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灾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355
颗粒名称: 第七章 灾异
分类号: X43
页数: 14
页码: 150-1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自然环境灾异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旱灾、水灾、虫灾、雹灾、风灾、地震等。
关键词: 宁河县 自然环境 灾异

内容

第一节 旱灾
  旱灾是宁河县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据文献史料记载,宁河县旱灾不仅出现次数多,而且灾情严重。自公元1470年始,510年中出现旱灾130年,占25.6%。其中有史料可查的大旱年就有60余次。其中,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崇祯十年(1637年)至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民国16年(1927年)等灾情较为严重。史料中有:“野无青草,载道流离”,“民不聊生,草木殆尽,道殣相望,村空无烟”,“荒旱乏食”,“人相食”等记载,最长连旱达6年(1637年至1642年)。新中国建立后,有7年出现大旱。
  第二节 水灾
  水灾是宁河县的又一重要自然灾害。宁河县地势洼下,为“九河下梢”,夏季雨水集中,是造成水灾的主要原因。据记载,近500年来,涝灾共出现170次左右,占33.6%。在507年间,3年以上连涝达14次,最长连涝达17年。年暴雨量不仅在季节上过分集中,而且暴雨强度也很大。1975年7月29日~30日,连续暴雨量达200~300毫米,任凤、大北、南涧、廉庄4乡暴雨量达350~360毫米,全部作物被淹。积水3尺以上的2.4万亩,2尺以上的5.5万亩,受灾面积37.7万亩。
  水灾灾情,据档案史料记载,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水深数尺,禾稼浸没,城垣民舍倾覆甚多”。清嘉庆六年(1801年)“秋间大水,民居树巢”。清同治七年(1868年)“大雨如注,民房倒坏极多,压死人六、七名”。清光绪五年(1879年)“巨浸汪洋,禾稼淹没”,“水大盛前,陆地行舟”,“村农失业,转徙流离”。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上下于数百里巨浸汪洋,几无干土”,“房屋倒塌,禾稼漂没,小民无地可种,无屋可栖”。民国6年(1917年)“水灾重,被灾187村”。民国14年(1925年)“自7月22日,阴雨连绵十余日之久”,“洼地积水五、六尺,高地亦均积水二、三尺不等,秋收已属绝望”。民国18年(1929年)“淫雨连绵,河流溃决,全境均成泽国,平地一片汪洋”。民国27年(1938年)“头伏前开始阴雨四十天,……牛栏山上来水,河水浸溢,平地水深七尺”。1949年“特大洪水,可撑船去天津、胥各庄”。新中国建立后,发生水灾10余次,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关怀,历次水灾都被迅速战胜,灾后很快恢复生产和正常生活。
  第三节 虫灾
  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唐开成元年(836年)至1972年,宁河县境内曾有41年发生蝗灾,危害极为严重。史料中灾情记载:“蝗食禾稼,所至蔽道,人不能行,入人屋室,乃大饥”。“草叶皆空”。“蝗食禾麦殆尽”。“飞蝗蔽日,所过田禾一空”。“蝗蝻为灾,田园禾稼,被食尽绝”。新中国建立后,虽屡有虫害发生,危害农作物和林木,但由于防治病虫害工作逐年加强,虫害大为减少。本境主要虫害有:(1)粘虫。危害时期:6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和7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第三代幼虫)。主要受害作物:麦、谷子、玉米、高粱。(2)玉米螟。危害时期:7月上、中旬(第一代幼虫)、8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虫)。主要受害作物:玉米、高粱、谷子。(3)高粱蚜虫。危害时期:从5月中旬开始,7月上、中旬至8月中旬。主要受害作物:高粱。(4)棉蚜。危害时期: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主要受害作物:棉花、瓜类。(5)棉红蜘蛛。危害时期:5月中、下旬,在苗出土后,转移到棉株上为害,6月中,下旬是危害盛期。主要受害作物:棉花、大豆、菜豆、茄子。(6)二化螟(钻心虫)。危害时期6月下旬,8月上旬。主要受害作物:水稻。县境内其它虫害还有:棉铃虫、棉小造桥虫、棉盲椿象、棉灰象鼻虫、粟灰螟、斜纹灰蛾、小地老虎、花生蚜、蝼蛄、大豆造桥虫、水稻象甲虫等。
  第四节 雹灾
  宁河县是冰雹多发地区。据历史文献资料可査重大雹灾,从元泰定三年(1326年)至民国37年(1948年),发生雹灾年份为21年。新中国建立后,从1964年至1985年,共降雹30次。雹灾对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危害十分严重。史料记载,1801年(清嘉庆六年)“大雨雹,迅雷沿河 百余里,坏舟二百余只”。民国34年(1945年)“降雹一小时,厚一尺,砸死几头驴,人亦有亡”。 民国37年(1948年),“冰雹如鸡蛋,一女孩被砸死气1966年雹灾,重伤619人,砸死6人;砸伤牲畜172头,砸死5头;砸坏房屋2500余间;砸平庄稼14万亩。
  第五节 风灾
  宁河县历史上的风灾灾情,在史志文献电中记载有:“大风拔木”,“吹坏房屋无数”,“人畜有随风吹至海者”,“飞沙蔽空,大饥,民相食”等。从元泰定三年(1326年)至民国31年(1942年), 有记载可査的共16年。新中国建立后,1973年8月6日、1975年7月26日、1978年7月26日,三次风灾的极大风速为24米/秒。
  第六节地震
  县境内处于3条地层断裂带交错的板块上,地震活动频繁,每年均有一二次有感地震。约 距今4500年、2000年、300年前,本区域曾先后发生3次大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芦台达到里氏7.2级,9度裂度。1976年至1977年,宁河、汉沽一带已发生过4次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唐山大地震,至1980年底释放的地震波能量已达3.78X1023尔格,其中7.8级地震的 能量达3.16×1023尔格。占全部地震波能的83.4%。至1986年底,大小地震数计为3万余次,但活动频度逐渐衰减。24.9级地震,已从1977年的25次,降至1985年的13次。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