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章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404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林业
分类号:
F326.2
页数:
5
页码:
231-23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宁河县的林业历史和现状,包括宜林地面积、有林地面积、林木覆盖率等方面的变化。
关键词:
宁河县
林业
历史
内容
第一节 历史概述
据清及民国史料记载:“宁邑地平衍无山……均洼下瘠产”,“大河以南地更卤薄,林木甚鲜”,“林业向不发达”。新中国建立初期,宁河县有林地仅百亩,树不过万株。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河、渠、路、堤、台条田的形成,显著地改变了林业生产条件。1956年颁布了“社造社有,队造队有,社员在自己房前屋后栽植树木归社员个人所有”的政策以后,宁河县林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内贯彻执行《森林法》,积极开展绿化造林,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活动。放宽林业政策,实行确权发证,使树有主,主有权(所有权、经营权、支配权)。四旁(路旁、宅旁、水旁、村旁)植树是宁河县主要的林业资源。1986年,全县共有四旁树740.2万株,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28株;林木总蓄积量为12.4127万立方米,人均为0.4965立方米,零散灌木2044168墩,人均8墩。主要造林树种有:杨、柳、榆、刺槐、臭椿等。四旁树各树种株数所占比例中:榆树357.27万株,占48.3%;柳树187.83万株,占25.8%;刺槐106.88万株,占14.4%;杨树49.74万株,占6.7%;其它38.48万株,占5.2%。四旁树各粗度及所占比例是:5厘米以下的为53.9%,6-16厘米为43.8%,18-22厘米为15.6%,24厘米以上的为0.3%。1989年,全县共有四旁树912.09万株,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34株,林木总蓄积量为24.6003万立方米,人均为0.91万立方米;零散灌木2712944墩,人均10墩。主要造林树种有:杨、柳、榆、刺槐、臭椿等。四旁树各树种株数所占比例中:榆树357.3万株,占39.2%;柳树281.2,占30.8%;刺槐162.9万株,占17.9%;杨树87.1万株,占9.5%;其它23.59万株,占2.6%。
全县果园面积为0.770万亩,8.1万株,其中苹果0.27万亩,占果园总面积的35.10%;梨树0.13万亩,占16.9%;桃树0.14万亩,占18.2%;葡萄0.11万亩,占14.3%;枣树0.04万亩,占5.2%;杏等其它0.08万亩,占10.3%;全县结果树为3.38万株,占总株的41.8%。
全县林木覆盖面积为3.75万亩,其中四旁树覆盖面积为2.877万亩;零散果树0.0763万亩,其中覆盖率最高的赵庄乡为4.1%。覆盖率在3-4%的有:苗庄、岳龙、大辛、大北、俵口5个乡;覆盖率在2-2.9%的有:板桥、丰台、宁河、廉庄、芦台、董庄、赵本、东已坨、造甲6乡3镇;覆盖率在2%以下的有:南涧、任凤、潘庄、大贾、淮淀4乡1镇,其中最低的是大贾、淮淀两乡,均为1.5%。1980年全县木材采伐量为2118立方米。常年林木损耗率均为5%左右。
据树木生长椎调查,全县单株年直径生长量:杨树为0.76厘米,柳树为0.64厘米,榆树为0.61厘米,槐树为0.62厘米,椿树为0.63厘米。单株年材积生长量:杨树为0.0462立方米,
柳树为0.0330立方米,榆树为0.0213立方米,椿树为0.0349立方米。全县四旁树总材积生长量约为17254.8866立方米,其中杨树为2854.2557立方米,榆树为10645.6169立方米,槐树为3319.6919立方米,椿树为435.3221立方米。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全县各种形式的林业生产责任制相应建立,不断扩大完善,使林业生产发展很快。据1986年“京津周围地区绿化总体规划”统计:全县有林木740.2万株,人均25.5株;活立木蓄积量13.16万立方米,人均0.44立方米;现有灌木110万墩;有果树面积0.77万亩,年提供水果量78.99万公斤。宁河县林木覆盖率为5.68%。
1989年,全县现有林木912.09万株,人均28.8株;活立木蓄积量24.6003万立方米,人均0.78立方米;现有灌木271.2944万墩;有果树面积1.159万亩,年提供水果量120万公斤。宁河县林木覆盖率为6.5%。
第二节 面积、种类及分布
一、林地面积
新中国建立初期,宁河县宜林地面积很少。由于地势低平洼下,土质盐碱,且大片土地无沟少埝。只有蓟运河堤、青龙湾河堤、江艾路两侧、村围宅旁以及零星墓地尚可植树,不过万亩。宜林地少,有林地则更少。地不过百亩,树不到万株。从60年代开始,林地面积逐年大幅度增加。
1982年全县宜林地面积为14.8万亩,有林地面积5.3万亩;1986年宜林地面积发展到21.37万亩,有林地面积已达8.2万亩,分别为1982年的143.1%和154.7%。林木覆盖率也已由1982年的3.44%提高到1986年的5.68%。1986年初,“京津地区宁河县造林绿化总体规划”开始实施。在有林地8.2万亩的基础上,于“七五”期间使有林地面积达17.7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11.45%。
二、林木品种
清代,林木果木有桑、榆、椒、杜梨、槐、杨、柳、松、柏、以及桃、梨和葡萄树。民国时期,县志记载:“本境林木和果木品种有:桑、槐、柏、柳、杨、榆、椿、桦、杜梨、杏、桃、梨、樱桃、文冠果等”。新中国建立初期,县境内林木和果木,以柳树为主(约占80%以上),间有零星的榆、椿、槐、杜梨等。常绿树和风景树就更为罕见了。除全县有几株侧柏外,仅杨付村的古庙里,有两株文冠果树。
到了60年代初,宁河县植树仍以柳树为主。60年代中、后期,开始引进洋槐、白蜡、泡桐、榆苗及加青杨等品种。70年代,经过试验基地品种比较,筛选了适合县内种植的新品种。如:加青杨、小黑杨、加杨、小叶杨、小美杨、欧美杨、意—214杨、沙兰杨、毛白杨、山海关杨等。同时经过生产实践,还确定了洋槐、臭椿、国槐、柳树、紫穗槐等为县内主要乡土树种。8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了旱49柳以及桧柏、火炬等常绿树、风景树和木本花卉等。1989年,宁河县已有用材、风景等类树种40余个。
三、分布
全县范围内,各树种是依据其生长特征、特性、适应性而分布的。土壤盐碱瘠薄和较为干旱的西北部地区,以洋槐、榆、椿为主,而土、肥、水条件较好的蓟运河沿岸等中部地区,以毛白杨、欧美杨、沙兰杨、意—214杨等树种较多。在地势中,地下水位在1.2米以上,盐碱较轻的东北部地区,以小美杨、加青杨较多,而在地势低洼,地下水位在1米以内或季节性积水的七里海周围等南部地区,以柳树、白腊为主,紫穗槐多分布在台、条田的沟边及乔木林的株间。
第三节 造林与管理
一、造林
宁河县历史上少有种树的习惯,因而全县林木罕见。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及各级领导、人民群众认识的提高,使植树造林活动逐年扩大。
国家立植树节(3月12日),市立植树日(3月29日),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又通过了“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的决议”,极大地提高了宁河县人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从而年年开展义务植树活动。1981年至1986年,全县共参加义务植树83.6万人次,共植义务树268.37万株。植树造林是在统一指挥,统一规划设计下进行的,重点放在实现农田林网化。目前,已有农田林网6500公里,农田林网树木占总数的85.3%。80年代,为使宁河县用材林与经济林、防护林比例趋向合理,速生树种与优质树种搭配得当,以大幅度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植树造林已开始向高挡优质、常绿、风景等树种发展。1989年,全县已有桧柏、火炬、五角枫、香椿等40余个优质树种2.5万余株树木。
二、管理
(一)管理机构
民国时期,县设建设局,兼管林业。新中国建立初期,林业生产由县人委农业生产科负责管理。1953年建农林局,林业生产转由县农林局技术科兼管。1958年在农林局设林业科,宁河县开始有专门林业管理机构。1970年县建立植树造林指挥部。1988年11月,复设林业局,下设办公室、营林科、果树科、林政科、绿委办5个科室。
林业生产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目前,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已由1958年的2人发展到85人,专业技术干部由1958年时的1人发展到22人。其中有农艺师4人,助理农艺师9人,技术员9人。
(二)技术管理
1958年建立林业科后,逐步在全县范围内施行对林木的技术管理。
1965年学习外地经验,对榆树“冬打头,夏控制”,并逐步推广了合理施肥、适时浇水、白灰涂干以及除虫防病等技术措施。
70年代初,宁河县林业工作者,摸索出在柳树、洋槐树、杨树等树种上“不打头、只控制”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1980年以后,各乡、镇派驻林业员,组成了县、乡、村三级林业技术服务体系。
在果树的技术管理上,原来采用冬季重剪,致使结果期延缓,甚至有的苹果树7—8年还不能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又结合到外地学习,把冬季重剪,改为一年四季轻剪,收到了良好效果,使果树提前了结果期,现在有的苹果树3—4年开始挂果,7—8年就进入了成果期。
(三)森林保护
宁河县森林保护工作从1978年开始。随着林果面积的逐年扩大,林业技术力量不足,林果病虫害逐渐增多。1978年榆树的榆兰金花虫迁飞本县,蔓延成灾。榆兰金花虫,幼虫背褐腹黄,满背短小肉刺,群集成团片样子,成虫样似金龟子,体小如豆,莹莹绿光,扑窗撞门。榆树是其主要危害对象,轻者叶斑驳,重者叶光树枯,所以引起各级领导部门及人民群众重视,采取人工排打,多种药物除治,但效果均不理想。1984年,在市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宁河县森林保护工作者经几年努力,探索出在越冬代成虫出蛰上树期间,采用氧化乐果剥环涂干法,效果显著,两年中虽然尚未根除,但危害已逐年减轻。
为了加强森林保护工作,1985年,农林局林业科建立林木果树森林服务站,配备了植保专用车和各种药械,并在大北乡设立林果森保服务点。他们除抓好金花虫和各种蛀虫、干害虫的除治外,还重点进行4个果园点上的果树病虫害防治,显著提高了产果量和好果率。任凤乡小坨果园好果率由原来的20%增加到86%;产果量由原来的1.74万公斤增加到4.435万公斤,经济效益由原来的0.35万元增加到1.2万元。
第四节 苗圃与林场
民国26年(1937年),县内设有苗圃,负责公共植树工作。并设有农会,呈送树木种子,征集林木标本。
1962年,县农林局良种场建立农林、水利、苗圃3场,总土地面积0.06万亩,实际育苗60余亩。
1963年,苗圃场搬迁到董庄乡靳家堼北的津唐运河大堤上,总土地面积200亩,实际育苗100亩左右。
1971年,因津唐运河加宽,该苗圃搬至西关引河北张彪闸旁。总土地面积270亩,实际育苗150亩,年可提供树苗12万株。
1972年,原苗圃交水利局管理。当年,在板桥乡东部建农林局新苗圃场,总土地面积0.3万余亩。除去实验林地、果园外,实际育苗由150亩增至300亩,年供各类3年生以上大苗由原10万株增至20万株。
1975年,在津榆公路南侧,造甲城路口以东,建立交通局苗圃一处。总土地面积200亩,实际育苗140亩。
1980年,在赵本乡西苗村东,建市政苗圃一处。总土地面积104亩,实际育苗80亩,年提供3年生大苗4—5万株。
1981年,在赵本乡杨富村东,县与天津市农林局联合建天津市宁河实验林场一处,总土地
面积近0.3万亩。重点进行林业的示范与推广,兼顾育苗。原200余亩苗圃下降到20亩。现可提供大苗3—5万株。
除国营苗圃外,1980年以后,全县大部分乡村相继建立了苗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从事林业育苗的专业户、重点户、联合体应运而生,较大地增加了产苗量。1986年全县已育苗圃面积0.35万亩,可提供成苗近百万株,为京津周围地区绿化提供树苗。
1989年,全县苗圃面积1.151万亩,可提供成苗近千万株。
1989年主要苗圃与林场:
(一)张彪苗圃:水利局管辖,1971年建成,占地270亩,实际育苗150亩,每年可提供树苗12万株。
(二)板桥东苗圃:林业局管辖,1972年建成,占地3000余亩。除实验林地、果园外,实际育苗300亩,年供各类3年以上大苗20万株。
(三)造甲交通局苗圃:1975年建成,占地200亩,实际育苗140亩,年提供三年生大苗近10万株。
(四)西苗市政园林苗圃:1980年建成,占地104亩,实际育苗80亩,年提供3年生大苗4—5万株。
(五)杨富实验林场:系县林业局与市林业局联建林场,1981年建成,总土地面积0.3万亩。重点进行林业的示范与推广,兼顾育苗。年提供大苗3—5万株。
第五节 果园及果树栽培
1954年,小北涧沽建立了宁河县第一座果园,栽种果树30亩。有苹果、梨、桃等果树600余株。
1968年以后,全县果树栽种面积才有了较大发展。据1980年果树资源普查统计,全县已有果园57个,共有果树面积0.366万亩,有五六种果类、四五十个品种的果树约8.1万株。其中苹果0.144万亩,梨0.171万亩,桃908亩,葡萄50亩,其它76亩。全县果树中结果树为38.4%,年产各种水果30余万公斤。
1984年底,宁河县把果树种植纳入开发性生产,国家下拨了贴息贷款160余万元,从而促进了果木发展。1986年底统计,2年中栽种各种果树0.628万亩,计28万多株,是1949年到1984年保存面积的1.7倍,保存株数的3倍以上。树种也由原来的五、六种增加到10余个种类。品种由四五十个增加到百余个。但由于技术力量薄弱,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致使实际保存率不高。1986年全县实际保存果树面积0.696万亩,保存果树31.334万株,其中苹果0.256万亩,梨0.114万亩,桃0.136万亩,葡萄0.094万亩,其它果树0.897万亩。年产果量达60万公斤。
1986年从农林局苗圃场划出还乡河东侧1900亩土地,建立了宁河县果树研究所,配备了专门技术力量,从事果树业的试验研究。
1989年,全县实际保存果树面积1.151万亩,保存果树44.31万株,其中,苹果0.380万亩,梨0.219万亩,桃0.372万亩,葡萄0.107万亩,其它0.073万亩,年产果量达120万公斤。
第七章 畜牧业
第一节 历史概述
据明、清史料记载:当时宁河县已有农户饲养牛、马、羊、驴、骡和鸡、鸭、鹅、兔等。民国21年(1932年)县志载:“牛马羊豕,田家畜之、饲之。每藉以孕子以生财。对于农业上、生活上,是一大辅助也。”“宁土瘠贫,饲畜无多,有田数亩之家,畜一驴,畜一牛或畜一马,赖以耕田,并赖以行车,成群畜牧者,百不一见焉。”当时,为农户自发养殖,单独经营,分散饲养,大家畜多为地主富农户占有。全境已有10余名兽医,以祖传的土方为家畜治病。民国27年(1938年)记载乡村农民家庭饲养情况:“村内猪几乎很少,鸡每户平均0.65只”,“村民说,因常发生疾病,故不饲养”。“驴马的饲养很粗糙,夏季吃青草,多少给点高粱,冬季喂的是和烧柴差不多的乱草,当干草吃,并无好饲料。”因此,民国时期,畜牧业极不发达。民国26年(1937年)记载:(本县)“牛300头,马500匹,鸡10万只,鸭600只,鹅50只”。畜禽常闹传染病,死亡率很高,发展缓慢。
新中国建立后,畜牧业和农业同时发展。1949年,全县已有大牲畜0.5万头,其中:驴、牛占70%以上;猪0.27万头。1953年,县设畜牧兽医管理站,负责全县畜牧生产管理和指导工作。1955年,建高级社时,大牲畜由原分户饲养,变为集体饲养。1958年以后,各公社相继建集体养猪场、畜牧兽医站,并在大队(村)设畜牧防疫员。宁河、潘庄、芦台三镇,还建起家畜配种站,不断引进牲畜新品种。1963年,县建养猪办公室,县、社、队三级分别建猪场。1975年,全县共有猪场280余座,猪只饲养量达16万余头,猪只年终存栏10万头,可繁殖的母猪0.85万头,实现了自繁自养。
1980年开始,农村畜牧业由集体经营转为个体经营。1983年以后,不断涌现畜牧业专业户。县办起种猪场、种鸡场,以及奶粉厂。为充分利用县内西北部地区资源丰富的优势,承担了联合国2730项目及国内种草试验项目,开发1.5万亩草场,建起5个奶山羊基地乡(赵本、东棘坨、大贾、潘庄、造甲),开发利用荒地和低产田,建设人工草场和天然草场,发展肉牛、肉羊和奶山羊商品生产基地。1986年全县共有大牲畜1.52万头,羊2.84万头,生猪饲养11.76万头,年末存栏4.74万头,出栏7万余头。家禽66万只,兔2.7万余只,貂332只。猪肉产量599.7万公斤。1989年,全县共有大牲畜1.60万头,羊2.71万头,生猪饲养11.50万头,年末存栏5.15万头,出栏6.35万头。家禽108.8万只,兔1.33万余只,貂462只,猪肉产量4.916万公斤。本县畜牧业总产值1983年为1392万元,1984年为2021万元,1985年为2178万元,1986年为2074万元,1987年为2104.8万元,1988年为2508.4万元,1989年为2995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4.29%。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