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41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疫病防治
分类号: S858
页数: 1
页码: 240
摘要: 宁河县在清及民国时期,县内畜、禽疫病常有流行,缺乏药物和医疗治疗,导致死亡严重。新中国建立后,于1952年建立了县畜牧兽医站,并逐步组建了公社畜牧兽医站和配备了防疫员。1989年,全县已有畜牧兽医105余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畜禽防疫体系。宁河县主要流行的畜禽疫病包括马传染性贫血病、炭疽、马鼻疽、牛口蹄疫、猪瘟等,但通过防疫注射等措施,这些疫病已得到控制或消灭。
关键词: 宁河县 防治 畜禽疫病

内容

清及民国时期,县内畜、禽疫病常有流行,缺药少医,贻误治疗,死亡严重。新中国建立后,于1952年建立县畜牧兽医站。1958年以后,又相继组建了公社畜牧兽医站20处,配备了226名防疫员。1989年全县已有畜牧兽医105余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畜禽防疫体系。宁河县流行广、危害性较大的主要传染病有:
  一、马传染性贫血病:(简称马传贫,代号为3号病)该病是危害马属牲畜的后天性传染病,属不治之症,只得检出捕杀。3号病于1964年在董庄公社小尹大队发现第一匹马传贫之后,疫情呈波浪式发展,逐年扩大。1981年初疫情暴发。根据当时条件,对全县马属动物分二批进行血清检验,检出病畜0.15万头,占当时马属牲畜的13%。后由于普遍注苗,疫情基本得到控制。
  二、炭疽:大牲畜的炭疽病在50年代中期任凤庄一带发生,死亡大牲畜30多头。其他地区也有零散发生。由于防治及时,此病早已消灭。
  三、马鼻疽及牛口蹄疫:偶有发生,由于检疫,封锁注苗,早已得到控制和消灭。
  四、猪瘟: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县内早有发生。70年代是发病高潮时期,原因是外购猪只带入病毒,传染流行。1975年沙窝23头猪发病死亡,后疫情扩大到董庄、板桥、造甲等11个公社,死亡猪只千余头。后每年春、秋两季,防疫注射,免疫密度在90%至95%之间。至1989年此病在全县已基本控制。
  五、猪丹毒:此病早有发生。1974年发病较为严重。丰台、潘庄、造甲公社就有750头发病,其中死亡136头,占疫区养猪数70%。1977年至1978年,全县发病317头,其中死亡193头。十几年来抓了防疫注射,该病已得到控制。
  六、口蹄疫(代号五号病):该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发病快,传播迅速。1977年至1978年,全县只有12个大队零星发生。1979年此病蔓延,传染到全县8个乡25个大队,发病畜2000多头,死26头。至1980年疫情扩大全县20个乡,113个大队,发病2000多头,死亡58头。至1982年发病率大大下降。为了控制此病,1983年天津市和宁河县均成立防治五号病指挥部,采取防治措施。到1989年疫情基本控制。
  七、鸡新城疫(鸡瘟):雏鸡、大鸡都有发生,70年代后期较为严重,1977年发病鸡只达164万只,死亡1.39万只。到80年代疫情下降,1982年鸡瘟死亡鸡只520只。80年代中期由于狠抓了防疫,疫情得到控制。
  八、禽霍乱:呈区域性流行,每年的八月发生较多。原病早有发生,70至80年代大量流行,传染快,死亡率高。1982年全县调查结果:鸡的死亡率在35%左右,鸭、鹅死亡率在43%左右。目前该病仍然危害着县内家禽的发展。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