1978年秋为第一期,施工单位,丰台、岳龙公社出工1000人。1979年春为第二期,施工单位,丰台、造甲、东己坨、大贾、苗庄等5个乡共出工800人。装机容量,165千瓦电机10台,总功率为1650千瓦,900毫米立式轴流泵10台,总出水量为20秒立方米,扬程4米,底板高程为-3米(大沽),配电变压器2400千伏安。枢纽配套5座,即:进水闸、自蓄闸、机蓄闸等。总用工140124工日,总共投资199.562万元。建后交宁河县七里海水闸管理处管理,1983年冬移交俵口等受益乡水利站管理,水闸管理处由此撤销。
  (十)东海南站。东海南站,全称为宁河县七里海水库第一扬水站。站址位于东海水库西南端,潮白新河左岸,乐善闸北200米处,系东海水库配套工程。工程规模为20秒立方米,它与北站共同担负水库蓄水,兼津塘运河、曾口河排沥排咸。本工程由宁河县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施工,农建第一队承担土建,水利局修配厂承担机电安装试验,县电力局承担35千伏高压线路架设。1978年10月开工,1979年8月竣工。工竣后交由宁河县七里海水库管理处管理。装机容量,165千瓦电机10台,总功率为1650千瓦,900毫米立式轴流泵10台,总出水量为20秒立方米,水泵扬程4米,底板高程为-0.3米(大沽),配电变压器2400千伏安。除厂房外并有自蓄闸、机蓄闸、站前闸等节制闸5座。总用工105566工日,总投资197万元(国投)。东海水库南站主副厂房并列,井柱框架基础,为县内第一座结构新颖的扬水站。1983年冬,由县水利局移交受益乡水利站管理,原宁河县七里海水库管理站撤销。
  (十一)孙庄扬水站。孙庄扬水站位于潮白河右岸孙庄村南。为提高除涝、灌溉标准,兼深渠蓄水功能,经县水利局勘测设计、报批并主持施工,1981年5月继建至汛前工竣。装机容量,165千瓦电机5台,900毫米立式轴流泵5台。总出水量为10秒立方米,扬程4米,底板高程为-2米(大沽),配电变压器1250千伏安。效益面积,排14.5万亩,灌2.2万亩。枢纽工程除厂房外并设有灌进水闸1座,地上排闸1座,地下排闸、用支分水闸两座,以及渡槽跌水等,总投资145.3万元,建后由宁河县排灌站管理。
  二、喷灌。
  宁河县使用喷灌机始于1975年,当时喷灌面积仅3950亩。1978年喷灌列入水利建设计划,并规定有关政策。1983年,春夏两旱,喷灌显示出明显的效果。7月中旬,从天津引进喷灌机16台套,用于岳龙、宁河等4个乡镇。实用考查,省水、省电、省开支,实现了增产增收。时,本县共有喷灌机械364台套。其中:天津产16台套,河南省新郑产348台套。总投资59.78万元。经考查:4小时可浇地6亩,每天可浇灌土地15—20亩,比井灌一般省水40—60%。
  第四节 机井建设
  清代和民国时期,除宁河、芦台、丰台等大镇有饮水井,芦台火车站建蒸汽机车用水井以外,农用井很少。民国时期,经当时建设局结论:宁河县属不宜凿井区,机井建设一直没有健权,新中国建立后,有组织的人工凿井始于60年代初,由芦台建筑社经营。时,多凿饮水井且以人工竹片凿井,发展缓慢。为开发地下水源,宁河县于1964年底成立县抗旱办公室,筹划宁河县机井抗旱工作,同时筹建农林水利局打机井队,开始大锅锥凿井试验。1965年春,丰台公社东棘坨村用锅锥打了第一眼井。井眼直径1. 05米,井深22米,砖砌井取得成功。安装4寸泵,抽水四五小时不干。1966年又于东棘坨公社东棘坨村用小锅锥打了50多米深的水泥管井,麦收即获益。1966年8月,组装成功150型冲击式打井机,于苗庄倒流村试凿出水。这是县内第一台机械打井机。1967年初,成立县专业打井队。10月,组装第二台冲击式打井机。1968年,在河北省水文地质队指导下学会了电法,为观测地下水分布、动态等情况提供科学依据。1968年3月,由120型打井机发展到150型打井机6台。1973年8月,宁河县改抗旱指挥部为抗旱打 井办公室,国家拨款购买300型红星回转钻机3台套。1975年,县打井办公室成立“三八”妇女 打井队。1976年7月10日,天津市抗旱打井办公室向宁河县无偿赠送516型深井钻机6台套。自1965年至1980年,全县共打井4205眼。1976年地震灾害中,震毁机井1292眼,加之每年报废井,至1980年尚有好井2600眼。其中:深井812眼,中井1788眼。从用途看,农业生产井1974眼,生活用井408眼,工业生产用井51眼,另外两用井167眼。拥有井机58台套,其中:150型37台套,300型15台套,516型6台套。打井总投资为3123.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605. 62万元;社队自筹1517.58万元(未含市直拨设备、管理、试验费)。机井工人发展到2门 人。全县机井密度平均为2.51眼/平方公里,全县单井平均负担净耕地面积为342,2亩「全县机井分布很不均匀,北部、东北部密度大,西部、西南部密度小。各大队机井分布也不均匀,有的大队60多眼,有的只有两三眼,同时县内机井多分布村落周围的菜地、麦田、稻田及果园地块上。距村较远旱田、大洼地区机井很少。宁河县现有机井其深度,北、东北部多在14—60米;中部多在140—180米;南、西南部多在180—350米;仅在西南部个别地区和芦台周围有部分250-350米的深井。地下水分布和淡水埋深情况,据县机井办公室1974年12月调查:中浅井区,分布在我县内东北部丰台、岳龙、大辛、赵本4个片,占地18万亩,一般深在60—100米,淡水埋深10—30米以下,可利用砂层25—40米,主要以中粗砂、卵石为主,静水位2—4米,底下水源丰富,一般可供6寸泵抽水,出水量60-80吨/时。中深区,分布在县中南部,包括板桥、苗庄、宁河、廉庄、大北、赵庄、董庄、东棘坨8个片约占地29万亩,一般井深130—150米。淡水埋深40—60米以下,可利用砂层40-50米。以中细砂粒为主,静水位5-9米,局部地区12-17米,由于水位深,一般用深井泵抽水,出水量40-60吨/时。深井区,分布在县内西南部,包括造甲、潘庄、淮淀、俵口、任凤、南涧等6个片,约占26万亩,一般井深150-200米,淡水埋深60-100米以下,以细粒砂为主,静水位7-9米,局部12米以下,用深井泵抽水,出水量为30-60吨/时。
  第五节 闸涵
  新中国建立前,宁河县仅有煤河闫庄闸1座,无农水闸涵。1960年,由县农林水利局主持修建了张彪节制闸。1963年,根治海河工程中,建闸修桥,闸涵建设才初具规模,至1985年全县已建成大中型闸涵13座(其中市管闸由县代管5座,县管闸8座),一二级河道小型闸涵近百座。多年来这些闸涵为宁河县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交通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市、县管大中型闸涵分述如下:
  一、蓟运河沿岸
  (一)煤河闸:光绪七年(1881年)为了运输唐山开滦煤,由英国资本家投资兴建,俗称闫庄闸口。此闸位于闫庄村北煤河、蓟运河交汇口,西起蓟运河闫庄村北,东至胥各庄,河道长为40公里。此闸系节制煤河水位以利通航的船闸。建国前,由开滦矿务局管理。新中国建立后,由蓟运河滦河河务局管理。1954年由宁河县政府建设科管理。1958年大旱,河水干涸,煤河连年停运,船闸废弃。
  (二)张彪闸:位于西关引河中部张彪村北。1960年由县水利局主持修建。闸共5孔,每孔宽2.5米,高3米,底高程0.2米,流量4立方米/秒,1972年由县水电局主持闸改桥。
  (三)西关引河闸:位于西关村南(原设有简易石木闸),于1960年由县水利局重建。为砌石结构,5孔木制人力5吨舵轮启闭机闸门,设计流量40立方米/秒,投资8万元。为立足长远,1978年又重建。本工程由宁河县海河工程指挥部设计并主持施工,该闸为单孔翻转式钢板电动闸门,设计流量60立方米/秒,投资34万元。
  (四)大尹闸:位于蓟运河北岸大尹村北蓟运河与蓟运河故道裁湾结合处,由县海河工程指挥部主持修建。1973年8月26日动工,翌年7月1日竣工,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洞顶为双曲拱式,单孔直升式钢板手、电两用启闭闸门。分上下两层:上层启闭机为6PQ10T单吊点;下层闸门启闭机为QPQ16T双吊点,设计流量为40立方米/秒,投资33.4万元。该闸的修建对蓟运河王御史村故道裁湾后防洪、蓄水、灌溉、通航提供了便利条件。
  (五)孟庄闸:位于蓟运河西岸孟庄村南卫星河口处。1974年12月动工,翌年7月1日建成,由县海河工程指挥部设计并主持施工修建。主体为砼、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单孔翻板式电动闸门,QPQ16T双吊点起闭机。设计流量为60立方米/秒,投资29.8万元。该闸的兴建对防洪排灌均有积极作用。
  二、还乡河分洪道沿岸
  (一)丰北闸:位于还乡河分洪道右岸、丰台镇北,在还乡河分洪道的结合处,由县海河工程指挥部主持修建。1973年3月1日动工,同年7月1日竣工。为砌石结构,单孔翻板式钢板电动闸门,QPQ16T双吊点起闭机。设计流量8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110立方米/秒,投资35万元。该闸的修建对分洪、拦蓄、调水颇具作用。
  (二)西魏甸闸:位于还乡河分洪道左岸西魏甸村西。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设计,1973年由县海河工程指挥部主持修建,同年3月10日动工,7月30日竣工。为砌石结构,涵洞式6孔,木板手电两用启闭闸门。因受地震影响,闸门槽不同心,故1984年更新20T电动启闭机两台,1986年又更新两台。设计流量150秒立方米,投资50万元。该闸具有渲泄小新河沥水,又能防御还乡河分洪道洪水的作用。
  三、潮白新河沿岸
  (一)淮淀乐善船闸:位于潮白河西侧,津唐运河交叉口。一闸为北淮淀村北,一闸为乐善庄村北。由河北省交通二队与宁河县联合主持施工,于1971年12月落成。该闸为通航输水闸,中心3孔采用钢质翻板闸门,四边孔采用固定门闸铪。通航标准为100T级,闸上设置生产桥为汽10T;设计流量均为80-200立方米/秒,总投资165万元。
  (二)张老仁闸:位于潮白新河左岸,张老仁村北,西关引河与潮白新河交汇处,1971年由县海河工程指挥部主持修建。1971年9月15日动工,至翌年5月5日竣工。主体工程为砼石铪结构,3孔铪板手、电两用启闭闸门;主体闸门分上下两层,上闸门由10TQPQ双吊点启闭,下闸门8TQPQ单吊点启闭,西侧闸门为7号手摇启闭机。设计流量为60立方米/秒,投资25万元。该闸为西关引河西侧输水航运之枢纽,还具有防洪作用。
  (三)俵口闸:位于潮白新河左岸、俵口村西,曾口河与潮白新河交汇处,于1971年由县海河工程指挥部主持修建。为砌石铪结构,3孔手电两用启闭闸门。主闸分上下两层,上闸门由10TQPQ双吊点启闭闸;下闸门由8TQPQ单吊点闸门启闭,两侧闸门由10T手摇启闭,设计流量80立方米/秒。投资29万元,该闸具输水,防洪,通航作用,为曾口河通潮白新河之门户。
  (四)东塘坨闸:位于潮白新河右岸,东塘坨村东,青龙湾故道与潮白新河交汇处,于1971年由县海河工程指挥部主持修建。主体工程为砌石铪结构,单孔直升式双层闸门,设计流量为30立方米/秒,投资13.37万元。该闸为青龙湾故道通入潮白新河之门户。
  (五)东白进水闸:位于东棘坨乡东白村西,潮白河左岸,由宁河县海河工程指挥部承建。1975年3月28日开工,同年7月1日竣工。设计机遇:防洪30年一遇,闸孔为单孔,宽6米,高8.7米,流量60立方米/秒,底板高程-3米(黄海)。核定投资33.1万元,实际投资33.7万元。完成实际工程量,土方14444立方米,石方1314立方米,混凝土798立方米。实际用工:民工8446工日,民技工28211工日。
  四、永定新河沿岸
  造甲田辛船闸。位于永定新河西侧,造甲城西南和田辛庄东南,津塘运河与永定新河交汇处津塘运河上。永定新河左侧为造甲船闸,右侧为田辛船闸。该闸为“北四河”治理配套工程,由河北省航运局和本县联合施工,于1972年7月25日落成。两侧船闸均为100吨级标准,设计流量80立方米/秒,为钢质平面提升翻转式闸门,电动启动,总投资188万元。该闸具防洪、防咸并具排七里海、金钟河沥水入海之功能。
  附:杨花橡胶坝。该坝位于还乡河分洪道中游,杨花桥以下400米处。坝长60米,坝高3米,拦蓄量为400万立方米。该坝是宁河县和天津市引进的第一座橡胶坝。1982年由县水利局设计,当年5月15日施工,7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当年就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使坝上游的岳龙、板桥、丰台3个乡镇的农业生产有很大改变。建坝后当年即蓄水350万立方米,1983年蓄水320万立方米,1984年蓄水300万立方米。
  第三章 电力
  第一节 电力发展概况
  民国8年(1919年),建商办芦台企业电灯公司,资本金10万元。为蒸汽机发电,发电容量100千瓦,电流种类AC。(见民国20年《河北省统计年鉴》)民国27年(1938年)唐紫园于芦台镇蓟运河畔码头街西兴建一座私营蒸汽机发电厂,发电容量60千瓦,主供芦台镇内商号,后又供本镇部分居民用电。1940.年,日本侵略军在董庄、大北、南涧、赵庄等处建军谷生产基地时,分别建7座电力扬水站,共1050千瓦。架设6千伏高压线路,由汉沽变电站输送电力。时,私人电厂倒闭,芦台镇用电也由此线路供给。新中国建立前(1948年12月),用电仍限于芦台镇和大陈庄、皇姑庄。1953年董庄乡通电。1959.年兴建西关变电站。随着供电量的增加,1960年开始在董庄乡、大北乡、宁河镇、丰台镇架设电网并供电。1972年,全县各村庄均通电。
  宁河县电力来源于北京、天津、唐山电网。途经县内小王御史110千伏变电站和汉沽220千伏变电站。1986年.12月,县内西部的新村、任凤、淮淀3座35千伏变电站改由宝坻县随庄110千伏变电站供电,各35千伏变电站再引出10千伏线路分别向周围供电。1949年全县用电量127万度,1986年全县用电量达10157万度,人均年用电量338度,工农业总产值每万元用电2443度。负荷密度按配变每平方公里148.6KⅤA,用电设备每平方公里115.5千瓦,平均最大负荷利用小时为2020小时。1988年全县用电量达12086万KWH,工农业总产值每万元用电1542KWH。负荷密度按配电容量计为184.2KVA/KM2,用电设备115.5千瓦/KM2,平均最大负荷利用小时为3208小时。
  第二节 电力设施
  1986年,县境内共有35千伏变电站20座,主变容量92700千伏安。其中属宁河县供电局管辖7座,主变14台,56300千伏安。各变电站概况如下:
  一、芦台变电站。位于芦台镇芦汉路西侧,建于1975年,电源来自汉沽220伏变电站。初建时有主变2台,总容量6400千伏安。经过1979年扩建,到1986年2台主变总容量增加到10700千伏安,主供芦台镇内及附近地区。
  二、任凤变电站。位于任凤乡政府北,建于1974年,电源接自随庄110千伏变电站。初接时有主变1台,容量为1800千伏安。经1975、1986年两次扩建,到1986年有主变2台,总容量为5600千伏安。主供任凤乡、俵口乡和大北乡的独立村。
  三、西魏变电站。位于岳龙乡西魏甸村东,电源接自小王御史11。千伏变电站,于1975年建成。有主变1台,容量为3200千伏安,主供岳龙乡和板桥乡,后己坨乡的一部分。
  四、赵本变电站。位于赵本乡西苗村东,建于1975年,电源接自小王御史110千伏变电站。 有主变2台,总容量为5000千伏安。主供赵本乡、东棘坨乡和大辛乡的一部分。
  五、淮淀乡变电站。位于乐善村南,潮白河东岸,电源接自随庄11。千伏变电站,1979年建成。有主变1台,容量为3200千伏安。经1980年扩建,到1986年主变增加到2台,总容量为 6400千伏安。主供淮淀乡。
  六、西关变电站。位于西关村南,电源接自小王御史11。千伏变电站,建于1983年。始建 有主变2台,总容量为10700千伏安。经1986年扩建,2台主变总容量增加到15000千伏安。 主供宁河镇、廉庄乡、丰台镇、苗庄乡、小李乡、大辛乡和后己坨乡的一部分。
  七、新村变电站。位于潘庄农场,电源接自随庄110千伏变电站,1977年建成。有主变1台,容量为3200千伏安。经1981年扩建,主变增加到2台,总容量为6400千伏安。主供潘庄 镇、潘庄农场、大贾乡、造甲乡。
  35千伏用户站6座:潮东站、孙庄子站、七里海南泵站、七里海北泵站、塘沽自来水公司淮淀泵站和天马葡萄酒厂变电站,其主变共有6台,总容量10200千伏安。1986年宁河地区电网 属宁河县管辖的35千伏线路共119.7公里,低压线路1294.6公里,10千伏线路953.4公里。配电变压器有1389台,共153185千伏安。用电装机负荷为119019千瓦,无功补偿投装电容器共15468千瓦。
  县境内没有发电厂,所有电力源于京津唐电网。县境内主要由9座主变电站负责输电:
  1、小王御史110千伏变电站:由汉沽220千伏变电站输电,主要担负我县东部地区的送变电任务。西魏甸、赵本、西关等变电站均由小王御史变电站引入电源。
  2、宝抵随庄110千伏变电站:此站输电至县内新村、任凤、造甲、淮淀、东棘坨5座35千伏变电站,是宁河县西部地区的主电源。
  1989年县境内属县供电局管辖的9座35千伏的变电站(装机容量65300KAV)均引出10千伏线路,然后向周围地区辐射供电。10千伏线路上配有变压器1663台,装机容量189912KVA,无功补偿容量34511KVAR。
  第三节 线路和电价
  一、线路。1988年宁河县属本县管辖的35千伏线路共124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1016公里。线损率10.67%。
  二、电价。1989年工业用电每KWH为0.083元,照明用电每KWH为0.148元,农业用电每KWH为0.058元。根据用户情况,在基本电价之外另收油费、能源基金费、购买用电权费等费用。
  第四章 管理机构
  第一节 水利机构
  清代,治水事项由知县、知府、通判、巡抚及漕粮总督兼理。民国时期,县政府设建设局、建设科,掌土地、水利、桥梁工程。抗日战争时期,冀东抗日根据地建立“蓟滦河河务局”,县人民政府建“河务委员会1945年武(清)宝(坻)宁(河)联合县时,建“水利委员会”。1946年1月“联合县”撤销,宁河县人民政府设实业科兼管水利。1951年设建设科兼管水利,1956年设水利科,1958年建县水利局,1960年改称县农林水利局,1962年复称县水利局,1968年建宁河县水利电力局,1974年水利电力分置,仍称县水利局。
  为根治海河,1965年9月,县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1970年秋,又分置海河工程指挥部和海河后勤指挥部。1976年底,县海河工程指挥部改为县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1981年4月,改称宁河县水利建筑工程公司,与水利局合并,县海河工程机构撤销。
  宁河县电力排灌管理机构,始建于1942年,时称“水利组合”,为日军侵华的军谷公司所辖。1943年建大北涧沽、南涧沽、大尹、董庄扬水站,时建1—7号水利组合。又于1945年建8号水利组合。1949年春,又经冀东行署和天津市农林接管处领导,恢复修建5、6、7号扬水站和灌区土木工程。1950年3月,建芦台电化水利组合。1951年建芦台电化水利站管理委员会,下半年改称芦台合作农场,1957年又改称为芦台电力灌溉管理处。1959年与汉沽区合并为汉沽区(后改市)电力灌溉管理处,1961年复称宁河县电力灌溉管理处。1968年10月,该机构撤销,合并于宁河县水电局。
  1964年,县成立抗旱办公室,规划全县抗旱打井工作。1967年建专业打井队,1968年建宁河县机井指挥部,并于1970年建机井修配厂。1973年县建抗旱打井办公室,于1974年改称县打井办公室。1981年打井办公室撤销,合并于县水利局。
  1986年,县水利局组织编制情况:共设农水科、工程科、组宣科、劳资科、办公室等8个科室;下辖河闸管理所、排灌管理站、机井队、水建公司。
  第二节 电力管理机构沿革
  1949年,芦台镇设电力营业站,隶属唐山供电局汉沽供电所管理。电力工程由街道电工队承揽。1962年9月,成立宁河县电力管理局,业务由汉沽供电局管理,有干部、职工20人,另有16名临时工。1965年,天津地区接管宁河电管局,改为天津地区电力公司宁河分公司,下设修试所和潘庄、宁河、丰台、任凤5个服务站。此时芦台镇电力业务仍由汉沽管理,宁河只负责农村部分,业务量较小。1968年8月,天津地区将管理权力下放县。时,宁河电力局与水利局合并为水电局。1974年3月水电局分设,成立电力局。1975年宁河电力局接管了芦台镇用电和芦台附近用户用电。1979年改称宁河县供电局,有干部、职工183人,1989年已有干部、职工297人,业务受天津市农电公司领导。局内设供电、财务、用电、材料4科和办公室。局下辖线路工程队,负责全县35千伏线路的机建、维修、运行管理;辖电力修造厂,负责电力机械修造和电表检验检修。另有芦台、任凤、宁河、丰台、潘庄、西魏、新村、赵本8个电业所,负责本地区的维修、管理,及用电收费工作。拥有9个变电站,负责分区送变电运行业务。另设电力修试所1座,负责变电站维修及处理小型事故。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曹操
相关人物
曹孟德
相关人物
田立成
相关人物
张尔沽
相关人物
董庄西
相关人物
任凤
相关人物
李自沽
相关人物
林亭
相关人物
虞集
相关人物
知事
相关人物
袁黄
相关人物
崔兴
相关人物
任凤庄
相关人物
杨富
相关人物
乔邦哲
相关人物
高程
相关人物
赵本
相关人物
岳龙
相关人物
赵庄
相关人物
张彪
相关人物
张老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