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33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
分类号: P56
页数: 4
页码: 117-1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自然环境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地质演变概述、地层和构造三方面内容。
关键词: 宁河县 自然环境 地质

内容

第一节 地质演变概述
  距今18亿年至8.5亿年前宁河地区为广阔浅海的一部分。沉积厚度达1万米的中上元古界海相地层。
  距今约8亿年的晚前寒武纪末期,宁河及整个天津地区上升隆起,海水退出。直到距今约6亿年前,宁河为陆地环境。
  距今6亿年的早古生代寒武纪,宁河地区又遭海浸变成浅海,直到中奥陶世(距今约4.6亿年),都是海洋占优势的环境。
  中奥陶世以后,宁河地区大面积整体抬升,普遍处于陆地环境。
  在3亿多年左右的中石炭世,宁河地区又重新下沉,海水侵入低洼地区,形成石炭一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一直到新生代第四纪早期,宁河地区是陆地环境。
  发生于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的“燕山运动”,宁河地区大幅度崩裂下沉。形成相间分布,东西向延伸的拗陷带和隆起带。宁河、汉沽一带处于三条地层断裂带交错的板块上,因此地震影响最为频繁且严重。
  到了新生代时期,宁河地区继续大幅度强裂下沉。而到第四纪中更新世渤海形成以后,遭遇多次海浸。
  距今最近一次海浸叫“天津海浸”,发生于全新世的气候最暖时期(约距今7500至5500年前),黄海海水由渤海登陆内浸。约于距今5500年左右,“天津海浸”开始后退。在海退成陆过程中,发生过3次相对稳定的停顿,每次停顿大约在1000年左右,形成宁河县境内三道古海岸线遗迹——贝壳堆积。约4000年前,宁河县境内由大龙湾、史庄、姜庄、东棘坨、后大安、高景、田庄坨、张子铺一带已露出海底成陆,形成第一道贝壳堆积;约3400年前,从北郊区东堤头,经宁河县境赵温、造甲城、西塘坨、大海北、桐城、俵口、岭头、马鞍子、苗枣、小茄庄至丰南县大吴庄一带,海岸线在此稳定了约1000年左右时间,形成第二道贝壳堆积。约2020年前,海岸线向东南迁移。由永定新河起,经南淮淀、北淮淀、小八亩坨、南涧沽、董庄、芦台、闫庄、裴庄一带,并生成新的一道贝壳堆积。考古年龄约距今700年左右,海岸线又东移至蛏头沽、北塘、塘沽一带,海岸线基本稳定下来,形成今日海陆分布形势。
  据地质及考古研究,黄河泥沙堆积是宁河地区成陆的重要原因。“公元前602年迁走的商周黄河,在此入海数百年,在河口附近留下可观的沉积物,这就是覆盖在全新世海积层上的黄土层”,“宁河县南部可达1至2米,到宁河县中部田庄坨减薄为0.5米”。“在早期黄土层下,有一层包含有芦苇等腐植质的黑色粘土,一般距地表3至4米,接近海拔零点,下面却是全新世海相沉积。黑色粘土厚度多在30厘米左右,麋鹿等野生动物遗骸即出土于这层土中,这是在全新世海浸后的最早地面。上覆黄土的年代,由宁河县俵口的地层叠压得知,晚于距今3810±85年(牡蛎堆积),早于春秋晚期(古文化遗址),这正是商周黄河在此入海的时间”。〔据《从考古学资料看天津平原发展的曲折历程》〕黄河泥沙沉积与渤海潮流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宁河地区的陆地。
  天津地区面积大于40平方米的牡蛎滩分布状况及其顶部14C测年
  地点:1.南里自沽,2.东老口扬水站,3.黄庄,4.苑洪桥,5.张老仁庄,6.史庄子,7.姜庄子,8.卫星河,9.孟营,10.大吴庄,11.裴庄,12.芦台闸口,13.董庄,14.大尹庄,15.桐城,16.大海北,17.俵口,18.增口河,19.官地,20北淮淀,21.于家岭大桥,22.营城,23.青坨子,24.李庄子
  面积最大的牡蛎滩见于宁河县东棘坨乡史庄子至姜庄子之间的河道中,长1000米,且主要在这两个村子的泵站间730米长河道中富集。其北630米的机井中,其南100米挖坑中也见牡蛎滩。最厚者见于裴庄剖面,厚度大于5米。(注:5至20为宁河县境)
  第二节 地层
  一、新生界第四纪地层
  分布于宁河境内全部地区。
  (一)全新统(Q4):底板埋深为15—25米,境内北部薄,南部厚。下段以浅黄、浅黄绿色粉砂质粘土为主,中段为灰黑、灰黄色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上段为黄色粉砂、粘土质粉砂。南部以海积为主。
  (二)上更新统(Q₃):底板埋深在55—75米不等,岩性多为棕黄色粉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南部多夹浅褐灰、灰黑色粉砂质粘土,北部多夹粉、细沙层。南部以冲积为主,夹一些海积、冲海积地层。
  (三)中更新统(Q₂):底板埋深在149—188米不等,下部以黄色、浅灰色粉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和中细砂层为主,上部为灰黄色、灰褐色粘土质粉砂、粉砂质粘土,但多砂层。
  (四)下更新统(Q₁):底板埋深在301—460米不等,假整合覆于第三纪紫褐色、浅棕色泥岩、砂岩、砾岩之上,北部地区以棕褐色、粉黄色粘土含卵砾石和中粘砂、中细砂夹卵砾石为主,南部以浅棕褐色、锈黄色粘土质粉砂、粉沙质粘土为主,可见砂层,少见卵砾石。宁河县任凤村普宁Ⅰ—Ⅴ孔匏式花粉分析结果表明,自距今248—73万年间,宁河县依次经历了冷偏湿——温偏干——冷偏湿的气候变化过程。
  二、中生界侏罗系地层
  主要分布:芦台及芦台西南方向一带。
  (一)上统(J₃):地层厚度3300米。主要岩性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夹砾岩。
  (二)中统(J₂):地层厚度3000米。主要岩性:中酸性火山岩。夹砂层、泥岩、砾岩并含煤线。
  (三)下统(J₁):地层厚度1928米。主要岩性:玄武岩、砂岩泥岩、夹砾岩,局部含可采煤层。
  三、古生界奥陶系地层
  主要分布:芦台附近一带。
  中统马家沟组(Q2m):地层厚度113米。主要岩性:灰岩及白云质灰岩。有古生物亚米角石、链角石、随足类及三叶虫等化石。
  四、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地层
  主要分布:宁河县东北部一带。
  (一)井尔峪组(Qnj),地层厚度203米。上为灰绿、蛋青色含白云质灰岩,下为紫红质岩、细砂岩、粉砂岩、砾岩。
  (二)下马岭组(Qnx),地层厚度168米。绿色质岩、灰黑色砂岩、粉细和粗砂岩、底砾岩和粗砂岩。此地层富含古植物,种类繁多。
  第三节 构造
  宁河县地质构造体系,处于燕山纬向构造体系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交接部位。按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分属于东西构造体系的唐山隆起,和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沧县隆起、黄骅拗陷三个地质构造区。每个地质构造区又有次一级的凸起和凹陷,如东北向构造带的潘庄断裂、潘庄凸起、蓟运河断裂、北塘凹陷等。它直接控制和影响境内第四纪地层的分布厚度(隆起部位小于550米,凹陷地区大于600米)、粒度及其地质和水文地质结构。境内河流所携带的泥沙,是构成宁河县第四纪沉积物质的主要来源。各条河流均有自己相应的沉积范围。由于振荡式的不均匀沉降,和各河系之间经常处于横河摆动和互相侵奔的状态下,因此造成了沉积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复杂变化,和垂直方向上的多层韵律结构。第四纪以来巨厚的沉积物,都打上了当时沉积环境(水流大小,氧化还原和古气候)的烙印。
  宁河县境内的现代构造运动,表现出地壳的上升、下降、断层的稳态滑动及快速破裂,因此,地震活动频繁。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