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编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161
颗粒名称: 第二十九编 卫生
分类号: R197.1
页数: 32
页码: 831-862
摘要: 本编记述了天津市宁河县卫生的情况。其中包括卫生体制改革、医疗机构、医疗设施设备、医疗技术及医务、疾病控制、卫生保健、卫生监督、爱国卫生运动、红十字会等。
关键词: 天津市 宁河县 卫生

内容

改革开放后,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医疗机构建设、医疗设施设备、医疗技术队伍、卫生监督执法、医药市场整顿、农村预防保健三级网络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县乡(镇)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日臻完善,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医疗保障、卫生监督协调发展,传染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多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使全县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空前提高。21世纪,食品卫生纳入管理范畴,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开展,防害防病意识普遍增强,红十字会长期开展募捐救助和无偿献血,新农合体制建立,都为医疗卫生整体水平提高创造了条件。
  第一章 卫生体制改革
  第一节 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
  1979—1980年,公费医疗费超支严重。1981年,试行“定额包干、节余留用、超支不补”方法,加强公费医疗管理。1982年,实行劳保医疗制度,职工家属享受半费医疗待遇。1985年,卫生局将公费医疗移交财政局管理。是年,再次改革公费医疗管理办法,归口管理,实行“定额包干、节余留用、超支不补、适当和个人利益挂钩”办法,每人年药费定额为50元,包给享受医疗单位,单位全年发给个人30元作为诊病周转金,节余归已,超支部分由享受单位报支。1993年,实行“定额包干、节余留用、超支不补、门诊、住院费适当与和个人利益挂钩”办法。1994年始,医疗费逐年增加。1998年,逐步控制不合理医疗支出。2001年,公费医疗制度向医疗保险过渡。2002年,开始执行天津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至此,实施近50年公费医疗制度结束。
  第二节 农村合作医疗
  1979年,全县285个生产大队均实行合作医疗,有“赤脚医生”867人。是年,经天津市卫生技术考核,289名“赤脚医生”取得乡村医生证书,占总数60%。1981年,全县实行合作医疗大队258个,有乡村医生513人,生产队卫生员489人,农村接生人员210人。
  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随之解体。80年代中期,一些村恢复合作医疗,享受该制度人口占农村总人口0.3%。80年代末,县内医疗保健制度有公费医疗、劳保医疗、自费医疗、合作医疗四种形式,其中89.1%人口为自费医疗。90年代,国家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计划和10年规划,作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目标。1992年,《宁河县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出台,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各村在原有卫生室基础上改建卫生所。因村级集体经济发生变化,改建后卫生所,其模式由原来单一生产队举办改为村办、乡(镇)村联办、乡村医生集体办和乡村医生个人举办等多种模式。卫生所普遍达到“三室”(即诊室、注射室和药房)要求。1996年后,组织对全县乡村医生学历教育,乡村医生均取得中等专业学历。2006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式,推行新农合制度。(见第三十一编第三章第三节)
  第三节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制度
  2010年,落实市卫生局推行新“五统一”(统一人员配备、统一建设标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品供应及零差率销售)乡村一体化管理制度,对全县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重新核实、上报,组织相关人员对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站严格开展自查,抓好整改措施落实,完善机构功能,实现“四有”(就诊有登记、给药有处方、收费有凭证、转诊有记录)、“五统一”,进一步整合卫生资源,做好新建社区站业务用房规划(每个社区站60~80平方米),重点推进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进程,为群众提供高水平的“六位一体”(推行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医疗服务。2014年,全县累计规范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30.86万份,电子档案建档率71.6%。建档率70%。组织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天津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指南》培训,是年集中培训6次240人次,分片培训10次300人次。
  第二章 医疗机构
  第一节 县级医疗机构
  2014年,有县级医疗机构2家,为县医院和中医院,资质分别为三级甲等和二级甲等。
  一宁河县医院
  1979年,于芦台镇沿河路23号重建县医院,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设有病床320张,500元以上的医疗仪器90余台(件)。主要分住院、门诊两部分,住院部设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综合病房、骨科、传染科病房7个病区,门诊部设急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眼科、五官科、口腔科、理疗科10个科室。
  1981年,建立血库。与天津医院合作,成立天津医院宁河县骨科分院。1984年,建超声诊断科。
  1992年,引进美国产CT。1995年,成立脑系科。是年,引进第一台F820血细胞计数仪。1996年,老干部病房建成,总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1997年,成立神经内科。1998年,引进第一台半自动STGAO血凝仪、第一台贝克曼CX4全自动生化仪。2000年,购置美国产GE-2000型全身螺旋CT扫描仪。2001年,血液透析室成立。2002年,购置第一台德国费森尤斯4008B血液透析机,实施县医院第一例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治疗。是年,门诊急救中心综合大楼建成投入使用,总面积1.14万平方米。成立外二科。2004年,购置第一台磁共振机。2006年,成立综合病房(肿瘤科)。2009年,外科住院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16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2万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11层。县医院通过中国医院协会“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评审验收。是年,在二级甲等医院复评审中,位列全市第二名。外二科引进结肠透析治疗仪开展结肠透析治疗。2010年,县医院占地面积4.0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5万平方米,编制床位550张。设临床及医技科室32个,职能科室19个,年门诊量37万人次,出院病人近3万人次,开展大中型手术5200余例,病床使用率93%。全院在职职工67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09人。2006—2010年,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获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1项、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成果7项、天津市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新技术填补市空白10项、宁河县科委立项项目5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30项。2014年,县医院启动第二轮JCI认证。
  二中医医院
  1984年,建宁河县中医医院。中医医院是在芦台医院门诊部基础上组建,占地面积5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70平方米,坐落于芦台镇新华道30号,干部职工53人。设有内科(中医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科、理疗科、老年病科、心电图室等医技科室,开设病床50张。1986年,医院扩建。1996—1998年,成立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骨科等临床科室。1997年,在原址兴建门诊住院楼,主体4层、局部6层,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于1998年投入使用。199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1998—2005年,引进CT机、彩超、胃镜、核磁等设备。2001年,中医院通过“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评审。2008年,在原大内科基础上,组织成立中医科病区。当年,更新西门子螺旋CT机、电子胃镜、彩超,引进CR机、大型血液生化分析仪等设备。2010年,对针灸、推拿、理疗等科室进行整合,建立康复治疗中心。在原有中风专科基础上成立脑病科,被市卫生局批准为市级重点专科。2010年,全院占地面积669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578平方米,内设21个临床医技科室,职工225人。年业务总收入3823万元。编制床位80张,年门诊15.70万人次,住院3058人次,床位使用率75%。2013年,通过新一轮二级甲等中医院的评审。2014年,内设23个临床医技科室,在职职工310人,总收入7797.7万元,门诊量27.95万人次。
  第二节 乡镇卫生院
  1979年,全县有县医院分院6所,卫生院14所。1985年,建后棘坨卫生院和小李乡卫生院。2005年,完成潘庄医院和宁河医院改建工程。2006—2007年,改扩建廉庄子、板桥、苗庄、七里海、大北涧沽、北淮淀、造甲城、芦台、岳龙等10所乡镇卫生院。2009年,俵口卫生院和大辛卫生院新建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全县19所乡镇卫生院全部改扩建完成。2014年,全县有乡镇中心卫生院6所、乡镇卫生院13所。
  一芦台医院
  由原宁河县芦台分院更名而来。1979年,重建后芦台分院位于震新路与新华道交口。1984年,迁至建设路西侧人武部旧址。1989年,改扩建后,建筑面积为1734平方米。1996年,更名为芦台医院。1999年,迁址于芦台镇金翠路8号,占地面积2446.68平方米,建筑面积4534.64平方米,主体为五层楼砖混结构,设155个房间。开设内科、外科、妇产科、牙科、中医科、理疗科、中西结合科、检验科、放射科、预防保健科等科室。1984年,有职工28人,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60%。增设心电图室、病理室、精神科、皮肤科等科室。1997年,成立县卫生系统第一家病理室。2003年,芦台医院被确定为第一批医疗保险定点单位。2006年,实现全院HIS系统的联网,实现医疗保险嵌入式申报。2007年,开通门诊特种病医疗保险联网。2008年,新增妇保科、儿保科,启动18项公共服务工作。2009年,60岁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筛查率80%,开通城镇城乡医疗保险联网。2010年,在职职工14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2人。编制床位95张。新增35~59岁筛查人群业务。能独立开展刨宫产术、子宫全切术、胆囊手术及心肌梗、心肺脑复苏等危重症抢救业务。2014年,有在职职工15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5人。编制床位80张。
  二七里海医院
  院址津芦南线公路北侧,占地3.13万平方米。1998年,更名为七里海医院。1999年,新建两层砖混门诊楼,建筑面积667平方米。2008年,建成综合门诊楼,建筑面积5196平方米。2014年,有在职职工42人,编制床位30张。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放射科、骨科、肠道门诊、发热门诊等科室。有CT机、CR机、彩超、多导心电图自动分析机、血球分析仪、血流变机、微量元素仪等设备。
  三潘庄医院
  位于潘庄镇205国道北侧,青龙弯河堤东侧。1979年,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口腔科、五官科、放射科、预防等科室。1980年,迁至潘庄镇政府西侧。1997年,进行改扩建工程,建筑面积4550.9平方米,占地面积1.06万平方米。2005年,完成2115平方米平房改造工程。2010年,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综合住院楼奠基开工。2014年,设妇产科、外科、内科、五官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等科室。编制床位25张。有职工7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8人,编制床位99张,万元以上设备21台,100万元以上设备2台,总诊次10.18万人次。
  四 东棘坨医院
  位于常家店村,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平房砖混结构。有职工7人。先后购置彩色B超机、500毫安X光机、三导心电图机、全自动尿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血球计数仪、血流变测试仪等设备。2009年,建三层门诊业务楼一幢,占地面积6667平方米,建筑面积2648平方米。2014年,有职工1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人,万元以上设备10台。设有预防保健科、儿保科、妇保科、医保科、抢救科、内科、外科、儿科、中医科、放射科、B超科、公共卫生科等科室。
  五宁河医院
  原为地段医院,后改建为宁河卫生院,更名宁河医院。1987年,建成门诊楼,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2014年,医院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业务用房1500平方米,编制床位30张。属于一级乙等医院。设内科、外科、妇科、中医科、理疗科、口腔科、儿童保健科、妇女保健科、放射科、B超室、心电图室、住院部等。医疗设备有CR、彩超、500maX光机、多导心电图、血流变机、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尿分析仪、心电监护仪等。全镇乡医13人,管理8个农村卫生服务站,其中有4个标服务站。有职工3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4人,编制床位45张。
  六丰台医院
  1979年,震后迁址丰台南村(镇外),建筑面积2920平方米,建房124间。1984年,重建镇内门诊部。1985年,院内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牙科等17个科室,病床50张。2004年,迁址至镇内东大街。2010年,丰台医院成为医疗、预防、公共卫生服务为一体综合型一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综合楼建筑面积2408平方米,辅助用房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在职职工40人,编制床位50张,开设门诊科室13个,有CT、CR、彩超、血球全自动分析计数仪、多导心电图等大型设备30余种。2014年,有职工53人,编制床位数68张,万元以上设备24台。
  第三节 社区卫生服务站
  2005年,全县建6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口15万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通过国家评估验收。2006年,全县建15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实现乡村全覆盖。2007年,市局评审达标社区站93个。2008年,组织全县约500名乡村医生参加乡医业务知识辅导培训,完成全县乡医考核、执业证换证。是年,对潘庄、造甲城、东棘坨、丰台、岳龙等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督导,4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县卫生局初步评审。投资60万元,对宁河镇北岳庄、丰台镇北村、潘庄镇杨建村、大北涧沽镇官庄村4个社区站进行标准化建设,每站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全县15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市卫生局达标验收标准严格整改,进行机构换证,并对其中7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验收上报。组织全县463名乡村医生加入医疗责任保险。组织156名医生、50名护士参加全科医生、护士培训。2009年,完成北岳村、运河家园等10所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
  2010年,投资146万元,建成潘庄、东棘坨等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15个,总建筑面积1462平方米。全县480名乡村医生全部参加业务考核,年底完成执业证换证。2014年,有社区卫生服务站167个。乡村医生大专学历30人,中专学历380人,具有助理执业医师资格52人,执业医师2人。
  第四节 其他医疗机构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位于芦台镇沿河路5号,原为县卫生防病站。2000年,在芦台镇震新路增3号建成综合办公楼,占地3053平方米,建筑面积3196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500平方米。2003年,建成微生物净化实验室,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和专用体检车一辆。2005年,防病站执法职能剥离,成立卫生监督所。2010年,更名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年,拥有原子荧光、液相色谱、原子吸收、气相色谱等先进设备26台件,承担全县疾控、食品、水质、职卫、环卫、突发事件和健康查体等194个检验项目。设办公室、财务科、检验科、公共卫生科、体检科、传染病预防控制科、慢病科、消毒科、性病与艾滋病科、规划免疫科、健康教育科、突发事件应急办公室12个科室。2014年,有职工6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7人。万元以上设备30台。
  二妇女儿童保健中心
  1980年,恢复县妇幼保健站,设在县卫生防病站。1985年,建成县妇幼保健所,设妇幼保健门诊部。1996年,迁至芦台镇文化路18号县卫生局办公楼内。2000年,迁至芦台镇建设路21号芦台医院旧址,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2010年,设妇女保健科、儿童保健科、妇产科、儿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婚检科、医学病理科、党支部、办公室、工会、团支部、会计室。2014年,有职工39人。
  三卫生监督所
  2005年,成立县卫生监督所,办公地址设在芦台镇震新路增2号,办公楼建筑面积900平方米。设有办公室、业务科、稽查科、食品卫生监督科、环境卫生监督科、职业卫生监督科、医疗执法科等科室。核定编制48人,实有职工40人。配备监督执法车辆9辆,快速检测设备33件。2006年,更名为天津市宁河县卫生监督所,规格为科级,核定事业编制48人。2007年,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监督先进集体。2010年,规格由正科级调整为县属副局级,加挂宁河县餐饮食品监督所牌子,承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分局对餐饮食品监管具体执法,有关业务接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分局领导。2014年,有职工36人。
  四救护站
  1976年建立,位于芦台镇芦汉路,时有救护车4辆,司机5人,管理人员3人。1983年,迁至县医院内,新建房屋8间,有救护车6辆,司机8人。1990年后,救护站丧失急救、转运病人功能,人员开始分流。2003年,重建宁河县救护站,办公地点位于旧址芦汉路。时有救护车2辆,抽调工作人员8人。2004年,救护车增至4辆,工作人员13人。2010年,县救护站迁至宁河县医院内。是年,全站有救护车5辆,车内配置院前急救必需医疗器械和设备。2014年,有工作人员1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人。
  五血站
  1985年建立,负责为全县临床提供全血和成份血,开展公民献血活动。地址在芦台镇永盛道19号,房屋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占地面积630平方米,工作人员9人。1988年,正式开始采血。1999年,建成血站办公楼,与县防病站相连。2000年,迁至芦台镇震新路增2号,建筑面积增至1497.6平方米,占地面积1614平方米。2002年,设献血登记室、体验室、化验室、HZV筛查室、细台室、质控室、采血室、机采室。2007年,献血模式由计划献血向自愿无偿献血模式转变,县血站转变运营机制,实现全县临床用血自给自足,无偿献血率100%。2014年,无偿献血人数4186人次,献血量为167.44万毫升。
  六结核病防治所
  建于1978年。地址在董庄乡大薄村南原野战医院旧址,属震后临建,占地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有职工8人。1984年,投资10万元在芦台镇芦汉路东侧,新建二层综合楼一幢,占地105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2003年,投资90万元,购买芦台镇桥北贸易开发区同兴道31号办公楼投入使用。占地175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2010年,设有门诊、住院、检验、放射、接种等科室。2014年,有职工2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人。
  第三章 医疗设施设备
  第一节 门诊用房病房
  1980年,投资5.5万元,完成丰台、潘庄2个分院新建,建筑面积为4147平方米。1994年,投资66万元,完成董庄卫生院、东棘坨卫生院和大辛卫生院基建改造,总建筑面积1431平方米。1995年,全县卫生系统房屋建筑面积4.67万平方米。1996—2000年,通过单位自筹、银行贷款、职工集资等形式,投资5818万元,完成妇幼卫生楼、县医院老干部病房楼和门诊急救中心大楼、中医院门诊病房楼、血站及防病站实验办公楼、芦台医院门诊病房楼、潘庄医院门诊楼、药检所以及16所乡镇医院改扩建工程,总建筑面积8.31万平方米。2002年,总投资3500万元,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县医院急救中心大楼竣工,投入使用。2014年,全县医疗机构房屋建筑面积18.16万平方米。其中,医院6.61万平方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5万平方米,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94万平方米,其他卫生机构1200平方米。
  第二节 医疗设备
  1979年,各分院和卫生院共购置器械30余种,用款5万元。1980年,用于购置医疗器械费用为24.57万元。1995年,全县万元以上大型设备108台件。1996—2000年,投资2582万元,购置螺旋CT、彩色超声波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成分单采机、多导自动分析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87台件,万元以上大型设备206台件。接收卫生部及北京、天津十几所三级医院无偿引进WHO援助的设备和一大批二手医疗器械。2001年,万元以上大型设备195台件。2010年,县卫生机构万元以上大型设备928台件,其中50万元以下889台件,50~99万元16台件,100万元以上23台件。2014年,县卫生机构万元以上大型设备1274台件,其中50万元以下1215台件,50~99万元30台件,100万元以上29台件。
  第四章 医疗技术及医务
  第一节 中西医疗
  一西医
  1981年,县医院口腔科开展颌面外科手术。新建超声心电图室。1997年,宁河县首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在芦台分院获得成功。至2002年,先后开展多关节置换、脑肿瘤及脑膜肿瘤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推管狭窄双开门减压、复杂胸外伤修补、脑出血超早期钻孔碎吸、食道纵膈肿瘤切除、人工晶体置换等多项手术。2006年,开展新技术12项。其中,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气管插管引发器全麻插管术、骨面神经管多层螺旋CT曲面重组测量与临床应用、连续腰穿治疗新生儿重度脑室内出血等7项已申报填补天津市空白技术;经皮穿刺CT导向肺活检技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点式剥离、电凝术等4项向县科委申请立项。2006—2010年,县医院成功抢救严重复合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肺栓塞、重度昏迷等危重症级病人。成功完成脑膜切除术、人工晶体置换术、心血管造影及支架治疗等项高难度手术。能开展糖尿病、心脑血管内科电子气管镜检查和心脏骤停抢救。2007年,开展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永久性起搏器安置术、双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等新项目31项。2008—2009年,“麻黄碱与丙泊酚芬太尼配伍用于无痛人流临床研究”“连续腰穿治疗新生儿脑出血”两项科研成果填补市级空白。开展“内窥镜下胆总管结石取石术”“CT引导下肺内肿物穿刺活检”“介入下畸形血管出血明胶海绵栓塞术”“卒中单位的超早期溶栓治疗”“经碟重体手术”“术中冰冻”等32项新项目。2010年,有13项县级以上科研立项。其中,“中国城市神经门诊缺血性卒中登记研究”被卫生部确定为中国卒中医疗改进基础上金桥工程子课题,“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研究”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动脉微导管在下肢管理腔内治疗的应用”等3项成果填补天津市空白,“光导插管器的研制与应用”等2项成果获天津市科技成果奖,有2项科研立项被天津市卫生局列为基金项目。2014年,县医院有呼吸内科、神经内科、骨一科、妇产科、儿科、重症医学科6个重点专科。
  二中医
  1994—2010年,县中医院自制中药辛芥膏,开展“穴位贴敷”治疗咳喘病,并在县科委立项。1997年,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宪义《小儿进食散》中药方,获县科委立项。1997—2000年,县中医院利用偏瘫治疗仪和中药制剂中风1号、2号开展中风病治疗。2006年3月,县中医院引进中药薰蒸、药浴技术和设备。2008年,县中医院开展“三九贴”疗法。同年,“马齿苋外敷预防化疗性静脉炎临床对照研究”填补国家空白。脑病科创建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推拿科、心血管科被天津市卫生局列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李桂凤被评为天津市人老中医。
  三中西医结合
  2002年,全县开设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除痛、风湿病、恶化肿瘤、糖尿病、妇产科、儿科以及创伤外科等8个特色专科。至2007年,县中医院开展新生儿沐浴抚触、脊柱手术、人工关节置换、皮肤冷冻术,冬病夏治等中西医结合新项目。2011年,县中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并成立病房,填补县内空白。2014年,县中医院在全县首家开展镇痛分娩技术。
  第二节 医务
  一门诊
  1980年,全县门诊量62.5万人次。1982年,门诊量70.87万人次。2005年,门诊量68.88万人次。2006年,全系统业务门诊量6.3万人次。2008年,总诊疗112.70万人次。2010年,总诊疗211.40万人次。其中,门诊168.09万人次,急诊34100人次。2014年,总诊疗145.94万人次,手术13840次。
  二住院
  1979年,县医院住院病人月平均治愈率62.7%,好转率31%,病死率1%,平均病床周转次数1.8次,平均病床工作日18.9天,实际病床使用率54.5%,平均住院日8.9天,诊疗8419人次。1980年,县医院平均病床工作日为239.5天,病床使用率为65.4%,病床周转次数为22.2次,治愈率为66.7%,诊断符合率为86.8%,病死率为1%,抢救危重病人421人。5个分院平均病床工作日为184天,病床使用率为49.6%,病床周转次数为23次,治愈率为85%,好转率为10%,病死率为1.9%。1982年,全县收住院病人9208人次。县医院病床使用率76.5%,平均病床工作日254.8天,治愈率76.5%;各分院病床使用率55.7%,平均病床工作日184.5天,治愈率77.7%。2008年,全县收住院病人3.28万人次。其中,治愈1.49万人,好转1.5168人,未治愈908人,死亡84人,其他1766人,治愈率50.84%,好转率46.15%,死亡率5.2%。病床工作日306.9天,病床使用率84.08%。2010年,全县收住院病人3.68万人次。其中,治愈14052人,好转1.83万人,未治愈1466人,死亡82人,其他2701人,治愈率45.73%,好转率50.05%,死亡率0.22%。病床工作日299.4天,病床使用率82.03%。2014年,住院40567人次,死亡率0.17%。
  第五章 疾病控制
  第一节 疫苗接种
  1979年,完成6种预防接种任务,牛痘实种1.4万人,接种率95%;麻疹实种1.31万人,接种率83%;麻糖丸实种1.52万人,接种率94%;流行性乙型脑炎2万人份,接种率80%;丙球440人份,主要给肝炎密切接触者使用;伤寒复种1.24万人,接种率41%。是年,建卡率94%,完成15岁以下儿童卡介苗注射2.25万人次。1980年,6种传染病预防接种,伤寒完成72.8%,其他5种均完成85%。是年,全县285个大队全部实行预防接种卡片登记,使用率80%。1982年,春季糖丸接种率91.05%,春季麻疹接种率84.84%,乙脑接种率91%,应急接种糖丸接种率95.27%,伤寒气雾免疫率76.9%,丙球实种1118支。1983—2010年,开展麻疹强化免疫,接种率99%。1990年,全县儿童预防接种建卡率100%,“四苗”(卡介苗、脊灰糖丸、百白破、麻苗)接种率96.4%。1993年始,开展脊灰强化免疫活动。1994年,向重点人群发放各种生物制品11.22万人份。1996年,实现以乡为单位四苗接种,接种率85%,传染病发病率下降。
  2000年,普服糖丸儿童2.32万人次,其中外地流动人口适龄儿童329人次。是年,“四苗”接种率90%。2004年始,实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制度。2005年,大部分乡镇医院、卫生院建立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率95%。2006年,完成2~13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全年接种4.38万人次,其中流动人口745人次,接种率98%;完成15岁以下人群接种乙肝疫苗1259人次。全年卡介苗3100人次,接种率98%。2007—2010年,新生儿破伤风得到控制,无病例报告;风疹、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2008年始,实施全民接种乙肝疫苗,全年接种乙肝疫苗4130人次,发病率较上年下降24.58%。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率98.1%。甲流防治接种1.2万人次。2014年,继续推动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各接种门诊均设置候诊、登记预检、接种、留观等相对独立区域,流程更趋合理,辖区内有1家示范门诊、18家规范门诊。全年常规免疫一类疫苗接种11.53万剂次、儿童常用二类疫苗接种1.7万剂次,常规免疫全程接种率98.58%,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得到控制,无风疹、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脑、乙脑病例报告,AFP、麻疹监测敏感性达标,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较低,辖区内麻疹发病控制在全市较低水平(倒数第三)。是年,辖区报告74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其中一般反应67例、异常反应7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率、网报率均为100%。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一概况
  1979年,投放麻痹糖丸6000人份。对潘庄、俵口、大北涧沽等疫区进行查源,查出10人伤寒带菌者,全部治疗治愈;抽查疫村3处水样、27瓶,均未查出伤寒菌。全县传染病发病率1524.6/10万。全县开展鼠疫、天花、霍乱、伤寒等疫苗预防注射,各种急性传染病发病率明显降低。1980年,落实结核病治疗减免费办法,建立630余份病例2075张卡片。1982年,重点防治病毒性肝炎7.8%,为97名狂犬咬伤者注射疫苗,无1人发病,“02”病没有发生。1994年,传染病发病率为78/10万,无1例传染病死亡。2000年,县内发生法定传染病256例,发病率为73.4/10万。2004年,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55.71/10万,死亡率0.82/10万。2005年,完成8986名份重点人群(如羁押人员)艾滋病筛查。对孕产妇和手术病人血液样本进行艾滋病初筛,检验3364份。全年累计筛查血液样本1.23万份。报告结核病人93例,督导化疗率100%,治愈率95%。2006年,开设肠道门诊,疫情搜索和报告渠道畅通,漏报率控制在5%以内。全县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内。2008年,全县法定传染病总报病人数2145例,发病率为516.94/10万。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乙类482例,发病率116.16/10万。全年诊治结核病人907例,其中初诊284例,复诊551例,结核病系统管理率98%,以全县为单位督导化疗覆盖率100%。
  2009年,全县法定传染病总报病人数2029例,发病率为485.41/10万。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传染病24小时内网络直报合格率100%。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乙类传染病329例,发病率为78.71/10万;丙类传染病1503例,发病率为251.91/10万。2010年,重点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结核、艾滋病、霍乱、麻疹、手足口病防治,全县报告传染病1879例,发病率109.29/10万。无甲类传染病发生。未有大规模传染病流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2011年,全县重点传染病报告总数为1714例,发病率为411.92/10万,死亡病例3例,均为艾滋病。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发生2起突发事件,分别为岳龙镇中心小学水痘爆发和大北涧沽镇船沽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爆发,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置。2012年,全县重点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为2529例,发病率为571.95/10万,死亡病例2例,分别为艾滋病和手足口病。无甲类传染病发生。发生2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别为俵口乡后辛小学水痘爆发和廉庄子乡岳道口村1例手足口病死亡,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置。2013年,全县报告重点传染病病例总数为1893例,发病率为404.38/10万,无死亡病例发生。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发生2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别为大北涧沽镇船沽小学水痘爆发和俵口乡中心小学聚集性流感样病例爆发,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置。2014年,全县报告重点传染病病例总数为2153例,发病率为439.29/10万,死亡病例2例,分别为艾滋病和肺结核。无甲类传染病发生。发生1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潘庄镇东塘坨小学水痘爆发,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二防治
  (一)霍乱 1979年后,全县有6个年度(1984年、1985年、1994年、1996年、1997年、1998年)报告发生过霍乱疫情,除1996年在北淮淀乡南淮淀村发生聚集性疫情感染28人外,其余年度均为散发疫情。1999年后,全县未发生过霍乱疫情。发生疫情时通过采取传染源隔离治疗,切断传播途径等综合性防控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出现死亡病例。80年代,在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开设肠道门诊,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接诊腹泻病人,开展腹泻病人疫情监测。至2014年,接诊腹泻初诊病人8730例,便培养2765份。每年在肠道门诊期间对全县饮用水、外环境水、水产品等开展霍乱病原体检测。监测二次供水931次,水产品和外环境水3139次,各年份均无霍乱弧菌发生。
  (二)麻疹 1979年,县内麻疹56例(死2例),发病率为20/10万。1982年,麻疹发生67例,比上年减少89例。1985年,发病率9.01/10万。1990年,发病率0.6/10万。2008、2010两个年度,全县开展针对8月龄~14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2010年麻疹发病率10.64/10万。2011年报告麻疹病例3例,发病率为0.72/10万。2012年报告麻疹病例1例,发病率为0.23/10万。2013年报告麻疹病例数3例,发病率为0.64/10万。2014年,报告麻疹病例61例,发病率为12.45/10万。
  (三)流行性出血热 1979—1998年,疫情状况稳定,累计发病27例。1999—2005年,发病明显增加,累计发病100例。2001和2002年,各发病22例,发病率6.67/10万。2006年后,加大宣传群众防病知识,提高疫点人群出血热疫苗接种率,加强灭鼠、环境治理等综合措施,出血热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情况趋于稳定,年度最高发病率不超过1.55/10万。至2010年,发病率为0.95/10万。2011年,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例,发病率为0.24/10万。2012年,报告出血热病例7例,发病率为1.58/10万。2013年,报告出血热病例11例,发病率为2.35/10万。2014年,报告出血热病例18例,发病率为3.67/10万。
  (四)狂犬病 1981年,县内发生狂犬病4例,至1985年,发生6例,均死亡。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2009年均有狂犬病发生,其中1986年发生3例,发病率0.99/10万。2007年,在各乡镇医疗机构建立规范狂犬病暴露后接种门诊。2010—2014年,5年间未报告狂犬病病例。
  (五)布鲁氏菌病 1979—2009年,除1980年、1981年、1990年、2002年、2003年、2006年、2008年、2009年各发生1例,2004年发生2例外,其余年份均未有发生。2010年,发病7例,发病率1.52/10万,其余年份发病率均未超过0.55/10万。发病人群主要是饲养牛、羊等养殖人员。2011年,报告布病病例12例,发病率为2.88/10万。2012年,报告布病病例15例,发病率为3.39/10万。2001年始,在东棘坨镇开展高危人群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累计监测高危人群550人次。和畜牧部门建立协调沟通机制,人畜间疫情联合防控。
  (六)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历史上是宁河高发病种,各年度均有发病,1989年最多,发病689例,发病率为218.04/10万。
  甲型肝炎 1990年报告甲肝病例27例,1991年207例,1992年最多325例。随着生活卫生条件改善及甲肝疫苗普及接种,县内甲肝疫情呈持续下降趋势,至2010年降至0.23/10万。2011—2012年无甲肝病例报告。2013年,报告甲肝病例2例,发病率为0.43/10万。2014年,报告甲肝病例1例,发病率为0.20/10万。
  乙型肝炎 1990年始,全县乙肝报告发病率呈不断增长趋势,2006年158例,发病率40.94/10万。2008年,将15岁以上年龄组乙肝疫苗接种费用纳入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内,政府另启用专项资金给予接种费用补贴,成人乙肝疫苗接种率大幅提升,至2010年,累计接种15岁以上人群乙肝疫苗3.76万人次。2010年,报告乙肝病例83例,发病率为19.95/10万。2011年,报告乙肝病例66例,发病率为14.93/10万。2013年,报告乙肝病例60例,发病率为12.82/10万。2014年,报告乙肝病例数为63例,发病率为12.85/10万。
  (七)伤寒 1979年,县内曾有聚集性发病,全年报告15例。随着生活卫生环境改善,病例呈散发趋势。1985年报告5例。至2014年,除2004年、2005年和2008年各发生1例,其他年份均未有发生。
  (八)艾滋病 2007年,发现宁河县首例艾滋病感染者。2008年和2009年各发生1例,2010年报告病例4例。疫情上升趋势明显。2005年,县疾控中心建立艾滋病初筛实验室,2005—2010年,孕产妇HIV检测2.55万份,发现阳性1例;术前HIV检测11352份,发现阳性1例;高危人群HIV检测3559份,重点人群HIV检测5598份。2011年,报告艾滋病病例4例,发病率为0.96/10万。2012年报告艾滋病2例,发病率为0.45/10万。2013年、2014年各报告艾滋病病例1例,发病率为0.21/10万。
  2011—2014年,完成暗娼人群、在押犯人、外来务工人群、孕产妇、结核病、吸毒人员等6.4万次艾滋病、梅毒检测,其中梅毒阳性46例,艾滋病阳性2例。
  (九)脊髓灰质炎 1982年,发病26例,发病率8.9/10万,无死亡。儿童按天津市规定计划免疫程序进行接种并推广服用防疫糖丸,自1983年后未发生小儿麻痹传染病。2004年始建脊髓灰质炎监测系统,至2014年,未发生脊髓灰质炎病例,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
  (十)结核病 1979年,全县肺结核病人2091人,占全县人口0.77%。最多的赵本公社为0.84%,最少的大辛公社为0.15%。是年,完成15岁以下儿童卡介苗注射2.25万人次。1985年,全县陆续对儿童接种卡介苗。2005年,严格结核病人归口管理和治疗,对结核病人治疗实行费用减免政策,强化对结核病人督导化疗。报告结核病人93例,督导化疗率100%,治愈率95%。2009年,结核病人全监化疗率100%。2010年,报告肺结核病例115例,发病率为27.64/10万。2012年,报告肺结核病例98例,发病率为22.16/10万。2013年,报告肺结核病例121例,发病率为25.85/10万。2014年,报告肺结核病例141例,发病率为28.77/10万。
  第三节 新发传染病防治
  一“非典”(SARS)
  2003年,成立宁河县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立专项工作组,采取相关防护措施,严防死守。县内未发生疫情。至2014年,未发生“非典”疫情。
  二手足口病
  2007年,首次报告发生手足口病。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报告发病35例,发病率为9.38/10万。2008年,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丙类传染病管理。建立包括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消毒处理等专业应急处置队伍,随时应对可能发生手足口病疫情。当年,报告手足口病215例,发病率为51.82/10万。2009年报告手足口病289例,发病率为65.80/10万。2010年报告手足口病602例,发病率为130.67/10万。2011年,报告手足口病176例,发病率为42.30/10万。2012年,报告手足口病817例,发病率为184.77/10万。2013年,报告手足口病259例,发病率为55.33/10万。2014年,报告手足口病433例,发病率为88.35/10万。自2010年开展手足口病健康人群隐性感染血清学监测,采集到278份血清,其中阳性结果73份,占总得检测份数26.26%。
  三甲型H1N1流感
  宁河县流感流行以甲3型和乙型流感为主,多在学校及托幼机构发生暴发与流行。2009年,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县内首次发生新甲型H1N1流感疫情,通过实验室监测占所有确诊病例44.4%。至2014年,报告发生流感样病例1.31万例,其中学生发病8096例。确诊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5例,死亡1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甲型H1N1流感疫苗应急接种1.36万人次。
  第四节 慢性病 地方病 职业病防治
  一慢性病
  80年代,非传染性“四病”(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恶性肿瘤)造成死亡率居全市第二位。1996年后,“四病”改称“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增高。2000年,启动慢性病综合防控机制,指导居民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进社区”。2005年,开展示范社区、示范餐厅创建活动,宣传正确饮食生活习惯。2008年始,开展18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建立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病病人案卷,建立基层医院联动制度,采用入户等方式进行健康干预,预防这些疾病发生。全县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维持在38.6%和28.8%。2008年,创建无烟医院、无烟机关、无烟单位。2010年,全县29家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创建为无烟医院。2014年,报告高脑冠5275例、伤害7537例、糖尿病783例、精神疾病25例、肝硬化19例、肿瘤1098例,全年死亡2205人。
  二地方病
  (一)碘缺乏病(IDD) 1984年,全县儿童甲状腺肿大为32.4%。1996年始,国家实施全民食盐加碘工程。2000年,开展“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宣传,经市级监测评估,儿童甲状腺肿大率降至2.1%,低于国家控制标准。后每年5月15日,利用乡村广播、宁河电视台和主要街道科普宣传等方式,进行碘缺乏病防治宣传。2002年始,进行碘盐监测,每年在全县抽取5个乡镇,每个乡镇4个村,每个村15户300份碘盐进行监测。在相关部门协作下,全民食用碘盐合格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至2010年,合格率95.7%,远高于国家要求达标标准。2014年,监测随机居民户盐样300份,合格碘盐份数272份,不合格碘盐份数28份,非碘盐28份,食用碘盐合格率90.7%。
  (二)地方性氟中毒 1979年,对10个公社140眼水井含氟量进行调查,查体500人,查体内容重点为牙齿、四肢、脊柱,拍照骨片214人,发现氟骨症者36人,发病率16.8%。1983年始,在高氟区建立除氟点,供给改水除氟22个村,受益人口3.65万人。1990年,全县有饮水深井461眼,村村有高压水罐(塔),户户装上自来水,但有93眼饮水井水中氟含量超过国家饮水卫生标准。是年,21%的人口饮用高氟水,氟斑牙患病率为19800/10万,重病区氟骨症患病率为12900/10万。2000年,投资5万元,北淮淀乡乐善村饮用水除氟站建设工程竣工使用,5000余人喝上合格饮用水。2008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辖区内高氟区进行儿童氟斑牙检测、16岁以上成人X线拍片、8~12岁尿样检测、成人氟骨症体检、采集居民饮用水标本检测5项,经天津市专家鉴定,基本达到国家控制标准。2009年,随机选择5个乡镇抽取5所小学,进行知识问卷和采集尿液样本检测,样本送往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市CDC),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县疾控中心每年从各乡镇抽取村的水样进行枯水期和丰水期常规检测,如水质有问题及时向市CDC进行汇报,及时向县水利部门反映水质情况,保护人民饮水安全。
  三职业病
  1979年,对全县26个县办企业从事苯、铅、汞有毒有害作业职工进行普查、普测、普防、普治工作,查体620人,其中苯作业287人、铅作业97人、汞作业28人、电气焊作业104人、其他作业104人,受检率100%,做各种临床检验1206人次,尿铅、尿汞等测定244人次,查出各种疾病患者50人,及时治疗,无死亡病例。1980年,开展尘肺普查,对21个县办工厂1693人接尘工人做健康检查,对168份矽尘样品进行化验。执行劳动卫生档案管理,重点开展铅、苯、汞、粉尘等有毒有害作业预防性监测及作业人员体检,逐步建立职业病报告网络。1990年,全县有乡、村企业294家,从业人员2.83万人,其中有毒有害作业点182个,接触毒害人员5187人。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有粉尘、苯、铅、高温、噪声、高频等。粉尘作业点监测合格率为37.83%,毒物作业点监测合格率为80.36%,从业人员体检率为4.65%,尘肺患病率0.48‰,苯中毒患病率为零。2000年后,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1995年之前沿用劳动卫生)职能划转,主要职能为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建立健康危害因素网络直报,用人单位必需配备职业卫生专兼职人员,对员工进行岗前、岗中、岗后体检。2006年,对县内某钢厂光气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处置,该事件造成16人入院进行治疗,无人员死亡。
  2008年起,开展工业企业职业卫生调查,调查企业141家,职工总人数为1.81万人,接触职业病危害5961人,占总人数33%。其中,接触毒物类862人,占14.5%;接触粉尘类2162人,占36.3.1%;接触物理因素类1826人,占30.6%;接触其他有害因素1111人。2010年,有职业危害企业126家,职工总人数1.41万人,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为4761人,占总人数33.8%。其中,接触毒物类763人,占总人数16%;接触粉尘2100人,占总人数44.1%;接触物理因素类1826人,占总人数38.4%;接触其他因素72人。监测点合格率升至96%,比1978年22.8%有很大提高。有害企业职业卫生监测率历年保持80%~90%。2010年,为玖龙纸业(天津)有限公司进行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服务,计检查482人,发现职业禁忌症2人,均调离原岗。2014年,对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体检接触人数7360人,实检人数7360人,实检率100%;其中粉尘接触人数1495人,实检1495人;化学毒物接触人数3057人,实检3057人;物理因素接触人数2808人,实检2808人。
  第六章 卫生保健
  第一节 妇女保健
  一生育保健 1979年,对全体老接生员进行技术考核,颁发证书。是年,举办5期接生员培训班,培训50名接生员,消灭“白点村”61个,新法接生率98%。1980年,制定并贯彻妇幼人员工作条例,在部分大队试行孕产妇三级管理,全部实行公社有13个,搞试点公社有7个,有195个大队试行。接生员培训,填补34个空白点。是年,全县出生婴儿3983个,其中有3973个是采用科学接生法接生。1982年1—11月,出生婴儿6389人,科学接生率99%。1987年始,开展婚前医学检查。1990年,孕产妇死亡率35/10万。2000年,孕产妇及儿童系统管理率均85%,农村高危妊娠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死亡率40/10万。2005—2006年,全县高危产妇转诊率100%,无孕产妇死亡。2006年,婚前孕检1568人次,孕检率71.1%。2008年,出生4301人,建卡3527人,建卡率82%。
  2010年,全县剖宫产率为54%。完成产前筛查3589人次,筛查率75.7%。对4723人新生儿进行甲低、PKU筛查,筛查率98.55%。完成4757人新生儿听力筛查,筛查率96.88%,查出听力障碍11人。对先心病筛查、髋关节筛查、白内障筛查实行捆绑式管理,由基层儿保人员组织适龄儿童到妇幼保健所集中筛查。全年筛查人数分别为4627人、4299人、4324人,筛查率分别为95.3%、92.27%和93.84%,查出先心病阳性患儿150例、髋关节异常患儿47例。2013年,全县孕产妇死亡率为0,连续多年未发生可避免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率为7.1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8.89‰,出生缺陷发生率为6%。。2014年,全县孕产妇死亡率为0,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25‰,剖宫产率为56%,全县孕前筛查5934人,筛查率98.85%。筛查出阳性147人,其中大三阳55人,小三阳71人,1.5阳11人,梅毒RPR阳性10人,乙肝阳性率为2.31%。参加叶酸检测5964人,低于正常值人数437人,免费发放叶酸2970人,发放率为99.53%。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率99.58%,阳性103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筛查率99.53%,先天性白内障筛查率99.77%。新生儿听力筛查率99.42%。
  二妇女病查治
  1979年,开展60岁以下妇女防癌普查普治,普查5769人,普查率为48.3%,没有发现宫颈癌,多见子宫脱垂、宫颈炎等,发病率为21.3%,对查出病人全部进行治疗。是年,在全县范围内对子宫脱垂患者逐队逐人进行核实、分度,确诊患者315人。其中,Ⅰ141人、Ⅱ110人、Ⅲ64人,会阴Ⅲ裂伤6人,单纯性阴道膨出22人;子宫脱垂手术2例,会阴Ⅲ陈旧性裂伤修补术2例;对查出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550例,其中电灼治疗宫颈炎32例。1995年始,每年对厂矿女职工1000人进行普查普治。2008年,全县筛查5607人,筛查率为92%,筛查出阳性率2.2%,告知率100%。2009年,全县筛查5607人,筛查率为92%,阳性率2.2%,告知率100%。2010年,全县完成妇女病普查2.57万人次,妇科病检出率55%,完成宫颈癌检查1.73万人次,检出宫颈癌疑似和诊断病例28例,发病率0.16%,全部转诊治疗并落实医疗救助政策。2013年,妇女病总检人数为2.27万人,查出妇科病1.41万例,其中原位癌2人,浸润癌1人,严重危害妇女健康常见恶性肿瘤早诊、早治率大为提高。阴道炎2341例,宫颈炎6553例,子宫肌瘤1805例,卵巢良性肿瘤598例,外阴炎236例,乳腺增生2064例,全部得到治疗、建议和指导。2014年,妇女病普查人数为2.76万人,查出妇科病1.92万例,其中CIN14例,CIN23例,CIN313例,宫颈原位癌4例,宫颈浸润癌2例,子宫例内膜癌2例,卵巢恶性肿瘤4例,乳腺癌4例,阴道炎患病2900例,宫颈炎患病8726例,子宫肌瘤2908例,卵巢良性肿瘤853例,外阴炎患病222例,尖锐湿疣1例,乳腺增生3341例。
  三孕期保健
  1982年,296名孕妇异常胎位得到及时纠正。1990—2002年,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2009年,高危管理760人,管理率100%。2010年,完成孕前检查6279人次,检查率96.07%。2013年,辖区活产4154人,建册4124人,建册率为99.88%;早孕确诊率为99.06%,早孕建册率为88.42%,合格产检3975人,产检率为95.7%,五次及以上产检率为97.11%,产后访视率为98.7%;梅毒、乙肝、艾滋病检测率分别为99.81%、100%、99.64%。孕期体重筛查4946人,2014年,活产4303人,辖区建册人数为4203人,早孕建册率为85.94%,合格产检率为97.04%,五次及以上产检率为98.42%,产后访视率为98.44%,高危孕产妇管理率为99.92%,系统管理率为83.43%。产前筛查率105.3%,高风险人数290人%。其中,21三体综合征255人、18三体综合征6人、NTD29人。全县计划生育手术4538例,其中上环684例,取环901例,人流1369例,药流1241例,麻醉流产343例,中引501例。
  第二节 儿童保健
  1979年,开展7岁以下儿童健康普查普治,全县应查儿童3.44万人,实查3.25万人,普查率94.4%。其中,发现佝偻病100人;多发病12950例,治疗11397例;蛔虫症5433人,10月,普遍投药,排虫率40%。对2~12岁儿童进行免费驱蛔投药,全县有2~12岁儿童58576人,实际投药5.54万人,占儿童总数94%,排虫4万人,有效率为72%。1980年,建立儿保网试点,对重点托幼机构做儿保技术指导,对2.89万名儿童疾病普查,普查率为93%,对查出3246名儿病患者给予治疗。1982年,对3.09万名儿童进行健康普查,普查率95%;对董庄公社4个大队进行小儿营养不良性贫血调查,普查率94%。
  1985—2002年,开展新生儿破伤病例监测,5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监测,3岁内儿童“四病”(肺炎、腹泻、佝偻病、贫血)监测。1986—1988年,在大北涧沽等乡镇开展ARI监测(即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病例监测),得到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评价。1990—2002年,开展儿童系统管理,降低新生儿死亡率。1990年,婴儿死亡率21.8‰,5岁以内儿童死亡率18.21‰。1995年始,开展新生儿甲亢低下和苯丙酮尿症筛查。2005年,全县0~5岁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以内。2006年,0~5岁儿童死亡率为6.46‰。2008年,活产数4301人,新生儿访视3658人,访视率85%,高危儿212人,管理率100%;5岁以下儿童死亡33人,死亡率7.67‰。是年,全县开展幼儿园、学前班健康体检。检查4200余人,查出先心病3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3例。全年完成2588例听力筛查,筛查率48%,18例阳性患儿得到早期干预和治疗;结合市妇儿中心及泰达心血管医院对全县3岁以下儿童进行先心病筛查,集中筛查3次,筛查100余人,查出先心病5例,并及时转诊医治。2013年,宁河县0~7岁以下儿童数为29730人,管理人数为26603人,7岁以下儿童管理率89.5%,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6.31%,3~7岁儿童系统管理率83.4%。全县4所国办幼儿园儿童入园前全部进行健康查体,入园体检率100%。该年度儿童定期查体全县检7000余人,查出先心病5例,营养不良14例、发育迟缓20例、贫血儿童80例、肥胖儿童超标数>10以上25例、龋齿3000余例。2014年,0~7岁儿童系统数为2.78万人,管理率为91.23%,其中3岁以下应检儿童数1.36万人,管理率98.49%;新生儿入户访视率99.77%,高危儿管理率100%。新增项目学龄前儿童慢性病危险因素筛查2300余人,新增项目脑瘫筛筛查率95.91%,孤独症筛查率96.58%。
  第三节 初级卫生保健
  1979—1990年,初级卫生保健为基层粗放型管理。至2000年,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目标低级标准,农村卫生所覆盖率100%,集体办卫生所覆盖率80%,甲级卫生所占集体办村卫生所80%。2007年,全县开展十八项公共卫生服务。至2008年,筛查3.68万人,筛查率为85%(不包括芦台镇筛查率95%),建立健康档案36762份。查出高血压患者12052人,建立专案12052份;确诊糖尿病患者1724人,建立专案1724份,专案建档率均100%。低保、五保户2824人,精神病210人,肢体残疾2968人,建档率60%。对筛查出的高血压、糖尿病老人,开展随访,高血压患者每季度随访一次,糖尿病患者半年随访一次。对辖区内患病老人进行入户随访调查,指导老人合理用药,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干预。2010年,累计建立电子居民健康管理档案23.34万份,建档率为55.71%。全县管理高血压患者24024人,管理率为35.88%;管理糖尿病患者4053人,管理率为19.97%。对确定适合纳入管理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1863人,全部纳入管理。2012年,累计建立电子居民健康管理档案25.6万份,建档率66.77%。全县管理高血压患者2.46万人,管理率40.24%;管理糖尿病患者5769人,管理率29.5%。2014年,累计建立电子居民健康管理档案30.95万份,建档率71.8%。全县管理高血压患者2.94万人,管理率42.69%;管理糖尿病患者8922人,管理率25.1%。
  第七章 卫生监督
  第一节 食品卫生
  1980年,对饮食行业56个门市部、23个分销店、183个双代店完成摸底建档。对县、社、队办12个冰棍厂实行卫生监督、审批后生产。对全县1200余名三管人员进行健康体检。熟肉和外地购进白酒均进行化验。1990年,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85.8%,从业人员体检率97.7%。2000年,食品卫生合格率85%。2004年,组建执法队,取缔无证经营6户、行政处罚18户、销毁违法食品700余千克。2006年,出动监督执法人员4000余人次,监督检查6000余户次,重点行业监督检查率300%,总立案400余件,实施行政处罚420件,罚款22万元,实施卫生行政许可410户,完成从业人员体检4022人。2007年,餐饮食品监管实施分段管理,卫生部门主要负责餐饮环节监管。2008年,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做好婴幼儿免费筛查和患儿医疗救治,筛查上报3470人,其中确诊14例,完成确诊患儿经济赔偿。出动监督执法人员7760人次,对被监管单位监督检查1.1万户次,重点行业监督覆盖率300%,监督从业人员体检3000人,体检率100%,监督调离职业禁忌人员8人,实施卫生行政处罚102件,罚款8.06万元;餐具、用具抽检215份,合格率95%。下达行政执法意见书1161份,受理群众投诉34件,举办被管理相对人培训班5期,培训300余人次。餐饮行业建立统一电子档案498户。餐饮行业量化分级达到100%,建立台账率100%。
  2005—2014年,组织完成“卫监十号行动”、创建卫生城镇、高考食品安全保障、奥运食品安全保障、达沃斯论坛保障、国际气象大会安全保障、卫监十项行动、打击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百日万店专项整治、清查清缴问题乳粉活动、严厉查处地沟油专项行动、查处非法一次性塑料餐盒活动、查处一次性卫生筷子专项活动、严厉查处无证餐饮店活动、提升小型餐饮业食品安全质量活动、开展“三小”(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行业专项整治、开展“小饭桌”专项整治活动等大型食品安全专项活动100余次,年平均监督频次4次/户,监督覆盖率100%。
  第二节 公共场所卫生
  2005—2014年,对各类经营性公共场所实施卫生行政许可1522件次,监督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卫生培训4315人次,针对卫生监督中发现违法行为实施卫生行政处罚291件。2006年,要求重点行业制定卫生制度,专人管理,专人负责。开展各项专项整治,对卫生条件较差单位现场下达监督意见书,对不按时整改及拒绝整改单位坚决予以行政处罚,实施行政处罚40户。2010年,全县完成271个村生活饮用水调查,对全县3家集中供水单位及乡村供水设施进行监督检查,监督供水单位和县疾控中心,定期对生活饮用水进行检测,对不符合要求单位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整改到位。2011年始,逐步在旅店、洗浴等行业中推广所用软片由消毒企业统一消毒配送和被监管单位自身消毒相结合,提升行业卫生水平。
  第三节 职业卫生
  2005年,开展《职业病防治法》集中宣传,对县域内职业病危害企业进行专项整治。对全县17家企业488名职工进行体检,建立完整职工健康档案。对全县20家有关放射资质医疗单位进行卫生监督检查,组织60名从事放射人员到市职业病防治所进行体检。2006年,开展《职业病防治法》集中宣传,重点监督检查职业危害企业253户次,对540名职工进行体检,建立完整职工健康档案。对全县20家具有放射资质医疗单位进行卫生监督检查,组织60名从事放射人员到市职业病防治所进行体检。2005—2013年,对全县147家涉及毒害作业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职业危害因素作业场所劳动者个人防护现场进行指导。针对各企业存在不同危害因素提出相应防护措施和整改意见。
  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对新建企业按要求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制度,完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加强劳动者个人防护设备。组织涉毒害企业职工进行岗前、岗中职业健康体检7156人次。2013年,职业卫生执法职能划转至安监局,卫生监督部门具体负责放射卫生和职业健康体检机构检查。2014年,全县完成15户放射单位的行政许可验收,对正在改、扩建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并给予警告处罚。2005—2014年,每年开展职业卫生防护主题宣传,深入学校、超市、集市、企业、公交车站、社区等进行宣传,制作标语展牌并下发宣传材料1600余份,切实提高群众职业健康防护意识。
  第四节 学校卫生
  1979—2009年,每学期开学前,均对学校食品卫生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建立学校食品卫生专兼职管理员队伍,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定期与教育部门通报相关情况,对新建学校食堂进行先期监督、证前指导,提出监督意见。开展学校饮用水专项监督检查。2010年,对30所农村学校饮用水状况进行检查,对水源管理和消毒措施等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控责任人制度,配备兼职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员,制订传染病报告制度。遇有疫情时,实行晨检记录日报告制度。建有学生健康档案。落实新生入学接种证查验。2011—2014年,每年对辖区内半数以上中小学校进行快速检测,检测内容包括教室人均面积、微小气候、学生宿舍卫生、教室采光等,对存在问题教室环境提出规范化整改意见。2014年,与教育局、疾控中心建立联动机制,组织召开全县学校卫生管理员培训会议。
  第五节 医疗执法
  2005年,对全县医疗机构、社会办医机构、个体医疗门诊、采供血机构及外地行医人员进行监督检查,责令整改9家,立案处罚17家,罚款2.02万元,没收药品、器械价值9500元。2005—2010年,承办非法行医案件54件,没收医疗器械40余件。监督所从传染病疫情报告、医疗废物管理、医院感染控制及消毒隔离等方面对全县23所医疗(疾控及采供血)机构进行监督检查,监督覆盖率300%。2006年,着力加强医疗执法,严厉打击无证行医行为;严肃查处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行为;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行为。全年监督检查338户次,责令整改9家,立案处罚17家,罚款2.05万元,取缔非法行医机构16户,没收药品、器械价值1.5万元。2009年,开展对医疗执业资格和医疗执业行为经常性监督检查,覆盖率100%,违法案件查处率100%。建立非法行医监测哨点162处。2010年,设置160个哨点,其中一级哨点医疗机构19家、二级哨点141家。取缔非法行医点6个,没收非法行医工具及药品价值3万余元。2013年,成立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生活美容、牙科诊所和妇科诊所等机构监督检查和培训指导,约谈问题单位负责人,签署《无非法行医承诺保证书》,规范其执业行为。检查各类医疗机构144户次、零售药店231户次、计生服务机构60户次、生活美容机构86户次、检查集市25次,建筑工地14次。立案查处、取缔无证行医20家。2014年,开展《母婴保健法》《献血法》《护士条例》《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监督检查,规范宁河县医疗服务市场,保障群众就医安全。
  第八章 爱国卫生运动
  第一节 除害防病
  1979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广板桥公社北朱庄、俵口公社后辛庄等7个典型村队除灭蚊蝇经验。80年代始,每年1—3月,开展冬春季灭鼠活动。1980年,进行6次环境卫生大检查,重点社队卫生面貌初见成效。1982年,开展6次灭蝇、灭鼠卫生突击活动。1989年始,每年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是年,发动20余万人次,清运垃圾850余吨,清除污染源106处。1991年,组织大规模环境清整3次,干部、党团员7967人次参与活动,清理卫生死角30处,垃圾2014吨,清整面积21194平方米。1996年,对237座厕所、1536个路边下水口、53处垃圾箱点及重点蚊蝇孳生地等实施重点消毒处理,降低蚊蝇密度和疾病传染率。1997年,对22个乡镇内重点行业投放鼠药1.56吨,控制鼠密度,预防鼠疫传播。对县城97座公厕、145座机关厕所、46处垃圾箱点及镇内所有下水篦子等蚊蝇孳生地进行消毒。1999年,投放鼠药10吨;对县城厕所、机关厕所、下水篦子、垃圾箱点等进行消毒。2000年,组织4次义务清整活动及小学生拣脏活动,出动人力1万人次,车辆1000余辆,清除垃圾1万余吨。投放鼠药3.7吨,进行4次大范围外环境集中消毒。2002年,投放溴敌隆鼠药6吨,灭鼠投药覆盖率100%,鼠密度由18.82%降至4.98%,居民区由20.15%降至5.85%。2005—2006年,开展环境专项治理,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对县城居委会无偿发放鼠药6吨。对城区内公厕、垃圾站点、下水道口等外环境进行消毒。督促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及相关单位购药、投药,灭蟑收效显著。2008年,对城区所有公厕、垃圾点、下水篦子、人员密集处等进行消毒。爱国卫生宣传月,发放消毒药品3吨。2010年,开展春夏季灭蚊蝇蟑活动,降低蚊蝇蟑在城区孳生,预防传染病流行。2013年,开展春季灭鼠,投放鼠药25吨。购置消毒药品1.7吨,对区域内公共繁华场所、垃圾点、收水口、环卫设施进行全面消毒。发放宣传物品及材料9800张。一城区公厕改造
  第二节 户厕改造
  1980年,全县1300公厕中改造301个。1990年,对全县公厕620个、私厕4.8万个进行改造。1991年,检查城内84个公厕和137个单位内部厕所,对不合要求的进行粉刷、维修。1997年,旱厕改建水冲式公厕37座。1999年,县城中心区域58座公厕改为水冲式公厕,全部达到三类标准。至2002年,建成使用71座旱改水冲厕。2008年,城区66座老式水冲厕所改建成活动卫生公厕2座,改造达到国家二类公厕标准2座,增建水冲厕3座,维修45座。至2014年,城区公厕改造全部完成。
  二农村户厕改造
  (见第六编第三章第三节)
  第三节 卫生创建活动
  一卫生镇创建
  2003年,成立创卫工作办公室,县级财政投入创卫经费1100万元。建成二类水冲公厕18座,购置果壳箱、垃圾箱750个。至2014年,镇级财政投入216万元。2010年,创市级卫生镇3个(苗庄、大北涧沽、板桥)。至2014年,创建市级卫生镇5个(苗庄、大北涧沽、板桥、岳龙、七里海)。
  二卫生村创建
  2003年始,开展创建卫生村活动。各村均建立创卫工作领导小组,重点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至2014年,县镇村三级用于创建卫生村的投入702万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468万元。2003年,创建市级卫生村4个,县级卫生村21个。至2014年,创建市级卫生村117个,县级卫生村234个。
  第九章 红十字会
  第一节 机构
  一沿革
  1986年恢复,宁河县红十字会,人员编制5人,属正处级机构,挂靠县卫生局合署办公。2014年,有工作人员5人,红十字会理事58人。基层红十字组织150个,会员2.7万人,实人制志愿者300人,应急救护队2支,心理干预队伍1支。会长由主管副县长兼任,理事由相关部门领导兼任。
  二人员
  1986年,工作人员5人。2014年,工作人员5人。
  第二节 代表大会
  1995年,县红十字会召开第四次(系按天津市红十字会代表大会的次数)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76人。会议听取并审议上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宁河县红十字会组织细则和5年发展规划,选举产生第五届理事会。选举会长1人,常务副会长1人、副会长5人、秘书长1人。聘请名誉会长1人,主管副县长当选为会长,聘请县委副书记为名誉会长。2000年,县红十字会召开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15人。会议听取第四届理事会所作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5年发展规划,选举产生县红十字会第五届理事会,选举会长1人、常务副会长1人、副会长5人。聘请名誉会长1人,主管副县长当选为会长,聘请县委书记为名誉会长。2005年,县红十字会召开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08人。会议听取第五届理事会所作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县红十字会第六届理事会,选举会长1人、常务副会长2人、副会长9人。2010年,县红十字会召开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及七届一次理事会,市内18区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参加会议,会员代表及理事90余人。会议聘请县长为名誉会长,选举副县长为县红十字会会长。大会增补、调整理事58人,制定《宁河县红十字会事业2010—2014年发展规划》。大会现场资助贫困学生12人。
  第三节 主要活动
  一发展会员
  1986年县红十字会恢复后,陆续发展教育系统中小学青少年、卫生系统职工加入红十字会组织。至2014年,发展会员2.7万人。
  二募捐救助活动
  1986年,县红十字会为迎接加拿大著名轮椅运动员里奇·汉森到天津访问,动员社会力量募捐5万余元,用于发展残疾人福利事业,此为县红十字会恢复后第一次募捐活动。1988年,英国一慈善团体发起“国际体育援助计划”,县红十字会募集资金4万元,全部上缴市红十字会。1992年,对全县机动车驾驶员进行卫生救护(包扎、止血、固定、搬运、心肺复苏)知识培训,培训驾驶员5000余人。1996年,为蓟运河水灾受灾群众送棉衣棉被和5000元救灾款,拨出专款为附近受灾乡镇购买消毒药品。开展“敬老助老献爱心”募捐活动,募集捐款近8万元。1997年,张家口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县红十字会发动社会募捐衣物,运往灾区。1998年,长江、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捐助100余万元,衣物1万余件。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遭受雪灾,捐送2万元救灾款和物品。
  至2001年,为助残、助孤、助困、救灾,向社会募捐资金300余万元及衣服、被褥、药品等。
  2005年,通过天津市红十字会引进课桌椅、办公桌椅、文件橱等设备8000余件,原值近50万元,支援县教育系统。争取物资价值20余万元。募集资金12万元,资助特困生390人。慰问困难群众158户,慰问物资价值4.5万元。2006年,引进课桌椅、办公桌椅、文件橱等设备总价值近50万元,支援县教育系统。募集资金4万余元,资助特困生346人。从市红会争取助困资金5万元,资助特困家庭50户,特困生67人。争取“博爱助困募捐”14万元,援助大月河博爱小学。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收到社会各界捐款301.40万元,募集物资价值19.30万元。募集博爱救助款34万余元,救助贫困学生483人、贫困家庭120户。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通过市红十字会出资48.8万元,援建岳龙镇东魏甸博爱小学1所。2009年,募集博爱助困资金34.6万元,大病救助基金2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02人、贫困家庭43户。动员全县学生开展专项募捐活动,资助大辛中学冯情同学骨髓移植成功。
  2010年,募集善款339.75万元,其中为西南旱灾、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受灾地区捐款56.87万元,与县工商联联合为贵州毕节地区修建水窖募集款项50万元,募集博爱救助款、大病救助基金232.88万元。资助贫困家庭425户。从市会争取助学资金1.29万元,资助学生21人。县红十字会出资9.5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30人。与县残联联合筹资7.6万万元,为76名老年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在“双助”(助残、助困)活动中,发放助困款14.02万元,资助孤残家庭46户,300余人受益。天津市双荣纸制品有限公司捐助100万元,改、扩建社区博爱卫生站61所。至10月筹集善款110余万元,募集救助物资、仪器设备等价值近80万元。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向县红十字会捐赠价值40万元医疗设备(全科诊疗仪20台)。以“六一”儿童节为契机资助贫困学生200余人,资助款物5万余元。九九重阳节,资助慰问县养老中心孤寡老人100余人,资助款物1万余元。大病救助20余人,救助款物10万余元。救助火灾户2户,资助款物2万余元。向各乡镇、学校发放衣裤、鞋帽、学生书包等救灾助困物资价值30余万元,资助贫困家庭、贫困学生1000余人次。天津市红十字会捐赠20万元。2014年,在“博爱送万家”活动中,发放救助款22.69万元,救助物资15万元。救助困难群众646户。争取国家小天使救助基金9万元,救助3名白血病患儿。接收市红十字会爱心助学款6.03万元,资助学生79人。与县团委联合开展助学活动,发放助学款6.17万元,资助学生98人。
  三无偿献血
  2005年,全县无偿献血2000余次,其中自愿无偿800人次,规划无偿1200余人次。2006年,全县无偿献血1235人次,其中街头自愿无偿献血361人次,规划献血875人次。2008年,投资10万余元,购置储血、消毒设备和血液管理系统,实行血液管理同步联网。是年,核发临床应急用血许可证6家,开展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材料1.5万余份。与县内1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无偿献血长效互动机制,保证临床用血需要。全县免费为群众体检310人次,采血1946人次,总采血量53.86万毫升。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期间,连续4天采血235人次,采血量70500毫升。是年,核发临床应急用血许可证6家。免费为群众体检1387人次。采血2103人次,采血量63.09万毫升。2010年,血站免费为群众体检1528人次。采血1629人次,采血量48.87万毫升,满足医疗供血。2014年,为群众免费检测血糖、血压,治疗指导500人份,无偿献血4186人次,献血量1674.40升。
  四救护及培训
  2010年,以县医院、中医院为核心,组建2支应急救护队,人员30人,指定专业救护车1辆。抽调10名卫生专业人员,历时一个月,进行“四大技能”培训。是年,以县医院、宁河卫校为培训基地,成立县红十字会救护培训中心。至2010年,开展驾驶员、社区居民、校园等救护培训、健康教育等,累计10万余人次。2014年,针对农村居民、社区居民、企业职工和在校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救护知识培训,认证培训1381人,普及培训4490人,发放应急避险小手册和救护培训宣传材料5000份。在芦台、苗庄、板桥、潘庄、廉庄子等6个乡镇10个农村社区各成立1支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
  五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
  2005年,开展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活动,有近百名医务人员自愿报人参加,62名符合条件青年当场采集血样。2006年,全年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213人次。2009年,1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与患者配型成功。2010年,参加造血干细胞采样登记志愿者150人。2014年,1014名志愿者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采样登记。至2014年,参加造血干细胞采样登记志愿者有1708人,并有1例成功捐献。
  六志愿服务工作
  2012年,红十字会实行志愿者实名登记注册制度。登记注册志愿者50人。至2014年,登记注册志愿者150人。
  第十章 医政管理
  第一节 机构
  一行政机构
  1979年,卫生局全系统有工作人员837人,其中卫生局有干部职工18人。内设办公室、业务科。各医疗单位有卫生技术人员604人。1996年,县卫生局由芦台镇光明路43号迁至文化路18号,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74平方米。2014年,内设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工会、人事科、财务科、预防科、妇幼科、医政科、中医科、社区科、基建科、审计科、红十字会、食品安全办公室。全系统工作人员2498人,其中卫生局有干部职工50人。技术人员1686人。
  二所属机构
  1979年,有县医院、6个分院、14个公社卫生院和结核病防治所22个医疗单位。所属其他单位6个,有防疫站、救护站、妇幼保健站、卫生学校、农村卫校、药检所。以上28个单位,除14个公社卫生院属集体所有制外,其他都是全民单位。1985年,县卫生局所属有县医院、县中医医院、卫生防病站、卫生干部进修学校、结核病防治所、妇幼保健所、救护站、药品检验所、血站、幼儿园等局直单位10个,下辖6个分院和14个乡级卫生院。2014年,全县有二级以上医院2家,分别是县医院和县中医医院;一级医院19家,其中中心卫生院5个,妇幼保健所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结核病防治所1个,救护站1个,卫校1所,采供血机构1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238个。
  第二节 医疗管理
  一医疗机构管理
  2008—2009年,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疗质量大检查活动,内容涉及各项规章制度、人员资质、执业范围、护理质量、病历质量、处方、报告单规范、门诊登记、医疗废物处理与登记、感染消毒、抗生素合理使用、精神麻醉药品的使用与管理、生物安全检查、大型设备存档等20余项。2014年,各医疗机构药品网采率达98.3%,实行基本药物目录制度,在各个基层单位零差率销售573个品种,实现了全县19个乡镇卫生院的“573”药品全覆盖,每年为群众节约药品费用800余万元。全县各医疗机构“放心药店”达标单位达到10家。
  二医疗事故处理
  1980年,贯彻《天津市预防和处理医疗事故的暂行规定》。建立宁河县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一般的医疗差错,由县医(卫生)院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小组)鉴定处理,向县卫生局备案;一般的医疗事故,由县卫生局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处理,向市卫生局备案;严重的医疗事故转交司法部门处理。2002年,修改《宁河县医学会章程》,调整学会理事,将原县医药卫生学会改为县医学会,下设医疗事故鉴定办公室,组建鉴定专家库,主要负责全县医疗事故鉴定。县卫生局属各单位制定《医疗事故防范处理预案》。至2014年,组织医疗事故鉴定123例。
  第三节 医护人员管理
  一人员结构
  1980年,有医护技人员793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499人,占62%,绝大多数是“工农兵学员”,其余294名没经过专科学习。是年,11名晋升主治医师,完成79名晋升医师技术考核和评议。1986年,有专业技术人员1038人,其中中医师26人、西医师106人、主治医师17人、护师4人。1995年,有卫生技术人员1028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8人、中级职称人员87人,绝大部分为初级职称。540名乡村医生为短期培训上岗。至2001年,全县卫生技术人员1104人,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38人,主治医师273人;507名乡村医生普遍达到中专水平,整体技术队伍趋于合理。2008年,部署医疗卫生单位公开招聘卫生技术人员,通过研究岗位设置、制定招聘计划、网上发布信息、资格审核、公开报名、组织笔试和面试等程序,183名考生报考卫生系统事业单位,50名毕业生被录用,其中本科学历24人。至2010年,卫生系统有专业技术人员1328人。其中,医生669人,占50%;护士346人,占26%;医技人员313人,占24%。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73人,占5.5%;中级职称344人,占26%;初级职称821人,占61.8%。医、护、药、技比例为1∶0.46∶0.14∶0.21。研究生学历2人,占0.1%;本科学历183人,占11%;大专学历335人,占20%;中专学历918人,占54%;高中以下学历265人,占16%。2014年,卫生系统有专业技术人员1299人。
  二队伍建设
  1994年,对县医院和中医院进行医德医风测评,向患者、家属发放问卷70份,满意率90%。1995—2002年,聘请县人大、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做社会监督员,先后制定《医院医风规范》《违反医德医风处罚办法》《关于医疗事故防范的规定》等20余项制度。2005年,开展卫生技术人员“三基”“三严”培训,设丰台医院、宁河医院、潘庄医院、县医院和卫校5个培训点,1400余名医务人员参加,参训率80%。在全系统成立12个医疗质控小组,负责对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相关科室进行督查。2006年,举办药学、病历书写、医学检验、放射、护理、院内感染等专业培训9期,培训各类专业人员600余人次。聘请市级专家,对全系统12个质控组织进行全面督导检查,重点对骨科、外科、产科进行全方位检查。对全系统医务人员进行“三基”“三严”能力考核,参考人员1046人,参考率92.7%。建立院外门诊档案60家。2008年,组织各医疗机构和学科带头人、中医药人员参加专业培训,举办培训班10期,参加学习350余人次。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报考中,报考人员为281人;办理执业医师注册人员36人;新注册执业护士396人;执业医、护人员变更16人次。2010年,县卫生局举办科研教学培训70次,参加学习5000余人次。全县医务人员撰写医学综述、论文406篇。外出进修培训121人次,参加在职学历提高学习153人。17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副高级职称审核。2014年,公开招聘医学专业毕业生67人,对全县448名乡村医生进行两轮技术培训。统一购置《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手册》,并下发到医务人员手中,后期对各单位进行不定期的督查。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断限,上起1979年,下至2014年。为完整地反映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部分事物的记述适当上溯下延。对前志中(1979—1989年)的重大事件与续志相关联的事物做概括性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