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农业互助合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38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农业互助合作
分类号:
F323.6
页数:
3
页码:
204-206
摘要:
本文描述了中国河北省宁河县在农民分得土地后,为了解决生产工具不足、资金短缺和生产力低下的问题,开始出现互助合作为特征的新型生产关系。
关键词:
互助合作
农业合作社
宁河县
内容
解放区土地改革实行后,农民分得土地,生产情绪高涨,但工具不足,资金短缺,生产力水平较低下。为了帮助农民翻身,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益,在生产资料私有的条件下,开始出现了以互助合作为典型特征的新型生产关系。即:按自愿互利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互助合作,鼓励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1948年冬季,“三区岳会村党支部书记马宪龙、曾宪荣和董礼三户成立该村第一个互助组,马宪龙任组长,全组共15口人,4个劳力,2头毛驴,120亩土地”。1949年,全县有28家农户组建3个互助组。1950年已有175家农户组建148个互助组。
1951年,全县有短期小型农业劳动互助组(农忙合、农闲散)1641个;较长期的农业劳动互助组(评工记工,等价交换)910个;具有较高组织形式的互助组(农忙投入农业,农闲投入副业生产)224个。在生产资料私有基础上,实行按劳取酬、土地资金入股的农业合作社有12个村,34个组。同年春,大陈庄建立宁河县第一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全村77户全部入社,其中3户孤寡老人由集体赡养,并采取按劳分配,土地不分红,按劳分队,固定耕作地段;产量定额,超额分红;按件记工的管理方法。同年秋季,宁河县第一个集体农庄在董庄建立,取名“五一合作农庄”,当时水稻最高亩产达700公斤。
1952年,全县除3个农庄外,已有166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长期互助组3213个,临时互助组1519个。参加互助合作人数53700人,占劳力总数的54%。
1953年3月统计:全县共有长期互助组3218个,21319户;临时互助组1534个,8175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62个,2215户;合作农庄4个,330户。全县参加农业互助合作户数为32033户,占全县农业总户数的68.2%;劳力64083人(其中妇女26853人),占全县劳力总数的66.7%。
1954年和1955年出现初级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5年12月,全县建初、高级农业合作社591个,入社农户17874户。其中一村一社的262个,一乡一社的19个,一村多社的33个。从入社农户看,2500户以上的11个,1000户以上的1个;300户以上的10个;200户以上的20个;100户以上的90个,中社109个,小社73个。
1955年秋到1956年,县内掀起高级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3月,全县入社户总数51226户,占总户数96.9%。
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社组织情况表
互助组的形式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临时互助组或常年互助组;二是农业互助组、副业互助组或农业和副业相结合的互助组;三是有劳力的互助或劳力与畜力的换工。互助组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采用民主管理、等价两利、定期找平补齐的办法。还有采用按股分红或确定人力、畜力互换标准,搞好农具和人工换算。互助组有组长和记工员,一起参加劳动,评工记工,没有照顾。
初级社实行劳力、土地、大型农具入社,建立生产、劳动、财务三大管理体系,实行简单的生产责任制。如有按件记工、定额管理、包工、(又分临时包工或常年包工)、包工包产等。
高级社取消土地入股分红,完全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即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获物分配权归集体所有。社员(农民)不再以土地分红,而凭参加集体劳动量享受分配。其经营管理实行民主理财,按劳分配,使用小段包工,定额计物,超额有奖和包工、包产、包开支等农业生产责任制,使生产力迅速发展。这种管理措施一直延续使用到人民公社化期间。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