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土地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38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土地改革
分类号:
F301.1
页数:
2
页码:
203-204
摘要:
本文介绍了1944年至1947年间,中国河北省宁河县进行的减租增资与经济清算、土地改革运动的情况。
关键词:
减租增资
土地改革
宁河县
内容
一、减租增资与经济清算
1944年底,全县586个村有500村开展减租运动。对于出租土地,不论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均减收原租额的25%。减租后租额仍超过产量37.5%的,一律减到37.5%。这一做法被群众称为“二五减租、三七五交粮”,并同时取消杂租、小租、送工、上打租等经济盘剥制度。1945年夏季,雇工增资运动开始,工资一般在原基础上增加40%—100%。部分敌占区也开展“夜间分田”活动,人民政权组织人员夜间入村,领导农民分田,天明前即撤出,收效甚微。同时因部分地主逃离县境,无法收租,佃农已免于交租。如河西地区大部分佃农根本不交租。
1945年10月,由中共冀东分区党组织领导的清算复仇运动在解放区普遍展开,中心任务是对地富成分的乡、保长进行“三查”。一查减租增资政策执行情况;二查隐瞒的黑地;三查在任职期间贪污侵吞的公款公物。如杨花庄地主杨乃丰(宁河镇人)占地400余亩,实行三大份分粮,不缴土地税,清算斗争中,他承认了8年来所欠债务,偿还群众粮食5000多公斤,款300多万元。
二、土改运动
1946年7月后,中共宁河县委开始在已建立革命政权的180个村实行土地改革。至9月底,180个村共80万亩土地有17万亩分给贫雇农(不包括从地主手中夺得佃权的土地),42006户农民有15500户分得土地,212030口人中有69841人得到土地。1440户富农都交出部分土地,其中100户变为中农。群众获得粮食10万公斤,房屋51间,牲畜1792匹(头)。继而在未建立革命政权的边沿地区开展“十天政治攻势”活动。同时在21个村进行土改,农民分得土地27529亩,粮食7891石5斗(折合94.7万公斤),房屋25间,胶轮大车1辆。
1947年4月下旬,针对因战争时期土改不彻底的问题,中共宁河县委组织工作组进行土地复查。全县342个村,除芦台镇附近26个村镇(仍为敌占区)外,其余316个村镇全部实行了
土地改革和土地复查,“又从地富手中夺回土地38万余亩,基本打垮了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制度”。
1947年12月,平分土地运动在解放区全面展开,将土地平均分配,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确定土地归个人所有。运动中,中共宁河县委首先开展划分农村阶级的工作。全县25859户农户,划分贫雇农14091户,中农9666户,地主、富农2102户。与此同时,以颁发“土地所有证”形式,把农民分得的土地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1949年共发证20个村,1922户,旱田62655亩,占总耕地面积6.88%。但由于开展紧张的支前活动,发证工作中途停止。直至1951年全部完成,人均占地3.7亩。原地主所有的大片草荒地和苇地,一律收归国有,成为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批国有土地。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