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编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0547
颗粒名称: 第十编 农业
分类号: F327.21
页数: 44
页码: 217-260
摘要: 本编介绍了宁河县的农业发展情况。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落实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初步形成新时期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益明显提高。传统农业种植减少,经济类作物比重逐年增加。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农业产量大幅增加。养殖业空前繁荣,禽畜养殖园区化、水产无公害基地化成为现代农业标志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增长点。林业经产权改革,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农机部门推广新技术应用,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经济 农业 宁河县

内容

土地承包与农村经济管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落实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初步形成新时期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益明显提高。
  80年代,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传统农业种植减少,经济类作物比重逐年增加。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农业产量大幅增加。21世纪,实施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进行植物环境保护,绿色农业、设施农业成为发展主流。养殖业空前繁荣,禽畜养殖园区化、水产无公害基地化成为现代农业标志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增长点。林业经产权改革,开展农田护林体系建设,发展林下经济和果品树种植,开发保护七里海生态区等森林资源,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农机部门立足现代农业机械化需要,开展各种农机服务,推广新技术应用,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章 种植业
  第一节 机构
  一 沿革
  1977年,农业局更名为农林局。1988年,将农林局分设为农业局、林业局。农业局内设办公室、政工科、财经科、农业科、能源科。2014年,农业局内设办公室、人事科、财经科、农业科、政策法规科。下属事业单位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技术推广中心、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种子管理站(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植保植检站、农业环保站、设施农业示范培训中心、原种场、第二良种场、蔬菜种苗场、能源服务站。14个乡镇设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和农科站。
  二 人员
  1989年,工作人员22人。2014年,干部职工271人。
  第二节 粮食作物
  一 粮食生产
  1979—1982年,随着家庭联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落实,中央连续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初步形成新时期支持和保护农业政策体系,地方政府给予柴油、汽油、化肥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益明显提高。
  1983—1992年,投巨资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农田改造,兴修七里海水库,确保水库蓄水,水稻作物大面积生产丰收,粮食总产创新高。1986年,宁河县被农业部确定为“七五”期间优质稻生产基地,建基地十万亩,配套10公顷原种田,200公顷一级种子田和年产5000吨精制米加工厂1座,形成繁种、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完成投资340.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80万元,天津市投资160.5万元。
  2002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受水源限制,水稻种植和其他粮食种植大幅度减少。政府调整种植业比例,经济作物增加,其中棉花种植增速最快。2002年,种植业总产值9.42亿元,是1992年4倍;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5102元,是1992年4.7倍。2014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2002年增加2950公顷;单产提高78千克,增幅22.67%;总产增加3.31万吨,增幅52.49%。
  二 主要粮食作物
  (一)禾谷类
  1.小麦
  冬小麦1979年,全县冬小麦种植面积1.11万公顷,平均亩产137千克,总产2.29万吨。后逐年减少种植面积,至2010年,全县冬小麦播种面积92.7公顷。2014年,仅有零星种植,无统计。
  春小麦 1979年,春小麦种植面积2881公顷,平均亩产102.5千克,总产4435吨。80年代,全县春小麦年均播种面积5834.25公顷。90年代,春小麦年均播种面积4056.67公顷。2000年,播种面积减少至878公顷。至2014年,仅287公顷。
  春大麦 1979年,春大麦种植面积783公顷,平均亩产151千克,总产1775吨。至1983年春大麦种植面积仅43公顷。后仅有零星种植,不再统计。
  2.玉米 1979年,玉米种植6563公顷,平均亩产185千克,总产1.82万吨。80年代,玉米种植年均1万公顷。90年代,年均种植7080公顷。2000年后,由于国家实施种粮补贴政策,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提高。2010年,玉米种植1.07万公顷。2014年,玉米种植1.09万公顷。
  3.水稻 1979年,水稻种植面积1.68万公顷,平均亩产236千克,总产5.96万吨。80年代,年均种植1万公顷,年均亩产357.55千克。90年代,年均种植1.71万公顷,年均亩产516.7千克。21世纪,水稻种植有所减少,2010年3826公顷,2014年3014公顷。
  4.高粱1979年,高粱种植1.01万公顷,平均亩产120.5千克,总产1.89万吨。80年代,年均种植8353公顷,年均亩产184.15千克。90年代,年均种植2813公顷,年均亩产368.2千克。2000年后,高粱种植逐年减少,2014年高粱种植409.87公顷。
  
  
  (二)豆类
  大豆 1979年,大豆种植1000公顷,平均亩产196千克,总产2745吨。80年代,大豆年均种植1386公顷,年均亩产88.7千克。1990—1996年,大豆年均播种1193公顷,年均亩产140.43千克。2000—2010年,年均种植2000公顷,年均亩产188.27千克。2011—2014年,年均种植1008.48公顷,年均亩产159.46千克。
  杂豆 1979—1999年,杂豆种植未作统计。2000年,杂豆种植89公顷,平均亩产132千克,总产177吨。2002年未作统计。2003—2010年,年均种植17公顷,年均亩产168.5千克。2011年后,因种植太少,不再统计。
  第三节 经济作物
  一 棉花
  1979年,全县经济作物以棉花、花生、胡麻为主,棉花面积687公顷,花生706公顷,胡麻1453公顷。经济作物总面积2847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5.4%。
  198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压缩至4.4万公顷,比1979年减少12.6%,而棉花等经济作物增加至3367公顷,比1979年增长25%。
  1991年,宁河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八五”期间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县。1991—1992年在北部12个乡镇建成优质棉生产基地8000公顷,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完成棉花原种场、良繁区1000公顷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县农技推广服务设施、基地乡农技推广服务设施及良种加工厂等5个主要项目建设任务。基地建设总投资304万元,其中农业部拨款150万元,市拨款75万元,县自筹79万元。1992年,棉花面积比1982年增加3594公顷,增长211%。2002年,经济作物以棉花和葵花籽为主,政府积极引导,棉花生产发展迅速。棉花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0%,比1992年棉花播种面积增加1.16万公顷:2004年,棉花种植面积创历史新高,2.61万公顷,亩产皮棉87千克,总产3.39万吨。2014年,棉花种植1.5万公顷,皮棉单产85千克,总产1.91万吨。
  二 油料
  80年代,油料种植以葵花籽、花生、蓖麻、芝麻等为主。90年代,蓖麻基本不再种植,芝麻种植大幅减少。2005年后,油料种植仅种植花生、葵花籽。2011年后,因种植少不再统计。
  (一)花生 1980—1989年,年均种植面积185公顷,年均亩产125.55千克。1990—1999年,年均种植面积186公顷,年均亩产200.3千克。后,花生种植面积大幅减少。至2009年,种植面积减至58公顷,年均亩产204.3千克。2010年,由于零星种植,面积太少,无统计。
  (二)芝麻 1980—1989年,年均种植183公顷,年均亩产37.2千克。1990—1999年,年均种植54公顷,年均亩产65.7千克。2005—2008年,由于零星种植无统计。2010年,种植0.5公顷。
  (三)胡麻 1979年,种植1454公顷,平均亩产33千克。1980—1984年,年均种植405公顷,年均亩产39.3千克。1985年后,基本不再种植。
  (四)蓖 麻1985—1991年,年均种植面积179公顷,年均亩产92.86千克。1992年后,基本不再种植。
  (五)葵花籽 1980—1989年,年均种植809公顷,年均亩产64.35千克。1990—1999年,年均种植591公顷,年均亩产127.1千克。2000—2003年,年均种植1632公顷,年均亩产118.5千克。后种植逐渐减少。
  三 蔬菜
  1979年,蔬菜种类以大白菜为主,部分村队菜地零星种植有芥菜、西红柿、西葫、韭菜、甜瓜、菜瓜、黄瓜等。1980年,蔬菜单产最高,亩产3133千克。1982年,蔬菜种类仍以大白菜、芥菜为主。
  1992年,蔬菜种植2607公顷。增加面积主要是丰台、岳龙开始种植露地豆角、辣椒等。
  1993年始,蔬菜种植大幅增长,全县蔬菜面积5189.2公顷,总产13.38万吨。至1998年,每年以1000公顷速度增长。2000年,蔬菜种植面积最多,达到1.55万公顷,总产44.08万吨。河东4镇(岳龙、丰台、板桥、苗庄)大面积种植露地黄瓜、豆角、辣椒等,板桥、丰台、宁河、廉庄子、造甲城等乡镇的一些村队开始建棚,发展设施蔬菜,建设棚室面积333公顷。2001年,宁河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2004年,露地蔬菜种植面积减少,全县种植6642公顷,其他(西瓜等)807公顷。2006年,种植9659.2公顷,其他(西瓜等)1147公顷。2008年,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发展设施534公顷,2009年1027公顷。2010年1011公顷,建设施园区62个,占地2865公顷。2014年,蔬菜主要种植番茄、黄瓜、辣椒、茄子、芹菜、食用菌等十几大类1000余个品种。
  第四节 植物保护
  一 虫灾防治
  1979—1988年,有资料记载仅2年。1989—2005年,农业病虫害连年发生,采取飞机防治和地面人工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成灾程度小,实际损失少。1991年,夏粮麦蚜发生6333公顷,防治3867公顷,挽回损失1150吨,实际损失20吨;水稻稻飞虱、稻蝗(4级)偏重,二化螟(3级)中度发生,发生4.89万公顷次(2.6代),防治4.73万公顷次,挽回损失3.43万吨,实际损失2.59万吨;棉花棉铃虫、棉蚜(4级)偏重发生(一代),发生7067公顷,防治7067公顷,挽回损失2531吨,实际损失800吨。
  1995年,夏粮麦蚜、白粉病(3级)中度发生,发生7800公顷,防治面积7800公顷,挽回损失8280吨;水稻稻瘟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3~4级)中度偏重发生,发生5.31万公顷次(三代多),防治5.31万公顷次,挽回损失1.92万吨,实际损失430吨;玉米玉米螟(5级)重大发生,发生1.07万公顷次,防治1.07万公顷次,挽回损失8000吨,实际损失1000吨;棉花棉铃虫、棉蚜、棉盲椿象(5级)重大发生,发生2.7万公顷次(平均二代至三代),防治2.17万公顷次,挽回损失1965吨,实际损失1910吨。1996年,夏粮麦蚜、白粉病(4级)中度偏重发生,发生面积7600公顷次(1代多),防治面积7600公顷次,挽回损失9440吨,实际损失30吨;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二化螟、稻蝗虫、稻飞虱交替(4级)中等偏重发生,发生1.29公顷次,防治6.18万公顷次,挽回损失2.57万吨,实际损失2316吨;玉米玉米螟、矮花叶病(5级)重大发生,发生1.73万公顷次,(2代半),防治1.6万公顷次,挽回损失1万吨,实际损失1.1万吨;1998年,夏粮麦蚜、粘虫、白粉病(4级)中度偏重发生,发生1.49万公顷次(2.5代),防治22.4万亩次,挽回损失2490吨,实际损失92.4吨;水稻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稻飞虱、稻蝗虫、粘虫、稻纵卷叶螟(4级)中度偏重发生,发生7.59万公顷次,防治10.16万公顷次,挽回损失1.86万吨,实际损失2083.7吨;玉米种植8133公顷,玉米螟、粘虫、玉米蓟马(4级)中度偏重发生,发生1.25万公顷次,防治1.53万公顷次,挽回损失6280吨,实际损失1000吨。2003年,玉米玉米螟、土蝗虫、粘虫、地下害虫等(2~3级)中等发生,发生1.79万公顷次,防治9067公顷次,挽回损失47.9吨,实际损失9.4吨;棉花枯黄萎病、早衰、棉蚜、棉红蜘蛛、棉铃虫、白粉虱等(3~4级)中度偏重发生,发生11.07万公顷次,防治21.27万公顷次,挽回损失709吨,实际损失295吨;蔬菜瓜类黄瓜霜霉病,黄瓜炭疽病,白菜霜霉病,瓜类炭疽病等(2~3级)中度发生,发生3.15万公顷次,防治3.58万公顷次,挽回损失6.6万吨,实际损失4435吨。
  2005年,玉米玉米螟等(4级)偏重发生,发生4.03万公顷次,防治1.57万公顷次,挽回损失2209.5吨,实际损失1166.8吨;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二化螟、稻飞虱(2-3级)中度发生,发生1.2万公顷次,防治1.33万公顷次,挽回损失1476吨,实际损失55吨;棉花棉花枯黄萎病、棉蚜、棉红蜘蛛、棉盲蝽象(3~4级)中等偏重发生,棉花铃病(5级)大发生、发生14.34万公顷次,防治15.67万公顷次,挽回损失7361.5吨,实际损失1.3万吨;蔬菜瓜类黄瓜霜霉病、黄瓜炭疽病、白菜霜霉病、白菜软腐病、瓜类炭疽病、菜蚜、菜青虫、小菜蛾、白粉虱、茶黄螨等(2~3级)中度发生,番茄病毒病(包括三椒病毒病)(4级)偏重发生,发生1.3万公顷次,防治面积1.3万公顷次,挽回损失1.99万吨,实际损失3061.2吨。2014年,大豆霜霉病、大豆病毒病、大豆蚜、大豆食心虫、棉铃虫等发生3480公顷次,防治2540公顷次,挽回损失234.89吨,实际损失55.4吨;水稻纹枯病、水稻稻曲病、二化螟、稻飞虱、稻摇蚊(3级)等,发生1.59万公顷次,防治2.23万公顷次,挽回损失4808.5万元,实际损失351.6吨;小麦小麦白粉病、蚜虫、金针虫等,发生1113公顷次,防治1222公顷次,挽回损失304.3吨,实际损失42.24吨;玉米小斑病、玉米褐斑病、玉米瘤黑粉、玉米螟(3级)、棉铃虫(3级)、玉米蚜虫、玉米叶螨(3级)、玉米蓟马等,发生5.06万公顷次,防治面积14.3万公顷次,挽回损失1.07万吨,实际损失5993.9吨。
  二 植物检疫
  2001年,审核上报并核发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7个,核发农药管理许可证66个。产地检疫主要应检作物有水稻、玉米、菜豆、辣椒、高粱、大葱、大豆等7种,应检合格种子678.9吨,调运检疫检29批次。应检植物包括辣椒、豆角、棉花、水稻、玉米、菠菜等8种,应检数量48.34吨。对经产地检疫合格的种子发放24个植物检疫证明编号,包括水稻、玉米、菜豆、大葱、高粱、大豆、辣椒等7个品种678.9吨。2010年,检查90余个品种482.6吨301个批次。实施产地检疫3个批次,检测种子为棉花、水稻和玉米,面积1474公顷,数量382.5吨。调运检疫l17批次,其中省间调出检疫23批次,检测种子和植物产品183.2吨;省间调入检疫94批次,检测种子和植物产品506.9吨。2014年,种子产地检疫实施19个批次,发放检疫证明编号19个,应检种子为棉花、水稻,应检面积337公顷,应检种子743吨。调运检疫实施128批次,其中调出检疫35批次,应检种子和植物产品35.23吨;调入检疫93批次,应检种子和植物产品131.23吨。
  三 人工影响天气
  1975年,成立人工防雹办公室,设在气象站,工作人员3人。在岳龙设立高炮发射点1个,装备有2门单管37毫米高射炮,负责县内东北路径的冰雹天气预防。1986年,在丰台镇小李庄、赵本、东棘坨增设3个炮站。每站配临时炮手4人。1989年,组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编制为9人,其中4个炮站各1人。2005年,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增加人工增雨(雪)抗旱并配备5部火箭发射架,增加2名火箭发射手。2010年,临时炮手增至18人,全部在岗人员25人。至2014年无变化。
  (一)人工防雹 1975年4月,岳龙防雹炮站进行防雹作业8次,防区内未发生冰雹灾害。未设炮站地区遭受冰雹侵害。1986年,增设3个炮站后,3个冰雹侵入路径得到全面封堵。1999年,更换8门高炮。2005年,4个炮站每站换装1门双管37毫米高射炮,防雹作业对空火力加强。至2014年无变化。
  (二)人工增雨 2002年,配备2部增雨火箭发射架。7月,利用人工增雨火箭与高炮联合首次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作业区域普降中到大雨,人工增雨在作业区内30万立方米。2005年,购置2部流动火箭发射架和1部固定火箭发射架,增强人工增雨能力。至2014年无变化。
  (三)人工防 霜2009年,岳龙炮站进行人工消霜喷洒实验。喷过药剂的作物,从小苗、立株到收获,无受坏影响,证明药物对农作物无害、无副作用。后,由于温室大棚及室内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防霜工作很少进行。
  第五节 科技推广
  一 农业新技术研究、引进、实验与推广
  (一)棉花、水稻、小麦等新技术运用 80年代,主要试验研究和推广实用新技术,实施完成市县农业技术项目。重点研究推广和实施以下技术:棉花“矮、早、密”栽培技术;水稻“间歇灌溉”节水技术;麦茬稻“前重后轻”施肥技术;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增施磷肥技术;小麦化学除草技术;麦棉蚜虫生态控制工程研究;水稻化学除草技术;棉花抗病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水稻模式化栽培技术;水稻缺锌缩苗与锌肥应用技术;稻水象甲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应用面积14.87万公顷,新增粮棉8.76万吨,新增经济效益6826.4万元。
  90年代,研究和推广技术由单一技术为主向多项综合技术为主转变。重点研究、推广、实施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17.24万公顷,新增粮棉1.16万吨,新增经济效益1.8亿元。2000—2010年,重点研究、推广、实施完成的农业新技术,市县农业技术项目和示范工程。推广应用18.3万公顷,新增粮棉2.5万吨,新增经济效益2.12亿元。2011年,继续实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农业部棉花、水稻两个万亩高产创建和“种植业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等项目。2014年,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等项目。
  (二)蔬菜专项技术推广 1982年,地膜覆盖新技术在蔬菜生产上大量应用。1986年,引进试验和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番茄套种卷心菜栽培技术、秧畦育苗技术。1989年,地膜豆角栽培在丰台、岳龙、板桥3个乡镇得到大面积推广,面积666.67公顷。1990—1992年,推广棚室育苗露地移栽技术、阳畦和小拱棚育苗技术,实施“万亩菜豆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1993—1994年,推广营养钵、育苗盘和营养块育苗技术及地热线增温栽培技术。1995—1999年,引进推广黄瓜嫁接技术,地热线育苗等技术,实施科技项目3个。2000年,引进使用卷帘机、施肥器、微滴灌、超微喷粉等设备,推广秋大棚番茄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地膜再改良式覆盖技术及二氧化碳气肥使用等技术,实施《二代温室综合配套技术推广》等科研项目3项及无公害蔬菜生产试验示范。
  2001年,宁河被农业部确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实施《保护地蔬菜地膜高畦暗灌技术推广》项目。2002年,推广设施微循环调控技术,改革耕作制度,合理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示范推广高效蔬菜种植模式。实施《无公害蔬菜示范》等科技项目5项。2003年,推广保护地番茄再变茎技术及“施可保”抗旱剂,实施科技项目2项。2004年,推广频振式杀虫灯、防虫网杀虫技术,推广生物农药及生物肥应用技术。实施《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推广》等科技项目5项。2005年,示范植物声频控制技术、一体化育苗营养基技术。实施《菇菜间作套种立体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2006年,示范推广复合种植和立体种养技术及无公害产业化技术。实施《万亩棚室育苗露地移栽技术推广》等科技项目。2007年,推广菌菜共育技术、营养钵育苗技术、棚室育苗露地移栽技术。第一次尝试种植越冬茄子、辣椒的茬口,茄子嫁接,高畦暗灌栽培等技术。2008年,推广高畦暗灌栽培等设施种植配套新技术。2009—2010年,继续推广高畦暗灌等蔬菜种植管理配套新技术,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6项。2011年,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承担农业部试验项目。2012年,完成设施蔬菜高效生产技术示范6项和新品种展示试验和棉花新品种区域比较试验3项。2014年,承担“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等项目。引进蔬菜新品种40个,培育番茄、黄瓜、辣椒、甘蓝、茄子等各类优质种苗2500万株。
  二 农业新品种研究、引进与推广
  (一)棉花、水稻、小麦等作物品种引进与推广 1979—2010年,农作物引进、推广的种植品种、面积、产量情况总体为10年一个周期,品种大致为10年更新一次,产量也大致在10年一个周期。单产从350千克增至500千克,再增至650千克;2000—2014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整个周期缩短至3—5年。
  1979—1989年,种植小麦品种为津春5、辽春6,水稻品种为白金、黄金、秋光,高粱品种为反修1号、晋杂4号,棉花品种为冀棉1号、黑山1号,基本应用20年时间。1989年,开始淘汰使用种植7年时间的玉米白单1号、反修1号,新品种黄417、京杂6、唐玉1号。高粱品种特殊,抗4品种已使用30年时间。1990—1999年,小麦品种北京837品种使用10年,水稻1187、中作321使用7—10年。1987年,玉米品种有沈单7,伴随黄417,使用种植10年。2000—2010年,玉米品种沈单10使用5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玉米新品种屯玉一、三北6号、天塔一号、农大108等陆续出现,产量大幅增加。棉花种子有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棉,如33B、99B、丰抗棉1号、中棉所35号等。2010—2014年,引进棉花新品种有冀优861、中3076、中1005、中61-11、中69、中棉所77等,水稻新品种有锦稻201、锦丰1号、田丰202、锦稻105、锦稻104、辽旱109、盐丰988、隆优619等,玉米新品种有迪卡517、科育186、横单456、莱农14等。
  (二)蔬菜品种引进与推广 1979年,蔬菜生产发展处在较低级阶段,蔬菜品种种植单一,主要以大白菜、黄瓜、西红柿为主。期间,引进天津农科院黄瓜研究所以津研四号为主的津研系列黄瓜,引进特勒皮克、强力米寿、强丰为主的番茄品种。白菜品种以玉田二包头、天津大核桃纹、天津小核桃纹、天津新核中纹为主。1985年,露地生产开始走向多元化生产。白菜、天鹰椒面积有所增加。
  1999年,在原有黄瓜、番茄、辣椒、白菜、豆角、菜花、甘蓝等蔬菜品种的基础上,引进生菜、蕨菜、荷兰豆、绿菜花、空心菜、苦瓜等新品种。2000年,引进球茎茴香、抱子甘蓝、包心大肉芥、樱桃番茄(台湾圣女果)等蔬菜新品种。2001年,引进彩色辣椒(黄金椒)、西芹(文图拉)等蔬菜新品种。2003年,引进荷兰水果、黄瓜。2006年,引进黄番茄、越夏番茄(百利)、迷你南瓜、厚皮甜瓜、荷兰乳瓜、皱叶甘蓝(CH1114)、紫菜花(紫盈)及番茄卡列琳娜、西班牙“CAROVI-TA”等蔬菜新品种。2007年,引进天津黄瓜所黄瓜津青30号、中国农科院蔬菜所210号水果黄瓜和四季瓜,引进天津德瑞农种业公司198、192、151新品种,引进青椒品种中椒9号、中椒21号,引进番茄繁荣1号、加利福、加州60、东亚粉冠等。2008年,引进的新品种有黄瓜津优35、津优36号、冀美之星、金奥运,保丰1号辣椒,番茄棚友、普罗旺斯、马丽莎、粉果510、水果番茄、傲兰6号、T优新粉、悦粉3号,青椒品种娇荣、万豪、津椒10号,平菇、香菇、双孢菇、鸡腿菇等。
  2009年,引进黄瓜津优35、36、38号,越夏番茄格雷,番茄欧美佳和彩椒,圆椒,尖椒茄子、菠菜,樱桃萝卜,结球生菜,散叶生菜厚皮甜瓜,秀珍菇等。
  2011年,引进蔬菜新品种80余个,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品种34个。
  2014年主要蔬菜品种有黄瓜,津旺707、津优40号、盛育2号、圣剑366等;番茄,向导一号、金棚10号、完美、番茄动力、全美等;辣椒,超丰、凯地、欧宝、海丰17号、海丰25号、万豪、辽椒11号、津农5号;茄子,宝来、新选二苠、八叶丰圆茄、元宝、天元茄王、田亮;芹菜,文图拉、四季西芹、玉皇西芹;食用菌,平菇、香菇等;豆角,双丰1、2、3号、超级绿龙、长青2号等;菜花,津雪88、津松65、津雪60、津雪80;韭菜,791、汉中冬韭、平韭;大白菜,珍绿55、津秀2号、秋绿60、北京新三号、京审油绿、中白61等;西甜瓜,绿太郎、绿天使、台南香瓜、津甜100、青城。
  第六节 设施农业
  一 设施建设
  1982年,县内出现设施农业。在廉庄子乡前米厂村建设26.67公顷小拱棚,每亩地建4~5个小拱棚,种植韭菜。后在芦台镇赵家园村建设棚室面积26.67公顷,主要种植黄瓜和豆角。1988年,芦台镇曹庄村建15个冷棚,种植西红柿、黄瓜。
  1992年,板桥镇建设示范性钢筋结构中棚,北板桥村13个,占地1.33公顷;赵学庄村12个,占地1.33公顷,主要种植西红柿。是年,苗庄镇大沙窝村建造普通温室6.67公顷。1996年,丰台镇高稳村建温室10个占地0.67公顷。1997年,苗庄镇小沙窝村建棚3.33公顷。1998年,廉庄子乡高坨村建温室12个,占地2公顷。宁河镇北岳庄村建中棚24个,占地2.67公顷,主要种植西红柿;鲁庄村建温室6个,占地1.06公顷,主要种植黄瓜。1999年,造甲城镇开始发展二代温室,造甲城村发展二代温室80余个,占地20公顷;东小王台32个,占地14公顷;冯台村建造中棚13.33公顷,主要种植黄瓜、番茄、芹菜、甘蓝等蔬菜。2000年,有6个乡镇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棚室面积333.33公顷。2001年,芦台镇董庄村建设温室4栋,主要种植黄瓜。2006年,芦台镇大王御史北村建设棚室30个,占地4公顷;宁河镇林庄村建设中棚54个,占地13.33公顷。2007年,设施农业掀起高潮,有12个乡镇建起棚室,至2008年,设施面积806.67公顷。2009年,达到1006.67公顷,其中日光温室占地面积773.33公顷,棚室4235栋;普通温室占地面积34公顷,187栋;钢骨架大棚196.67公顷,1585个。
  至2010年,建设施园区62个,面积2826.67公顷;建成设施农业面积1013.33公顷,建筑面积223.6公顷,棚室2950个。其中,新型节能日光温室273公顷,建筑面积62.6公顷,516栋;普通温室83.33公顷,建筑面积16.2公顷,151栋;钢(复合)骨架大棚654.33公顷,建筑面积144.8公顷,2283栋。主要种植番茄、黄瓜、尖椒、茄子、芹菜、食用菌等。
  2013年,落实设施农业提升和放心菜基地提升面积309.83公顷,涉及7个乡镇9个设施农业园区。2014年,申报“放心菜”基地建设为1033.33公顷,涉及6个乡镇67个企业(合作社);申报“设施农业提升工程”面积355.6公顷,涉及10个乡镇14个设施农业园区,申请市级补助资金1600.2万元。完成上年放心菜基地建设1133.33公顷。
  二 设施农业补贴
  (一)补贴标准
  1.棚室建设补贴
  新型节能日光温室2010年,集中连片建筑面积1.33公顷。砖墙、钢骨架结构(复合墙体及骨
  架)的温室,按建筑面积每亩补贴7000元。
  普通温室 2010年,集中连片建筑面积1.33公顷,按建筑面积每亩补贴4200元。
  钢骨架(复合材料骨架)塑料大棚 2010年,集中连片建筑面积3.33公顷,按建筑面积每亩补贴2500元。
  普通塑料大棚 2010年,集中连片建筑面积3.33公顷,按建筑面积每亩补贴1200元。
  2.园区基础设施补贴 2010年,在县设施农业“一点三线”(蓟运河东四镇为一点,芦玉公路、芦宝公路、津芦公路为三线)发展布局和“三个一”(规划各乡镇在两年内分别建成3个集中连片66.67公顷(1000亩)的种植业设施园区)“十个一”(苗庄、丰台、岳龙、造甲城、潘庄、宁河、东棘坨、七里海、北淮淀、板桥10个乡镇本着田林路配套、菜畜水一体的模式)园区规划范围内,达到“六有”标准(设施有配套、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识、检测有设备、服务有组织、销售有场地)、集中连片达到一定规模设施农业园区,经验收合格后,县政府给予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补贴。
  (1)是年集中连片占地面积33.33公顷,给予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补贴资金50万元,每递增6.67公顷,增加补贴资金10万元;达66.67公顷的,补贴资金不低于150万元。
  (2)对于各乡镇万亩设施农业园区,给予基础设施建设补贴300万元,根据园区年度建设进度分期拨付。
  (3)万亩设施农业园区中的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等设施建设,符合国家和市扶持政策的,享受相应的政策扶持。
  集中连片66.67公顷(1000亩)以上的招商引资建设项目,投资者可享受市、县政府在棚室及基础设施方面的补贴政策。
  (二)补贴资金至2010年,拨付设施农业建设补贴资金3059.67万元,拨付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贴资金1810万元。2014年,夏季育苗成本0.20元/株,政府补贴0.15元/株;冬季育苗期成本0.25元/株,政府补贴0.20元/株。
  三 无公害基地建设与产品介绍
  (一)无公害基地建 设1999年,实施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项目建设。2001—2010年,申报认定无公害粮油产地水稻面积7966.67公顷,无公害玉米产地3320公顷。无公害基地总面积1.89万公顷。2002年,申报并审批无公害蔬菜基地533.33公顷,8个村。至2010年,完成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7600公顷。认定无公害蔬菜产地7066.67公顷,涉及5个乡镇110个村。2011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认定286.67公顷,使认定面积达2.06万公顷。2012年,建成放心菜基地5个,占地866.67公顷,无公害产品认证面积112.67公顷。2013年,建成放心菜基地6个,占地1133.33公顷,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66公顷。2014年,建成放心菜基地7个,占地1033.33公顷,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03.33公顷。是年,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1.35万公顷,其中蔬菜6389.13公顷,水稻4396.8公顷,粮食2292公顷,葡萄1216.67公顷,果品60公顷,食用菌1040公顷,西瓜86.67公顷。
  (二)无公害农产品 2003年,天津华绿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春芽”牌无公害番茄产品获农业部认证。2004年,该公司“春芽”牌无公害黄瓜产品获农业部认证。2008年,天津津沽粮食工业有限公司“津沽”牌小站米和无公害大米获农业部认证。2011年,兴达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和百利种苗培育有限公司申报无公害蔬菜单品认证11个,品种有番茄、黄瓜、辣椒等。2014年,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广,组织无公害产品复查换证2家企业(合作社)3个单品;组织6家企业(合作社)申报无公害单品认证15个。获得无公害认证企业5个,获证单品14个。
  附10-1:
  天津市齐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创建于2009年,注册资金2000万元,园区总投资为1.5亿元。是天津最早应用香菇液体菌种成功单位,专业从事食用菌菌种研发、菌包制作销售、食用菌生产销售、菌丝体提取利用、农产品加工配送、有机肥生产、生物质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制作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企业。2014年,园区总面积266.67公顷,有日光温室310栋,林下建有高温香菇冷棚64栋。年产农产品6000吨,销售收入4300万元。
  第七节 农资管理
  一 农资经营与管理
  (一)种子、农药等经营与管理 1979—1980年,种子经营由县种子公司统购统销。引进、推广适宜品种,以生产队为单位统一分配到每个农民手中。1981—1987年,农民用种自行到种子公司购买。1988—1997年,种子公司进货渠道广泛,培育适宜种植新品种。对种子市场监督和管理,负责农资打假,受理农民投诉。1998年,引进各类农作物品种15个,选育品种6个。设立种子管理举报电话,统一监制行业销售。1999年,落实种子生产面积108.33公顷。核发种子生产许可证7件。2000年,初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公众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由种子公司统一供种。2002年,建立种子经营档案,清理经营散包装种子。2005年,对所有种子经营单位、个人经营的棉种进行抽检,开展夏播种子抽样检查。对芽率不合格种子及时采取没收、责令退回等相应处罚措施。2007年,抽检棉种样品65个,涉及品种57个。2008年,对种子市场进行全面拉网式检查,抽检种子样品68个,涉及品种36个。2009年,对农资市场进行拉网式检查。对经营不合格产品单位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68件,挽回经济损失390余万元;立案并结案3起,罚款3200元。2010年,在乡镇集市开展6次送科技下乡活动,调解农资质量纠纷事件10起,挽回经济损失50余万元。2014年,备案登记水稻品种2个、玉米34个、棉花39个。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102个,销售各类种子850吨。
  (二)良种补贴2004年,每亩补贴10元。补贴作物为水稻、大豆,其中水稻1547.45公顷,大豆1016.39公顷。2005年、2006年,补贴作物为水稻。2007年、2008年,补贴作物为水稻、玉米。2009年,增加棉花良种补贴,实行种植品种全覆盖。涉及14个乡镇和3个国有农场,补贴资金569.48万元。2010年,补贴对象为粮食、棉花生产中使用良种农户和农场职工。补贴范围是在县辖区内种植的小麦、水稻、玉米和棉花优良品种全覆盖。补贴品种为市农业局推介的农作物良种补贴品种。小麦、玉米各10元/亩,水稻、棉花各15元/亩。涉及14个乡镇和市、县属农场6个,253个村,5.77万户。2012—2013年,粮食直补每亩30元,生资综合补贴50元。2014年,粮食直补每亩30元,生资综合补贴53元。
  二 农资执法
  1988—1997年,开展农资打假工作。1998年,成立“供优打假”联合执法小组,对集市及3个农场进行清理。查处无证照非法经营46处,查处违规种子31.43吨,其中农作物种子27.56吨,蔬菜种子3.87吨。2000年,查处无证、无照、无种子质量合格证非法经营农作物种子48起,查处违规种子4.24吨。2001年,成立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查处违法经营种子案件28起7吨,处罚经营部门6个,处罚280元;取缔非法流动经营点5个。2003年,检查种子、农药经营单位及个人150个,给予警告和责令限期改正的15起。检查农药产品80个4.9吨;查处不合格农药产品11个2.5吨。立案查处经营单位1个,取缔无证非法经营者1个。2007年,成立执法监督领导小组,设种子、农药、肥料三个执法中队。检查农资458吨,查处不合格种子、农药、肥料17吨,罚款2.55万元,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2009年,检查种子、农药、肥料生产企业35户次,检查经营企业923户次。检查农资5.20万吨,查处不合格农资7.60吨,对经营不合格农资产品的经营单位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68起,挽回经济损失390余万元,立案并结案3起。2010年,对5家肥料经营单位9个批次问题化肥进行查处、封存。立案并结案3起,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检查农资3.8万吨,查处不合格农资26.15吨,货值15.6万元,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58起,挽回经济损失400余万元,立案并结案5起。检查农药品种160余个,下达责令改正2份。2014年,检查种子850吨,抽取种子样品57样次;检查农药200吨,抽取农药样品23样次;检查肥料50万吨。查处不合格农资12吨,收缴假劣农药310千克,收缴假劣棉种175千克。农资立案16起,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85起,调解农资纠纷18起,解决农药纠纷案件2起,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
  第八节 农业综合开发
  1994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建和更新农田水利设施,把节水灌溉作为重点,改变项目区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至2014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5个,涉及全县14个乡镇,治理总面积6.83万公顷。投入资金7.88亿元,改造高标准产田6.83万公顷,节水示范1.02万公顷,开垦宜农荒地2667.67公顷,造林1.83万公顷;新增灌溉面积7666.67公顷,新增除涝面积6000公顷,改善灌溉面积8.02万公顷,改善除涝面积10.02万公顷,增加农田防护林面积1.33万公顷,改良土壤面积2.72万公顷。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0.23万吨、棉花生产能力1500吨、油料生产能力7600吨、蔬菜生产能力50.26万吨。修建排灌站308座,新打和修复配套机电井983眼,完成架设输变电线路配套工程431.2千米,开挖疏浚渠道3558千米,埋设地下管道节水工程1817.5千米,修建桥、涵、闸、渡、槽等渠系建筑物6517座,修建田间机耕路475.3千米,农田防护林植树145.5万株。
  第九节 农场
  一 原种场
  位于苗庄镇苗枣村南侧,还乡河西岸,主要从事水稻原种繁育、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示范、种植业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2014年,有技术人员15人,土地66.67公顷,净耕地40公顷,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年生产水稻原种300吨。
  2009年,成立天津百利种苗培育有限公司,与荷兰瑞克斯旺公司合作,引进优质品种,借鉴其经营管理模式。与多所院校和科研单位在多个领域技术合作,筛选出适合宁河县设施越夏栽培的硬果番茄品种,研究并制定设施番茄工厂化育苗、两网一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高效生产配套技术,研究并提出出口型设施番茄越夏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为区域蔬菜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依据。生产模式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累计示范种植133.33公顷,番茄亩产12吨,一级果率90%以上。2011年,引进黄瓜、番茄、辣椒、茄子、生菜、西葫、西瓜、甜瓜、韭菜、小白菜等新品种80余个,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34个。利用现代化育苗设施,推广优质蔬菜种苗面积666.67公顷。至2014年,建成育苗温室9000平方米,育苗连栋棚1.2万平方米,展示棚3.5万平方米,年可供优质种苗1.2亿株,可满足4000公顷设施园区用苗。
  二 天津市实验林场
  始建于1981年,位于东棘坨镇与宁河镇交界处,土地153.33公顷。2000—2009年,种植结构调整,由单一林业苗木生产向农作物良种繁育生产延伸,向农民提供优质稻种5000余吨、棉种100余吨。为沿海地区绿化造林提供实验数据和实践经验,向天津、河北等地区提供适地苗木800余万株,初步形成农作物良种、林业苗木“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链接延伸的产业格局。2010年,为国家林业局、天津市农业局和林业局的沿海地区绿化造林生产科研基地,是国家级种子工程建设实施单位。建有天津市农作物制种科研中心、天津市农业专家技术交流中心。固定资产总值1000万元。有干部职工36人,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6人。
  三 天津市原种场
  始建于1984年,位于廉庄子乡境内。至2010年,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津原”系列水稻新品种24个。其中,国审9个,市审15个;被认定为亩产800、900千克以上的超级稻新品种2个。获国家新品种保护权的品种4个,获国家和天津市成果转化资金品种6个,国家新品种区试对照品种2个,市审棉花新品种1个。水稻新品种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专利权3项。承担国家和天津市农业科研与成果转化项目12项,其中国家3项,天津市9项(市级重大项目2项)。“天源”牌“津原”系列水稻种子在北方稻区有很高信誉和知名度,产品覆盖北京、河北等9个省市区,在天津市场占有率95%。2014年,土地453.33公顷,总资产5000万元,年销售收入1300万元。有职工45人,其中技术人员25人。总场下辖种业公司、水稻研发中心、试验站2个和分场3个。
  四 宁河县第二良种场
  建于1988年,位于东棘坨镇。占地138公顷,耕地86.67公顷,建筑面积2.5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20万元。年产优质稻种650吨;养鸡存栏规模3万只、日产鲜蛋1500千克;生猪出栏1000头,可供优质商品肉100吨;养鱼水面13.33公顷,年产各类鱼20吨。
  五 天津市农机化示范推广中心
  1988年成立,原名天津市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农场。位于东棘坨镇小芦庄村、马连庄村、柳树洼村交界处,四清路东侧。占地58公顷,其中耕地46.67公顷,水面10.67公顷。有干部职工16人。建有天津市农机驾驶员智能考试基地。建有旱作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区、水稻机械化生产示范区、水产养殖机械化生产示范区、畜牧养殖机械化生产示范区、林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区、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区,是农林牧副渔机械化生产的示范园区,成为各种农机人才的培训基地。至2014年,先后承担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等多项现场演示会及技术培训。
  六 天津市玉米良种场
  建于1990年,隶属天津市农业局,位于东棘坨镇。拥有土地291.33公顷。灌水系统有泵点7座、机井12眼;主灌渠全部为管道式防渗渠道;改造扬水站1座,流量3.2立方米/秒。2000年,建设国家级(天津)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每年完成国家和省级各种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12组200多个品种试验任务。年生产水稻、玉米、棉花、小麦等农作物种子1500吨。
  第二章 养殖业
  第一节 机构
  一 沿革
  1980年,畜牧局成立。1984年,县水产局与畜牧局合并组建县畜牧水产局,属事业单位。2007年,县畜牧水产局新办公楼投入使用。2008年,成立兽医局,与畜牧水产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2010年,组建县农村工作委员会,挂县畜牧兽医局牌子。将农业经济委员会、畜牧水产局(兽医局)、农业机械管理局的行政职责整合划入县农村工作委员会。2011年,设立畜牧发展服务中心,等级规格相当县属局级事业单位。2014年,内设办公室、畜牧科、水产科、渔政科、水产技术推广站、财务科、党委办公室、人事劳资科。下属事业单位有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动物卫生监督所、乡镇畜牧兽医总站、畜禽服务管理站、水产服务管理站、县渔种场、水产良种实验场。
  二 人员
  1980年,工作人员20人。2014年,干部职工220人。
  第二节 畜禽饲养
  1978—1983年,办种猪场、种鸡场及奶粉厂。1985—1995年,承担“联合国2730项目”及国内种草试验项目,开发1000公顷草地,建起5个奶山羊基地乡;开发利用荒地和低产田,建设人工草场和天然草场,发展肉牛、肉羊和奶山羊商品生产基地。鸭鹅多为散养,有些农户在河边和林地圈养鸭鹅。
  1990—2010年,全县猪、牛、鸡存栏由1990年的3.74万头、2840头、106.94万只分别增至2010年的45.27万头、2万头、416.61万只。猪、鸡的年出栏量由7.09万头、59.80万只分别增至80.58万头、1616.41万只。肉、蛋、奶的产量由5600吨、1万吨、3000吨分别增至9.01万吨、1.8万吨、7.87万吨。畜牧业产值由8254万元增至17.39亿元,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23%上升至40.3%。2011—2014年,全县猪、牛、鸡存栏由2011年的49.18万头、1.89万头、112.69万只分别增至2014年的51.13万头、2.13万头、113.10万只。肉、蛋、奶的产量由9.67吨、1.81万吨、6.11万吨分别增至12.05万吨、2.11万吨、7.8万吨。
  一 猪
  1980年前,生猪以农户饲养为主,生产队、村办猪场饲养为辅。圈舍为地坑式。1998年,原种猪场引进丹麦长白猪、英国大约克夏、美国杜洛克3个品种。2004年生猪饲养量119.65万头,其中存栏40.35万头,出栏79.3万头。2005年生猪饲养量137.76万头,其中存栏47.18万头,出栏90.58万头。2010年,全县生猪饲养量150万头,出栏100万头。2014年,生猪饲养量148万头,其中出栏96.6万头。
  二 牛
  1980年前,由生产队饲养,为役用,老弱病残牛淘汰肉用。后实施黄牛改良工程,至1986年,肉牛以商品生产为主,役用为辅;奶牛主要品种为中国黑白花奶牛(中国荷斯坦奶牛),为乳用品种牛。2001年,奶牛人工授精技术广泛推广,当年存栏1.02万头。2004年存栏2.6万头,2005年存栏3万头,2010年存栏1.3万头,2014年存栏1.45万头。
  三 羊
  1978—2000年,为传统放牧饲养,冬季少量补饲。2000年后,延续放牧饲养方式,少部分规模场户采取冬季短期补育肥料。2010年,存栏1.94万只,以小尾寒羊为主,其次是新疆细毛羊和半细毛羊与当地羊杂交品种。2014年,存栏3.91万只。
  四 驴
  1980年前,为生产队饲养,为役用,老弱病残驴淘汰肉用。2009年,北淮淀乡农户从山东引进渤海驴200头,为小型毛驴改良的优良父本品种,生长发育快,作为肉用驴饲养屠宰率53%。2014年,存栏207头。
  五 兔
  1980年前,肉兔饲养为散户笼养,规模、数量较小,多为青紫蓝、比利时等品种后裔。一般销售到饭店或年节时在集市销售。1981年,引进长毛兔种,后逐渐向规模化养殖发展。1986年,全县饲养兔2.7万余只。1989年,饲养1.33万余只。2007年,从浙江省宁波市引进“巨高”长毛兔种兔1000只,在板桥镇王良村试养成功。2008年,从浙江引进“白中王”种兔5500余只。2009年,从山东省引进“蒙阴”系种兔近400只。2010年,从河南省引进“953”种兔近800只。2009年,建成长毛兔养殖小区11个,建成年供种能力10万只以上种兔场1座。2010年,长毛兔存栏近3万只。2014年,存栏3.48万只。
  六 鸡
  1982年前,蛋鸡为农户散养,户养规模不超过20只。1985年后,实现蛋鸡笼养。蛋鸡主要品种为海兰褐蛋鸡和少量罗曼粉、海兰灰等品种。2014年,蛋鸡存栏113万只。
  1990年始,饲养肉鸡。饲养模式为小规模散养,年出栏为57万只。1992年起,以规模养殖为主,一般存栏1000只,最大存栏2500只。2000年后,肉鸡养殖规模最小存栏2000只,最大存栏6万只。肉鸡年供雏能力1500万只。2010年,主要饲养品种为艾维因、美国爱拔益加。2014年,肉鸡出栏2347万只。
  附10-2:
  天津市宁河原种猪场
  位于东棘坨镇艾林村南,始建于1978年,占地133.33公顷。是国家级重点种畜禽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1985年始,与1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技术、人才交流与合作关系。承担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40多项科研、推广项目,获得23项国家和天津市科技进步成果奖。建全国畜牧行业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8年通过HACCP安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累计向全国推广优质种猪17万头,创造经济效益150余亿元。有干部职工200人,固定资产2亿元。
  第三节 特种养殖
  2014年,特种养殖品种主要有大雁、狐狸、蚯蚓、貂、袍子、梅花鹿、孔雀等。
  一大雁
  2005年,北淮淀乡、七里海镇、东棘坨镇有农户引进人工饲养大雁,品种为非洲雁、美洲雁、灰雁。2010年,饲养大雁1850只。2014年,饲养350只。
  二 狐狸
  1995年,引进狐狸作为特种养殖品种。2010年,存栏狐狸4080只,主要品种为银黑狐和蓝狐。2014年,存栏狐狸2000只。
  三 獭兔
  2006年,有农户引进斑点黑等品种的獭兔饲养。后因饲养成本较高等原因,未形成大规模养殖。2010年,有饲养户近30家,每家饲养300~500只。2014年,有饲养户近15家,饲养3.47万只。
  四 蚯蚓
  1979—1985年,蚯蚓养殖由几十户增至几百户。后因供大于求,蚯蚓养殖进入低谷。
  1991年,农户引进“大平二号”,以庭院式养殖为主,探索养殖技术。1994年后,生产逐步进入程序化作业,市场化运作,规模、产量、效益均增。2002年,全县蚯蚓养殖户20余家,养殖总面积150亩。2004年成立蚯蚓养殖协会。2007年成立蚯蚓产销专业合作社,蚯蚓产业逐步向出口贸易、深加工方向延伸,蚯蚓系列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逐步探索蚓激酶提取技术。与北京、河北等地200余家会员订单合作,回收蚯蚓。2010年,形成蚯蚓产业链经营模式。宁河成为原料基地,蚯蚓养殖面积20公顷。2014年,蚯蚓养殖户15家,养殖总面积20公顷。
  附10-3:
  天津贾立明蚯蚓养殖有限公司简介
  是天津市第一家大型干、鲜、冻蚯蚓与蚯蚓粪专业生产厂家。注册资金1.2亿元,为中国蚯蚓行业注册资本最大的公司。公司下属有1个实验培训基地,5个养殖生产基地,员工200余人。开发有专利蚯蚓系列产品,形成稳定的市场销售网络,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制药、保健品、化妆品、饲料兽药等企业,并远销日本、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研制地龙蛋白片、地龙双藻片、地龙酒等产品,经市政府批准授予“贾立明”牌蚓激酶为天津市名牌产品。
  一 示范园区建设
  第四节 畜牧产业园
  2007年,建设畜牧业示范园区。至2010年建成6个,其中蛋鸡场1个,猪场4个,奶牛场1个。2010年,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1个,其中生猪18个,奶牛3个。争取补助资金1030万元。畜牧主导产品养殖入区率85%。2011年,列入畜牧业园区项目6个,列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生猪10个、奶牛1个。2012年,列入畜牧业设施提升工程建设项目4个,列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生猪8个、奶牛1个,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菜篮子”项目2个元。2013年,列入畜牧业设施提升工程建设项目2个,列入放心肉鸡建设项目5个,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菜篮子”项目2个。2014年,列入畜牧业设施提升工程建设项目1个,列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生猪5个、奶牛1个,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菜篮子”项目2个。
  二 设施提升工程建设
  2012—2014年,7个单位被市农委、市财政局列入畜牧业设施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单位。分别有:原种猪场、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农夫种猪场为畜禽精细养殖园区、玉祥牧业有限公司(生猪)、一鸣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玉祥牧业公司(肉羊)项目、天隆源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总投资2.6亿多元,市财政资金3300万余元。
  第五节 防疫与认定
  一 疫病与防治
  1990—2014年,全县动物疫情稳定,流行广、危害性较大的主要有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羊布鲁氏菌病、狂犬病等传染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2007年,大多数乡镇有发生,造甲城镇、潘庄镇较为严重,发病4.6万头,死亡1.57万头。该病为一类动物疫病,通过实施强制免疫,该病得到有效控制。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 2008年东棘坨镇小芦庄、2009年东棘坨镇胡晋庄、2010年潘庄镇曾发生人感染布病的病例。染病者均为养殖户。疫苗接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控制该病传入的最好办法是自繁自养,引进种畜或补充畜群时严格检疫,一经发现,立即隔离。
  狂犬病 2008年、2009年分别在造甲城镇、东棘坨镇、岳龙镇和板桥镇发生该病犬数条,伤13人,死亡1人,主要是由患病犬而感染。通过对养犬管理、家犬免疫、消灭野犬等工作,该病得到控制。
  2009年,建设“宁河县畜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将乡镇畜牧兽医站联网。2013—2014年,启动动物H7N9禽流感防控应急机制,完成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制免疫,完成制定《宁河县H7N9禽流感防控应急预案》,畜禽疫情未发现异常情况。
  二 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
  2002—2010年,有76个基地通过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2014年,推行“龙头企业+养殖基地+无公害标准”发展模式,强化无公害畜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80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基地19个,品种认证20个,认证面积6333公顷,无公害水产养殖比例91%。
  第六节 水产养殖
  1979年,全县渔业养殖面积160公顷。1980年,全县水产品产量179吨,主要为捕捞产量;渔业总产值83.9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0.76%。1981年,渔业养殖面积大幅提高,至1988年,养殖面积达1853公顷,水产品产量4159.6吨,渔业总产值2101.4万元。1994年,养殖面积2673公顷;水产品产量1.08万吨;渔业总产值777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8.5%。2014年,渔业总产值9.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5.22%。
  一 渔业资源
  境内有大小河流15条,洼淀43个,水域面积6667公顷。众多河流与洼淀苇塘相通,为重要渔业基地。渔业资源丰富,区域内水库、河流、天然湿地、池塘中鱼类资源调查采集34种。自然野生鱼类有麦穗鱼、泥鳅、白条鱼、鲫鱼4种,虾类有青虾和中华米虾,蟹类只剩狭颚绒鳌蟹。
  1984年,在大辛乡建立人工水产养殖基地133公顷,开始人工养殖鲢鱼、鳙鱼、鲤鱼、鲫鱼、草鱼5个品种。2005年,全县渔业养殖面积3500公顷,鱼类人工养殖品种增加至18种,蟹类养殖品种增加至2个,虾类养殖品种增加至3个。2014年,水产养殖面积7287公顷,其中淡水养殖面积7053公顷,海水养殖面积233公顷,水产产量6.27万吨。
  二 苗种繁育
  (一)淡水鱼类苗种繁育 1979年后,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淡水鱼类良种繁育除“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常规品种外,培育优良新品种,由建场初期五六个优良品种,发展至二十余个。2014年,培育出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农业部批准在全国推广养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淡水鱼类新品种10个,中试推广品种3个,正在试验具有经济和理论研究价值新品种二十余个。年苗种生产能力从1979年5000万尾到2014年21亿尾,其中2012年42亿尾。苗种推广由“三北”地区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
  (二)海水苗种繁育 1991—2000年,海水育苗场有2家,总水体为1500立方米,主要从事河蟹苗种繁育,2000年最高生产量360千克。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发展,2001年均改为从事南美白对虾苗种淡化。2002年,天祥水产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虾苗淡化水体500立方米。2003年,虾苗淡化场发展至2家,总水体为1400立方米,年淡化虾苗2000万尾。2004年,虾苗淡化场发展至3家,水体2200立方米,淡化培育虾苗1亿尾。2005年虾苗淡化水体2200立方米,淡化培育虾苗1.20亿尾。2010年淡化场3家,虾苗淡化水体2800立方米,淡化培育虾苗2.2亿尾,培育大眼幼体150千克。2011年,虾苗淡化水体2800立方米,淡化培育虾苗2.5亿尾,培育大眼幼体1000千克。2014年,虾苗淡化水体4800立方米,淡化培育虾苗3.5亿尾,培育大眼幼体1500千克。
  三 养殖生产
  80年代,渔业养殖生产以淡水养殖为主,包括池塘养殖、水库养殖、洼淀养殖、网箱养殖。海水养殖主要分布在永定新河两岸,以中国对虾和梭鱼为主,养殖面积133公顷。
  1991—1995年,渔业养殖面积增加。养殖品种为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梭鱼、中国对虾、中华绒鳌蟹(七里海河蟹)等8种。
  1992—1995年,天祥水产有限责任公司从湖北荆州引进团头鲂并试养成功,亩产600千克。从江西引进高倍异育银鲫并试养成功,最高亩产900千克。从湖北荆州引进方正银鲫并试养成功,最高亩产750千克。从汉沽引进淡水白鲳进行套养。从四川邛崃引进南方大口鲶并试养成功,亩产800千克。1995年,全县养殖品种为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梭鱼、团头鲂、南方大口鲶、淡水白鲳、中国对虾、中华绒螯蟹(七里海河蟹)等11个。2000年,养殖品种增加到14个,分别为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梭鱼、团头鲂、南方大口鲶、胡子鲶、斑点叉尾鱼回、中华绒螯蟹(七里海河蟹)、淡水白鲳、罗非鱼、中国对虾。渔业结构调整加快,先后引进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锯缘青蟹、青鱼、杂交鲶、怀头鲶、墨斑牙鲆、黄颡鱼、湘云鲫等10个养殖新品种。2005年,全县养殖品种达到23个,名特优品种养殖比例占到87%。2010年,河蟹养殖面积2200公顷,产量721吨,总产值4300万元。2011年,建成七里海河蟹种业基地项目,现保有F7代七里海优质河蟹后备亲蟹8万只,年繁育七里海河蟹优质蟹苗4.8亿只,年培育优质蟹种300吨。2014年,养殖面积2000公顷,年产量800吨。七里海河蟹养殖成为龙头产业,带动苗种繁育、运输贮养、休闲垂钓等产业发展,整个产业年总产值6400余万元,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点。
  四 水产品无公害基地和养殖园区建设
  (一)水产品无公害基地建设 2002—2010年,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16个,无公害品种17个,总认定面积6120公顷,无公害水产品基地生产水产品3.36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84%。至2014年,潘庄、俵口、北淮淀、造甲城、苗庄、大北涧沽6个乡镇被确定为无公害水产品乡镇。
  (二)养殖园区建设 2008—2010年,建设水产养殖示范园区4个,获市财政补助资金400万元。2011年,新佳水产品养殖场被市农委列入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计划。2012—2014年,天祥水产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公司被列入天津市渔业设施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单位,总投资5000余万元,获市财政支持资金1000余万元。
  五 鱼病防治
  2001年,鱼病防治药物主要以氯制剂、抗生素、敌百虫等为主 中草药制剂在鱼蟹养殖生产中初步用于病害防治,微生态制剂在养殖生产中被应用。
  2006年,鱼病病害防治技术由注重药物治疗向注重养殖环境调节方向转变。微生态制剂被广泛使用。国家禁用药物禁止使用 至2014年,新型、低毒、低残留药物(碘制剂、氟苯尼考、醛制剂、阿维菌素等)广泛应用。
  附10-4:
  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
  1957年建立,1960年白鲢鱼人工孵化试验成功。1978年,养殖池塘12公顷,生产孵化设施800立方米,年产白鲢、花鲢、草鱼等品种6000万尾。1997年,成立水产科学研究所 1999年,审定为市级水产良种场。2002年,确定为国家级水产良种场,年苗种生产能力25亿尾以上,是全国最大的苗种专业制种场
  该场陆续完成和进行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建鲤、彭泽鲫良种保种选育项目”等推广项目,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黄金鲫获天津市首届优质农产品“金农奖” 2014年,该场总投资1039万元,建设车间外封闭式循环水处理系统一级净化设施,改造场区原有环形蓄水池石墙,建设养殖信息化管理平台,中装水质在线检测系统4套;新建工厂化车间3栋,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购置药残快速检测系统2套、微孔增氧设施30套。保存淡水养殖鱼类品种48个
  附10-5:
  七里海河蟹养殖
  1987年始,在以七里海为中心的周围地区开始尝试人工养殖河蟹。为河蟹试养阶段,90年代开始大面积发展,养殖面积1333.33公顷以上,主要有稻田养蟹、池塘精养河蟹、大水面粗养等模式。
  1991年,开始人工孵化蟹苗,培育蟹种,主要分布在环七里海周边乡镇。
  2002年,七里海河蟹被评为“天津市农业名牌产品”。2006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2007年,成立奔达河蟹专业合作社。2010年,开始建设七里海河蟹种业基地,占地88公顷,总投资8000万元,年繁育优质蟹苗可达4.80亿只,培育优质蟹种300吨,带动1.33万公顷河蟹养殖,实现销售收入5300余万元,成为中国北方优质蟹苗蟹种研究繁育基地。2014年,繁育蟹苗3亿只。存有河蟹亲本2万对,能满足2333.33公顷河蟹养殖苗种,并辐射全市。
  第三章 林业
  第一节 机构
  一 沿革
  1988年,县农林局分设为农业局和林业局。1998年,组建园林局,县属局级,与县林业局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999年,将原隶属于城乡建设委员会的园林规划管理处更名为园林规划管理所,划归园林局。2002年,设置林业局,加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和园林局牌子。2010年,将林业局园林管理职责及园林规划管理所划入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2014年,内设办公室、财务科、综合科、营林科、林政科,下设苗圃场、林果苗圃场、苗木良种繁育场、林业工作站(森林植物检疫站)、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
  二 人员
  1988年,工作人员28人。2014年,工作人员94人。
  第二节 林权制度改革
  70年代,造林绿化主要为集体造林模式,树木成活率比较低。80年代,随着农田基本建设,形成较多沟渠、堤埝,为造林绿化创造较好条件。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后,每年均种植一定面积林木,但普遍存在重栽轻管现象,树木成活率、保存率和森林覆盖率较低。
  2000年,实施林权制度改革。2001年,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前提下,通过拍卖、承包、股份制经营、村投户管等形式,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经营权以及收益权赋予农民。林改初期,只有3个乡镇推行非公有制造林,有造林专业户16个,非公有制造林面积53公顷。随着改革的深入,经营主体地位得到确立,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明确,林定权、树定根、人定心。14个乡镇全部推行非公有制造林,造林专业户和联合体达到2.06万个,累计投入资金达5.83亿元,其中国家和市县投资1.1亿元,金融部门贷款5300万元,农民投资投劳4.2亿元。2010年,非公有制造林面积2.23万公顷,占造林面积98.8%。全县有林地面积2.25万公顷,拥有林木1893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21.9%。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210万立方米。在林木生长期间,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林下经济,拉长产业链条,提高林地综合效益。2009年,4个乡镇5个村进行林下经济试点经营,涉及林地66.67公顷,发展林下畜禽养殖10万只。2010年,全县11个乡镇发展林下养殖业,涉及林地356.67公顷,养殖蛋鸭2.1万只,散养蛋鸡4.6万只。2014年,继续开展林权确权登记,进行林权抵押融资。
  第三节 林业发展
  一 概况
  2001—2008年,林权制度改革通过 三镇六村”(板桥镇田庄坨村、赵学庄村,苗庄镇倒流村、苗枣村,岳龙镇李麻村、于潮村)试点带动,14个乡镇全面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参与开发林业、投资“绿色银行”积极性,开始以“四旁”(村旁、宅旁、路旁和水旁)为重点,道路、河渠为骨干,对树种进行大幅度调整,开展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初步建成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2008—2010年,制定林业发展规划,以城镇、村庄、园区为点,沟、河、路、渠为线,农田林网建设为面,片林工程建设为载体,全方位开展平原造林绿化。相继实施绿色道路、绿色河道、绿色城镇、绿色村庄、绿色园区、农田林网、七里海生态林和片林等重大林业工程建设,初步建成功能较为完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围绕“一片、二区、三网、四带”(“一片”即每个乡镇每年发展一定规模的片林;“二区”即农业园区实施片林和林网建设,工业园区实施较高标准的景观绿化;“三网”即农田林网、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四带”即环县域林带、环县城林带、环乡镇林带、环村庄林带)总体规划,实施绿色宁河建设。2010年,林地面积2.25万公顷,植树1893万株,森林覆盖率21.9%。2014年,推进“美丽宁河·一号工程”建设,完成造林绿化2124.8公顷。其中,永定新河两侧堤外绿化工程104.87公顷,村庄绿化640.27公顷,农业示范园区160.8公顷,农田林网805.53公顷,成片林地113.33公顷,绿色通道100公顷,经济林200公顷。
  二 经济林建设和林下经济发展
  2001年始,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进行经济林建设和林下经济尝试。2010年,建成生态景区14处沿七里海周边乡镇实施葡萄采摘园建设,发展葡萄2066.67公顷,发展核桃400公顷。以冬枣、金银花为主的林业产业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林畜、林禽、林菜、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建立春益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鸿雁养殖基地等,涉及林地400公顷,有鸡、鸭、牛、猪、狐狸、大雁、孔雀、鸵鸟等林下畜禽17.8万余只,种植养殖户达800余户。
  2011—2014年,发展林畜、林禽、林菜、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植、养殖业,拉长林业产业链条,增扩农民增收新渠道。12个乡镇521户发展林下经济,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5个,涉及林地800公顷,鸡、狐狸、蚯蚓、大雁等林下特色养殖年增产值3000万元。
  三 片林工程
  2008年,在距主要公路两侧各1000米可视范围内,实施百亩以上规模化片林建设,成方连片,可用可看。至2010年,完成片林工程造林面积5333.33公顷,植树448万株,其中1000亩以上的片林16处,500亩以上的片林48处,100亩以上的片林326处。初步形成以片林为林业产业载体速生丰产林基地。
  四 林木采伐管理
  2011年,完成采伐面积137.2公顷,蓄积3572.6立方米,更新造林561.67公顷,植树45万株。2014年,实行“伐前勘查、伐中监督、伐后更新验收”。对采伐林木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面积、株数、期限完成更新任务,办理采伐证137份,面积102.15公顷,范围涉及12个乡镇,采伐总量控制在限额以内。
  第四节 果树管理
  一 种植结构
  县境内种植的果树有苹果、梨、葡萄、桃、柿子、鲜枣等。1986年,发展果树513.33公顷,其中苹果180公顷,占果树总面积的35.0%7;桃93.33公顷,占18.1%8;梨86.67公顷,占16.88%;葡萄73.33公顷,占14.29%;红果46.67公顷,占9.09%。1994年,果树种植面积大幅增长,其中苹果698.87公顷,占54.44%;葡萄340.93公顷,占26.56%;桃138.33公顷,占10.78%;梨82.47公顷,占6.42%;红果16.8公顷,占1.31%。至2001年,果树种植面积最多,达到1976.6公顷。其中,苹果245.73公顷,占12.43%;葡萄1555.07公顷,占78.67%;桃78.33公顷,占3.96%;梨57.73公顷,占2.92%;鲜枣27.67公顷,占1.40%。2014年,发展果树1034.47公顷,其中葡萄871公顷,占84.20%;鲜枣89.33公顷,占8.64%;桃61.2公顷,占5.92%;梨8.4公顷,占0.81%;苹果仅3.33公顷。
  二 技术应用
  (一)品种引进与技术推广 2000年后,引进“玫瑰香”葡萄、“久保”桃等水果品种20余个。2010年,种植较成规模的有葡萄、冬枣、桃、杏、核桃等。引自台湾地区18种果品,引入先进管理技术,如生长期调控、整枝修剪、果实套袋等技术。结合土壤墒情,采用生根粉、保湿剂、泥浆蘸根等科学造林技术,保证栽植质量;实施精耕细做,栽植、浇水、覆盖、保墒一条龙作业;在潘庄镇朱头淀中台村葡萄园实施引埋水管滴灌技术。2011—2014年,在基层农技推广中引进皇冠梨等品种,制订病虫害防治方案,在栽植上精耕细作,管理精细,确保苗木成活率。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杀铃脲、阿维菌素、阿维灭幼脲等防治鳞翅目虫害,避免化学药剂污染。
  (二)果树科研 2014年,林业局同天津农学院等有关院校和科研部门合作,完成《林木种子(苗)质量鉴定检测技术应用》《天津市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全光照喷雾育苗技术》等课题。
  (三)技术服务 技术指导服务小组从规划设计、选苗、整地到栽植、浇水、管护全程服务,严把造林各个环节。对发展果树农户在技术上优先服务。
  第五节 野生动物及林业资源保护
  一 野生动物保护
  1992年后,宣传保护野生动物、依法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组织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保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严格执行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经营利用的审批发证制度,有效规范野生动物养殖经营合法化环境。2009年,相继开展“飞鹰行动”“绿盾一号”“绿盾二号”等专项整治行动,对养殖、经营场所、宾馆饭店、交通运输要道进行检查,对违法运输、狩猎、经营野生动物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对乱捕滥猎和非法收售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及窝点给予严厉打击和取缔,解救放飞各类野生鸟类68万余只。2010年,利用“爱鸟周”和“法制宣传月”在电视台播放专题节目,宣传林业法律法规。立案查处林业行政案件2起,调处林业纠纷事件6起;查处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件31起,捣毁非法收售野生动物窝点31个,放生各种鸟类5万余只。2014年,成立野生动物保护专项行动小组,对鸟类迁徙的停歇地、栖息地、繁衍地,特别是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周边重点区域及全县范围内的集贸市场、驯养繁殖场、鸟市,以及餐馆、饭店、酒楼等重点场所进行突击检查,出动执法人员850人次,车辆210台次;检查驯养繁殖场所10处,饭店、餐馆42家;排查重点乡镇10个、重点村85个、重点户46个;捣毁非法养殖窝点12处,涉案人员12人,拆除网具8600米,放飞鸟类6.3万只。
  二 林业资源保护
  2002年,组建林业局后,利用“爱鸟周”和“法制宣传月”在宁河电视台设专题栏目,广泛宣传林业法律法规,发放宣传手册和资料等。2008—2010年,接到举报各类林业行政案件9起,立案查处5起,移送公安机关4起,调处林业纠纷案件6起。201l—2013年,办理行政案件9起,行政处罚7人。2014年,开展“爱鸟周”和“法制宣传月”活动,张贴《关于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的公告》500份,发放宣传册、图片2800份,讲解林业法律法规和政策。严厉打击毁坏林木、滥砍滥伐行为,处理涉林案件5起,3起移送公安立案查处。
  三 有害动物防治
  2004年,实施“谁建谁管”属地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长效管护机制,做好浇水、施肥、涂白、病虫害防治等工作。2010—2014年,在14个乡镇及苗圃场、贵达宾馆、方舟公园等地设立监测点17个,对境内林业有害生物进行系统监测,对282个村以一、二、三代美国白蛾为主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防治。2014年,作业面积1.65万公顷,用药3.08万吨,出动车次7046车次,出动人员2.11万人次。
  第四章 农业机械
  第一节 机构
  一 沿革
  1984年,县农业机械管理局改称农业机械化服务总公司。1985年,恢复宁河县农机局建制,与县农业机械化服务总公司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内设武装部、工会、保健站、管理科、财务科、办公室、人事科、安保科、党委办、监理站。2010年,取消农业机械管理局,组建农机发展服务中心(简称农机服务中心),为县属局级事业单位。2014年,内设办公室、人事劳资科、计划财务科、服务指导科和技术培训科。
  二 人员
  1985年,工作人员72人。2014年,工作人员28人。
  一 农机服务组织
  第二节 农机化管理
  1979年后,农机作业人数不断增加,农机户、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涌现出许多典型模范农机大户。1989—1992年,成立芦台、板桥、宁河、潘庄、任凤农机管理服务中心站5个。2008年,扶持指导建立专业农机合作社4个。2014年,有专业农机合作社10个,农机化服务组织159个。
  二 农机安全监理
  1988年,成立农业机械监理站,负责农机安全监理。2008—2010年,检验拖拉机2315台,检验联合收割机59台,清查无牌照拖拉机78台,审验驾驶员3602人,完成驾驶员培训1522人,新车上牌照423台。创建“平安农机”示范镇8个、示范村80个、示范户480个。抽检车辆600余台,查处违章车辆185台,纠正各种违规现象931起。补检车辆36台,检查驾驶员600人次,补安全教育91人。对全县67个农机维修网点和农机经销部年度检验率为100%。抽检农机配件200余件,查获“三无”(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产品5件。2014年,检验拖拉机634台,新车上照99台。检验联合收割机212台,上照19台。安全教育驾驶员515人。新培训拖拉机驾驶员45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24人注销拖拉机17台,拖拉机驾驶员1人。发放宣传资料500份,张贴宣传标语10条,检查车辆110辆次,打击和查处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违法载客行为3起,排查安全隐患10起,责令整改10台次。
  第三节 农机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
  1983年,在苗庄乡拖拉机站进行试验,投入饵料加工机械、增氧机械、排灌机械进行高密度饲养。获得亩产301千克,提高收入251元。1989年,经农业部组织鉴定验收,获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5年,将悬挂四铧犁改造上翻下松四铧犁,对小麦增产有显著作用。1987年,此项技术列入天津市推广课题,分别在10个试验示范点,证明小麦亩增产可达23.95千克,平均亩增产率为8.26%。2008年,实施残膜机械化回收项目获天津市农机化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实施棉秆收获加工集循环利用技术集成示范推广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农业部推广成果奖三等奖。2010年,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组织实施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1333.33公顷、深松作业面积666.67公顷、病虫草防治2000公顷、免耕播种2000公顷。推广激光平地机械化技术,投入激光平地机4台,完成激光平地作业800公顷。建立科技示范户6个,试验面积2公顷,示范推广20公顷。组织投入各类搂膜机145台,引进试验推广50台新型搂膜机,推广棉花种植清洁生产配套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项目,完成残膜回收作业面积4480公顷。2011年,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被县政府列为农业十大技术推广之一,组织实施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6.67千公顷、深松作业面积2.67千公顷。推广激光平地机械化技术,投入激光平地机13台,完成激光平地作业面积0.9千公顷。
  2014年,“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任务指标6666.67公顷。春季投入免耕播种机220台,其他机具430台,常规机具1060台,新增机具20台,完成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6866.67公顷。单项技术完成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6666.67公顷,深松作业面积2466.67公顷,病虫草防治面积6866.67公顷,免耕播种面积6866.67公顷。“残膜回收机械化综合技术推广”1万公顷。投入各种搂膜机500台,新增机具30台,完成残膜回收作业1.2万公顷。农业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建立1个示范点,示范面积43.33公顷,完成科技示范户建设19户,安装多功能便携式太阳能杀虫灯6台和天磁净水器1台。引进示范自走式棉杆联合收获机1台。
  第四节 农机化技术培训与服务
  一 技术培训
  1977年,建农业机械化学校(后更名农机化技术学校)。1978年,开办2个班,学制2年,招生102人。1986年后,增加汽车、摩托车驾驶员培训业务。1990年,农机化技术学校纳入成人教育管理,按成人中等学校对待和管理。2004年,增加农村“315”培训工程业务。2008年,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工作,服务“三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1980—2010年,平均每年为农村培养技能型人才1000人,开展公益性社会授课年平均2000人。2012年,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示范基地。2014年,县农机服务中心职业技能培训1460人,普及实用性人才840人。
  二 服务企业
  70年代末,农机服务以国营和集体企业为主。80年代,出现个体式合作农业机械维修,国营、集体、个体维修点并存。21世纪初,国营和集体维修企业退出市场,农机部门负责对个体服务点审核定级。2014年,有维修点54个。
  1979—2002年,农机化服务企业主要有:
  农业机械制造和修理厂 1981年,更名为农机修理制造厂。2006年,有职工221人。2008年,造厂由县政府整体收购,完成改制。
  农业机械供应公司 1979年,负责大型农业机具、零配件、新式农具、人力车、米面加工机械等供应。2003年,企业改制,整体出让。
  排灌物资供应公司 1979年,归属农业机械局,为独立核算单位,负责排灌机具零配件及排灌物资的供应。2002年,企业改制,整体出让。
  第五章 土地承包与农村经济管理
  第一节 土地承包
  一 调整延长土地承包期
  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责任制初期,对各户承包土地的分配都是按照好坏地搭配,将大块土地化成小块,小块内再分等级,使土地划分比较零散。每个农户分得的土地少则几块多则二十余块,耕作起来很不方便,费力费时。承包期多为1~3年,阻碍生产发展。
  1983年,各生产队根据土地土质好坏、水源优劣等因素划分成若干二等次,将其中一个等级的一亩作为标准亩,将其他等级折算成标准亩,好坏地就近搭配,使农户承包的地块数减少一半。1984年春、秋和1985年初,213个村调整土地,使地块减少、承包期延长。90年代后期,部分村把调整土地作为收费手段,调整土地越来越频繁。多数村每到村委会换届就调地,部分村甚至一年一调。1998年,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政策。1999年冬,延包工作结束。部分村延包后仍继续调整土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没能全部发到农户手中。2003年,全县延包30年依法落实到位。
  二 土地发包形式的演变
  (一)集体经营和农户承包经营并存 包产到户时期和包干到户初期,主要是将近地好地承包到户,其余地块仍由集体采用其他责任制形式统一经营。承包到户土地,按人劳比例分配,具体比例由公社(乡镇)经营管理员和包村工作组协助测算,经社员大会通过后实施。当时依据的原则是既要保证劳动力有活干,又要保证各户所收获的粮食能达到口粮标准(多数队劳动力所占比例在五成以上)。
  (二)家庭承包经营 1983年后,随着大包干责任制普及,一些生产队陆续将次地远地也承包到户,集体经营土地越来越少。随着政策放宽,家庭副业和多种经营发展,劳动力开始向多种经营上转移,土地发包人劳比例开始发生变化,劳力所占比例越来越小。1990年后,基本上改为按人口承包土地。
  (三)种田能手集中经营 1986年,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大户和联合体承包土地形成热潮。1987年,鼓励种田能手和多劳户多承包土地,对从事开发性生产的给予政策上扶持和资金上支持。集体不再直接经营土地,将家庭承包以外的土地全部承包出去。部分村搞“两田制”,即村里划出一定地块按人承包到户,作为口粮田(口粮田有的不交承包费,有的交少量的承包费),其余土地全部高价发包给有种田能力的农户或联合体,作为经济田。还有一部分村“反租倒包”,将一部分承包到户土地以向农户支付租金方式把土地收回,再发包给大户搞规模经营。
  (四)家庭承包与大户承包并存 1998年二轮延包后,各村将计税面积内土地留出部分机动地,大部分按人平均承包到户。机动地占计税面积5%左右,用于新增人口调剂用地,由承包大户或分到各户经营,一般3~5年调整一次。计税面积以外土地和一部分计税面积内土地仍实行大户承包。2003年后,仍然按人承包与大户承包并存,大户承包土地以农户流转土地为主。
  三 依法管理土地承包
  1994年,发包时坚持民主议定原则,发包项目必须经乡镇政府批准,召开两委班子会和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进行公开招投标。2004年,农业土地基本上全部承包到户或确权、确地到户。对收回或调整农户承包土地的行为,依法给予严格限制。2008年,对土地流转引导、管理、服务提出具体要求,全县统一发包程序,使家庭以外其他承包方式发包工作走上正规化轨道。2009年,岳龙镇、大北涧沽镇、七里海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县农经站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并与全市联网。至2014年,土地流转面积(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7189万公顷,签订流转合同8226份。
  第二节 合同管理
  一 生产责任制初期管理
  1982年,对合同签订和履行提出明确要求,对无故不履行合同者,由大队和公社调解,调解不成的向法院起诉。1983年,无论采取何种承包方式均要签订书面合同,使合同纠纷明显减少。1986年,全县6.8万份承包合同中格式规范、条款齐全、内容合法合乎政策的合同占47%,以下达任务通知书代替合同的占8.2%,以上缴任务表代替合同的占33.55%,口头协议占总数11.3%。
  二 明确农业承包合同主管部门
  1987年,明确县乡经营管理站负责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承包合同指导签订鉴证检查履约、督促兑现和合同纠纷的调解,着手建立各村合同档案,指导合同签订,开展合同鉴证和纠纷调解。
  三 合同管理体制的建立
  1989年,明确县乡经管站管理农业承包合同的职责。制定《农业承包合同鉴证办法》《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办法》,三:级管理、两级仲裁合同管理体制正式建立。这一管理体制延续到2006年。2008年,各乡镇成立财务合同管理办公室,负责合同签订、鉴证、档案管理。2009年,规定农村各业承包合同档案由乡镇农经站负责管理,年终向乡镇政府移交。
  四 土地承包纠纷的调处
  1989年,县乡两级建立农业承包合同仲裁委员会,负责农业承包合同仲裁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制定《宁河县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仲裁办法(试行)》。2006年,农业承包合同仲裁委员会改组为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乡镇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委员会,撤销仲裁委员会。2010年,充实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机构,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经管站,并在县经管站设立专门仲裁庭。2011年,成立农业承包合同仲裁委员会,乡镇充实和完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调解委员会。是年,接待涉农来访25起,立案仲裁2起,依法纠正违法发包农村土地17公顷,为村集体挽回经济损失50万元。2013年,处理农村土地纠纷案件1起,接待来访12次100余人次。
  第三节 财务管理
  一 财务清查整顿
  (一)财务整顿 1983年,抽调全体经管员和信用社、工副办、粮站等单位640人,组成47个清查小组,逐队、逐单位进行清查整顿。至1984年,全县291个大队1234个生产队、218个队办企业事业单位财务整顿结束。
  (二)资产折股到户 1986年,全面清理债权债务、澄清家底,将原生产队自有资金分解为股份基金和积累资金两部分。股份基金仍记在原入股户或其合法继承人名下,积累资金按人口和前五年的工分以人三劳七至人五劳五的比例折股到户。股金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农户只享有分红权。原生产队资产交由村经济联合社统一管理、使用。至1987年结束。
  (三)清产核资 1997年,由县乡经管站承担农村清产核资。清理债权债务,盘点财产物资。对查出的问题,清收债券,偿还债务,对呆账、坏账作出账务处理;财产物资、在建工程账实不符的,分别盘盈、盘亏、完工等情况,作出经济处理和账务处理,使其账实相符。
  二 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
  1983年,大辛、东棘坨两个乡组建经管站。1984年,在乡经管站建监督账。1985年,22个乡镇全部建立经管站,村账乡代管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确立。1999年,试行会计电算。2003年,乡镇经管站配齐电算设备。2010年,实现全县联网。
  2008年,对财务管理进行规范,规定将村集体的资金由乡镇经管站代管。村集体的账务资金实行双代管,基本实现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
  三 财务管理重点
  1983年前,指导各大队、生产队制定年度财务计划,监督计划的执行;并将财务计划以“一年早知道”形式向社员公布;指导各队会计核算,监督各队财务收支和分配。1983—2003年,将村提留、乡统筹数额和劳动积累工数量及由集体统一组织生产所需生产费实行预算制。乡镇经管站指导各村(队)编制预算,监督执行。1989年,劳动积累工实行以资抵劳,纳入承包上交指标。2003年后,监督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使用,监督“一事一议”资金管理使用,推行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和完善健全开支审批制度。2006年,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内容、时间、地点及程序作统一规定,强化开支审批程序,改一支笔签字为支书、村主任两支笔签字,非生产性开支还要经乡镇主管领导批准。2008年,农村财务支出必须由经手人签字或盖章,注明用途、时间、金额、地点等,经民主理财小组集体审核同意后,分别由民主理财小组组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签字或盖章,再由乡镇主管领导审批。2009年,农村民主理财小组的职权、工作程序及民主理财小组管理进行规范。2011年,对村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理。2013—2014年,在资金使用管理上,严格审批制度,坚持“五签制”(村集体财务收支票据必须执行村书记、村主任、经办人、理财小组长、乡(镇)长连签制)大额资金支出,坚持“三会(村“两委”班子会、党员会、村民会或村民代表会)决策制”。2014年,清查账户52个,取消账户19个。开展农村财务培训3次,培训人员780人。开展农村报账员上岗考核7次,考核人员20人。发现违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56份,鉴证承包合同238份,接待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来访7次,接待来访群众40人次。
  四 农村税费管理
  1992年,对全县各村实行预算管理。2003年,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乡统筹和村提留,农民人均减负115元。自此,农民除必要的生产费用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外,其他社会负担全部免除。2007年,探索建立长效监督机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和隐性负担。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断限,上起1979年,下至2014年。为完整地反映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部分事物的记述适当上溯下延。对前志中(1979—1989年)的重大事件与续志相关联的事物做概括性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