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历史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41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历史概述
分类号:
F326.4
页数:
2
页码:
241-2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是一个具有丰富水产资源的地区,其渔业生产历史悠久。
关键词:
宁河县
水产资源
渔业
内容
宁河县水产资源丰富,渔业生产历史悠久。县境中部地区,曾出土战国至汉时各式“陶网坠”和“丽蚌网坠”等渔具。两千年前,境内已有人从事水产捕捞活动。明代记载:宁河“淀泊互穿引”,“鱼虾地享无穷利”,“水深鱼聚多”,“晒网家家集野汀”。因为濒临渤海,又是水乡泽国,所以渔业较为繁盛。宁河县特产银鱼、冰鲜、紫蟹,在明代已是贡品。明代通判范兆祥曾记载当时宫廷太监亲自收缴银鱼贡品时的情况:“宫厂黄旗压境开”,“弦诵喧啾”,已成百姓沉重负担。至清代,捕捞的主要鱼类已有记载:即鲤、少阳(锅盖鱼)、鲫、〓、鲇、河豚、脍残鱼(俗名葫芦鱼、面条鱼)、鳝、鱵、鳅、嘉鱼、勒鱼(俗名快鱼)、燕鱼、银鱼、鲮鱼、鰶鮬鱼、〓、刀、比目鱼、海䖳(俗名海蛰)、羊鱼、八带鱼、黄花鱼,以及虾、蟹、蠘、蚌、蛎、蛤蜊、蛏、蚶、螺蛳等30余个品种。七里海因每年秋季盛产蟹虾,“居民呼之曰蟹秋。余如鲫鲤白鱼,梭鱼,鲇、鲂、花脊鱼等,间亦产之”。明清时期,海洋捕捞和淡水捕捞业均常盛不衰,并以传统特产银鱼和紫蟹而闻名于世。民国25年(1936年)记载:“蓟运河所产之银鱼、紫蟹,清时曾为贡品。”
民国时期,宁河县为华北地区重要渔业基地。渔业被称为“宁河富源之一”。民国20年(1931年)、民国25年(1936年)记载:“宁河县南临海滨,海岸线长凡百十余里”,“七里海地势洼下,为永定河浅水之地”。“内地湖泊及港淀”、“鱼虾贝蟹,出产极丰”。“全县共有渔船200余只,渔户约400余户”。“宁河县盛产淡水鱼类,为沿海各县中特异者。”“主要物产如红蚶、蛏子、刀鱼、鲤鱼、鲫鱼、快鱼、梭鱼、建子鱼、箭杆鱼、黄瓜鱼、河豚鱼、比目鱼、河虾、螃蟹、鲫头鱼、草根鱼、蟮、蛤、黑鱼、虎头鱼、白条鱼、拐子鱼等。”“咸干品:海虾、对虾、蛤、蚶、虾子、虾头、快鱼、港虾、辞暖鱼、河蟹黄。该属虾头沽专产蛏干,肉味鲜美,名曰:‘美人鲜蛏’,全国闻名。”“渔具多用张网、袖网、棍网、抢网、打网、快鱼网、地网、大网、钩网、挂网、风网、拉网、以及手钩等。”
清代,省“开办渔业公司,以利渔户、渔商”。县“设立渔船捐局”征收船捐渔税。民国2年(1913年),前直隶劝业道时代,道署农林科内设有水产股,“专司水产行政、统计、调查、建设等事业”。“每届渔讯,即派员专赴渔区,从事调查统计工作。”时,宁河县为第五渔区。民国5年(1916年),与天津县等4县联合创办商渔联合会。民国13年(1924年),设直隶沿海渔船捐征收局。民国21年(1932年),县设建设局兼管渔业,并设有“渔业公司”、“渔会”、“渔业生产合作社”等组织。民国25年(1936年)统计:“海产、河产每年输出量不下1300吨”。据记载:“民国以来,沿海渔村,兵连祸结,富有渔户,转徙他方,另谋生路。贫困渔户,颠沛流离,伺机出海,官府不加保护,专恃苛敛摧残。以故渔户生计日蹙,无力捕捞,天然富源,坐而丧失。”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采取办理渔业货款,发放灾荒救济和成立渔业互助组、合作社等措施,恢复和发展渔业生产。1953年,建国营收购站。后因区划变更较大,沿海渔村大量划出,宁河县渔业生产主要转向淡水捕捞。50年代和60年代中期,水产品总量仍很高。1956年至1961年,年平均水产品产量为2250吨,虾蟹产量占35%以上。渔业产值135万元(按当时不变价格计算),其中主要是捕捞生产。1968年根治海河建防潮闸后,溯河性鱼类如刀鲚、银鱼和中华螯蟹等产量骤减,70年代基本绝迹。蓟运河上游修建水库,使河道和七里海存水期缩短,影响了鱼类繁殖,捕捞产量大幅度下降。1973年至1981年,年平均渔业总产量为233吨,比50年代下降96%,其中虾蟹下降到零。
由于捕捞产量的下降,不得不改变渔业生产的方式,由捕捞为主改为以养殖生产为主。早在1957年,宁河县芦台“五一公社”建水产专业队(换新渔业队),从事水产养殖(兼捕捞),并于1958年开始人工孵化鱼苗。1974年,县设水产局,统一管理全县水产行政、技术指导、渔政和供销工作,并开始有计划地发展淡水养殖和海水捕捞生产。1985年开始,部分社队对渔业生产实行专业承包。1985年养鱼专业户达到233户,养鱼联合体达到1390个。
1984年开始发展水产基地。主要集中在:一、西南部地区,含任凤、南涧、淮淀、俵口、潘庄、造甲6个乡镇。有可供养鱼水面、洼淀4.5万亩,占全县水面总数的70%。其中包括:(一)1985年俵口、淮淀、任凤3乡12村,共投资65万元,对东海进行分割治理,扩展养鱼水面0.3万亩,蓄水2600万立方米,鱼产量达15万斤。(二)利用永定河两岸1.8万亩洼淀,海水养对虾、梭鱼。1986年全县建成精养虾池0.182万亩,半精养0.219万亩。对虾养殖水面达到0.401万亩,总产10.5万公斤,海鱼7.25万公斤,同时建成五百水体的对虾养殖场。建成可日产400公斤对虾饵料的工厂。二、淮淀乡南淮淀村东洼淀建900亩小水库,蓄水60万方,每年产鱼2.5万公斤。并于淮淀、潘庄、大贾等乡围堤搭埝,建季节性和永久性水库,总蓄水量达3000万方。三、建成由联合国投资的0.3万亩商品鱼基地。1984年5月,县政府成立渔牧开发办公室,领导这一工程的实施。1986年4月,建大辛渔牧开发管理站,负责本项目的建设,并于1987年10月底完成全部投产,1986年,全县养殖水面达2.54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856.5吨,渔业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达51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
1989年,全县养殖水面已达2.719万亩,水产品总产量4236.1吨,渔业产值已达82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6%。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