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植物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40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植物保护
分类号: S43
页数: 2
页码: 220-22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农田病、虫、草害的种类以及相应的植保技术和药械的发展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植保技术逐渐从徒手防治发展到综合防治,药械也由手工发展到了机动。同时,农药也由原始的无机药物进化到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先进水平。这些进步对保护农作物、促进生产丰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农田病 宁河县 植物保护

内容

一、全县主要农作物常见的病、虫、草害。常见的杂食性害虫有:蝗虫、粘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水稻主要病虫害:二化螟、稻包虫、稻飞虱、稻蝗、红线虫、绵腐病、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等。小麦主要病虫害:麦蚜、黑穗病、锈病、白穗病等。玉米主要病虫害:玉米螟、玉米蚜、黑粉病、大小斑病等。高粱主要病虫害:高粱蚜、条螟、黑穗病等。棉花主要病虫害:棉蛉虫、棉蚜、棉红蜘蛛、立枯病、炭疽病、枯萎病、黄蒌病等。各类蔬菜主要病虫害:蚜虫、棉蛉虫、红蜘蛛、霜霉病、炭疽病、早晚疫病、枯萎病、细菌性紫斑病、日烧病、细菌性疮茄病、褐纹病等。
  农田主要杂草有:稗、莠、蓼、蓟、鸭舌草、三棱草、牛毛草、马齿苋等。
  二、药、械更新与植保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植物保护是以除虫为主,一般只是徒手防治。如火烧沟埋、捉虫挖蚕(地老虎)、鞋底打蚂蚱等。农药也极为落后,主要是烟草水、信石等。
  50年代末到60年代,由单纯的除治虫害发展到除虫防病综合防治。农药也由原始的无机药物进化到“六六六”、“DDT”、“硫酸铜”、“波尔多液”、“水银制剂”、“赛力散”等有机杀虫杀菌剂。同时,开始应用手摇喷粉器和充气桶式喷雾器,病虫害的预报预测工作也由此时开始。
  进入70年代后,在预测预报除虫防病的同时,陆续推广普及了化学除草新技术。工农16型背页式喷雾器也开始运用和普及,并以多种高效农药如“1605”、“1059”、“乐果”、“敌敌畏”、“退茵特”、“二钾四氯”等,取代了原来使用的农药。
  到8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农药已发展到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先进水平。如应用较广泛的“辛硫磷”、“稻瘟静”、“敌杀死”、“氧化乐果”、“代铵”、“甲霜灵”、“2.4-DJ酯”等,并普遍应用了植物调节抑制剂,如“三十烷醇”、“乙稀剂”、“缩节铵”等激素类药物。施药器械也由手工发展到了机动,如“东方红18型机动喷雾器”等。化学除草已由秧田、麦田发展到了水稻本田,并已开始在玉米田应用。植保技术、药物、药械的提高和发展,对保护农作物、促进生产丰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年代,更见其显著效果。如:1961年除治蝗虫32万亩,1964年除治小麦黑穗病4万亩,1965年除治小麦莠病13万亩,1969年除治粘虫6万亩,1971年除治稻瘟病8万余亩,1974年除治高粱蚜虫5万亩,1976年除治玉米螟12万亩,1981年除治棉花立枯病、炭疽病3万亩。据统计,平均每年除治20余种病虫害,计农田三四十万亩,每年可挽回粮食1000-5000万公斤。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