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河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34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河流
分类号: P941.77
页数: 5
页码: 122-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自然环境水文河流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清代及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以后时期的具体河流介绍。
关键词: 宁河县 水文 河流

内容

一、清代及民国时期
  清《畿辅通志》记载:境内河流纵横交错,基本分属蓟运河、潮白河两大水系。
  蓟运河水系,“上游分支有四,东北者为梨河,西北者为泃河,东支曰还乡河,西支曰鲍丘河。梨河为正支,流迳蓟县城南,下称蓟运河。”下行宝坻,进入县境江洼口,向南屈曲数折经芦台、汉沽抵北塘注入永定新河入渤海,总长330里。县境外有荣辉河、箭杆河、双城河等汇入。境内还有还乡河、小新河、曾口河、津塘运河等汇入。
  潮白河水系,原为北运河上源。系四河之水组成,有白河、黑河、汤河、潮河。民国10年(1921年),潮白河决口,洪水夺道进宝坻县境内箭杆河而入蓟运河。“箭杆河河身狭小,不能容受东决西溃,湍流无定,水道随处变迁,益已难以确指。”宁河县受其水害极深。两大水系构成境内主、支水流网络。
  清代及民国时期县境内主要河流:
  (一)蓟运河,一名潮河。“源出迁安县三台营,经遵化、蓟州至宝坻入境。经宁河镇北,东南屈曲数折,抵北塘口入海,计长330里”。(乾隆版县志)。“蓟运河下游是古鲍丘水入海故道,隋代称沽水,唐代称鲍丘水,五代称泃水,元明以来称潮河(亦称运粮河)。清代因漕运直达蓟州改称蓟运河”。“自明天顺(1547年)初引潮河溯今州,后废。顺治(1644年)初复浚,以丰陵粢其上源,梨河东自遵化入,合淋河,至城南五里桥,始曰蓟运河。”(《清史稿·地理一》)“潮河一名白龙港,其上源一自梨河,一自泃水,至三岔口合流,统之皆称蓟运河。云,其实即古之鲍丘水、合泃河、沽河之水而为白龙港。其东南一支至丰台再汇浭水,其南流入县境,由芦台抵北塘口入海。”(光绪版县志)民国《河北水利史概要》载:“蓟运河在蓟县城南,会阳河。又南流迳西河套西,至下仓镇,入宝坻县界。又南迳白龙港东,泃河自北来会。盖因古代曾资以转漕,故名”。
  (二)新河,“在县南125里,自天津直沽河口起至北塘河口止,径40里。明天顺三年(1459年)始凿。嘉靖元年(1522年)复浚治之,名曰漕渠,后有淤塞,三年两浚。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开新河故道,长二千一百八丈,宽二丈五尺,底宽二丈。专用粮饷直达蓟州”。(乾隆版宁河县志)。
  (三)浭水,也称还乡河。从丰润县入宁河境内与蓟运河交汇。
  (四)青龙湾引河,顺治二年(1645年)开凿青龙河。清雍正八年(1730年)香(香河)、武(武清)、宝(宝坻)三邑承修青龙湾引河。由香河县三百户青龙石坝,分流至杨家场入境至宁车沽止,计长90里。县西北70里,由宝坻东淀庄至宝宁分界大道入县境,经潘庄入后海注七里海,复经淮鱼淀入曲里海东南,抵宁车沽汇西引河入蓟运河归海,计长45里。
  (五)筐儿港引河,在县西90里,由天津塌河淀至堤头津宁分界之石桥入县境。经赵温庄、造甲城至王家台入七里海,又东过罾口抵南涧沽入蓟运河,计长50里。
  (六)淮鱼淀西引河,由七里海南岸淮鱼淀西起至宁车沽,汇东引河流入蓟运河,计长50里。相传始凿于雍正三、五年。
  (七)东引河,相传始凿于雍正八、九年,为青龙湾引河下游,由七里海南岸大道口至宁车沽汇西引河入蓟运河。
  (八)金钟河,明天顺二年(1458年)开挖,由天津金钢桥下起,经锦衣卫桥、王串场、欢坨至北塘、入蓟运河。乾隆十一年(1746年)又重加疏浚。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浚,自欢坨至蓟运河80里。光绪六年(1880年),“展挖款深,盖明代所开通漕之旧道”。(《河北水利史概要》)
  (九)开滦煤河,光绪七年(1881年)为运唐山开滦煤,开滦矿务局投资开挖此河。西起蓟运河左岸闫庄南,东至胥各庄,接蓟运河,长40里。
  (十)曾口河,道光四年(1824年)县府承挑此河,同治四年(1865年)重浚。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堤头曾口河同浚,海之西北为后海,宽八里,长十八里。
  (十一)潮白河,系白河、黑河、汤河、潮河(即蓟运河)汇成,其中白河最大。白河源于河北省坝上沽源县丹花岭,经亦城县、延庆县,横断长城,至密云与蓟运河(潮河)汇合,称潮白河。河道总长434公里,全域面积19.462平方公里。
  (十二)杨虎子河,民国31年(1942年),日本侵略军芦台军谷公司为扩充军谷兴建农场,督令本境民工开挖此河。北起曾口河南岸任凤庄东北,南至清河农场。
  (十三)黑猪河,自新河北至金钟河。
  (十四)荣辉河,一名水泉河。源于玉田县东北小泉山,西南流经县南,至板桥庄北,受兰泉河水,又西南入蓟运河。(《河北水利史概要》)
  (十五)普济河,由宝邑东南入县,经潘庄西北,又西南经西塘头入七里海。
  (十六)杜瑜河,由宝坻黄庄南入县,至杨宇庄,又东南经于京庄,又西南经躲军淀、大海北入海。
  (十七)泥河,源于丰润县泥河村东,经宁河县于潮庄、岳秀入还乡河。民国时期开挖的边界河。
  二、新中国建立以后时期
  新中国建立后,挖河治水,布局合理,河渠交织,已成网络,至今宁河县内主要河流15条。其中,一级河道五条:蓟运河、潮白新河、还乡河分洪道、北京排污河和永定新河。五河蓄水量达6540万方,呈扇形分布,纵贯县境南北,聚于北塘口入渤海。二级河道10条:西关引河、卫星河、曾口河、还乡河故道、杨虎子河、青龙湾河故道、清污渠、津塘运河、小新河、小新河故道。十河东西横衔一级河道,总堤长5373公里,蓄水量982万方。其中曾口河、卫星河、西关引河横夹在潮白河、蓟运河两主干之间,水流贯通。境内河流总蓄水量7522万方,其水源现靠降水补给(因上游水库堤闸拦截所致)。
  (一)一级河道
  1.蓟运河,仍循故道,但其上游相继建起水库及分洪河道(如;上游州河之于桥水库,泃水之海子水库等,并引泃入潮白河工程),减轻了蓟运河上游洪水来量。现今境内河长58.6公里,总流域面积9,950平方公里。堤距200—300米,底宽80米,河底高程-15~-4米(大沽),高程5.5—6.5米,流量437—454立方米/秒。
  2.潮白河,为解决冀东水害,潮白河、蓟运河分流,曾于1950年开挖原东引河(黑狼口至七里海,乐善庄至宁车站)。1971年10月,正式开挖潮白新河,穿七里海,经宁车沽,入永定新河。境内河长33.5公里,河底宽80—120米,堤距700—800米,河底高程-0.1~-3.3米,流量2,100立方米/秒。
  3.还乡河分洪道,即还乡新河。于1972年按洪水十年一遇,670立方米/秒流量,开辟河道。扩展疏浚工程自九丈窝起,止于闫庄村,与津塘运河合流入蓟运河。其中九丈窝至裴庄段,堤距300米,河底宽45米,裴庄至闫庄段,扩展河底宽为60米,堤距200米,境内河道全长31.9公里,入蓟流量734立方米/秒。
  4.永定新河,1971年开挖。该河始于天津北郊区屈家店,穿造甲城乡出境,止于北塘口。境内河道长65公里,堤距500米,底高程-2.9米(造甲),河槽宽190米。该河于杨建庄南入境,入境流量2100立方米/秒,同时有北京排污河汇入,出境流量为3520立方米/秒。行洪标准:屈家店至宁车沽为安全泄量1400立方米/秒,宁车沽以下5000立方米/秒。该河因潮汐影响,河道淤积严重。
  5.北京排污河,于1971年3月开挖,于宁河县西边沿流过,在杨建庄附近注入永定新河。该河在境内只有左堤10.4公里。堤距625米,底宽15—25米,堤顶高程7.27米,流量为282—235立方米/秒。
  (二)二级河道
  1.曾口河,西起潮白河左岸俵口乡俵口闸,横经独立庄,东至蓟运河右岸船沽村。河道全长17.5公里,流量为80立方米/秒。
  2.小新河和故道。小新河原“泥河”。由丰润县泥河村东入境至岳秀,交于还乡河。1954年,为排丰润县沥水,又由西魏甸接挖至崔成庄,导入蓟运河,为小新河故道。境内总河长12公里。雨季排水,春季干枯。
  3.还乡河故道,由丰北闸至江洼口,为沟通蓟运河与还乡河分洪道间之通道,全长7.8公里,流量80立方米/秒。堤距40米,底宽10米,堤顶高程5米。
  4.西关引河,1957年11月为引蓟入潮开挖,始于蓟运河右岸西关村南,止于潮白河左堤张老仁村北。河道全长26.4公里,河底高程-0.3~0.4米,堤顶高程6~6.5米,底宽15米,堤距50米。可过流量40立方米/秒。
  5.青龙湾故道,青龙湾河是北运河上一主要分洪支道。入境后,有清污渠和北京排污河通入,在东塘坨闸汇入潮白河。流量30立方米/秒,境内河长7.8公里,为本县沥水河道。
  6.青污道,1971年开挖。东起潘庄以北青龙湾故道右岸,西止大龙湾北京排污河左岸。全长12公里,两端有闸涵控制,河水可过量为20立方米/秒。
  7.卫星河,1953年曾挖6公里长,停工。1974年11月复挖。东起蓟运河孟庄西,至潮白河东白庄。全长24.33公里,流量60立方米/秒,河底高程-2米(大沽),底宽10米,堤距15米,堤顶高程6.5米。
  8.津唐运河,曾拟为天津至唐山的水上通道。分别于1960年、1963年两期施工,但未竣工。此河横穿宁河县,境内由曾口河任凤庄西穿潮白河,由淮淀沿七里海经造甲城过永定新河,向西汇金钟河。内河道长26公里,堤距40米,底宽10米,底高程0~0.5米(大沽),堤顶高程5~5.5米。
  9.杨虎子河,仍循故道,北以曾口河南、任凤村东北,南至清河农场边界。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