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技农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39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技农艺
分类号: S565.4
页数: 2
页码: 219-22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宁河县在不同历史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 农业技术 密植 宁河县

内容

民国10年(1921年)县设劝业所,有农业劝业员,并建有农会组织,承办农技农艺、征集和分发农产种子、征集农产品等事项。并于县西孟家庄设植棉实验场一处(第四场),设植棉委员,试验植棉,推广扩种。民国26年(1937年),县设农业推广所、种籽繁殖场、示范农田、苗圃等农技农艺组织,但无多少活动。由于宁河县农田零散、土壤盐碱贫瘠,农具笨拙简陋,因而仍然延续原始的生产方式:人畜耕种,以粮代种,少肥素种,种管粗放。当时,水旱、病虫多发,灾害频仍,无抗御能力,产量很低。据1937年调查统计,高粱平常年景亩产2斗(约合25—30公斤),丰年可产3斗(约37.5-45公斤),灾年亩产0.8斗(约10-12公斤);小麦平常年景亩产2.5斗(31.25-37.5公斤),丰年亩产4斗(约50-60公斤),灾年亩产1斗(约12.5-15公斤)。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状况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各级农业技术组织不断建立和完善,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建于1953年4月,同年秋,全县的7个区,也都建立了区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各级农技组织随着行政建制的演变而经历了几次形式及名称上的变化,但却一直从事农业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普及推广工作,使宁河县的传统种植业,逐步过渡到依靠科学种田,向现代化农业水平发展。
  50年代的农业技术工作主要是:施行密植,推广间作套种,除虫除苗以及水稻防烂秧等。
  60年代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开始注意平整土地,除草灭荒,推广使用肥田粉(即化肥),采用优良品种,并着手推广玉米、高粱杂交育种技术,试用推广水稻薄膜育秧,以及绿肥的种植与应用。
  70年代,在全县范围内普及杂交品种,改良水稻半旱育秧,试验塑料棚盘式管育秧技术,并开始实行水稻秧田化学除草、水稻机械插秧示范。推广了杂交高粱移栽一年两熟,棉花高产栽培模式,冬小麦叶龄促控栽培法,冬小麦浇蒙头水,一播保全苗,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二年三熟制,春小麦、晚稻一年两熟制,以及杂交玉米叶龄追肥法,磷素肥料应用等科技项目。
  80年代以后,引进、试验和大面积推广了地膜覆盖生产技术,并由棉花发展到花生、西瓜、蔬菜等多种作物;改进了冬小麦栽培技术,发明和推广了“深耠沟、浅复土、冬培土”栽培法;引进和普及施用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磷酸二铵等复合肥料;引进和应用了蔬菜保护地栽培的新设备和新技术。
  1986年开始推广高产、优质、低成本的水稻模式化栽培技法。1989年推行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技术,玉米高产技术和大洼地区水稻中低产变高产配套技术。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